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
- 格式:pdf
- 大小:91.10 KB
- 文档页数:2
行测片段阅读之故事材料解题技巧【答题妙招】在片段阅读题目中,有一类题目的材料是在讲一个故事,题干要求针对这则故事回答其说明的道理,在作答这一类题目时,要注意几点:1、就事论事的选项不能选,选项只是对故事的简单概括,这不是说明的道理所在;2、过度引申、无中生有选项不能选,选项所指超出了故事涵盖内容,也是不可以选的。
【例1】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答案】A。
解析:材料中“徐徐吹动”的南风战胜了“呼呼猛刮”的北风,传达的是以柔克刚、柔可胜刚的道理,即选A。
B、C、D项所说材料均未涉及,虽是道理,但与材料不符,属于过度引申,所以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
【例2】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
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怀疑和提问总是成功的秘诀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发现问题是维特根斯坦进步的原因,罗素被超越是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主要讲的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发现问题与进步之间的关系,这与D项说法相符。
A项中的“怀疑”是过度引申;B项中的“好奇心”和“提问题”并不是同一概念,属于偷换概念;C项中的“得到赏识”在文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行测逻辑填空:教你掌握道理启示题今天我们来集中复习一下行测逻辑填空,为大家提供行测逻辑填空:教你掌握道理启示题,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行测逻辑填空:教你掌握道理启示题在行测试卷中的言语理解专项,有一类题型——道理启示题,这类题目一般会让我们通过材料内容去得到一个道理和启示,通常会问我们通过上面的文段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或者是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对于这类题型,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三大原则,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材料主旨、符合常理。
下面,通过两道真题来练习一下吧!例题1:翻开许多城市的晚报,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刊登如下广告:“飞机远比汽车安全!你不要被空难的夸张报道吓破了胆,根据航空业协会的统计,飞机每飞行1亿千米死1人,而汽车每走5000万千米死1人。
”汽车工业协会对这个广告大为恼火,他们通过电视公布了另外一个数字:“飞机每20万飞行小时死1人,而汽车每200万行驶小时死1人。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通过距离与时间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汽车远比飞机安全B.面对媒体宣传我们不能单方面相信某些信息,了解事实真相还需要作全方位的分析C.媒体只关心能否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不尊重事实D.为抢夺客源,新旧交通巨头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解析】文段对比了航空业协会与汽车业协会通过媒体发布的两份针对安全问题的统计数据,从两份数据可以看出,仅仅是转换了解读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完全相反了,由此告诉我们,面对媒体提供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究竟事实是什么需要全面分析和了解才能确定,所以选择B项;而遵循道理启示题的做题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我们要找到材料所述本质和根源,不要就事论事,因此不能停留在讨论飞机和汽车上,A、C、D项流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刻分析、针对本材料的本质进行分析而得到的道理,故排除。
例题2: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
辽宁中公教育: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导语】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题中寓言故事类题如何作答呢?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答题技巧:巧解寓言故事类题。
首先从这类题型的特点出发,寓言故事类需要各位考生得出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我们从文段给出的小故事里得到的启示,所以,寓言故事类正确答案往往是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
【例题】有一次,苏格拉底淌水过河,脚一划,落水了。
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
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
后来那个钓鱼者淌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
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我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
”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莫以善小而不为
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做人原则应以一贯之
D.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解析】在题干中,我们发现文段中有两种相同的行为,即“学生救了苏格拉底”,后面,“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救坏人”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相同的行为呢,在于这是应该始终坚持的“做人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 。
如果考生带着目的去寻找其中蕴含的原因,那么正确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呼之欲出,非常容易操作。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提供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
热门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2019吉安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片段阅读和言语理解细节题速读片段阅读作为各类公职类考试行测重点考查的题型,既是拿分点也是难点。
考生对于片段阅读主旨类这类题目是既爱又恨,爱的是这类题目能做对大部分,恨的是总有那么几道题目想不通。
下面就针对这几道想不通的题目来说一下,首先大家要弄明白你想不通的题目大部分都是隐性主旨类题目,而如何判断这是一道隐性主旨类题目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难点,之前我们就议论文段简单介绍了一下,今天小编就记叙文段的特点谈谈隐性主旨。
记叙文段大部分以哲理故事类为主,大家要弄明白的是作者出哲理故事类文段并不是简简单单想给我们讲个小故事,而是想要通过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以哲理故事类文段重点考查两类题型,一是隐性主旨类的题目,二是道理启示类的题目。
下面针对哲理故事类之隐性主旨和大家交流一下。
记叙文段观点≠内容。
主要内容:叙事,即关注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意在表达:情感,在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升华。
例1. 法国的乔利·贝朗13岁时干小杂工。
一次在熨衣服时,不小心将油灯打翻,煤油洒到衣服上,雇主要他赔偿,但孩子没钱,只好答应白打一年工。
此后,孩子把那件弄脏的衣服挂在床头作为警示。
一天,他突然发现那件衣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有脏,而且原有污渍也清除了。
这个发现令他眼前一亮。
他通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研究出一种干洗剂。
一年后,他开了家干洗店,生意越做越大,最后终于成为世界干洗大王。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2)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当一个人打翻了命运灯盏,眼前一片漆黑时,千万别捻灭了心灵的灯盏B.小聪明使人忙乱,大智慧让人安宁C.心中有一盏明灯,脚底才有行动D.乔利·贝朗如何发明了干洗剂答案:(1)D。
(2)A。
【题目解析】文段讲述了乔利·贝朗虽然小时候处境悲惨,但其精神不息。
在打翻油灯被要求白打一年工的情况下通过无数次实验研究出干洗剂。
第一问“文字的主要内容”为故事内容即乔利·贝朗如何发明了干洗剂,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为D。
用意判断题是国家公事员考试言语局部每一年必考的一种题型,在吉林省公事员考试言语局部中它也常常出现,这种题型往往在主旨归纳题的根底上,难度稍稍增加。
首先,区分这种题型的标志是通过设问中的几个词语,即“意、想、启迪〞,通常出现这几个字即为用意判断题,如“意在说明〞、“想表达〞、“给咱们的启迪是〞等等。
其次,用意判断题分为寓言故事类和客观事实类,寓言故事重在找到寓言背后的寓意和主题。
最后,寓意故事类在解题时应该注意两个技能,一个是要注意寓意主题通常就是现象出现的原因,常常出此刻文段的3/4或结尾处,考生在没有时间作答时可和时关注此处来寻觅答案;另一个是当四个选项都符合文段主题,即都能够说明文段中所说明的道理时,首选表示对策的选项,即利用道理知道人们具体展开操作,常常带有“应该〞、“要〞等词语。
在方才过去的2021 年吉林上半年省考中,就出现了多个用意判断题,其中寓言故事类的用意判断题占有两道题,下面咱们一路来看看如何解寓言故事类的用意判断题。
【例1】?庄子?中有这样一那么故事。
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
〞庄子就给监河侯奖了一个语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
我转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啊,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
这条可怜的鱼说,如果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以下选项中与庄子所讲的寓言故事用意最为贴切的是( )【答案】B【解析】本文取自?庄子外物?,是说鱼想要一点水救命,而庄子说要引西江之水救济,等水引来鱼早就死了,所以强调的是慢的方式救不了急,因此选B。
注意A项是口头许诺和实践的对照,原文中没有谈实践的对照。
【例2】春秋时期,鲁国上卿医生季文子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却“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知识汇总十八笔者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公务员行测的有关言语理解技巧的相关知识,由于知识点较多,每篇文章只对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笔者系列文章。
愿大家顺利通过考试!行测言语理解技巧: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占了很大的比重,而言语理解中的道理启示题目是很多小伙伴十分头痛的一种题型,接下来就和你一起来看看如何找到道理启示题目中这小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
道理启示的题目的材料通常情况下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别是现象型(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例如老人摔倒扶不扶、故事型(哲理故事、名人轶事)例如龟兔赛跑、感悟型(人生感悟)。
而从问法上来说通常情况下是这段文字给我们什么启示、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那么对于不同类型的道理启示的题目我们如何进行选择呢?现象型的题目通常情况下选择一般排除表面现象的概括;故事型的题目我们一般选择汲取经验的选项;感悟型的题目通常情况下我们选择表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选项。
而选择的时候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把握以下技巧:选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选项、紧扣主旨的选型、符合常理(不能反党反社会)的选项、尽量有启发性的选项。
接下来我们看一道例题: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老鼠们在一起开会,商讨怎样才能不被猫抓住。
其中一只老鼠提议,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
全体老鼠欢声雷动:“这个主意太好了!”但当有鼠问,怎样才能将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时,刹那间全体老鼠鸦雀无声。
这个故事所包含的道理不包括:A.有时候,方法比想法更重要B.敢想敢做,梦想才有可能变为现实C.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D.想法要切合实际,否则就是空想答案:B。
解析:这个故事通过老鼠开会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想法要切合实际,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不如没有,B与题干意思正好相反,故答案选择B。
关于道理启示的题目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题目解答中能平心静气找到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找呼应点不管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省考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都是必考的专项,特别是选词填空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对于选词填空这部分,很多同学都会有疑惑,感觉每个选项读起来都好像有点道理,觉得模棱两可,如果大家有这种感觉,那说明在上下文分析中分析得是不够透彻的,进而没有找到空缺处的呼应点,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将选项带入题干顺读,而是通过分析每句话之间的关系,找到对空缺处有提示作用的呼应点,根据这种方式去排除选项。
贵州事业单位行测考试复习资料:巧辨道理启示题的选项特征道理启示题是历年事业单位考试言语理解中特别爱考的题型,相对来说,道理启示题都比较简单,但是部分道理启示题也有一定的难度。
而对于这部分有难度的题目,往往很多考生就摸不着头脑,到底什么样的选项才能成为那个道理呢?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道理启示题!首先道理启示题一般都是以记叙文的方式在讲一个故事,我们需要从一个故事中,读出一个深刻性的道理,就说明这个道理必须要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
但是单纯概括文段的主旨还不够,还需要对这个主旨升华,所以一个道理启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征:1、不能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紧扣主旨3、正确选项大多会上升到精神层面,有激励人的作用4、符合大政方针和主流价值观我们按上述的四个要求来实际练一下,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个例题:【例题】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显而易见,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够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这段话想要说明的道理是:A.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冲突的协调技巧B.少量污水也具有使整体变质的破坏力C.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污水一类的事物D.污水和酒的比例可能决定整桶液体的品质【答案】A【例题】文段主要讲的意识是,只要有污水的存在,就能够让一桶液体变为污水,同时也说明,污水的量多量少并不是决定液体性质的关键因素。
所以首先排除不符合文意的C、D两项。
B项少量污水也具有使整体变质的破坏力确实是在归纳文段的主旨,但是上文讲过,道理启示要比主旨具有教育启发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B项只是在归纳题干的现象,所以不能成为道理启示,排除B。
因为污水具有破坏的性质,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避免让污水和酒混合到一起,所以A项是道理。
这就是小编要给各位考生带来的如何去辨析道理启示的选项,希望能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祝各位考生能够顺利上岸!。
行测考试片段阅读考点总结行测考试中的片段阅读部分是考察考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将结合常见的考点总结片段阅读的一些重要考点和解题技巧,希望对您复习行测有所帮助。
1. 主旨大意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或总体意图。
解题要点是注意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观察标题和开头结尾等,寻找关键词进行分析。
常见的题干形式有: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等。
2. 观点态度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从文章中寻找作者的观点、态度或立场,并根据所给选项进行配对。
解题要点是注意语气和修辞手法等线索来判断作者的态度,同时关注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转折词的使用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常见的题干形式有:作者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是什么?作者对下列观点的态度是如何的?等。
3. 推理判断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或判断,一般有直接推出和间接推出两种情况。
直接推出是指根据文章中的明确信息进行推断,而间接推出是指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断。
解题要点是注意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之间的关联,合理引用文章中的暗示和推断。
常见的题干形式有:根据文章可以推断出什么?哪种说法与文章的内容相符合?等。
4. 事实细节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具体事实进行理解和分析。
解题要点是仔细留意文章中的数字、地名、姓名、时间、事件等具体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概括。
常见的题干形式有:根据文章可知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细节?等。
5. 修辞表达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解题要点是注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以及作者借助语言表达传递的情感或意义。
常见的题干形式有:作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下列哪个选项是对文章中数字比喻的解释?等。
6. 结构层次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和把握。
解题要点是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和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在国考行测言语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中,有这样的一类材料,考生愿意做这样的题,它是故事形式呈现的,问我们反映了什么道理或者寓意是什么,材料读起来比较轻松,让考生在高压情况下,能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这类题一般不难,但偶尔也会遇到难题,不能松懈。
那么今天就从故事呈现的形式来分类,带大家看看故事类的材料片段阅读解题时注意哪些。
误区一:对比型【例题1】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答案选A。
解析:题干问题为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而寓言是为了反映道理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寓言向我们传达什么道理。
材料中北风和南风形成了对比,北风和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
最终南风胜利了,我们要学习也要学那个达到目的的,它们一刚一柔,学习的应是胜利的南风所反映的柔,即柔可克刚。
所以答案为A。
这道题目,材料呈现的形式是对比式,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而反映道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可以看哪个达到了目的,我们就学谁。
误区二:因果型【例题2】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一名家庭教师,于是前往应聘。
他在水田里找到了正在耕作的牛老大,双方商定了相关事宜。
2016年**务员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片段阅读 2016年**务员行测备考:言语理解片段阅读2015-06—17 16:43:22 公务员文章来源:在2016年**务员考试中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掌握一定的技巧才会在行测考试中赢得胜利或者更高的分数,很多考生在行测答题中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因此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很有必要,希望能对考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大家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大家要看一看这段话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申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这样的句子来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
言语理解片段阅读练习及答案行政能力测验是目前现行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科目之一,其中言语理解所占比重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大家的解题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各位考生参考练习。
言语理解片段阅读练习:1.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有一个生物链的基本准则,说万事万物皆有关联。
历史亦然,各事多不相同,然而相通。
故我一向主张做学问不必画地为牢,太严守边界。
不过,荀子曾说:“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故职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乱。
”分类和分工,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创造。
个体或群体的人,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故亦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B.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C.在发挥个人或者组织作用时,应扬长避短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2.专家在测试时发现,缺觉的学生虽然可以回答难题,却记不住简单的单词。
同时,睡眠缺失对孩子的学习记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大脑部分功能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一些简单学习时常常出现失误。
而面对难题时,由于通过额外激活与记忆、注意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来补偿缺失的功能,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专家认为,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智商,但有证据可以证明缺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都会受到影晌。
缺觉的孩子回答难题和简单题目表现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采用的答题策略不同B.使用大脑的具体部位不同C.睡眠不足对大脑部分功能区的抑制程度不同D.回答难题时前额叶皮质区比回答简单题活跃3.秦穆公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
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匹黑母马。
穆公不悦,责任伯乐:你推荐的这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不辨,怎能鉴别其好坏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行测备考辅导:言语理解道理启示题怎么选?一些同学不太会做言语理解道理启示题,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备考辅导:言语理解道理启示题怎么选?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这类题目!行测备考辅导:言语理解道理启示题怎么选?片段阅读题在公务员考试中都有一定的比例,其中道理启示题作为一类考查与主旨相关的题型,一旦出现就极易选错,主要原因在于“启示”是一种比较主观的问法,可能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就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结论。
但是,我们要知道选择题这类客观题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思路才能选对答案。
那么在这里,教育专家就通过例题来给大家介绍道理启示题的解题思路及常见的迷惑性选项类型。
【例1】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上的纺锤树,中间粗,两头细,树身光秃秃的,只在树顶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根枝条。
这种树生长的环境很特殊,属于亚马逊河流域,一年之中,雨季湿润多雨,旱季十分干旱。
纺锤树之所以长得枝叶稀疏,是因为它在旱季时要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这样一直坚持到雨季来临时,纺锤树便会立刻行动起来,它伸展全身无数条根,美滋滋地把雨水喝个够。
这段文字寓意人们:A.纺锤树很会过日子,它懂得把多余的雨水贮存在体内B.遇到不利的环境,不抱怨,也不放弃,悄悄为自己充电C.等到时机成熟时,自然可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D.让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才能赢得更高更好的发展机会【解析】正确答案B 易错项A本题通过讲述故事来问道理启示,是这类题型中常见的故事类题型。
有些考生容易仅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就会选到A项,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表面上是“纺锤树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生长策略”,实质上则是体现了在逆境中也要能够适应环境。
注意选项C、D也可能被选到,问题在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文段中是没有体现的,所以排除。
【例2】一个村庄的庄稼经常被山里的猴子祸害。
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来捕猴子。
他们在农户家门口放些细口瓶子,在里面放些大米。
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题找主旨句中的有主旨句
归纳概括题型
在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中,主旨概括题是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从给定的文段中找出主旨句,并对其进行归纳概括。
为了有效地完成这类题目,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找到文段中的主旨句: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文段中的主旨句。
主旨句通常出现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转折词之后。
在寻找主旨句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段中的关键词和重点信息。
2. 理解主旨句的含义:一旦找到主旨句,我们需要仔细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主旨句通常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其表达的核心思想。
3. 归纳概括主旨句:在理解主旨句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概括。
这一步需要根据文段的具体内容,对主旨句进行适当的提炼和概括,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4. 检查答案是否符合要求:最后,我们需要检查归纳概括后的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如果答案准确、简洁、完整地表达了文段的核心思想,那么这个答案就是正确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归纳概括时,要避免过于简化或过于复杂的情况。
过于简化的答案可能会忽略文段中的重要信息,而过于复杂的答案则可能会使读者难以理解。
因此,在归纳概括时,需要恰当地把握语言的使用和信息的传递。
以上是对于如何找主旨句和如何归纳概括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题解题两大原则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题解题两大原则主旨概括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中出题频率最高的题型,难度也在逐渐加大,公务员考试资料网总结整理了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主旨概括题解题两大原则,从两个方面:关键句和关联词来对主旨概括题进行解题技巧的解决,大家对这类题型多多加强练习,在这类题上就不会有太多的失误了。
1、关键句原则:对关键语句的把握是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衔接、照应作用的句子,在句意上比较隐晦难懂的句子等。
理解它们的含义,仍然离不开具体语境条件。
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议论文的论点,说明文中的事物特征。
一般在段首和段末。
方法:第一步:随手划一些关键性词和重要语句。
文章的首句、过渡句、画龙点睛句、感情句、令人警醒句,每段中心句,答题思路句。
第二步:抓住中心信息,中心话题。
第三步:单句提取主干,复句简化主谓宾。
补充知识点:观点出现的位臵(符合文意的、作者观点是、表述正确的是)一、例子前后:举一堆例子没有用处,可以不细看,要注意的是例子前后的句子。
二、文章段落的首尾句可能三个段落首句结构相同,那么是并列,如果是别的,也可能是递进、因果等关系。
总分总:总—总是重点;总分:重点在总,例子是分析说明的;分总:例子后面的句子是重点。
(问题1——问题2:类似并列复句,说完一个事情再说另一个,无重点,应全盘把握。
例:这是最好的城际竞技场。
每一次申办承办,都是一次巧妙的城市公关。
对于新生显贵而言,这的确是千载难逢的登堂入室的绝好台阶。
国际奥委会员们在每一张选票上,并不是单纯的打勾划叉,他们亦在谱绘世界风云榜上城际间的升跌走势图。
这段话意在表明()。
A.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投票决定承办奥运会的城市B.公关工作是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成功的关键所在C.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世界城市之间互相较量实力的体现D.申办和承办奥运会是新兴城市进入国际舞台的绝好契机2、关联词原则:因果句:代表句式:因为……所以……关联词:由于……所以……,……因而……,以致,致使做题技巧:结论后面是重点。
行测备考:教你掌握道理启示题在行测试卷中的言语理解专项,有一类题型——道理启示题,这类题目一般会让我们通过材料内容去得到一个道理和启示,通常会问我们通过上面的文段得到了一个什么启示或者是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对于这类题型,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三大原则,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材料主旨、符合常理。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两道真题来练习一下吧!例题1:翻开许多城市的晚报,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刊登如下广告:“飞机远比汽车安全!你不要被空难的夸张报道吓破了胆,根据航空业协会的统计,飞机每飞行1亿千米死1人,而汽车每走5000万千米死1人。
”汽车工业协会对这个广告大为恼火,他们通过电视公布了另外一个数字:“飞机每20万飞行小时死1人,而汽车每200万行驶小时死1人。
” 这段话告诉我们( )。
A.通过距离与时间上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汽车远比飞机安全B.面对媒体宣传我们不能单方面相信某些信息,了解事实真相还需要作全方位的分析C.媒体只关心能否提高收视率和发行量,不尊重事实D.为抢夺客源,新旧交通巨头之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中公解析】文段对比了航空业协会与汽车业协会通过媒体发布的两份针对安全问题的统计数据,从两份数据可以看出,仅仅是转换了解读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就完全相反了,由此告诉我们,面对媒体提供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究竟事实是什么需要全面分析和了解才能确定,所以选择B项;而遵循道理启示题的做题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我们要找到材料所述本质和根源,不要就事论事,因此不能停留在讨论飞机和汽车上,A、C、D项流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刻分析、针对本材料的本质进行分析而得到的道理,故排除。
例题2: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试,看谁能把一个行路人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猛刮,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北风无奈于他。
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路人解开衣扣脱衣而行,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B.实验室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公解析】文段中提到两个对比对象:北风和南风;对比过程:呼呼猛刮,徐徐吹动;对比结果:行人裹住大衣,行人脱衣而行。
2019事业单位考试:道理启示题解题要点分析事业单位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片段阅读所占比重较大,其中道理启示题不仅考察学生对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更要求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所描述的现象,找到背后所隐含的道理,最后得出来的一定是紧扣主旨并且能体现一定启示的选项。
本文将针对此类题型的解题要点和正确选项、错误选项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材料类型道理启示题的文段类型可大致分为:现象型、故事型、和感悟型。
现象型的材料是描述了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故事型的材料会讲述一个哲理故事或者名人轶事等;感悟型材料是表达了一些人生感悟。
二、选择要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紧扣主旨道理启示题是要求归纳出对人生对做人对生活有一定激励作用的启示或者道理。
所以,特别是现象型的材料,现象只是一个载体,要看到现象背后所传达的道理。
而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材料,我们要理解到作者想通过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也是文段的主旨所在,而不是我们自己主观认为题干所传达出的道理。
(二)符合常理从材料中得出的道理启示一定要是符合常理的,比如,我们会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会说“只要想当将军的士兵就是好士兵”。
所以,常见的错误选项:一是,就事论事,只概括了材料的表面意思,没有体现出正向的启示;二是,符合材料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扣住主旨,或者完全不符合材料得主旨;三是,表述绝对,不符合常理。
例题一:有个成语叫“丙吉问牛”,说的是西汉一个丞相叫丙吉,他看到械斗事件不管不问,居然跟着一个牛车走了半天,问长问短。
有人说他因小舍大,重畜不重人。
他却说,打架斗殴属于京兆尹负责,而牛在气候温暖的时节出现气喘拉车吃力,说明天气反常,反常的天气必然影响民生和农作物生长,这才是丞相应该管的大事百姓械斗与牛气喘异常,表面看前者是大事,后者是小事,实际情况正如丙吉所说,牛的异常说明了天气变化,所影响的是全国,事涉国计民生自然是大事。
本则故事意在告诉我们:A.领导干部要有明察秋毫的判断力,善于识别牵动全局的小事B.事无大小,都会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绝C.领导干部应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D.要有见微知著的预见性,能从小现象中发现大气候的变化【答案】A。
片段阅读技巧:道理启示有妙计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张丹
道理启示题目是片段阅读中比较常考的一种题型,通常这种题目的提问方式是“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这种题目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本着三大原则。
第一我们要选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选项,也就是说正确答案应该是对原文进行升华提炼,不能简单就事论事,不能是原材料中人事物简单罗列。
第二要选择紧扣主旨的选项,也就是体现文段的中心思想的选项,一个文段可能会得出给出多个启示,但是我们要选最核心的是启示。
第三符合常理,我们不能选择错误的道理。
中公教育专家来和大家看一道例题:
跳蚤被放进敞口的瓶子里,它便立刻跳了出来。
当把瓶子盖上时,跳蚤还是会竭力跳出瓶子,它不停地撞击着瓶盖的内侧。
一个多小时后,它还在那样跳着。
差不多三个小时后,它依然在跳。
只是它不再撞着瓶盖了,此时它跳的高度离瓶盖大约1厘米,而且每一次都是如此,它已经习惯了这个高度。
后来即使瓶盖被拿掉了,跳蚤也没有跳出瓶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跳蚤的故事告诉我们:
A.有形的禁锢比无形的束缚更易被打破
B.胸无大志,势必无所作为
C.习惯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D.拒绝尝试往往使我们错失成功的机会
答案:C。
中公解析:文段讲述的是跳蚤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局有这样一句话“而且每一次都是如此,它已经习惯了这个高度。
后来即使瓶盖被拿掉了,跳蚤也没有跳出瓶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故文段想强调的是习惯对我们的重要影响,满足要求的是C选项。
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
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行测言语理解:言语片段阅读故事里的“道理”
在国考行测言语片段阅读的主旨观点题中,有这样的一类材料,考生愿意做这样的题,它是故事形式呈现的,问我们反映了什么道理或者寓意是什么,材料读起来比较轻松,让考生在高压情况下,能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这类题一般不难,但偶尔也会遇到难题,不能松懈。
那么今天就从故事呈现的形式来分类,带大家看看故事类的材料片段阅读解题时注意哪些。
误区一:对比型
【例题1】 法国著名寓言作家拉封·丹笔下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呼呼地刮,想让凛冽的狂风刮走人们身上的衣服,结果行人为抵御寒冷侵袭,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徐徐吹动,温暖和煦,行人觉得很暖和,便解开纽扣,脱掉了大衣,南风获胜。
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 )
A.方法得当柔可克刚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答案选A。
解析:题干问题为这个寓言意在告诉人们,而寓言是为了反映道理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寓言向我们传达什么道理。
材料中北风和南风形成了对比,北风和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
最终南风胜利了,我们要学习也要学那个达到目的的,它们一刚一柔,学习的应是胜利的南风所反映的柔,即柔可克刚。
所以答案为A。
这道题目,材料呈现的形式是对比式,两个事物进行对比,而反映道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可以看哪个达到了目的,我们就学谁。
误区二:因果型
【例题2】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一名家庭教师,于是前往应聘。
他在水田里找到了正在耕作的牛老大,双方商定了相关事宜。
第二天,猴子要去任教,临走时,他拱到水塘里把身子涂了一通污浊泥水。
母猴见了觉得奇怪,问他为何如此。
猴子说:“昨天我见牛老大就是这模样,大概他们家就兴这个,我是入乡随俗,拉近关系。
”牛老大望见猴子脏兮兮的模样,满心不高兴,大声呵斥其离开。
猴子惊诧地问道:“你昨天不就是这样吗?”牛老大边关门边鄙夷地回了一句:“我那是在水田里劳作!”。
这则寓言故事给基层公务员的启示是:
A.努力工作才是群众最欢迎的
B.深入调查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C.拉近群众关系并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D.了解人民诉求才能解决人民疾苦
答案选B。
解析:题干问法是这则寓言故事给基层公务员的启示,材料是通过一个故事给基层人员传达一个道理。
猴子听说牛老大要请家庭教师,就去应聘,在水田里跟牛老大商量好事宜,第二天任教前,把身子涂了一通污泥,因为它觉得牛老大家大概兴这个,想入乡随俗,结果最后被赶出来了。
失败的原因在于它想拉近关系但并没有去调查一下或者问一下牛老大他家是不是这样,而是自己随意猜测的,还没猜准。
所以要告诉基层公务员想为牛老大为代表群众服务时,不应该猜测群众,而应该实地走访和调查。
B正确。
猴子也很努力,但是失败了,A侧重点有偏,C项否定了拉近群众关系,但拉进群众关系是需要做的,猴子这并没错。
D侧重的是了解人民诉求,这也是迷惑选项,猴子是了解牛老大诉求的,请教师就是诉求,但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实地调查,凭空主观想象,选D的考生就是找错了根本原因。
故答案为B。
这道题是因果式的故事,最后结果是失败了,要反映道理,得找到结果发生的原因,从原因中提炼道理,上面的分析过程就是因果式小故事分析的过程,各位考生学会了吗?
误区三:故事套故事型
【例题3】《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啊,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
”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
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
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下列选项中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最为贴切的是:
A.口惠而实不至
B.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C.好钢用在刀刃上
D.远水解不了近渴
答案选A。
解析:庄子所讲的涸辙之鱼的故事中,快要渴死的鲫鱼向庄子求“斗升之水”,庄子答应给它“西江之水”,看似很大方,实际上鲫鱼并未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同理,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以“三百黄金”,看似大方,实际庄子也未得到急需的粮食。
庄子寓言中讲的故事讽刺那些嘴上说得好听,却不提供实质帮助的人。
“口惠而实不至”表示只在口头上许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符合寓言的意思。
考生容易选错的是D,远水解不了近渴,指的是慢办法就救不了急,题干中有个明显的对比,借粮并不是大事,但是却许诺给“三百黄金”,“斗升之水”也不多,但是却许诺给“西江之水”,并不是侧重慢办法,而是嘴上说的好,实际做不到。
故答案为A。
这道题中,题干是有两个小故事的,故事套故事,虽然题干问的是庄子所讲的故事寓意是什么,但是大故事也能够帮我们理解,两个故事本质是一样的,传达的是一样的道理,都需要进行分析,更能帮我们理解文段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