《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17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8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8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5.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与认识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注意】①实践以人为主体,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对象是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
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活动(革命和改革、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探索世界规律的科研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总之,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实践;途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推动新的探索和研究;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理论虽然正确,但不能作为检验标准。
要把握“唯一”二字。
任何主观标准:如个人的认识、权威观点、多数人的意见、科学理论等,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真理论的内容,形成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对待真理与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真理观,自觉树立走将学习、生活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过程设计:考点明确:一、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2、认识的无限性考点分析: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们: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客观世界: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性活动。
明确:两层基本含义:(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客观性决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预习清单1. 实践的含义,特征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4. 认识的反复性,上升性,无限性引导清单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性。
①实践的构成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们在行动之前就已有了明确的目的,并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记,这也是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所不同的。
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 真理是客观的(板书)(1) 含义: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而且是最基本的属性?——因为这里所讲客观性,主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掌握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第一,树立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的永恒信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含义实践及其特点特征基本实践活动人的认识来源从何而来实践是认动力识的基础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二)重点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自主检测(1)使用说明:自主闭卷完成,时间:10分钟(1-7为A类,8为B类)1、《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的()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性 D历史性2、鲁宾逊流落在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A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B不是实践活动,没有社会性,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C是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因为他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3、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 实践的历史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客观性D 实践的主观性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