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0.82 KB
- 文档页数:3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我又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情。
我跑到了城市的中心广场,
大声地向路人宣扬我的疯狂观点。
我看到他们惊恐的眼神,但我并
不在乎。
我知道自己的狂热是无法被理解的,但我也不需要别人的
理解。
我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些事情,我知道这些话语在别人看来可能
是疯狂的,但我却觉得它们是真理。
我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只需
要自己的坚持。
这就是我写日记的原因,它是我表达自己的方式,也是我与自
己对话的方式。
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宣泄我的狂热,没有人会阻
止我,没有人会打断我。
我知道,我这样做可能会被视为疯狂,但我并不在乎。
我只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是我自己的生活。
我愿意成为一个狂人,因为在我的世界里,狂热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及相关问题一、本文概述《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之作,由鲁迅创作,首次发表于1918年。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更以其独特的“吃人”意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本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本文旨在探讨《狂人日记》中“吃人”意象的生成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揭示鲁迅如何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我们将追溯“吃人”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渊源,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我们将分析《狂人日记》中“吃人”意象的具体表现,包括其象征含义、表现手法及其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吃人”意象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鲁迅通过这一意象所传达的深层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狂人日记》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鲁迅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杰出贡献。
二、《狂人日记》中的“吃人”意象解读在《狂人日记》中,“吃人”这一意象并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食物链中的捕食行为,而是鲁迅用以隐喻社会、文化、道德乃至人性的深层次问题的象征。
通过狂人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鲁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以及在这种压迫下,个体如何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吃人者,进而成为被吃者的悲剧命运。
“吃人”的意象在小说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字面上的,即肉体上的吃人行为;另一种是隐喻性的,指精神上的吃人,即封建礼教对个体思想的束缚与控制。
这两种形式的吃人行为在小说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吃人”意象的复杂内涵。
从字面上的吃人行为来看,小说中的狂人因为受到了封建礼教的长期压迫,产生了严重的精神错乱,从而将周围的人都视为潜在的吃人者。
这种吃人行为虽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与压迫。
在这种压迫下,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盲目地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规范,从而成为了吃人者。
《狂人日记》文本解析学年论文题目《狂人日记》文本解析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101班姓名林明明指导教师刘贤汉(现代文学史老师) 所在学院人文学院完成时间:2010年11月承诺书我谨此郑重承诺:本学年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凡涉及他人观点和材料,均依据著作规范作了注释。
如有抄袭或其它违反知识产权的情况,本人愿接受学校处分。
承诺人(签名):2010 年11 25 日目录引言(或绪言) ....................................................................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 ..................................................................... ...二、小说文本序言用文言文,正文用白话文,试析其含义 .................三、“救救孩子”…的标点符号分析其用意 ...........................................四、以小说发展的逻辑来看”孩子”能否得就 .........................................五、分析“吃”人的含义 ..................................................................... ...六、综述小说文本的艺术特征 ................................................................致谢 ..................................................................... ......................................引言我首先对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做了三层总体的解读: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
朝花夕拾练习题及答案朝花夕拾练习题及答案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文章。
这些文章以鲁迅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朝花夕拾的题材广泛,涉及到了人性、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朝花夕拾的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题目一:朝花夕拾中的《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形象,暗示了什么社会问题?答案:《阿Q正传》是朝花夕拾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文章。
通过描写阿Q这个形象,鲁迅暗示了中国社会的封建落后、思想狭隘以及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
阿Q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虽然在外貌上是一个中国人,但是他的思想和行为却与传统的中国价值观相悖。
阿Q的形象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他通过描写阿Q的懦弱、自卑和虚伪,暗示了中国社会的软弱和缺乏自信。
题目二:朝花夕拾中的《故乡》一文中,鲁迅通过描写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故乡》是朝花夕拾中一篇极具个人情感的散文。
鲁迅通过回忆自己的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变迁的忧虑。
在文章中,鲁迅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以及故乡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通过对故乡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变迁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题目三: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通过描写中国文化的衰落,表达了什么观点?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一篇对中国文化衰落的深刻思考。
鲁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指出了中国文化的困境和危机。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衰落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并呼吁人们要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
题目四:朝花夕拾中的《狂人日记》一文中,鲁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暗示了什么社会问题?答案:《狂人日记》是朝花夕拾中一篇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文章。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思想和行为,鲁迅暗示了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18年。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狂人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以下是对《狂人日记》主题或中心思想的解析:1. 社会的腐朽和不公:《狂人日记》以狂人的日记形式展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公。
通过狂人的观察和思考,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如道德虚伪、官僚腐败、社会阶级分化等。
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伪善和不公。
2. 个体的抗争和反叛:作为主人公,狂人是对现实的反叛者。
他不满于社会的不公和伪善,通过写日记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试图寻找自己的存在和解脱。
他的反叛和抗争代表了个体对于社会压迫的抵抗,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力和孤立。
3. 文化沉沦和精神迷茫:《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感到自己的精神和道德面临着困境和迷茫。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怀疑,暗示了当时中国精神上的迷失和沉沦。
4. 知识与无知的冲突: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对于知识和无知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于自己所接触到的知识的思考和理解,逐渐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愚昧和落后。
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无知的批判,体现了对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5. 个体与群体的冲突:《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不仅是对社会的反叛者,也是对于群体的批判者。
他对于群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讽刺和批评,暗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困境和被动。
他试图在群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思考,但由于社会的压力和群体的力量,他最终无法摆脱群体的束缚。
总结起来,《狂人日记》的主题或中心思想主要包括社会的腐朽和不公、个体的抗争和反叛、文化沉沦和精神迷茫、知识与无知的冲突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冲突。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个体心灵的描绘,鲁迅呈现了一个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狂人的视角,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个体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如何理解《狂人日记》的小序《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病态的主角的心理变化和对现实的深刻触发,给读者带来了深远的思考。
狂人日记的小序为读者提供了对整个小说的背景和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体会到鲁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点。
小序以《狂人日记》这个书名为入口,揭示了整个作品的探讨对象和主题,同时也引出了鲁迅的写作动机。
鲁迅在序言中提到,他写这个书名是因为自己希望能够找到那个是“疯子”而非“疯子”的人。
这个“疯子”不仅指外表疯狂的人,更是指那些活在社会矛盾之中的普通人,也包括作者自己。
通过对一个“疯子”的日记的叙述,鲁迅试图探讨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扭曲,并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现实,敢于反抗。
这也成为《狂人日记》的核心主题。
《狂人日记》的小序还从文学观念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鲁迅认为小说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是逃避与脱离现实的工具。
他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揭示了小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鲁迅认为小说不应该被束缚在传统观念里,而是应该不拘一格地表达现实和个人思想。
这种思想解放的精神直接反映在《狂人日记》这部小说中,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作品。
此外,《狂人日记》的小序处处体现了鲁迅的辛辣批判和深刻洞察力。
他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批评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贯穿于整个序言中。
他以一种鲜明的文字风格,描绘了大环境对每个个体的约束,展现了贫困、疾病、无知和社会的扭曲所带来的人性的折磨。
通过他对现实的种种批判,鲁迅呼吁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找到自己独立思考的力量,从而对现实进行积极的改变。
《狂人日记》的小序对整个小说的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
在序言中,鲁迅以自己朴实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通过对小说的开大帷幕,他使读者对整个故事的内涵和主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描述狂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虚伪、黑暗与无聊。
此外,《狂人日记》还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小说中,狂人从一个被众人所压迫的小人物逐渐发展成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他透过表象,看到了众人的虚伪、自私和无聊,但他仍然保有一份坚持正义、关爱人类的心声。
在狂人和妻子在家中闲聊时,狂人说,“只是这世界上太荒谬了。
怎样才能唤起一点人的本性,唤起一点人的道德呢?”狂人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想要唤起人类本性和道德的愿望。
狂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疯狂而忘记关心他人,在他搬进新住所时,他为了迎接来访的朋友花费了精力和时间。
狂人对女性也表现出了尊重和关爱。
在小说开始时,狂人所描述的女性都缺乏人性的特性,但是在他开始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后,对于女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当狂人的妻子被丈夫所强暴时,狂人不仅感到愤怒,还秉持着尊重女性的原则,在妻子离家出走后,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男人一样选择抱怨甚至报复,而是保持着一份关爱和热情,一直在严肃地思考如何解决妻子面临的问题,甚至在恶劣的天气中为了邀请自己的妻子回家自己冻得发热。
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狂人日记》还是一部深刻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鲁迅通过狂人的角度,对那些虚伪、愚昧、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小说结束时,狂人说道,“若我传说的有点意义,它就是请大家注意中国人和现实的关系了。
现实把我打垮了。
再狂的人也不能反抗现实……”这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念:即使在丑陋和虚伪的现实中,人们也不能放弃对理想和真相的寻求。
在总体上,《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使得该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狂人日记》——鲁迅(一)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题叙、第1—3段)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
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
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
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
七年四月二日识。
一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
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
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三晚上总是睡不着。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
《狂人日记》的分析分析狂人日记篇一:狂人日记形式分析《狂人日记》形势一:鲁迅把主人公设计为狂人。
狂人属于“迫害狂”症患者,言行超越常规且具有攻击性,如同疯子的怪异,孤僻和疯狂。
《狂人日记》形式二:鲁迅为我们设计出来一个狂人的幻觉世界。
在常人世界里,狂人是没有言说权利的。
只有在幻觉世界里,狂人才能有言说的权利。
在夜里,在从正常人看来是一片疯人疯语的狂人的幻觉里,狂人才能言说历史上的吃人问题和现实中的吃人欲望的存在。
《狂人日记》形式三:鲁迅设计了文白对照的二元叙事模式。
从小说整体内容来看,即是一个写文言文的人去拜访“迫害狂”朋友,而朋友已经痊愈赴某地候补去了。
病人的兄弟出示病人的日记。
再由他删改后提供给读者。
所提供的内容才是狂人日记。
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理解。
分析狂人日记篇二:分析《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蕴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同时它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
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和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的痛斥,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而且也表现了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
文学评论范文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它可以展示作家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也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下面将以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进行一篇文学评论范文。
《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疯狂者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该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的日记形式,将读者引入主人公疯癫的世界,同时也给了读者一个深入思考现实社会的机会。
首先,本文关注的是《狂人日记》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视角,鲁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例如帝制专制、科举制度、封建思想等,以及人们的盲目追从和崇拜。
通过主人公的观察和思考,读者可以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愚昧和黑暗,以及需要变革的迫切性。
作者透过主人公的日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关切,通过文字的力量唤起了读者的共鸣。
其次,在文学形式方面,《狂人日记》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叙述方式,即日记形式。
这种形式使得整个故事更为真实和直观,读者可以像读别人的私人日记一样,与主人公产生更深入的情感联系。
同时,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巧妙地穿插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评判,在多层次叙述中展示了丰富的思想。
第三,在语言运用方面,《狂人日记》采用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简练而有力。
他运用生动的比喻、夸张的修辞和丰富的象征性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生动、贴近真实的社会景象,使得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在思想深度方面,《狂人日记》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日记,揭示了官场腐败、儒家思想束缚、普通人民生活的艰辛等种种问题,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激浊扬清。
这种思想深度使得《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想启蒙的重要文献。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是一篇通过疯狂者的视角揭示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语言运用和思想深度,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狂人日记赏析大全《狂人日记》这本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狂人日记赏析,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狂人日记赏析(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坛“独尊现实主义”,而鲁迅在诸多创作方法中选择现实主义为主轴之举也被史家过度阐释、定义,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属性问题因此争议不休。
在鲁迅前期小说中,象征性形象大都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读者较容易沿着它的指向性追寻到它的象征含义。
这是因为在鲁迅笔下,除具有象征含义外,自身也具有实在的具体含义;而且自身的具体含义与象征含义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似的属性,有着一定的推理关系。
唯独有《狂人日记》有所不同。
在《狂人日记》中,象征性形象自身的含义与象征含义之间既存在着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既无逻辑性,又有一定的推理关系。
象征派与其他现代派一样,大都是有机形式主义者。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们将形式的重要强调到极致,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这种理论积极的一面,在于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其消极的一面,在于某些花样翻新是以牺牲内容为代价的。
鲁迅为何要在《狂人日记》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中尝试将象征主义表现法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相调和;为何不像同时代的某些理论家那样将象征主义艺术方法视为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相对立的东西?探索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鲁迅的多元创作方法观。
鲁迅在这一点上与卢那察尔斯基的观点较为接近。
卢那察尔斯基肯定“为艺术之一形式的象征主义,严密地说起来是决非和写实主义相对立的。
要之,是为了开发写实主义的远的步骤,是较之写实主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是更加勇敢而合乎顺序的现实”。
高尔基说:《万尼亚舅舅》和《海鸥》是一种崭新的戏剧艺术,在这里现实主义提高到一种精神崇高和含义深刻的象征境地,“别的戏剧是不能把人从现实中吸引到哲学的概括上面的,—这一点您却做到了。
狂人日记赏析大全狂人日记赏析(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文坛“独尊现实主义”,而鲁迅在诸多创作方法中选择现实主义为主轴之举也被史家过度阐释、定义,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属性问题因此争议不休。
在鲁迅前期小说中,象征性形象大都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性,读者较容易沿着它的指向性追寻到它的象征含义。
这是因为在鲁迅笔下,除具有象征含义外,自身也具有实在的具体含义;而且自身的具体含义与象征含义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似的属性,有着一定的推理关系。
唯独有《狂人日记》有所不同。
在《狂人日记》中,象征性形象自身的含义与象征含义之间既存在着对立性,又有同一性;既无逻辑性,又有一定的推理关系。
象征派与其他现代派一样,大都是有机形式主义者。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们将形式的重要强调到极致,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这种理论积极的一面,在于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其消极的一面,在于某些花样翻新是以牺牲内容为代价的。
鲁迅为何要在《狂人日记》等一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中尝试将象征主义表现法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相调和;为何不像同时代的某些理论家那样将象征主义艺术方法视为与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相对立的东西探索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鲁迅的多元创作方法观。
鲁迅在这一点上与卢那察尔斯基的观点较为接近。
卢那察尔斯基肯定“为艺术之一形式的象征主义,严密地说起来是决非和写实主义相对立的。
要之,是为了开发写实主义的远的步骤,是较之写实主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是更加勇敢而合乎顺序的现实”。
高尔基说:《万尼亚舅舅》和《海鸥》是一种崭新的戏剧艺术,在这里现实主义提高到一种精神崇高和含义深刻的象征境地,“别的戏剧是不能把人从现实中吸引到哲学的概括上面的,—这一点您却做到了。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创造性地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法的目的。
鲁迅创造性地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法的目的,首先在于更及时地服从思想革命的需要。
面对数千年的封建上层建筑,鲁迅的忧愤是那样深广,为了使艺术形式这一外壳拥有尽可能大的思想容量,即卢那察尔斯基所肯定的“开发现实主义”,鲁迅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法—这个“内蕴”远远超出“外象”的方法,以便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延展得更为深广。
浅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孔乙己的狂乱心境和行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而孔乙己这个狂人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形象。
本文将从孔乙己这一狂人形象的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狂人日记》中对狂人形象的深刻刻画。
从内在方面来看,孔乙己这个狂人形象呈现出极端的心理状态。
孔乙己的狂态体现在他内心的扭曲与痛苦上。
孔乙己经常感到自卑、嫉妒、不满,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在外表之下隐藏着一颗扭曲而痛苦的心。
在小说中,孔乙己常常因为自己的卑微身份而感到痛苦,他总是怀着一种强烈的自卑感生活着,这种自卑感也成为了他疯狂行为的根源。
孔乙己的狂态还表现在他的孤独和内心对世界的无奈。
孔乙己在小说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友谊和爱情,他时常感到孤独,内心的无奈与绝望使得他产生了一种疯狂的行为。
从内在方面来看,孔乙己的狂人形象展现出了极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他变得扭曲、孤独和绝望。
从外在方面来看,孔乙己这个狂人形象呈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特征。
孔乙己的狂态表现在他的酗酒和放纵上。
孔乙己是一个酒鬼,他几乎每天都要喝酒,而且醉酒后容易发疯,这种放纵的行为使得他在酗酒和狂态之间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孔乙己的狂态表现在他的嚣张和冲动上。
小说中经常描述了孔乙己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然后与人发生争执、打架的情节,这种嚣张和冲动表现了他的疯狂和不稳定。
孔乙己的狂态表现在他的自虐和自毁上。
在小说中,孔乙己经常悲观绝望,他自我放纵,破坏自己,这种自虐和自毁的行为也是他疯狂的表现。
从外在方面来看,孔乙己的狂人形象呈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使得他变得放纵、嚣张和自虐。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是一个具有内外在两方面极端特征的形象。
孔乙己的内在极端主要表现在他内心的扭曲、自卑和无奈上,而外在极端主要表现在他的酗酒、嚣张和自虐上。
这种极端的内外在特征使得孔乙己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极大代表性的狂人形象。
第42卷第4期Vol.42No.4荷泽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ze University2020年8月Aug.2020《狂人日记》&吃人'问题再探倪宏玲(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对它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范式变迁。
作为《狂人日记》的核心事件与问题一吃人,近年来得到了学界的关注。
“吃人”事件,是实像与虚像的融合,包含了生物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含义。
分析发现,“狂人”吃人这一线索也揭示出狂人由恐怖一耻辱----忏悔与赎罪的情感意识轨迹,《狂人日记》也因之具有了赎罪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吃人问题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03(2020)04-0118-04《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肇始,历经百年仍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
借着狂人日记等创作,鲁迅迅速确立了在新文坛上的地位,而《狂人日记》作为鲁迅新文学作品的基始,亦对后来的创作有源发性影响。
关于《狂人日记》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在学术史上经历了“现实主义叙事”“启蒙叙事”“病理学叙事”的脉络演变[1].《狂人日记》因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⑵。
而“吃人”更是这一奇异小说中的奇特之语。
一、“吃人问题”的四重含义“吃人”,做为《狂人日记》的核心情节,不仅惊心动魄、创痛剧烈,而且是一个“具备深邃情思蕴涵和阐释空间的意象”⑶。
在传统文学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吃人”并不是问题,让“吃人”成为问题,是在现代性情境之下发生的。
只有在现代性视野之下,吃人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政治问题才成为了一个被反复言说的话题⑷。
关于《狂人日记》“吃人”这一意象的来源,不少作者已经做了系统的探讨和言说。
比如以李冬木为代表的汉学界强调明治维新以来“吃人”言说对鲁迅的影响,认为鲁迅笔下的吃人事件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5],而国内学界则更注重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吃人”谱系[6].有学者指出,“康梁学派”韩文举所著的《人肉楼》,是吃人言说的现代肇始[7].《狂人日记》中“吃人”言说实则涉及了四个层面:生物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
竹内好的《狂人日记》阐释《狂人日记》阐释。
今天又是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依旧被这个无聊的生活所困扰。
我感到自己仿佛是一个被束缚在牢笼中的疯子,无法逃离这个无趣的世界。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意义,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存在,没有人理解我的内心世界。
我独自一人走在街上,看着周围匆忙的人群,我觉得他们都是一群没有思考能力的机器人,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生活着。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也变成了这样的机器人,我渴望有人能够理解我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我回到家中,打开《狂人日记》,开始阅读。
我发现竹内好的文字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他的狂言疯语仿佛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反抗。
我开始感到一种共鸣,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或许,我也应该像竹内好一样,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狂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挣扎。
也许,我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
的内心世界,找到一种解脱的方式。
我决定从今天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狂言疯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也许,这样我可以找到一种解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狂人日记》赏析
今天终于决定开始写日记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些疯狂,但是
在这个世界上,谁又不是疯狂的呢?我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也许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像是
一个疯狂的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疯狂,我才能看到别人看不
到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我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
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真实面目,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
自己像是一个疯子,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疯狂,我才能找到自己
的位置。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迷失的灵魂,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
迷失,我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的存在。
我觉得自己像是
一个疯狂的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疯狂,我才能看到别人看不
到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孤独,我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
或许,我就是那个狂人,一个在这个世界上迷失了自己的疯狂者。
但是,我不后悔。
因为只有在这种疯狂中,我才能找到自己的意义。
这就是我对《狂人日记》的赏析。
3 狂人日记[内容简介]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
在艺术方法上,明显地具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
在《狂人日记》问世之前,白话体诗歌和散文已经出现,但真正具有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革命的风貌,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作品,则是这篇《狂人日记》。
也可以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
[基础落实]1.给加点字注音①撮.录(cuō) ②簿.子(bù) ③打枷.(jiā) ④肥瘠.(jí) ⑤呜呜咽咽..(yè)(yè) ⑥牵掣.(chè) ⑦面面相觑.(qù) ⑧椽.子(chuán) ⑨⎩⎪⎨⎪⎧中间.(jiān )间.或(jiàn ) ⑩⎩⎪⎨⎪⎧更.事(gēng )更.加(gèng ) ⑪⎩⎪⎨⎪⎧正.月(zhēng )正.常(zhèng ) ⑫⎩⎪⎨⎪⎧恫吓.(hè)吓.唬(xià) ⑬⎩⎪⎨⎪⎧炮.烙(páo )枪炮.(pào ) ⑭⎩⎪⎨⎪⎧应.付(yìng )应.届(yīng ) ⑮⎩⎪⎨⎪⎧门槛.(kǎn )直栏横槛.(jiàn ) ⑯⎩⎪⎨⎪⎧咽.喉(yān )咽.气(yàn )呜咽.(yè) ⑰⎩⎪⎨⎪⎧折.服(zhé)打折.(shé)折.腾(zhē) 2.解释词语①打枷:旧时的一种刑罚,给罪犯脖子上套上木板制的刑具。
②消息渐阙:渐渐失去音信。
③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下他的皮当垫褥。
形容仇恨极深。
④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⑤肥瘠:肥瘦。
⑥牵掣:牵制。
⑦青面獠牙:青色的面孔,嘴里伸出长牙。
形容面貌凶恶。
⑧兜肚连肠:比喻全部东西一起处理。
重新解读《狂人日记》重新解读《狂人日记》提要:《狂人日记》被尊为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对仁义道德的虚伪性最有力的揭露。
这是出于对这篇小说的曲解。
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狂人日记》的结构。
但本文的重心在分析有关“吃人”的问题与作者对待“吃人”的态度。
通过对《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吃人”与“仁义道德”的关系、作者对“吃人”的态度等等的琐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狂人日记》的重点是“吃人”。
2,《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不是对自由精神的摧残,而是物理的、肉体的“吃人”,是人的自相残食(Kannibalismus)。
3,作者对“吃人”表现出极度的憎恶与恐惧,强烈谴责了一切“吃人”的行为,并且完全没有照顾阶级的立场。
4,《狂人日记》中“吃人”与“仁义道德”的关系为:不是“因为”仁义道德才吃人,而是“尽管”仁义道德还是难免吃人。
《狂人日记》的作者不认为“仁义道德”是“吃人”的原因,更非“吃人”的另一种说法。
5,《狂人日记》的作者对“吃人”的批判不是针对礼教而发的,正相反,他把礼教原则化,彻底化,绝对化了,是礼教的原教旨主义的一种表现。
6,“我”并非因踹了古家的陈年流水簿子才遭到暗算,“我”不是因反抗传统才要被“吃”。
最后,指出第十段是《狂人日记》的主题所在,并通过对“我”在第十段中的言论的分析,指出此时的作者思想与方法上的弱点,进而指出《狂人日记》有愧身后之名。
《狂人日记》鲁迅是最出名的小说之一,被尊为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对仁义道德的虚伪性最有力的揭露,连同标准讲解一起,放入中学课本,成了几十年来每个中国人的必读物、必修课。
但是,我们学到的并不是《狂人日记》本身,而是老师对《狂人日记》的讲解。
这之间是有一些差别的。
假如我们不肯自己下功夫,去除一切先入为主的东西,用良心与良知,再细心读它一遍,就不能说已经了解了这篇小说,就不能说已经了解了此时的鲁迅。
我现在就试着用我个人的良心与良知解读一下这篇如此出名的作品。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
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1.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什么本质?
答: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
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2.作者为什么说“救救孩子”?
答: 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3.《狂人日记》的影响
答: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
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
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论述《狂人日记》的写作手法
答: 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
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
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
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是语言性格化。
《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
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
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
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
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5.开篇小序的作用
在写作上
(1)交代了作者与“狂人”的关系,介绍了“狂人”的病症以及“狂人”
的日记,说明了小说的形成及其篇名的由来;
(2)有了小序,小说开头就可以省掉对“狂人”的有关情况的许多交代,
可以直入正题。
在内容上,对整篇小说具有提示作用:
(1)交代了“狂人”所患病症系“迫害狂”。
(2)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供医家研究”,语带双关,从表面上看,是说把它写出来好让医生研究治疗狂人之症,而实质是要让有志之士研究我国封
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病,探求改革社会,救治中华古国,拯救苦难
的中国人民的道路。
因而,小序对小说表现中心思想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狂人日记》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核心问题是什么?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
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
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
核心问题:吃人
7.“吃人”的涵义是什么?
吃人是一个中心隐喻,它暗指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统治、制度、礼教、文化对人性的窒息与戕害。
权势者利用孔孟礼教欺骗宣传,从精神与文化上吃人,使弱小者被被吞噬。
8.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3)虚幻的感觉。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
狂人是精神病患者,他有着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幻的感觉;但他的所作所为又表现出他是一个封建文化的反抗者,是一个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孤独的叛逆者,勇敢的战士。
狂人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制度、统治的启蒙者。
9.“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
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寄希望于小孩、未来,反映了进化论的思想,富于理想主义色彩。
10.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歌颂了狂人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11.《狂》为什么在日记前加一则文言小序?
文言体表现“正常人”的世界,白话体则用于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
主人公病愈后成为候补官员,团圆结局,暗含主题“失败”——狂人加入了吃人行列。
狂人成为常人,便失去了反抗性。
这种双重结构,增强反讽的意味。
反抗悖论:疯子的反抗不被大众接受,要有效果必须成为正常人,然而一旦成为正常人,反抗就消失了,就成为吃人机器的零件。
12.《狂》的写作技巧
(1)没有情节链,狂人心理意识的流动。
(2)第一人称主人公自述方式(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3)日记形式。
(4)文言小序。
13.《狂》如何让故事情节发展的?
开端:吃人问题的提出写狂人首先觉察到周围的人吃人,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吃
人现象
发展:吃人问题的深化写狂人进而看到亲人吃人,即在家庭内部有血缘关系的亲
人中也存在着这种可怕的现象。
高潮:吃人问题的反思写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进一步认识到,原来自己也是
那个吃人传统的一部分
结局:对未来寄托希望结论。
急迫痛切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4.判断正误
狂人是具有抗争意识的无产阶级战士
狂人是反封建战士
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对愚弱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狂人日记》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