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39 KB
- 文档页数:6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强调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
2. 推荐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十、教学总结1. 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回顾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和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涉及的复杂思想和理论。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新文化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
3. 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人物和作品,如民主、科学、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的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作品分析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纪念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实物资料。
2. 邀请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学生可以进行新文化运动主题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3)运用史料实证,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民族自信等价值观的倡导;(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联系;(2)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3)新文化运动在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文献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文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及其代表性思想和著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人物、代表性思想和著作;(3)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史料实证:(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分析,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一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掘文化资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办事公正、审视人生、品德高尚的良好意识和风尚。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3)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掌握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教学难点(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反映现实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观看“《青春派》电影片花”的方式来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布置课前小作业: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和胡适的主要思想。
2.学习新知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起点: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的“五四”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时刻,在新文化的影响下,五四运动表达了国民的先进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自由、民主、平等、科学。
其中,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灵魂,大力倡导理性思考、批判精神和实践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启示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反省和未来的期望;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高了教育、文化和学术标准;③使中国文化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1)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全面批判封建文化,关注劳动人民,抨击国家现状,鲁迅的文学成为了新时代下的万众瞩目的文化符号。
(2)胡适: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并着重阐述自由思想对个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
学生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以及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之间的关系。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问题,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 培养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原因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4.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 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民主、科学、新文学等。
4.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5.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案例,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6.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背景、原因、内容和代表人物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场景,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过程。
2. 邀请历史专家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 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或相关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效果。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展开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
但之前所有的尝试都失败了,那时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那么,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播放一段《药》的影像资料。
这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要振兴民族,就必须刷新国民的思想观念,重铸国魂。
于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展开。
它就是,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题1.《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教师活动:展示袁世凯祭孔和祭天坛的资料。
教师设问:为什么要祭孔、祭天坛?学生回答:为了复辟帝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新文化运动》参考教案第一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
认识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文化状况。
1.2 教学内容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清朝的衰落和列强的侵略。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困境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组织学生讨论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和地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变革。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和批判。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3 教学活动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旧传统的挑战。
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进行讲解。
5.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思路、观点阐述,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新文化运动》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如历史图片、文献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研究:分组研究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主要思想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思想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
基础知识
了解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鉴别理解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
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
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
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
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
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
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
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
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
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
化运动。
(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
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
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
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
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
运动必然兴起。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
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
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
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
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
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
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
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
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
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决定
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
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
弊端毕露。
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
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
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
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
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
例如:他主
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
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
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
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
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
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
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堂课的教案内容就是上面的内容,从教案中我们
就可以发现学生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需要掌握的重点
部分都清晰标明了。
在学习的时候要跟上老师的节奏,如果觉得自己的历史不是那么好的话,可以来沪江和大家一同讨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