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最全资料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章节概括练习题《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讽刺小说,以官场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事件描写,表达了对明代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和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反思。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金句语录和章节概括,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1.主要内容:《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曾国藩的县学秀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故事。
小说以曾国藩的视角,通过描述他的奋斗历程和身边的一些人物,揭示了明代官场的腐败和虚伪现象,以及儒家道德观念的虚假与矛盾。
2.主题思想:-官场腐败:小说通过描写官场的黑暗面,暴露了官员们的贪污、腐化和虚伪表面。
-儒家伦理观的虚伪:小说对儒家道德观念的呈现是有讽刺意味的,人们常常在表面上宣扬儒家的伦理观念,实际行为却与之相悖。
-人性的复杂和矛盾性: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人们往往在面对利益的选择时,会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3.人物形象:-曾国藩:县学秀才,勤于学习,努力进取,最终在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受到皇帝的赏识。
他时常对官场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但最终也受到了官场的腐化影响。
-石头:曾国藩的朋友,具有一定文学才华,善于讽刺和抨击官场的丑恶现象,是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人物之一-吴三桂:武将,为人忠诚正直,不愿随波逐流,最终因为不愿投降清朝而遭到皇帝的迫害。
4.金句语录:-“世之英杰,非门衰者也,凡推己及人,所谓知遇之时候耳。
”-“世事如棋,乾坤是局。
”-“受之有愧,不受又偷。
”-“世上皆有数,渴饮匹夫无愧。
”5.章节概括:-第一回:曾国藩的出身与成长经历。
-第二回: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和官场之路。
-第三回: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奋斗和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
-第四回:曾国藩之父去世和官场上的争斗。
-第五回:曾国藩调任另一个地方任职,与地方官员发生冲突。
(后续章节概括略)6.练习题:1.《儒林外史》是哪位作家的作品?a)吴敬梓b)罗贯中c)曹雪芹d)施耐庵2.小说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a)曾国藩b)石头c)吴三桂d)皇帝3.《儒林外史》揭示了明代官场的什么现象?a)腐败与虚伪b)公正与勤政c)荣耀与品德d)拜金与权力4.曾国藩最终在官场中取得了什么成就?a)得到皇帝赏识b)成为吏部官员c)成为皇家家族的一员d)做了市长5.下面哪句话出自《儒林外史》?a)“世事如棋,乾坤是局。
《儒林外史》名著梳理一、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吴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
《儒林外史》(一):儒生们穷尽一生,追求的是什么?今天开始,我们用三集来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一、作者其人+创作背景吴敬梓,是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中科举后当官的,吴敬梓本人早年也非常热衷于功名。
40岁后吴敬梓家道中落,他开始写《儒林外史》,一共写了十年,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儒林外史》这本书的地位非常高,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因为从这本书开始,小说开始直接评价现实生活,这使得文学更加贴近实际,容易被普通人接受。
鲁迅对这本书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儒林外史》在讽刺小说里头可谓绝响”。
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的版本,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有人甚至认为《儒林外史》能够与薄伽丘、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要理解《儒林外史》,我们得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把握人物,二是牢记一个核心——功名富贵。
这部作品是以每个人物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评价人物、评论是非的。
书中描述的人物众多,你可能不好把握重点,我把他们归类,你就好理解了,大概有三种:第一种为腐儒和八股迷,腐儒就是指迂腐的读书人;第二种为贪官污吏;第三种为贤士奇人。
今天这集,咱们就集中来看看第一种,腐儒和八股谜。
二、整体纲要: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嘲讽小说开始有个楔子,就是引子,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楔子说的是,元朝末年,有一个贫穷的少年叫王冕,他非常有才华,但并不想做官,甚至拒绝了朱元璋授他的“咨议参军”,要知道这个职务相当于宰相了。
但是在王冕的心里,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才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
所以他走进山林,过上隐居的生活,远离尘世的喧嚣。
明朝推行八股取士,就是用八股文的考试来决定谁能做官。
八股文有着严格的行文套路,往往一篇文章下来,考生思想没见到多少,只看得到通篇的排比对偶大空话。
简而言之,八股文就是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文章,如果读书人都以这种文章为典范,那么这书也就白读了。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知识梳理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名著片段,完成相关各题。
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儒林外史》作者________,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刻画了众多儒生形象,展示了_______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2)选文中的A是_________,其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
2.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子弟。
(_____)(2)为人慷慨、品行高尚的贤人。
(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3.《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是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4.请根据有关《儒林外史》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5.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6.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朝花夕拾》我们认识了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①_______;读《儒林外史》我们认识了屡试屡败,因中举而发疯的②________;读《水浒传》,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智多星” ③________,他带领好汉智取生辰纲;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认识了出生在湖南湘潭的④_______,他自小喜欢读书,并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杆,安徽全椒人。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主要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主旨介绍作者在楔子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等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趋炎附势。
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
全书一开始就通过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科举制度是怎样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以及士子们热衷科举不过是为了爬上统治阶级地位,升官发财,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一群考取科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从而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腐败。
主要特点:1)该书一个显著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的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3) 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4) 将生活之丑转化为艺术之美;5)小说描摹出这种普遍性的社会景观,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毁。
初中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以初中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初中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常常需要进行导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初中生来说,导读《儒林外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导读《儒林外史》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在导读《儒林外史》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和背景。
了解作者是谁,他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此外,还应了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二、了解主题和结构在导读《儒林外史》时,要了解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主题深刻而鲜明。
而小说的结构则分为四卷,每卷都有不同的情节和人物,但都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分析人物形象在导读《儒林外史》时,要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四、解读寓意和象征在导读《儒林外史》时,要关注小说中的寓意和象征。
《儒林外史》通过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
通过解读寓意和象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五、分析语言和修辞在导读《儒林外史》时,要分析小说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儒林外史》的语言优美,修辞手法独特,通过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使小说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分析语言和修辞,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的文学价值。
六、理解文化背景在导读《儒林外史》时,要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
《儒林外史》描绘了明朝晚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
七、进行讨论和思考在导读《儒林外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内容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作者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艺术特色】《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婉曲尖锐的讽刺;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结构艺术上也有较大成就。
(一)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
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二)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
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如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
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三)人物艺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四)结构艺术: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一、作者生平介绍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
▪出身世家。
任达放诞。
▪移家南京。
放弃科举。
▪穷困潦倒。
社会理想:注重实学(礼乐兵农)作者自况:杜少卿形象二、作品结构解析1.结构特点: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小说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
鲁迅:“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2.结构及主要内容▪第一回:楔子。
(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六回):对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至第五十四回: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世风日下。
➢第五十五回:四大奇人。
不屑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
▪第五十六回:幽榜。
(回应“楔子”,首尾呼应)3.各部分详细内容第一回通过“楔子”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然后又以最后一回“幽榜”回映“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脰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
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
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
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
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三、人物形象分类及代表人物(一)假名士1.追求功名富贵的愚生:代表人物周进、范进共同点:出身贫寒、本性善良,科举考试是他们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功名利禄”深入骨髓,封建科举考试制度对他们毒害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