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五章课后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2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题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第二题答案: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管理的载体是一个组织2: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3: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中,人才是第一资源。
4:管理的任务: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第三题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
管理学作业第五章某企业决定生产一批产品。
基建与机器设备投资等总固定成本为380000元;单位产品售价26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8元。
1.生产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量是多少?2.产量是多少时能实现60000元利润?3.盈亏平衡点销售额是多少?4.销售额为多少时可实现利润80000元?1、盈亏平衡点产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60000/(3-1.8)=500002、假设产量为Q,则Q*(3-1.8)-60000=60000所以Q=120000/1.2=1000003、产量为10万件时,利润=100000*(3-1.8)-60000 =60000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4)决策要具有科学性;(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具体来说原因有:①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2.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论述题,中国媒大学2009年研]先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大量的调查、分析、预测工作(做信息收集);然后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拟定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从可行性、合理性、满意度和可能后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最优方案,对其实践验证,并及时收集回馈信息。
第五章人力资源管理【同步测验】一、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能和经验等能力的总和。
(√)2.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对未来某一个时期内的员工需求与供给进行预测。
( × )3.招聘是指在组织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岗位空缺计划,并采取一定措施来满足这些空缺的过程。
(√)4.外部招聘的优点是对其他员工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
(×)5.在招聘过程将要结束时,还要对整个招聘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其中最主要的评估内容是能否招聘到企业所需的人才(×)6.员工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通过改善员工个体绩效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目的。
(×)7.态度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员工态度能否转变以适应组织文化和工作需要又主要取决于培训,特别是对新进员工来说,态度培训尤为重要。
(√)8.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员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业绩。
(√)二、填空题1.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劳资关系等方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业绩的过程。
实现发展目标工作分析绩效管理开发人力资源2.德尔菲法又称,一般采用的方式,听取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评估,并通过多次重复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专家评估法问卷调查专家3.工作分析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其它工作的和,在整个组织的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础前提条件4.影响工作绩效的因素可分为三类;一是,包括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二是;三是,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组织的忠诚度等。
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员工的业务技能员工的工作态度5. 薪酬管理是指组织在其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考虑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确定自身的、和,并进行动态调整和有效控制的过程。
管理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2011年06月19日星期日上午 10:03第一章答案一、填空1.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资源2.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 计划4.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5. 决策;6. 协调,人;7.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8.组织目标的实现;9. 计划10. 自然,社会11. 管理原理,管理方法;12.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二、单项选择1.C2. D3.D4.A5. A6.C7.C8.B9.B 10.D11.B 12.C 13.B三、多项选择1. ABEF2. ABD3.ABD四、判断1.×2. ×3.√4. ×5. ×6.√7. √8.√五、简答(要点,非完整答案)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活动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和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又开始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2.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对劳动过程的管理;管理的艺术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的管理;二者不可分离。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的管理实践。
管理者如果没有管理科学知识,则管理过程中或是依靠经验,或是凭主观、靠运气;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只是,他们就有可能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设想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当然,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方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以球的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周三多、陈佳明、鲁明泓编著(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说明:参考答案大部分来自教材。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以上三特点为人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李兴山:管理活动并不等同于人类的一般生产劳动或社会活动,也非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基本特征:(李兴山:二重性、目的性、人本性、综合性、创新性、艺术性)3、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之间的关系: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5、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的角色。
包括: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需具备的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明法”:制定法规公之于众,使全国皆知;“一法”: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斯密认为分工有三个益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工人重复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可以减少由于变化工作而损失的时间;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巴贝奇发展了斯密的观点。
认为,可以减少支付工资;管理中应重视人的作用,提出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做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
第一章1、管理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组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需要履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基本职能。
3、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4、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被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归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三大类。
5、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都赫特伯特。
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7、管理者要具备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职能三类技能。
8、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9、控制的实质就是为了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10、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11、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2、管理的对象应当是组织中所有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
第二章1、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四个阶段。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框架。
3、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即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4、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统一指挥原则。
5、正式组织以效率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6、决策理论认为,企业中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两类。
第三章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为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管理和战略,战略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管理在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
3、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
4、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实质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经济关系。
管理学原理第五章习题答案管理学原理第五章习题答案第一节:组织结构和设计1. 解释什么是组织结构?为什么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分工的安排。
它决定了信息流动、决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方式。
组织结构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确保组织的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能够协调合作,实现组织的目标。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决策时间、促进创新和适应变化。
2. 什么是分工?为什么分工在组织中至关重要?分工是将一个大的任务或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或工作,并由不同的人来完成。
分工在组织中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化程度。
通过分工,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分工也能够促进专业化,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和多样化的任务。
3. 解释什么是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目标是什么?组织设计是指根据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对组织的结构和流程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组织设计的目标是使组织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4. 什么是部门化?列举几种常见的部门化形式。
部门化是指根据任务的性质和要求,将组织内的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部门或部门组合,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常见的部门化形式包括:功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地理区域部门化、客户部门化和矩阵部门化。
第二节:领导与管理1. 解释什么是领导?领导与管理有何区别?领导是指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
领导强调的是影响和激励他人,以实现组织的愿景和目标。
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强调的是对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控制。
2. 解释什么是领导风格?列举几种常见的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与员工互动和决策制定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态度。
常见的领导风格包括:权威型领导、民主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任务型领导和教练型领导。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一、如何理解决策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决策的含义: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具备最优的必备条件:(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在实际中,最优原则的这些条件常常受到限制,主要表现在:(1)组织很难收集到反映外界全部情况的所有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双重有限性决定了企业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
(3)任何方案都需要在未来实施。
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的,目前预侧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状况可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差别。
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三、决策的依据决策的依据:是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决策水平。
但并不是说要不计成本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所以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
四、决策理论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新发展的理论三个阶段:(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一章1.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2.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否则,管理就会失去它的必要性。
3.因为管理并不是促进组织目标有效实现的唯一作用力。
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4.①活动主体不同: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者,而业务活动的主体是业务活动者。
②活动内容不同: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全局性,而业务活动具有特殊性和局部性。
③活动的直接目标不同:管理活动的直接目标是协调业务活动,使业务活动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业务活动的直接目标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5.⑴组织中的管理者是从事管理活动的人。
⑵特点:①管理者所从事的是协调组织中被管理者活动的活动。
②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间接贡献作用。
③管理者在组织中的行为是受双重人格影响和作用的。
④管理者在履行各种管理职能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组织整体的利益追求及组织中各个方面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6.①高层管理者:侧重思想(概念)技能。
高层管理者要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用观念进行宏观调控。
同时,人际技能对其也很重要。
②中层管理者:侧重人际技能和思想(概念)技能。
中层管理者的位置特殊,处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过渡位置。
中层管理者既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赏识,又要得到基层管理者的信任。
所以人际技能对中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③基层管理者:侧重技术技能。
基层管理者直接面对员工,这就要求其具备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就显得最为重要。
同时,具备人际技能在同下属的频繁交往中也非常有帮助。
7.①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学习管理的科学理论,掌握新的管理方法。
②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水平。
③有效地利用自己与被管理者的时间。
管理学(马工程)课后参考答案第五章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1.如何理解计划与决策的关系?答: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决策是选择组织未来活动的方向与目标,计划则是将决策选择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展开,即组织的不同部门在未来的不同时期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达成。
2.计划的类型有哪些?请用实例说明。
答: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计划分成不同类型。
(1)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根据计划对企业经营范围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长短的不同,计划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是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方案的计划。
战术计划是有关组织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计划。
作业计划则是给定部门或个人的具体行动计划。
具体来说,战略计划往往由高层管理人员负责,战术和作业计划往往由中层、基层管理人员甚至是具体作业人员负责,战略计划对战术、作业计划具有指导作用,而战术和作业计划的执行可以确保战略计划的实施。
(2)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根据计划跨越的时间间隔长短,计划可以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
企业通常是将1 年及以内的计划称为短期计划,1 年以上到5 年以内的计划称为中期计划,5 年以上的计划称为长期计划。
(3)综合、专业和项目计划:综合计划一般会涉及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和许多方面的活动,是一种总体性的计划。
专业计划则是涉及组织内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活动计划。
项目计划通常是组织针对某个特定课题所制定的计划。
(实例的选取围绕计划类型的特点,合理即可)3.请解析目标管理的过程。
答:目标管理是通过一个过程来实现的。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的制定与展开阶段、目标实施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
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
(1)目标制定与展开: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上下协调,制定好各级组织的目标。
具体工作包括三项:①调查研究。
制定组织目标要研究组织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
通过对外部影响因素的调研,了解组织在计划期内环境因素变化的可能性,把握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对组织所产生的可能影响。
第五章决策一、单项选择题1.决策所涉及的问题一般与()。
A.将来有关B.过去有关C.现在有关D.过去、现在、将来都有关2.现代组织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
A.信息的准确及时B.是否作了充分的调查C.决策的正确与否D.组织内部的管理质量3.()旨在实现组织内部各环节活动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
A.战略决策B.管理决策C.业务决策D.确定性决策4. 合理决策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不包括()。
A.目标合理B.可靠的信息情报C.有限合理、经济性D.决策结果满足预定目标的要求5. 战略决策主要是谋求()。
A.组织目标的实现B.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C.组织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目标三方面的动态均衡D.组织工作的正确指导6.决策方案的后果有多种,每种都有客观概率,这属于()。
A.不确定型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战术决策 D.风险型决策7.决策的定量方法是()。
A.依靠人们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来进行决策的方法B.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决策的方法C.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决策的方法D.一系列科学的处理过程8.决策树的构成要素是()。
A.概率枝、方案枝、决策点、状态结点B.方案、概率、期望值、自然状态C.决策点、方案枝、概率枝、自然状态D.方案、决策点、概率、状态结点9.对某种自然状态概率为“1”的决策是()。
A.风险型B.确定型C.程序化D.非程序化1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6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 000元,每台售价12 000元,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是()。
A.14台B.12.5台C. 7.3台 D.80台11.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确定目标B.发现问题C.搜集信息D.调查研究、分析情报资料、找出问题12. 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
A.风险的大小B.可控程度C.能否确定客观概率 D.环境的稳定性13.管理决策主要应由()作出。
第五章组织⒈如何理解管理的组织职能?答:通过决策工作确定了组织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计划职能进一步将组织目标细化为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的具体目标和行动方案。
而要使计划得以实现,需要为组织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配备合适的人员、适时进行组织变革、构建组织文化,这些工作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所要承担的任务。
作为名词,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作为动词,组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任务,确定组织成员、任务及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⒉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答:⑴纵向组织设计的原则:指挥连;管理跨度;集权与分权。
⑵横向组织设计的原则:工作专门化;部门化。
⒊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影响和制约管理跨度的因素有哪些?答: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管理跨度与组织层次呈反比,管理跨度越宽或者越大,组织层次越少。
反之,管理跨度越小,管理层次就越多。
影响和制约管理跨度的因素:⑴管理者和下属人员的技能和能力。
⑵所要完成的工作的内容和特性。
⑶工作条件。
⑷工作环境。
⒋你更喜欢在机械式组织工作,还是在有机式组织中工作?为什么?答:略。
⒌组织设计的类型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⑴直线制。
优点:主要是快速、灵活、维持成本低、责任明确。
缺点:应用范围不广泛,对成长后的组织不适用,且过于依赖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经验,风险比较高。
适用:企业初创时,或者小企业。
⑵直线职能制。
优点:一方面保持了直线制实行直线领导、统一指挥的优点;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职能制职能管理专业化的优点。
缺点:各职能单位往往缺乏信息交流,不同职能机构、人员之间目标不统一,各部门考虑问题倾向于从本部门利益出发,缺乏全局观念,可能引发组织运行中的矛盾;这种组织结构通常弹性不足,对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不易迅速适应新的情况;职能工作划分明确,不利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才。
1413185 万思琪名词解释:1、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职能活动。
2、权利:是影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力量。
3、集权:是指职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一定程度的集中。
单选题:1、民主式领导方式的特点之一是:(B )A、领导者预先安排一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下属只能服从。
B、分配工作时尽管照顾到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
C、对工作事先无布置,事后无检查,权力完全给予个人,一切悉听尊便。
D、领导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环境和个性。
2、由自我实现人假设所产生的管理措施为:(C )A、应以金钱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B、管理人员在进行奖励时,应当注意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C、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D、管理人员应事先为工人设计具体的行为模式,让工人按此模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3.麦格雷戈的×理论是对哪一种人性假设的概括(A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多选题:1.根据费德勒模型,影响领导形态有效性的环境因素有:(ABD )A、领导者和下属的关系; B、职位权力;C、领导者的个人特性;D、任务结构。
2.李柯特把领导方式分为( ABCE )A、剥削式集权领导;B、仁慈式集权领导;C、协商式民主领导;D、放任式领导;E、参与式民主领导;F、专制式领导。
3.领导行为四分图中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即( ABEF )A、高体贴与低组织B、高体贴与高组织C、高关系与低任务D、低关系与低任务E、低体贴与低组织F、低体贴与高组织简答题:1.在领导工作中应坚持怎样的用人原则?答:①从总体上,应坚持能力主义与资历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职务晋升上,强调能力,工资报酬上,兼顾资历。
②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A重视能力 B按事选人 C知人善任 D授予权力 E给予支持 F关心下级2.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应采取何种相应的管理措施?答:①自我实现人假设也称Y理论,是由麦格雷戈提出来的。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教学习题(2008-01-30 21:08:26)转载标签:财经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1、试述科学管理之前的管理发展。
2、为什么称泰罗为科学管理之父?3、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什么是理想的行政组织?5、巴纳德理论的特征何在?6、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思想是什么?7、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特征是什么?8、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管理的历史演进。
9、为什么说科学化、理性化是管理发展的主要线索?第2章组织管理原理1、个体假设对管理学有何重要意义?2、管理学要把握个体的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学习?4、什么是心理能量,学习与心理能量的关系如何?5、怎样理解正式组织的含义?6、简述正式组织三要素。
7、什么是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的特征有哪些?8、试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9、如何理解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侧面?10、如何实现组织内部平衡?11、如何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平衡?12、为什么需要实现组织动态平衡?13、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概念?第3章中国的管理1、什么是天人合一管理观,天人合一观念在今天有有何价值?2、“维持生存性组织”和安人的管理之间是什么关系,安人的管理有没有积极意义?3、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庸的管理?4、联系实际分析情感化管理的是非得失?5、试分析执经达权,通权达变的理想与现实?6、试述家族制、泛家族制的是非功过?7、如何理解“合情合理“?8、中国传统管理的优势与劣势何在?9、中国管理传统变革与创新的实质是什么?10、管理传统的变革是怎么发生的?传承与变革的机制又是怎样的?11、中国管理传统变革与创新的实质是什么?12、中国管理传统变革和创新的层次构成如何?13、中国管理传统变革和创新有哪些基本方面?14、如何创造现代管理确立的制度条件?15、如何在建设中国企业管理文化中创新传统?4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1、为什么企业研究和了解所处的环境非常重要?不了解环境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点时,应当注意哪些环境因素?3、讨论一下,企业发展所必须作出的两种决策,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何在。
第一章导论1.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学?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予以协调,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学,又被称为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已经构建起以管理性质、理论、职能、方法等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科学,并且对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又被称为理论管理学。
2. 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
例如质量管理、库房管理、定额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通用。
管理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为统治阶级服务,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
在管理学中诸如组织目标、组织道德、领导作风、激励方式、管理理念、人际关系、群体价值观、组织文化等,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地方风俗、组织传统、社会风尚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借鉴和交流较为复杂,不可直接照搬。
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正确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1)正确并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继承和发展我国已有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经验,采取批判性吸收的态度和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2)正确认识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在学习和运用管理理论、原理、技术和手段时,必须结合具体组织的实际特征,甚至组织内不同部门的特点,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 如何理解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人们通过实践,进行收集、归纳、监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形成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1.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计划工作的普遍存在??? ?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C.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2.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的是(D??)。
?A.政策?? ??B.目标???? C.规则??? ?D.预算3.战略性计划一般由负责制定。
?(B? )A.董事会? B.高层管理人员 ?? C.中层管理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4.公司政策规定工作人员享有假期,为实施这项政策公司编制了度假时间表,制订了假期工资率、支付办法,以及申请度假的详细说明,这属于(? D)。
?A.规划? ? ??B.程序? C.策略? ??D.规则5.年度计划一般属于计划。
?(? C )A.生产?? ? B.长期?? C.中期? D.短期6.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就是的核心。
(A )A.战略管理 B.经营管理 C.企业战略 D.企业管理7.按照计划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目标、策略、政策等多种。
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以指导并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就是,它指明了组织活动的方向和范围。
( C )A.策略 B.规则 C.政策 D.程序8.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
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 A )A.现实性 B.关键性 C.权变性 D.挑战性9.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
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特征。
( B )A.多重性 B.层次性 C.变动性 D.网络性10.企业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企业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是企业目标的特征。
( C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D.现实性11.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D )。
A.科学管理理论B.行为科学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D.战略管理理论12.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D )。
管理学作业第五章某企业决定生产一批产品。
基建与机器设备投资等总固定成本为380000元;单位产品售价26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8元。
1.生产该产品的盈亏平衡点产量是多少?2.产量是多少时能实现60000元利润?3.盈亏平衡点销售额是多少?4.销售额为多少时可实现利润80000元?1、盈亏平衡点产量=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售价—单位变动成本)=60000/(3-1.8)=500002、假设产量为Q,则Q*(3-1.8)-60000=60000所以Q=120000/1.2=1000003、产量为10万件时,利润=100000*(3-1.8)-60000 =60000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4)决策要具有科学性;(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
具体来说原因有:①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2.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论述题,中国媒大学2009年研]先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大量的调查、分析、预测工作(做信息收集);然后在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拟定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从可行性、合理性、满意度和可能后果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实施最优方案,对其实践验证,并及时收集回馈信息。
3.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题,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研]一环境因素(1)环境的稳定性环境比较稳定情况:组织过去针对同类问题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有时今天的决策仅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决策。
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中低层管理者进行。
环境剧烈变化情况:而在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组织所要做的决策通常是紧迫的,过去的决策的借鉴意义也不大。
为了更快地适应环境,组织可能需要对经营活动的方向、内容与形式进行即使的调整。
这种决策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进行。
2)市场结构垄断程度高——以生产为导向竞争程度高——以市场为导向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则其决策重点通常在于:如何改善生产条件,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等。
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如果组织面对的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则其决策重点通常在于: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如何针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如何完善营销网络等。
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3)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卖方市场——以生产条件与能力为出发点买方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作为卖方,在市场居于主动、主导地位。
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能力,“我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提供什么”,“我能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作为卖方,在市场居于被动、被支配的地位。
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市场或用户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消费者主权”、“用户就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等意识被融入决策中。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1)组织文化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他们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
对任何带来变化(特别是重大变化)的行动方案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以实际行动抵制。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如果决策者想坚持实施一项可能给组织成员带来较大变化的行动方案,就必须首先勇于破除旧有的文化,建立一种欢迎变化的文化。
决策者在决策之前遇见到带来变化的行动方案在实施中将遇到很大阻力,很可能遭到失败。
在保守型文化中的人们不会容忍失败,因而决策者就会产生顾虑,从而将有关行动方案从自己的视野中剔除出去。
其结果是,那些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保守性。
1)组织文化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欢迎变化,勇于创新,宽容对待失败。
在这样的组织中,容易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
此外,组织文化是否具有伦理精神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具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会引导决策者采取符合伦理的行动方案而没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决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2)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
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快速获取质量较高的信息,决策者通常掌握着较先进的决策手段。
高质量的信息与先进的决策手段便于决策者快速作出较高质量的决策,决策者的意图易被理解,决策者也较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取反馈,使决策方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得到较好的实施。
(3)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对一个组织而言,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
这种模式指导着组织今后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选择行动方案等三、决策问题的性质(1)问题的紧迫性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
对于此类决策,快速行动要比如何行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
组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临稍纵即逝的重大机会时以及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面临的决策属于此类。
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敏感型决策在组织中不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
相反,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因为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而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决策者掌握足够的知识。
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此类。
(2)问题的重要性问题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①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有些重要问题甚至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决策,从而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②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因为与个体决策相比,在群体决策时,问题被认识得更全面,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③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四、决策主体的因素(1)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例如你面临两个方案:方案一: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你都会在一年后得到100元收入;方案二:在情况朝好的一面发展时,你将得到200元收入,而在情况朝坏的一面发展时,你将得不到收入,情况朝好的一面发展和朝坏的一面发展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如果选择第一个方案,那么你将得到100元确定性收入;而如果选择第二个方案,那么你将得到期望收入200×0.5+0×0.5=100(元)。
如果你宁愿选择第一个方案,你就属于风险厌恶型;如果你宁愿选择第二个方案,你就属于风险爱好型;如果你对选择哪个方案都无所谓,你就属于风险中立型。
可见,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行动方案的选择。
4.比较书中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异同。
共同点:1、有效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投票决定备选方案为所需方案;3、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广开思路;4、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不同点:1、头脑风暴法——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注重点子的数量而不是质量;2、名义小组技术——个人独立思路被放在首位,适合在领导高层决议分歧严重、僵持不下时使用。
3、德尔菲技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公司外部专家参与决策,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问题:1、头脑风暴法:(1)时间成本不好控制;(2)考验会议主持人的领导力与执行力;(3)主题容易偏离目标;(4)由于中国的“文化”(圈子、面子、关系)复杂,需考虑是否适用于本土企业。
2、名义小组技术:(1)参与决策的人的能力与岗位是否相称;(2)参与决策的人的权利与责任是否相称;(3)任何议题最后都由管理者拍板决定,如果管理者习惯“一言堂”,小组讨论则形同虚设。
(4)民主决议产生的决策并不直接等于好的决策。
(3)德尔菲技术:(1)聘请专家参与决策的费用与决策效果是否成正比;(2)公司管理者与专家分歧严重时应该如何协调;(3)如果经常由专家参与决策,公司高管层的权力间接被削弱,是否会因此影响管理层情绪,进而对公司不满呢。
某公司为满足市场对某种新产品的需求,拟规划建设新厂。
预计市场对这种新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但也存在销路差的可能性。
公司有两种可行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方案:一个是新建一个大厂,预计投资30万元,销路好时可获利100万元,销路不好时亏损20万元;另一个是新建一个小厂,需投资20万元,销路好可获利40万元,销路不好仍可获利30万元。
假设市场预测结果显示,此种新产品销路好的概率为0.7,销路不好的概率为0.3。
根据这些情况,下面用决策树说明如何选择最佳的方案。
① 64 销路好 P 1=0.7 销路差 P 2=0.3 100(万元) -20(万元)图6-3 决策树示意图图6-3中,方框□表示决策点,由决策点引出的若干条一级树枝叫做方案枝,它表示该项决策中可供选择的几种备选方案,分别以带有编号的圆形结点①、②等来表示;由各圆形结点进一步向右边引出的枝条称为方案的状态枝,每一状态出现的概率可标在每条直线的上方,直线的右端可标出该状态下方案执行所带来的损益值。
用决策树的方法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工作:1.根据决策备选方案的数目和对未来环境状态的了解,绘出决策树图形。
2.计算各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值,这首先是计算方案各状态枝的期望值,即用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去分别乘以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P1,P2);然后将各状态枝的期望收益值累加,求出每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可将该数值标记在相应方案的圆形结点上方)。
在上例中:第一方案的期望收益=100×0.7+(-20)×0.3 = 64(万元)第二方案的期望收益=40×0.7+30×0.3 = 37(万元)3.将每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减去该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投资额(该数额标记在相应的方案枝下方),比较余值后就可以选出经济效果最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