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事件
- 格式:pptx
- 大小:63.47 KB
- 文档页数:9
大众媒介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大众媒介的概念大众媒介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和技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渠道。
它包括了传统的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也包括了新兴的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也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众媒介的历史发展大众媒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印刷术的发明。
自15世纪以来,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和报纸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播媒介的出现,广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
20世纪中叶,电视的普及使得图像传播技术进入了家庭,成为了娱乐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介如网站、社交媒体等逐渐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三、大众媒介的类型大众媒介可以根据传播手段、传播范围、传播对象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按照传播手段,可以分为文字媒介(报纸、杂志)、声音媒介(广播)和图像媒介(电视、电影、互联网视频)等。
按照传播范围,可以分为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介(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按照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新闻媒介、宣传媒介、娱乐媒介等。
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和娱乐的不同需求。
四、大众媒介的影响大众媒介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媒介拓展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途径,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
其次,大众媒介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可以对社会事件和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再次,大众媒介塑造了公众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大众媒介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广告产业、电商产业等。
五、大众媒介的未来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媒介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未来,大众媒介将更加个性化、互动化和多样化。
个性化是指大众媒介将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采用用户画像和算法推荐等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娱乐服务。
麦奎尔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分类答:分类: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1、常识理论:即公众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2、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介事件名词解释
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
目录
1 理解
2 媒介事件
理解
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一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一词,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特点,并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
所谓媒介事件,就是其提出的假事件,是由政治利益集团制造的假事件。
一是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对于受众来讲,具有三个特点:
1、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2、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3、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媒介事件
“特殊的电视事件”
其特殊体现在它是观众对电视节日性的收看
而这些能被观众当作节日性收看的事件
正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主要为国家级的事件
媒介事件的3C类型
庆典Coronation:加冕、葬礼、九七回归、春晚……
征服Conquest:阿波罗号登月、神五、神六……
竞技Contest:奥运会、世界杯……。
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据丹尼尔·戴扬回忆这本书起初是想探究一种新的外交手法,也是一种媒体外交。
卡茨建议他为萨达特每天的表现作分析,以展示符号语言学可以如何使用。
这一连串的记录变成一个大型计划。
也就是本书的雏形。
卡茨认为媒介事件建构出意想不到的新受众群体,这些群体的出现奇怪地强化了事件的影响,而非限制它们。
作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是两位国际著名的传播学家,他们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关注并收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媒介事件进行研究。
本书试图引入仪式人类学的理论来阐释大众传播的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主张“机械组合”,一种成员感、相似感、平等感及亲近感是政治的基础。
电视和媒介事件提供了一种民族的、有时是世界的“事件感”。
纽科姆第一次对电视节目进行系统分类,分析每一个节目,概括其特征,以此提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一般规律: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它从其他通俗文化媒介继承而来的每一样式都包含一种“家庭主义”要素。
电视媒介作为整体有一种适应核心家庭这一电视的原始观众群体的倾向。
媒介事件是特殊的电视事件,与那种平常晚间节目样式相比有着鲜明的区别。
从定义上讲,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它的干扰具有垄断性。
媒介事件都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因而引发了人们的期待。
媒介事件往往或纠正冲突、或恢复秩序,或者偶尔推行变革。
与重大新闻事件讲求偶然性、突发性不同,重大仪式事件崇尚秩序及其恢复。
作者用语言学上的三个理论对此作了定义。
仪式干扰了日常生活流程(符号关系学);仪式也恭恭敬敬地对待神圣的事物(语义学);仪式需要忠实观众的反应(语用学)。
媒介事件既具有必要的庆典性,又承载着厚重的价值意义,是能够唤起人们集体情感的一个“重大节日”。
是一种对民族的,以及不断增长的国际社会共同体和组织的统一的需要的反应。
但日前商业运作的介入,对于媒介事件而言,难说不是一种损害。
作者所讲述的媒介事件的脚本包含三种形式“竞赛”、“征服”和“加冕”。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究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效果一、大众传播媒介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要认识世界就要获取信息,要改造世界就要利用信息,而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利用信息,都须臾不能离开大众媒介。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革命实际上也就是媒介革命。
①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人们能够及早防御,如天气预报。
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比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这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日常信息需要。
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环境监视的效果,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大众传播都必须依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书籍等传播媒介。
离开了现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大众传播是不可想象的②。
对于一个人来说,大众媒介是他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看报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时听觉的延伸、电视则 是两种感觉的延伸。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大众媒介的是否发达也非常重要。
很难想象在一个大众媒介十分落后的国家,它的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等会是先进的。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体现与应正,那时的中国大众媒介十分落后,信息堵塞,人们对于外界的信息不了解,导致了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
所以说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而大众传媒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但是,大众传媒的信息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
对个人而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了解社会时局、形势。
媒介是使人或事物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在人们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也称为传播媒介或简称为传媒。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媒介传播等同于大众传播。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围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从“魔弹论”进入到以“传播流”、“说服性传播”和“使用与满足”为主要构成的第二个领域。
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传播流”里影响重大的“意见领袖”学说。
60年代末开始,“传播流”研究尤其是它的“有限效果论”观点开始受到批评。
进入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批评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知沟”、“编码与释码”研究等等。
这些理论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传媒影响的有理性;第三,他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世密切结合在一起。
传媒学中的重要理论媒介效应传媒学中的重要理论:媒介效应传媒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对个体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学科,探讨了许多重要理论。
其中,媒介效应理论是传媒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对于了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来源媒介效应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波特于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
他认为,媒介是一个中介物,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从而,媒介成为了连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二、媒介效应的分类及作用机理媒介效应可分为认知效应、态度效应和行为效应三个方面。
1. 认知效应认知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认知和知识水平产生的影响。
通过媒介的传播,受众能够获取到新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同时,媒介还能够帮助受众对信息进行选择和筛选,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 态度效应态度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
媒介通过对事件和问题的报道,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受众对事件和问题的态度。
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的导向,引导受众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
3. 行为效应行为效应是指媒介对受众的行为和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
媒介通过对特定行为的宣传和引导,能够影响受众的行为决策。
例如,广告对受众购买决策的影响,或是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引导。
三、媒介效应的案例分析1. 电视媒介效应电视作为一种重要媒介,对受众产生广泛的影响。
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受众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态度。
例如,电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能够引起观众的认同和情感共鸣。
2. 广告媒介效应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媒介,对受众产生强烈的行为影响。
通过广告的宣传和引导,受众能够了解并购买特定的产品和服务。
广告还能够通过情感呼唤和社会认同的手段,影响受众形成购买行为。
四、媒介效应的影响因素及人机互动媒介效应的产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受众的个体差异、媒介内容的特征、传播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都会影响媒介效应的产生。
大众传播媒介第一篇: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
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
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
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
现代生活节奏块,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
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
广播、电视虽声声入耳,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
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群众能够接受。
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2、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特指专门用于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和图书等六种媒介。
3、作为社会组织,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网站以及媒介集团等。
媒介演变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其中,人类社会的进步(突出表现为生产力的进步)是主导原因,媒介的进步受人类社会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的进步。
打个比方来说,二者的关系就像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大众媒介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介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都深入人们的生活。
其中,大众媒介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1. 大众媒介的概念大众媒介是指通过群体形式传播信息、影响大量人群的媒介形式。
它具有广泛传播、大范围影响、群众性接受等特点。
大众媒介的出现对于信息的传递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众媒介的类型大众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电视是最为普及的大众媒介形式之一,它以图像和声音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观众。
广播则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其传播范围较广,但受限于频率的局限性。
报纸和杂志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信息,其特点是可以反复阅读、保存,并能广泛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
互联网则是最新的大众媒介形式,它以网络为媒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
3. 大众媒介的特点大众媒介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广泛覆盖的特点。
不同的大众媒介形式能够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从而实现信息的全面传递。
其次,大众媒介能够较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大众媒介能够迎合受众的兴趣和喜好,增加信息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再次,大众媒介具有互动性。
受众能够通过大众媒介与内容进行互动,例如通过电视和互联网进行观看、评论和分享。
最后,大众媒介的传播速度快。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可以实现实时传播,将信息迅速传递给受众。
4. 大众媒介的影响大众媒介对社会和个人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上,大众媒介能够传递各种信息、宣传社会公共事务,起到了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同时,大众媒介也是政府、企业和组织进行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个人层面上,大众媒介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个人能够获取各种信息,增加知识储备,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媒介文化及媒介环境\媒介人物\媒介事件[摘要]媒介文化是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媒介环境、媒介人物、媒介事件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重构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价值规范和社会价值意识的建构。
[关键词]媒介文化媒介环境媒介人物媒介事件什么是媒介文化?媒介文化是通过再现媒介环境、媒介事件、媒介人物等一系列媒介元素来分析评论并且创造传播消息的能力。
正如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认为的那样,“电视以及其他媒体文化的形式在构建当代的认同性和塑造思维、行为等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
”“它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媒体文化,说明媒体已经拓殖了文化,表明媒体是文化的发行和散播的基本载体,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媒体已经排挤掉了诸如书籍或口语等这样的旧的文化模式,证明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由媒体主宰了休闲和文化的世界里。
因而,媒体文化是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的主导性形式与场所”…。
也正如著名学者孟繁华所说,“传媒决不仅仅是新闻、消息或言论的集散地,它在有意参与政治的同时,也以渗透的方式渐进地改变了读者或观众的价值观念。
”1媒介环境沃尔特・李普曼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学者、社会哲学家与专栏作家,他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则是在新闻史上最早对舆论传播现象做出系统梳理、总结与探讨的著作。
在这本书第一章的标题就是“身外世界和脑海世界”。
李普曼认为身外世界(即现实世界)是非常广阔和复杂的,人们很难用亲身直觉去感知它,例如现在的美日韩的海上军事演习、石油价格的涨跌及关税等这些人类面临的问胚,我们却不能直接接触它们。
对于我们来说,身外世界体积巨大辽阔,内容纷繁复杂,事件层出不穷,许多现象几乎是不可触摸、不可眼见以及不可思议的。
但是,我们既然生活于这个世界中,就要与之发生关系。
交流的平台是什么?依靠怎样的凭借物?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一个脑海世界(虚拟环境),它产生于大脑对现实环境的再造和再现。
正如《舆论学》在开始时提到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过的有关洞穴的比喻,在此借用罗素对它的概括:“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徒,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
第三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舆论的互动第一节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舆论中的地位一、反映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之一较大范围内舆论的产生和消失往往是大众媒介信息传播和引导公众的结果。
媒介改变着公众的时空观,使得个人无法经历和参与的世界性的变化,仿佛就在眼前。
媒介成为人们的“导航圈”。
从现代舆论的发展史看,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舆论的勃兴,同初期的党派政治宣传,以及随后急遽增长的商业广告、大众文化娱乐等需要求一起,直接刺激着一系列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连诞生。
18世纪末开妈,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大众媒介的职能或性质定位在“社会舆论的机关”上,尽管他们各自对媒介的性质还会有另外的认识。
二、舆论历史发展中的三种趋势与传媒美国舆论学研究者Herbst S.发现舆论在社会历史中有三种趋向:1.大众意见的传播从“自下而上”向“自上而下”的转向;2.意见表达与衡量的日益合理化;3.意见的结合逐渐无名化大众传播媒介同时还拥有空越时空的能力,当它们随着工业化浪潮而来的时候,很快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响亮的社会发言人。
三、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Four-cell matrix of social influences on public opinion纳入规范的社会影响: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信息式的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拷贝世界一、感性世界与拷贝世界感性世界:在马克思的理论视界中,感性世界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世界,是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类世界,是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过程之中的开放的世界。
而感性世界的现实性、统一性、开放性只有在人的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说明。
感性世界的现实性是在自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性世界的统一性必须通过现实的、开放性的人的实践,才能够不断地得到实现;感性世界的开放性始终以现实的、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实践过程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