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舞蹈表现形式的美学因素

1. 动作

从舞蹈的美学角度看,动作是首先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画面,是舞蹈艺术的语言,更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存在很大差异,在具体的作品中,还要求有和独特内容相结合的独特性格,形象性是其首要的要求,动作的形象性不是指能够逼真的模拟生活中的现象,而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揭示,舞蹈就是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在的神气、神态、精神,这种形象性有一个“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动作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刻板的模拟,失去了舞蹈的本义,完全脱离事物的原型,失去了真实的基础,

也就谈不上“神似”,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大部分动作是由传统的舞蹈动作发展而来,甚至有一部分是程式化的动作,象我们经

这种现常会见到,其实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

语言”,这些语言在舞蹈创作中运用时,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无论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都是这样,舞蹈动作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风格是舞蹈艺术美感作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舞蹈,就象“言之无文”,必然是“行之不远”的,当然,民族风格并不单纯是动作问题,但是由于舞蹈艺术表现手法上特殊性,动作的风格在形成舞蹈作品的民族风

格中起着极关键性的作用。

2. 音乐

不单是形式, 也有内容的因素, 舞曲旋律本身能够表达出丰富的 情感内容, 通过听觉作用和动作的视觉形态相结合, 共同构成审 美感知中的艺术形象, 让欣赏者能够更加陶冶其中, 舞曲和舞蹈 是一个能够独立表达主题内容的作品, 所以, 舞蹈音乐同样要求 形象化、个性化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新鲜活泼的音乐语言,变化 有序的节奏组合, 感人肺腑的感情色彩, 都是展现舞蹈动作在舞 蹈中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 而是在统一的主题思想下的紧密结合 和共同创造。

二、舞蹈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表现的最大载体就是人体动作, 舞蹈艺术需要通过 人的肢体动作来完成其表现形式, 舞蹈演员主体性的再创作最是

能够展现舞蹈的美学价值, 通过生动传神的舞蹈动作来传递舞蹈 作品中丰富的内在情感, 从而展现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者注入浓浓的情感,通过舞蹈演员的主体动作、表情、舞蹈构图 等表现形式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活感悟及艺术情操, 舞 蹈演员通过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来传递舞蹈作品中的不同艺术

音乐是舞蹈作品美学形态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音乐在舞蹈中

动作结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然好的舞曲在单独演奏时也

在我 国,舞蹈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舞蹈的肢体动作中被创作

员必须将高超的舞蹈技能和舞蹈作品中丰富的感情融为一体, 样的舞蹈形象与舞蹈表演才具有审美性, 才能满足观众越来越挑 剔的审美追求。

2.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特征一一肢体美

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特殊的声音来表现音乐的时间审美,

利用色彩与线条来描绘美术的空间审美, 而舞蹈艺术的审美则是 通过肢体表现来凸显出具有时间与空间并存的审美特征, 以说,舞蹈

艺术充分挖掘了人的肢体美, 通过独特的肢体动作来 构成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于是肢体美便成为了舞蹈艺术审美的 本质特征,舞蹈艺术给人们最深的印象便是其肢体美,独特、新 颖的肢体语言能让观众在视觉上真切的感受到来自舞蹈艺术的 美学价值, 舞蹈演员柔软、 灵动的肢体不仅让观众见证到舞蹈艺 术的独特之美, 而且还深深的震撼了观众的内心, 为舞蹈演员高 超、精湛的肢体动作所折服,杨丽萍是我国一位出色的舞蹈家, 她一直专研孔雀的生活习性, 慧眼识珠的发现孔雀身上的舞蹈艺 术审美, 于是在舞蹈创作中她充分利用手指、 腰等身体上可以调 动的肢体部分来模仿孔雀,通过唯美、精妙、流动、灵活的肢体 动作让观众欣赏到了孔雀另一层面的艺术美,于是杨丽萍那美 丽、空灵的孔雀形象便一直深入人心。

(2)舞蹈艺术的审美基本特征一一动态美

动作表演可以说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一个舞蹈作 品完全是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演绎过程, 同时舞蹈又是一种动作 性极高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都需要通过舞 蹈演员的动作表演来传递,因而舞蹈演员的表演的过程中便一直 处于律动的状态,通过身体律动来呈现出舞蹈艺术的审美基本特 征,即动态美,当然,舞蹈艺术对于动作表演的要求非常高,舞 蹈动作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审美性,凸显出舞蹈动作的动态美,

这样的舞蹈艺术表演才能够勾起观众的兴趣, 从而获得观众的喜 爱与追捧,于是乎,每一部舞蹈作品的创作者都致力于追求舞蹈 动作的动态美,通过富含生活性与艺术性的舞蹈动作来凸显舞

情感,可以说情感是舞 蹈艺术中的灵魂, 在演绎的过程中舞蹈演 由此可

蹈艺术的动态美,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在舞蹈作品

《水》中,创作者就从傣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动作中汲取灵感,如汲水的动作、脱衣服的动作、沐浴的动作等,通过艺术性的审美观来完善这些动作,将其运用到舞蹈的表演中,以富于生活化的动作与场景来构建观众与舞蹈艺术之间的沟通桥梁。

三、结论

舞蹈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它讲究肢体、形态、动作、内在美等,因此,在欣赏舞蹈时,要从美学的角度来观看,从而去更加深刻的理解舞蹈艺术美。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有关舞蹈学科的研究在业界已经相对成熟,但伴随媒体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范畴里开始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其相关研究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质以及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问题,本拟从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起、分类,新媒体艺术在舞蹈表现中的功能,影视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新媒体舞蹈艺术概念,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呈现人体体态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历史变迁、人变迁、科技变革的发展烙印。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从最初的祭祀娱神到后的娱人自娱再到如今上升到精神表达、审美哲思范畴,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加入更多视听美学因素,以期达到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丰满和延展。当代舞蹈表演的场地大多从空旷的自然空间走进了一定封闭的室内舞台,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舞蹈的环境、空间、视听、审美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个别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舞台、舞蹈内容、舞蹈形态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舞蹈化、舞蹈艺术的

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舞者和观众在进行有关舞蹈艺术的活动时,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舞蹈艺术定义的再解析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现定义上的偏差,认为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但事实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定义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较为赞同匡波教授的观点:“借助计算机 (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 传播信息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常见的媒体中分离归类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显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并非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似乎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为贴切形象地阐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指舞蹈与类似于投影技术、全息技术、声光舞美等媒体技术交互之后,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新的舞蹈艺术门类。它的出现和诞生表明,单纯的舞者表演或简单的背景式舞台视频设计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创新和观众审美高标准的需求,技术的革新势必带动了艺术品质的提升。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流与特质探析》一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

舞蹈美学论文

浅谈舞蹈艺术基本理论 学生姓名:韩乐学号:20105145027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舞蹈学 指导教师:纪华林职称:讲师 摘要:舞蹈艺术基本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舞蹈,了解舞蹈,把握舞蹈。舞蹈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人们的生活以舞蹈为主要生活艺术,舞蹈离不开 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舞蹈。 关键词:舞蹈艺术;概念;种类;基础知识 Abstract: dance art basic theory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dance, understand the dance, and grasp the dance. Dancing i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 art, people in the dance of life as the main life art, dance without life, life more from dance. Keywords: dance art; Concepts; Species; Basic knowledge 前言:舞蹈是艺术当中的一种,舞蹈是表现人体动作特性的一门艺术。舞蹈艺 术的基本理论可以从舞蹈的概念、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基础知识这三方面去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 舞蹈这种人体动作艺术不仅仅是从生活中经过人们不断的组织、演练而来的产物,它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象征的源泉。舞蹈是在舞台,是在灯光布景及服装道具的有限空间里进行不断流动的人体动作艺术。所以它和其他的艺术(戏剧、美术、音乐等)是不等同的。舞蹈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力量及思想感情与认识,是一种具有审美观念的意识形式。舞蹈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农作中就已经开始发芽,它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舞蹈的发展是在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行的,祭祀、战争、劳动等都是它发展的要素。原始的舞蹈并没有成于一体的动作或规范化,劳动及劳动的对象就是它的内容与形式。在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不发达,他们就通过动作来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所以说舞蹈是人们内心生活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各个地方的舞蹈发展也更多的出现了独立的舞蹈体系。欧洲的芭蕾舞艺术、印度的佛教舞蹈以及伊斯兰的舞蹈艺术都是这一时期的舞蹈发展体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也蓬勃向上,舞蹈种类繁多,色彩各异。在我国,舞蹈的发展孕育了周代雅乐、汉代俗乐、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以及明清戏曲等,它的进步是非常迅速的。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主要的艺术活动,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是有了极大的提高。舞蹈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不过它们之间也有着相同的特征:都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们只是在物质的载体以及表现的手段上面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已。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来说话的,它在舞蹈者不断的动作变换以及身体的姿势当中,描绘着想要说明的事物。在舞台的空间里,舞蹈者身体的存在就是一种形式美,经过身体的运动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917313479.html, 谈舞蹈的审美特性 作者:吴畏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关键词:舞蹈;审美;形象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085-01 有人把舞蹈与音乐共同归为“表情艺术”一类,这说明舞蹈与音乐都是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艺术。事实上的确如此,舞蹈的抒情性确实是显而易见、不容置疑的。对此,古今中 外的许多艺术家们都已经达成共识。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手段分为语言感叹歌唱舞蹈四种,这四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层层递进的,舞蹈虽然是“无声的艺术",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过所有的语言,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级方式与最后手段。这其中的奥妙,是值得认真玩味与体悟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舞蹈艺术作品强烈的抒情性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例如《红绸舞》所抒发的热烈欢快之情,《荷花舞》所抒发的奋力拼搏之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玉卿嫂》所抒发的爱之悲情,《残春》所抒发的对人生的婉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审美特征,来源于它的本质属性与特殊手段,它通过舞者的形体动作的力度强弱、节奏快慢、幅度与能量大小等等方式,表现出人的丰富复杂、细腻深刻的内心情感。 由此可见,舞蹈是由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体动的,舞蹈的人体,是由内心驾驭的人体;舞蹈的心灵,是由人体外化的心灵。身心一致,表里统一,形体与心灵水乳交融.便构成了舞蹈艺术抒情性的特殊审美特征。 明确了这一点,舞蹈表演就必须以抒情性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把情感作为一条表演中的贯穿线,达到情感表现的至高境界,收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效果。可以说,舞蹈家与“舞蹈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有情与无情。 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自考2017年4月《美学》真题

2017年4月《美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题干】“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命题出自蒋孔阳的()。 【选项】 A.《美学新论》 B.《美的历程》 C.《美学散步》 D.《新美学》 【答案】A 【解析】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在他晚年的著作《美学新论》中就提出来了这个观点。 【考点】美学研究的对象(P5) 2.【题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说明()。 【选项】 A.肉体享受高于精神享受 B.精神享受高于肉体享受 C.精神享受与肉体享受密不可分 D.肉体享受与精神享受毫不相干 【答案】B 【解析】说明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人格、构建健全美好的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实践活动都无法达到的,说明了音乐、精神上的享受高于肉体上、物质上的享受。 【考点】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P31),三月不知肉味也同样说明了此观点。 3.【题干】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选项】

A.审美形态 B.审美经验 C.审美关系 D.审美活动 【答案】D 【解析】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审美活动,终其审美的各个方面都是以审美活动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因此美学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考点】审美活动论(P48) 4.【题干】审美发生的“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理论家是()。 【选项】 A.席勒 B.达尔文 C.康德 D.卢卡奇 【答案】B 【解析】在生物本能说这一派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是一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是具有美感能力的。 【考点】审美活动论的审美活动的发生说(P94) 5.【题干】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选项】 A.呈现、构成、评价三个阶段 B.呈现、创造、评论三个阶段 C.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D.惊诧、感受、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C 【解析】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状态中。 【考点】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P71)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舞蹈美学教案1

《舞蹈美学》教案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思考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理解美育的含义、目的和途径。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 1、舞蹈美学的基本概念; 2、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与审美观,能初步分析评价舞蹈美学思潮、艺术现象与舞蹈作品,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美学、舞蹈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讲述的教学方式为主,适当地以多媒体视听艺术资料为辅助,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组织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力求将抽象思辨的美学课上得既体系完整、严谨深刻,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教学过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姓谢名丽颖,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和探讨。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门课程叫做《舞蹈美学》。相信大家对舞蹈已经是非常的了解和熟悉了,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有没有同学知道“美学”是什么呢,或者说美学是研究什么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请同学积极回答互动)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见解。(或者,看来同学们都没有了解过美学) 一、美学 1、什么是“美” 讲到“美学”,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美”。关于“美”,就象著名的哲学家歌德所说:“美如自然一样,丰富多彩。”这就是说,至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美”,说什么的都有。但大多都没有说到美的“本质”与“内涵”。科学的含义应该说:美是世界上自然、社会、意识形态一切事物“好”的总和。 在希腊神话中有“美惠三神”的传说,说美惠三神是宙斯的三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叫“欢乐”、“花朵”和“灿烂”,分别代表了妩媚、优雅和美丽。这就是告诉我们:神之所以成为美神,就是因为她们是各种“好”的总和。在中国对于什么是“美”,形容和说明它的词也是非常多的,有没有同学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妖娆妩媚、山清水秀、花红柳绿、悦耳动听、缠绵悱恻,所以说,在中国“美”也是“好”的总和。 2、什么是“美学” 那么我们知道了美是什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学”了!通俗的来讲,美学就是研究“美是什么”以及“什么是美”的哲学。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美是什么”?(与同学互动探讨美是什么)“美是什么”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探讨美的本质是什么;而“什么是美”研究的是美的内涵意义和特征。 二、美学体系的构成(以图为例)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图标来大概了解一下美学的组成。 审美艺术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它与艺术学相关,但不同于艺术学。它所关心的是艺术的本体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审美艺术学规律。也就是说去探究,我们的艺术到底美在那里、有什么审美的特征、或者意蕴,有是规律。 我们要学习的舞蹈美学,就属于审美艺术学下的一个分支。 四、舞蹈美学 1、什么是“舞蹈美学” 舞蹈美学是建立在舞蹈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舞蹈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2、舞蹈美学研究的范畴 主要研究舞蹈的审美特性、审美规律、人和舞蹈的审美关系、人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舞蹈的审美活动等。具体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舞蹈美的本质和特征、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分析 内容简介: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总会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发声训练,甚至有许多青年教师并不知道发声训练的意义与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的训练方向。 一、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众所周知,强迫去完成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把练声当成一种兴趣远比当成任务来完成更有效果。而要把声乐练习当成兴趣,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学生抵制练声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觉得练声是一种任务,它限制了自身的卞动性和乐趣。特别是在规定情况下去练习自己不想学的东西,不仅找不到感觉,还会越练越别扭,心情急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些自己想听的音乐,看看乐理基础方而的书籍,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练声计划变得可行

起来。此外,对于练声的目标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不练声,等到上声乐课时,前一天才加倍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在声乐练习时间的管理方而,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略有紧迫感的,可以让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让学生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二、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发声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调动生理机能发声,保证各个歌唱器官能够协调运作,这样就有助于歌唱者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让他们保持较好的发声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歌唱者必须要灵活掌握各种声音技巧,并接受系统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因为良好的发声技术能够提高歌唱表现力,为优美的演唱服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发声状态,对日常练习中随意自然的发声习惯进行相应调整,并以歌唱时的习惯和状态要求自己,巩固自己的发声状态,将良好的状态融入到歌唱中去。明确了练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利一学的练声效果。 三、掌握发声练习的几大要求 1.呼吸。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如何使用气息、如何控制气息。这是因为气息是声乐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歌唱的好坏。演唱者只有充分认识呼吸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练好呼吸基本功。 喉咙。喉咙作为歌唱发声训练的关键要素,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技巧。歌唱者既要学会打开喉咙,又要学会稳定喉咙。部分歌唱者在声音上这样那样的毛病都与喉咙有关,他们往往在歌唱时无法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艺术的美学探究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舞蹈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由于受众的欣赏角度的不同,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舞蹈艺术形象源于客观现实,体现艺术对生活的再现。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舞蹈艺术家的创作素材、创作激情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舞蹈艺术并不是完全凭个人臆想而产生的。它以人体的运动来表达艺术,这些形体上的律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必须是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抒情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否则就不能达到与受众进行“心智交流”的目的,自然也不会使受众产生共鸣。那么为什么说舞蹈艺术源于生活呢? 其一,舞蹈艺术家的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在艺术家进行创造的时候,必须依靠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将这些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把握住对象的特征,以此进行创造。例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进城》,是以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为素材的舞蹈。农民工问题在城市生活中属于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并没有许多表现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艺术作品。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离开闭塞落后的农村初到城市,繁华的街景,壮观的建筑,花花世界都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显得兴奋和喜悦,甚至为自己也将成为这花花世界的一员而骄傲不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花花世界不属于自己,自己只是这花花世界的过客。他们身上背负着重重的行囊、重重的压力。现实的压力使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实使他们细数城市生活的种种不易。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为创作基础,在舞蹈中将农民工的情绪变化加以表现。舞蹈中,演员们穿着粗布衣,背着鼓鼓的行囊,踩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上舞台,极目望去,一脸激动与期待。但是随着表演的进行,舞蹈演员们开始表现踌躇、低落。低眉顺目,双手环抱于胸,都展现了农民工的情绪的变化。试想,如果创作者不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入手,怎么能将如此细微而又重要的情绪变化部分充分表现出来呢。 其二,舞蹈艺术家的创作激情源于生活。 舞蹈艺术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而产生的。一般而言,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将体现一定的感情基调。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舞蹈的感情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感性材料的加工,即艺术家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在舞蹈《千手观音》中,邰丽华等一批聋哑艺术家以千手观音形象立于莲花台上,在镶嵌着一千多只手的金碧辉煌的拱门下,用缤纷的手姿和斑斓的色彩,“述说”内心世界的美丽话语。对于她们而言,舞蹈的激情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恩。邰丽华就曾说过:“我的世界里没有困难,只有幸福。”社会给予她极大地鼓励,给她带来创作激情。有了生活赋予她们的意义,该舞蹈才能如此深刻表现出来。 其次,舞蹈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典型化与理想化,使其高

浅谈芭蕾的美学特征

浅谈芭蕾的美学特征 摘要:古典芭蕾舞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芭蕾舞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具有美感。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芭蕾舞的审美特征,了解、掌握其艺术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鉴别古典芭蕾舞艺术,对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芭蕾舞,基本舞姿,美学特征 古典芭蕾舞是一种系统、科学、规范的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它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规范、严谨的训练体系,并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它的高雅与美妙称得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其优雅的舞姿,轻盈的动作时常令人痴迷,产生如梦似幻的体验感觉,它的形体及动作姿态完全符合几何构图的科学性。用几何构图的抽象线条来设计动作姿势,是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通常人们认为西方舞蹈强调人为的形式,而东方舞蹈则顺从自然的形式。但是我们发现在西方舞蹈形式的纯粹抽象中追求的“黄金分割比”也是符合“人体自然”的。古希腊人认为数学的原理是一切事物的原理,舞蹈作为人体的“动”,也是存在于数学意义上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基础便是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的0.618,又称为“黄金律”或“黄金比”:如头顶至脐与脐至脚底之比:臂宽与躯干之比:下肢长度与上肢长度之比:下肢长与身长之比;眼高与脸长之比;前额到鼻孔的距离与脸长之比等等。传统的芭蕾舞技术是是建立在外开、伸展、绷直的基础上的,它包括五种脚的位置和三个基本舞姿,在此基础上,最终归纳把它的审美标准归纳为“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 芭蕾舞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视觉艺术,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具有美感,“开、绷、直、立、轻、准、称、美”八个方面都是其审美特征的要求与体现。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扩大舞蹈动作的范围,增强表现力,同时也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和运动的灵活性;舞者只有将身体各部位“绷”直,才能使观众有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视觉感,并且芭蕾是一种放射性的艺术,因此必须通过“绷”才能将肢体放射到舞台当中,在有限的空间内使能量聚集在肢体末梢部位,使舞姿更加舒展。通过“绷”还可以使肢体各部位的肌肉能量向身体的中垂线上凝聚,也只有通过绷才能使肌肉收紧,从而产生上升的动作态势。这也符合芭蕾曾在一段时期内追求“灵空”,呈现出舞姿轻盈飘逸的艺术魅力;“直”是指双腿膝盖伸直以及后背的垂直,也就是将身体垂直、拉长,使舞姿舒展、优雅,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芭蕾中的“立”在直的基础上的升华,是芭蕾从形体美到动作美的整体概念。“立”具有一种延伸感,在脚力踩向地面的同时,脖子向上拉长,有着脚踩地头顶天的感觉。“立”会给人带来一种提升感觉,这种感觉能给人带来一种轻盈、敏捷、精神、高贵美的气质,而这些正是芭蕾所要的审美标准。 芭蕾艺术共同的美学原则是“开、绷、直、立、轻、准、稳、美”8个字。“开、绷、直、立”这四大审美标准是基本;而“轻、准、稳、美”则是在“开、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艺术美学论文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多声部声乐艺术,其不仅可以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合唱艺术既具有一般的音乐美学特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其歌唱气息持久、音色变幻多端、声区转换灵活,具有很强的美学表现力。基于此,本文以美学角度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然后论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最后就基于美学角度的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感悟合唱艺术之美。 美学角度;合唱艺术;美学特征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其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音乐,并伴随西方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熟,最终成为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过程中,需要众多演唱者彼此配合,在着装搭配、演唱协调、伴奏附和等方面达成统一,充分展现人声交响之美,为听众带来一场宏大壮观的音视盛宴。合唱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其凭借自身适应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迅速在国内得到普及与发展,其艺术之美也迅速被人们所知晓,通过研究合唱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门音乐艺术,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合唱艺术美学的内涵 合唱艺术美学属于音乐美学的范畴,它是联系合唱艺术与大众审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合唱艺术美学从美学角度出发,系统、全面地分

析合唱艺术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情趣,分析并研究合唱艺术所蕴含的美学因素,进而挖掘和探寻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是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站在音乐美学角度去研究合唱的内在艺术规律,并准确诠释这门艺术的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表现力强。与其他音乐艺术相比,合唱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演唱人员众多,在一场合唱表演中,通常既有男声、女声又有童声,合唱之名也正因此而得来。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方式有利于发挥合唱成员的长处,从而达到提升整体表现力的效果。在合唱艺术的演变过程中,以合唱声乐技巧为核心,通过男声与女声的彼此配合,将合唱的音域从以往的3个八度拓展到如今的4个八度,同时在音色和音域方面也不断改进,逐渐赋予了合唱艺术更强的表现力。(二)适应性强。无论是排练还是表演,合唱对环境的要求都很低。合唱的排练无需专门的排练室,只要有一间可容纳合唱成员的宽敞房间即可。合唱的表演既能够和多种音乐艺术搭配进行,也能够在音乐会等正式场合单独进行;合唱不但可以作为室内乐,也能够组织大型室外合唱表演;合唱是一门老少皆宜的艺术,且不管演唱者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可以参加。(三)感染力强。合唱所采用的集体性演唱形式有利于唤起听众内心的崇高情感和高尚情操,这种需要众人精诚协作才能完到的演唱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听众一种成功的喜悦;合唱所独有的技术

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A.培养审美能力 B.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C.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 D.规范社会文化 2.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 A.虚拟性 B.敏感性 C.想象性 D.情感性 3.“天才”主要表现在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的能力来创造() A.审美快感 B.意象 C.形式 D.物象 4.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 B.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 C.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 D.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这可以说明美育是() A.感性的 B.愉快的 C.不可抗拒的 D.自然而然的 6.不属于艺术存在动态流程中必然环节的是() A.艺术批评 B.艺术接受 C.艺术品 D.艺术创造 7.下列学说中,中西美学家的观点有共通之处的是() A.游戏说 B.模仿说 C.表现说 D.娱乐说 8.西方第一部关于美育的专著是() A.《论美书简》 B.《判断力批判》 C.《审美教育书简》 D.《美学》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类的生产劳动 B.人类自觉的精神活动 C.人类社会的分工 D.人类独具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10.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立普斯 B.费希纳 C.布洛 D.丹纳 1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 1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 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一、新媒体对舞蹈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视听综合、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等特征,使用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将新媒体用于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带来很多好处。舞蹈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与发挥学生的动作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像舞蹈情感、舞蹈意境、舞蹈审美取向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依靠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例如教学傣族孔雀舞之时,可以播放一段唯美的视频: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幽静美丽,令人陶醉,这时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如孔雀般翩翩起舞,同时,再辅以老师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对孔雀舞的典型风格、动作要领、情感抒发等有了直观认识,同时对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装特点、审美特点等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孔雀舞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用新媒体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作示范,使得动作清楚明白,学生更容易掌握。众所周知,有些舞蹈包含一些高难度动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除课堂上老师结合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认识之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进一步了解舞蹈要领。老师可以将舞蹈分解动作的相关文章或者视频链接等上传到微博、微信等,以便学生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如此,不仅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的加入使得教学兼顾了课堂与课外教学,利于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动作,使教学过程更加充实,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对舞蹈艺术传播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大量关于舞蹈的重要新闻、重要知识等,学生只要将教师加为好友,就可以共享这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各种关于舞蹈的微信公众号,转载一些经典文章、视频等,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学习资源。虽然新媒体具有各种传播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就是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这需要接受者自己具备一定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接受健康信息。教师关注、选择的这些信息,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帮学生把好这一关。总之,舞蹈教学的改革需要新媒体的力量,使学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76 ? 摘要: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艺术,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作为情感和语言的载体,通过富有动作性的表演使情感和语言展现出来,使观众获得美妙的视觉享受,感受到美的实质内涵。本文对舞蹈艺术和它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舞蹈艺术的美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舞蹈艺术;美学特征;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要诠释舞蹈作品的内容和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则需要通过演员的再次创作和高超的技能,以及音乐等方面的渲染作用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只有把作用于舞蹈中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把舞蹈蕴含的信息和艺术魅力传达给观众,并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舞蹈的审美性,凸显出舞蹈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实质上是依托动作材料,采用互动的人体动作来展现出其美学价值。它的美学性集中表现在内在情感的迸裂以及外动作的流动。不同的人对于美有不同的看法,但舞蹈艺术中的美无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于生命的不懈追求。舞蹈艺术是一种古老的艺术,由人的动作、表情以及构图三个方面共同组成,致力于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展现生活情操。舞蹈艺术主要以描写舞蹈形象为中心,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等,没有舞蹈形象就谈不上舞蹈艺术。同时,舞蹈艺术要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性,所以舞蹈作品中的情感也会融入到舞蹈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借助舞蹈者自身的情感为主要载体,更多的是以舞蹈形象本身的情感去感染观众。舞蹈者还把编导赋予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转换为自己的情感,共同融入到舞蹈形象中得以凸显。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 舞蹈是一种最能充分展现人体美的艺术形式,具有肢体美的本质特征。一般来说,音乐是借助声音来表达的时间美;美术是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共同勾勒出的空间美;而舞蹈则是由人体来营造出一种时空独特的肢体美。当人们在欣赏一段舞蹈的时候,就能从中深深感受到其中的肢体美,舞蹈演员通过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和抒发舞蹈艺术美的真谛。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一谈到舞蹈就必然会和它的肢体美联系在一起,由此足以证明肢体美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之一。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在表演《雀之灵》时就是通过精妙的肢体动作来展现舞蹈艺术的美,通过手指、腰等肢体部分来充分地展现舞蹈中的艺术美,她的全身就好像是一首流动的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空灵犹如精灵般的孔雀形象。实质上,杨丽萍所演绎的这支舞蹈是以傣族姑娘的身形动作为基本原型,通过舞蹈的艺术表达形式加以改编,最终呈现出精妙、委婉的流动性肢体动作,从而畅快淋漓地展现出她内心中对于生活理想和未来的期望。 (二)动作美是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舞蹈艺术对于动作性的要求,则讲究动态美,这一要求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体的律动,但要表达出舞蹈内在的情节和主题内容,只有通过动作来能展现出来。在动作的牵引下,舞蹈的情节自然而然能得到舒张,富有美感的舞蹈动作使其具备审美特色,进而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几乎在任何一部舞蹈作品中都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动作性,通过动作美来表现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例如《金山战鼓》就是借鉴了人的行动,以舞蹈动作的形式来展现出古代和现代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进程;而在另一部舞蹈作品《水》中则是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了一天的衣服,并结伴去河边汲水、沐浴等动作来构成舞蹈的动作表演,让观众深深地被这些鲜明的生活化场景,又富有丰富的动作美所吸引,让人很简单地就感受到具体的舞蹈形象。 (三)内涵美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特征 舞蹈是舞蹈创作者对生活美的艺术表现,融入了舞蹈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生活体验,蕴涵着深厚的内涵美。而这些内涵美则通过肢体语言与舞蹈动作来呈现,舞蹈创作者将情感内容融入到舞蹈动作中,进而在舞蹈的演绎中表达与揭示情感内容,并通过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来打动观众。作为一种人体动作艺术,舞蹈常常被用来表现某种思想与意境,因此人们将舞蹈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话剧、杂技、人体雕塑等,舞蹈创作者在编排舞蹈动作时往往从生活中寻找原型,进而提炼出富有艺术性的舞蹈动作。同时,舞蹈创作者也利用舞蹈动作来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褒扬与批判,这样的舞蹈艺术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舞蹈演绎能够从中获得反思。以话剧表演为例,它是一种以舞蹈动作来表现意境的艺术形式,在演绎中舞蹈演员不能依靠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动作来诠释意境,表达情感,在这里内涵美赋予了舞蹈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三、舞蹈艺术的美学表现 (一)舞蹈的主题内容 有关舞蹈美的内涵,首先就集中表现在主题内容上,内容才是决定舞蹈美的关键和基础。具有积极向上、活泼生动的舞蹈内容才能真正地感染观众。而如果舞蹈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相违背,那么就无法诠释出舞蹈中的真实感、审美性,进而就不能展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这样的舞蹈就谈不上有任何的艺术美,它已经从根本上脱离了舞蹈的社会属性和艺术性。舞蹈的审美性功能通过舞蹈创作过程和表演过程来展现,只要涉及到有关舞蹈创作或者是欣赏活动,就必然会把自己真实的情感倾泻出来,从这一角度来看,舞蹈创作在本质上就受 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形式 姜宇婷 刘辉兰 舞蹈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68 ? 摘要:合唱艺术是一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人声交响乐的具体体现,其不仅具备最基本的音乐美学特点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特点。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合唱艺术的特点并重点剖析了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以期让大家深刻地 体会到合唱艺术的真谛。 关键词:音乐美学;合唱艺术;研究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音乐艺术,是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合唱艺术集各种不同人声之大成,将各种人声巧妙融合,使其拥有更丰富及广泛的色调调节性,同时拥有更为广阔的音域。在合唱过程中,合唱团成员相互配合,搭配反映音乐作品特点的服装,与音响伴奏配合,向人们展示了人间最完美的人声交响曲。同时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具备音乐美学的所有特征,同时还具有自身不同的艺术特点及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做具体的阐述,介绍合唱的基本特点及合唱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并了解合唱这种集体性音乐艺术,能够透过合唱本身真正体味到合唱艺术的美。 一、合唱及合唱艺术美学 合唱是演唱者集体共同演唱多声部的声乐作品的一门音乐艺术。在合唱中常有指挥,伴奏可有可无。相对于别的音乐艺术来说,合唱是人员参与最多,最易于普及的音乐演出形式。人声是合唱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工具,最能够表达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思想及情感,但是在演出的时候演唱全体要与整体音响的效果协调统一,用和谐的演唱激发听众,让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合唱艺术源于西欧的宗教音乐,早期演唱多以单声部为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合唱在西方经过古文明、中世纪阶段,走过文艺复兴时期,并经过巴罗克、古典音乐、浪漫音乐时代,最终进入现代音乐。在其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成为屹立于音乐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合唱艺术在我国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凭借其广泛的参与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合唱艺术美学将合唱与人们的审美实践相连,从美学的角度去全方位的探讨合唱艺术的创造过程,探讨合唱在创作,表演中的美学情趣,探讨合唱这门艺术在总体构成中的所有美学造型因素,追寻合唱的本质特征。合唱艺术美学隶属于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合唱艺术美学的产生是日益蓬勃发展的合唱艺术的本身需求及呼唤,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合唱艺术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从音乐美学的高度及角度去探讨合唱本身的艺术规律及审美创造特征。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一)合唱是表现力强的集体性音乐艺术 合唱与其它音乐艺术的主要区别就是合唱的参与人数众多,在具体表演中又由男声、女声还有童声来组成,因此才被称之为合唱。这样集体的合唱表演形式能够将合唱组集体成员的长处综合起来,来提高合唱的总体表现力。在合唱的发展过程中,在合唱声乐技巧发展的基础上,男女声相互配合,使合唱要表现的音域已经由先前的三个八度发展到现在的四个八度,并且在音域及音色上都使合唱这门音乐艺术更具有感染力及表现力。 (二) 合唱艺术需要演唱者间的集体配合与协作 合唱艺术这门集体性的音乐艺术,合唱组的所有成员间只有对合唱中的所有声音及音响的规律和要求完全掌握及理解,各个成员对自己的声音在集体演唱中的效果作用很好把握,所有成员间密切配合,精诚协作,让各种声音及音域的配合达到和谐自然,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合唱效果。 其次,合唱艺术是由各个单个的演唱者先组成声部,各个声部相互融合,并与音响效果搭配,才能产生最完美的具有气势的整体合唱音响的效果。合唱中的每个声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合唱是集体性艺术,不是要展现单个声部的特点,是要将这些声部的特点完美融合在一起,要达到这种独特的效果,每个演唱者都要将自己融入于这个演唱的集体中,与其他成员紧密配合协作。 (三)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集体艺术形式 合唱这门集体性音乐艺术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因此每个演唱者都需要具备良好的多声部的视唱及听力能力,将合唱中各个声部在整体演唱中的和弦进行及各个声部间的旋律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是完整的合唱表现形式,才能够真正展现出合唱和弦的曼妙效果。 三、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美学特征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合唱艺术在吸取西洋演唱的一些基本技法外,与我国的传统艺术交融结合,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及演唱表现形式,而在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下,合唱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美。下面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视角对合唱艺术创造及表演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 (一)合唱创作中的美 歌词是合唱作品中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合唱创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歌词的创作是否成功,是合唱演出成功的关键,同时歌词也是最能体现作品形象及情感的东西,在客观存在中最具有感染性。歌词也是全体成员演唱的主要内容,演唱者的情感也是要借助歌词才能够完整表达,因此合唱创作中的歌词美是整个合唱美的基础。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合唱艺术研究 姚春城 音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