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
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传播途径和价值,学会获取、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资源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对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
二、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掌握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运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程序设计和系统开发。
三、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是指学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数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化工具和软件,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合作。
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和编程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
四、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能和防范措施,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网络空间中的安全规则和规范,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尊重他人隐私和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
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和实践。
只有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价值和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1. 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应该具备用计算机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现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的能力。
2. 信息素养:学生应具备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搜集的技能、信息评估的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技能。
3. 创新能力:学生应该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4. 生活适应能力:学生应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对个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以上就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
通过逐层设置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学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信息技术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室、实践教学设施和网络资源。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并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合作,引入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
通过社会资源的引入,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真实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提供、竞赛和项目实践等多种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使他们具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个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四个方面。
从个性和共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又兼顾总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即计算思维。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问题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将其迁移到与其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3)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的习惯;掌握相关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运用其从事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尊重公共规范,既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的个体合法权益,也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本文将就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探讨,以期能引起大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一、信息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信息技术,简称IT,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分析、理解、评估和利用的技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意识:具备积极获取信息、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如:利用互联网查询旅游信息,解决出行问题。
2、信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如: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理解云计算、大数据的概念。
3、信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处理、分析、创新的能力。
如: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辑,制作数据图表。
4、信息道德: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如:不传播恶意软件,保护个人隐私。
三、如何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1、增加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学习编程语言。
2、结合其他学科: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学习地理知识。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自身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4、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通过案例学习、问题解决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利用信息的意愿。
5、强化信息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前景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和竞争的重要素质。
(完整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简介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将对其未来的研究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核心素养1. 信息素养具备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评价、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小学生应该懂得如何有效地搜索合适的信息源,筛选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和利用这些信息。
2. 信息意识了解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小学生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意义,能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理解信息的价值。
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基本操作和应用的能力。
小学生应该掌握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个人研究和作业的完成。
4. 信息伦理意识了解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伦理原则和规范,懂得保护个人隐私和他人权益。
小学生应该明白不应该随意传播、修改他人的信息,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著作权,并正确对待信息技术使用中的安全问题。
实施策略1. 教学内容设计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特点,设计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学科内容。
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通过项目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 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在线研究平台等,为小学生提供便捷的研究和实践环境。
同时,鼓励学校和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开放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研究方式。
3.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合作研究、问题解决、探究式研究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新课标下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学生具备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和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能够识别和
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加工和整理。
2. 信息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有效地表达和交流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循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和道
德规范。
3. 信息创新与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够设计和
开发数字产品和应用程序,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并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提
升工作效率。
4. 信息道德与社会责任: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能够正确使用信
息技术工具,遵守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规定,不参与网络欺凌和网络犯罪等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信息表达与
交流能力、信息创新与应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这些素养旨在培养学生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以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思维: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思维是一种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包括问题抽象、模式识别、算法设计、问题求解等能力,能
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信息技术学科重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学
生需要学会通过各种信息工具和方法获取、组织、存储和分析信息,培养信息素养和
信息能力。
3. 信息系统和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学科涵盖了广泛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应用领域,
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多媒体技术等。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各种信息系统和技
术工具,能够熟练地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4. 创新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信
息技术工具和方法,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潜力。
5. 信息安全和伦理意识: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安全和伦理意识。
学生需要
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学会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并遵守信息技术的伦理规
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和道德伦理意识。
信息科技的四大核心素养
信息科技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
1. 信息素养:指具备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搜索和筛选信息、理解和评价信息的可信度、使用信息解决问题和进行创新等。
2. 数字素养:指具备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包括操作计算机、掌握办公软件、理解计算机原理和网络技术等。
3. 媒体素养:指具备理解和评价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媒体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和评价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以及运用媒体进行创造和交流等。
4. 创新素养:指具备创造和创新的能力,包括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新知识和技能的态度等。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日趋重要。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更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入手,探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应该有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认识到信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能力,包括信息搜索、信息分析和信息表达能力。
信息道德是指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和道德素养,遵守信息伦理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可以从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实践基地、购置相关设备和软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活动,如制作网页、设计程序、编辑视频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
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信息分析和信息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信息检索的方法、信息过滤的技巧等,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信息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和表达信息,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
还可以通过该学科的学习项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
设计学习项目时,可以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环节,让学生在项目中主动获取信息,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浅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电子设备、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信息素养则是指学生具备的关于信息的获取、评估、有效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浅析。
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
首先是技术应用能力,这是信息技术学科中最基础的素养之一。
学生应该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以及Photoshop、CAD等专业软件。
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使用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程序设计与开发。
还应具备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网页设计与网络维护等能力。
其次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生应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多时候都是混杂在一起的,学生应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
再次是信息安全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生应该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信息安全意识,包括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范病毒攻击、防止网络诈骗等。
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与处理能力,包括防范网络攻击、保护计算机系统等。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学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并加强对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家庭应该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防范网络安全威胁。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
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