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16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行路难》等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诵读五首诗歌。
2.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体裁常识。
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诗词常识的了解,和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也为学生遣词造句提供经验。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鉴赏诗句能力。
德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美育渗透点1.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法引导诵读品味、点拨引导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吟咏,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并做到通畅地背诵诗歌,为加深体会诗歌感情内容提供可靠的基础。
2.五首诗中,《行路难》艺术境界较难把握。
《饮酒》艺术成就很高,故安排重点理解,其他三首相对浅显,稍加点拨即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四人小组讨论诗文内容,发挥想象,绘出反映诗歌意境的画图。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训练:模仿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朗读,尽量读出平仄、平缓、仄急,并评出前三名。
2.课前布置:任选一名诗人,收集他的诗文并尽量多地背诵该诗人诗文名句,教师略评诗人的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
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0《饮酒》《行路难》导学案【学习目标】1、读懂内容,努力成诵,进而理解诗歌感情。
2、把握精字妙词,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3、合作是最好的习惯。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2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陶渊明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愤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的热爱和生活在田园的安乐、惬意之情,也可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
少年抱负宏大。
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
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
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1、利用学校诵读的平台,把这两首古诗读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投箸.()垂钓.()歧.路()济.沧海()3、解释下列词语(加点)在诗歌中的意思。
悠然..见南山()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问君何能尔.()珍羞.()直.万钱()垂钓碧溪(- 1 - / 3)4、我的疑惑:探究案【学习新知】1 1、组内共同学习:①大声朗诵《饮酒》②读注解,通内容③了解背景,体会诗歌主旨④尝试形体表演,再现情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五首》《饮酒》《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五首诗歌。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4.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2.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两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陶诗中的率性自然、李诗中浪漫的济世情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悉心体会。
教师宜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2.联想想象法。
这两首诗语言优美凝练,内涵丰富,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教师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其余由学生自主讨论研习,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
4.比较鉴赏法。
两首诗,一课时,容量大,时间紧。
为提高课堂效率,避免肢解诗歌、断章取义,教师宜从整体出发,通过比较,求同存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师生共同学习《饮酒》和《行路难》。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探讨诗歌主旨,积累名句,并且比较《饮酒》与《行路难》,把握两诗的不同点。
背诵三首诗。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讲、学、练立体化教案【内容感知】1.《饮酒》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行路难》(其一)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
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 - 初中作文】【篇一】诗五首教案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第一篇:饮酒行路难精品教案(教学口述)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初三语文《诗五首》导学案赏析《饮酒》陶渊明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语是心远、悠然。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景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人生理想:归返自然(返璞归真)6、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等特点。
7、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赏析《行路难》李白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3、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5、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6、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古诗三首》学案主备人:刘家军【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自学天空】1、查阅各首诗诗人的相关资料。
①陶渊明:②李白:③陆游:2、结合课文后面的解析和注释,自己理解各首诗歌的主题思想。
①《饮酒》②《行路难》③《游山西村》【自我检测】一、阅读陶渊明《饮酒》诗,完成下面题目。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答: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答: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答:二、阅读李白《行路难》诗,回答问题行路难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②,忽复乘舟梦日边③。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①此诗是李白遭到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所作。
②垂钓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钓鱼。
③乘舟梦日边:伊尹将受商汤聘用时,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6.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7.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诗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两个典故,诗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游山西村》做10——13题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
《饮酒》《行路难》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
饮酒行路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两首诗2、分析名句,其中蕴藏的情理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时:一课时导入新课:“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性格傲岸。
不为权贵所容的李白,都留下了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他们的优美文笔吧!自学天空: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官家庭。
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毅然辞官归隐,本诗大约是他辞官归隐后12年所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其诗强烈抨击权贵,蔑视礼教,揭露社会黑暗,讴歌自己进步的政治思想,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些诗不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雄奇豪放的风格,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最杰出的代表。
鉴赏:饮酒一、初读诗歌,读准音,读顺畅二、诵读诗歌,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
三、品读诗意,理解内容1、《饮酒》中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诗句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四、悟读诗歌,体会感情1、诗人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与自然之理的诗句是:。
2、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行路难》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注音:珍羞.(xiū)投箸.(zhù)二、诵读诗歌,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三、品读诗意,理解内容1、《行路难》中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艰难的诗句。
2、诗人借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句。
四、悟读诗意,体会感情1、本诗最能表现诗人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的诗句是:,。
2、本诗抒发作者怎样的心情?五、达标测试背诵两首古诗类文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上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戌轮台”。
《诗五首》导学案【题目解说】1.《饮酒(其五)》:《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相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2.《行路难(其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不过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指诗人求亲告友,于公园761年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的一座草堂。
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为他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此诗为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5.《己亥杂诗》:己亥为道光十九年(1839)。
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辞官去京返杭。
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这个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
教材选录的一首是《己亥杂诗》第五首。
【走进作者】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a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著有《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作品有《火山云歌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
【字词全解】⒈生难字词:见南山(jià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三重(chóng)茅俄顷(qǐng)布衾(qīn)丧(sāng)乱白草折(zhé) 散(sǎn)入狐裘(qiú) 锦衾(qīn)瀚海阑(lán)羌(qiāng)笛风掣(chè⒉通假字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饮酒》《行路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饮酒》《行路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30课的诗,本课一共5首古诗,按时间排序《饮酒》《行路难》是前两首诗,《饮酒》是写陶潜言在酒,意在心,在于田园生活情趣;《行路难》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自信。
学生理解诗的大意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是知人论世,深入理解就比较难了。
而且两首诗距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必须对写作背景进行必要的补充。
而且诗歌本身语言意境极其优美,可以适当以音乐增强语言的美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此外,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过一句话:“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
”诗歌要上出“语文味”,就要引领学生品咂语言深处的美。
如果我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或作者的心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做到知人论世,知世论人。
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一个作家相关作品的语言前后勾连起来,学生得到的是对作家作品更准确的品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李白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诗—入境—品味—生情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作者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法说明: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尤为重要,本课在学法指导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读诗,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入境,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图片和古曲使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耳醉其声,心醉其情。
3、品味,品味重点词语,感悟诗人的心境,力求做到知人论世,知世论人。
30、诗五首(之)《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行路难》等引言在语文教学中,诗词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五首经典的诗词《行路难》、《静夜思》、《登鹳雀楼》、《鹅》和《七步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
2.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计划与活动活动1:《行路难》的学习1.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
3.集体讨论,了解《行路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李白。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读后感。
活动2:《静夜思》的学习1.学生齐读《静夜思》。
2.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怀、意象和对比等。
3.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模仿《静夜思》的写法,创作一首自己的夜思诗。
活动3:《登鹳雀楼》的学习1.学生分组阅读《登鹳雀楼》。
2.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情感和所表达的意境。
3.学生自由讨论,探讨《登鹳雀楼》与《静夜思》的异同之处。
4.学生个人或分组创作一篇关于自己所见所闻的诗词。
活动4:《鹅》的学习1.学生集体朗读《鹅》。
2.学生阅读并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情感。
3.学生品味《鹅》所表达的生活哲理,并撰写一篇关于生活的短文。
活动5:《七步诗》的学习1.学生分组朗读《七步诗》。
2.学生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七步诗》与《行路难》的异同之处。
4.学生模仿《七步诗》的写法,创作一首自己的七步诗。
总结通过以上五首经典诗词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学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创作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行路难》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行路难》。
(2)理解《行路难》的诗意和主题,了解作者李白的相关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行路难》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寓意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路难》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提问:《行路难》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行路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练习。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行路难》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板书设计:《行路难》意象:黄河、太行、峨眉、青天等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等主题:人生困境与追求理想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饮酒》、《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饮酒》、《行路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饮酒》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作者:————————————————————————————————日期:诗五首《饮酒》《行路难》黄超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宜用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学生分析:学生理解作品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点拨。
【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学识渊博;有这样一位散文家,宅边有五柳树,他明了人生的真谛,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
(教科书212页)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请学生简单介绍)三、写作背景: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
他早就看透,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一共20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教师范读,整体把握诗意。
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赏析内容:5分钟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ﻫ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品诗。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年二班30名学生,分成六组,语文成绩前六名成为组长,每组五人,必须有至少一名男生。
让学生自学时间,小组学习讨论:5分钟1、赏析《饮酒》,把你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2、《饮酒》中的千古名句:诗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哪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浮饰之风。
归隐田园,没有了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所带来的烦忧,因而说“而无车马喧”。
又因为作者的隐居生活使他的精神升华到一种自由境界,处闹市若幽谷,所以“心远地自偏”。
4、诗词之外苏东坡曾赞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境与意会,最为佳妙。
”赏析: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了。
3.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题思考: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苏东坡说:“……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字与“望”字有什么不同?并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妙趣在哪里。
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貌似平淡,实为醇美。
例如,“采菊东篱下”一句,明白如话,既表现了田园之美,又表达了隐逸之乐;既表现了闲适之情,又表达了自励之志。
不仅内容含蕴丰富,而且意境韵味隽永。
再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平平凡凡的一个“见”字,已充分显示诗人选词用字之奇妙。
又如,“心远”与“真意”四字,通俗易懂。
“心远”两字是全诗思想的关键;而“真意”对全诗的精神、意境和情调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么浅近的四个字竟成为全诗的关键词、全诗的眼目、全诗的灵魂,堪称是平淡中见醇美的范例。
2.如何认识《饮酒》中作者的思想?这首《饮酒》诗平淡自然,寓意深刻。
诗人不故作高深而诗意自深,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华丽自在其中,这首诗的美是朴质淳真的美。
陶渊明结庐人境,热爱田园,厌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是非常微弱的,但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3.对《饮酒》后六句的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
“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学生尝试背诵,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和陶渊明的诗最后一次亲密的接触,解读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的ﻫ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背诵本诗作者及写作背景;1.李白的生平ﻫ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2、写作背景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ﻫ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行路难》李白ﻫ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ﻫ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