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 文本意蕴探究题题组训练(1)
- 格式:doc
- 大小:37.10 KB
- 文档页数:6
专题05 散文阅读鉴赏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时间:40分钟分值: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小题。
在别墅李广田因为养病,住在乡下的别墅里,同来作伴的,只有母亲。
叫做别墅,也只是说着好听罢了,其实也不过是旷野的几间农舍,四围又绕上了一带短垣。
这农舍,距我们的市镇尚有十里,举目四望是绿树,是田禾,农舍附近,就是自家的农田之一部。
在农田之一角,有自家的一片榆林。
“娘,我将做些什么来自己消遣呢?”时常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三岁的小孩似的,觉得什么事也不能做,除非得到了母亲的允许或帮助。
这时,母亲便照例地回答我,说:“医生再三嘱咐,不准你做什么事,你只要晒晒日头,睡睡觉,就已经够了。
”说实在的,同母亲住在一块,我还能有什么可做呢。
书,是不让读的;信,也不许写。
一切文具,都不在手下,就是偶尔想写下点什么记号之类也不可得。
原先住在镇上,那里有许多可以谈天的人,无论是那些吸着长烟管的农夫或踢毽子打球的孩子们,都会给我以欣慰。
然而,怕我受不起那些烦扰,才终于搬到了野外来,虽然自己最怕寂寞,为了养病,也不能不安于寂寞了。
而母亲呢,终日只打算着我饮食起居的事,便已操劳不少,老年人只为了儿子的病而担忧的心情,我已深深地体谅到了,我不愿意在任何事情上违背母亲的意思。
有一天,当吃着晚饭的时候,母亲忽然想起来似的,说:“明天是镇上的市集了,我想去买些菜来,如能买到一只鸡便好了,因为昨天镇上的王家伯母来,说你是应当吃鸡的,可作药物,又可以当饭吃的呢。
”说着,显出很得意的样子,征求我的同意。
次日清晨,用过早点之后,母亲便独自到市集去了。
回来时日已向午,母亲很得意地说:“不但买了鸡来,还学了吃鸡的方法来呢。
”便从麻袋里放出一只肥大的公鸡来,黑羽毛,金颈项。
顶上的冠子大而且红,昂了首,抖擞着精神,是一只很可爱的公鸡。
可惜在腿上还系着只破鞋,像带着脚镣一般,使它不能十分自由,不然我想它怕要逃去了。
“是今天就杀呢,还是等到明天?”母亲问。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真题、易错题专项(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探究文本意蕴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自己就是一种祝愿[美]威尔.鲍温在葡萄园里,当一棵葡萄树开头成熟,便会散发出一种其他葡萄树也能接收到的振动频率、酵素、香气或能量场。
这棵葡萄树在向其他葡萄树示意:该是转变、该是成熟的时候了。
当你在言语及思想上,都颂扬着自己和他人最崇高、最奇特的一面,你只要表露原本的自我,就能向周遭全部人示意,该是转变的时候了。
你甚至连试也不必试,就会唤起人们的意识。
我经常想人类为什么宠爱彼此拥抱。
当我们拥抱时,即使只是短暂的刹那,我们的心也会相互曳引,我们会提示自己:地球上只有一个生命,一个我们共享的生命。
假如我们不刻意去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会跟着其他人的脚步混沌度日。
我们常跟着其他人随波逐流,却没有发觉自己在依样画葫芦。
我父亲年轻时经营我祖父的一家汽车旅馆,那家旅馆的对面是一家二手车行,而我父亲设法和车行老板达成了一项协议。
汽车旅馆晚上的生意若很冷清,我父亲就会去车行,把十几辆车移到旅馆的停车场。
不用多久,汽车旅馆就会布满付费的旅客。
经过汽车旅馆的人会推论,假如停车场空荡荡的,这家旅馆肯定不太好;但要是停车场停满了车辆,经过的人就会觉得这是适合住宿的好地方。
我们都会跟着别人走。
而现在,你已经成为一个在领导世界走向和平、体谅和富足的人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我们牧场上嚎叫的那群土狼叫醒。
刚开头的嚎叫声起自一只小狼,然后才集中至整群土狼。
很快地,我们的两只狗吉布森和玛奇克也加入了嚎叫的行列。
不久,我们邻居的狗也开头嚎叫,最终嚎叫声从四周八方涌来,传遍山谷,四周的狗都加入了。
那些土狼制造了正在集中的涟漪。
没一会儿,我又听见嚎叫声从几里外的各处传来,而这一切皆始于一只小土狼。
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将在你的世界里造成影响力。
以往,你的影响力可能都是负面的,由于你可能有埋怨的倾向。
如今,你则在为全部人设立乐观的典范、打造更奇特的世界。
你是人性大洋中的一道涟漪,在世界上引发着回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高考散文阅读导练:探究意蕴题(考情简述+设问方式+解题思路+典题示例+对点训练)【考情简述】散文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读者角度来说,理解作品意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把握;二是对作品思想观点和情感态角度的个性思考。
【概念阐述】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审美意蕴等多种内容。
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角度”是对作品的一种横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形象、主旨、语言、技巧、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作者的思想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面;“层面”是对作品的一种纵向的审视,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
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
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设问方式】(1)(2022·全国乙)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
请对此加以分析。
(《“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2)(2021·天津)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
”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给到×北工作的的L》方龄贵)(3)(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4)(2017·全国II)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度”等表答题方向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解题思路】1.审清题干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蕴涵”等动词和“意蕴”类的名词。
2.探究原则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即以题干中涉及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如“与世无争”“和谐相处”“精忠报国”“知足常乐”“中庸之道”等)和人文精神(包含“人生意义和价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也可分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易错题14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目录0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易错原因——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没有找到理解的突破口02易错题例析0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从作品的“标题内涵”中探究文章意蕴。
【攻略二】从作品的“人事景物”中探究文章意蕴。
【攻略三】从作者的“情感语句”中探究文章意蕴。
【攻略四】从“民族心理”角度探究文章意蕴。
【攻略五】从“人文精神”角度探究文章意蕴。
0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散文文本阅读之文本意蕴解读题散文所表现出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思想意蕴侧重于反映社会、自然、人生等方面的思想意义或所蕴含的道理,情感意蕴侧重于表现文本所蕴含的歌颂、赞美或否定、反对等情感态度。
探究散文意蕴要注意表层、深层两个方面。
★易错原因——1.对散文中的“神”理解片面。
2.没有找到理解的突破口。
(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心灵的呼吸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
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
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
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拄着箫。
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
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
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
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
高考“散文阅读”讲练:探究主旨意蕴(附答案解析)探究主旨意蕴一.阅读要求探究题所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与局部阅读相结合,重点是整体阅读、延伸阅读,有时需要延展到文本外,借助于外部语境。
这时的整体阅读,不同于初读的整体阅读,而是根据题干要求从主旨、情感、艺术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进行阅读。
这时的局部阅读,是对文本中重点材料的细读,也有对非重点材料的捕捉与思考。
无论哪种阅读,均要求对文本有一个更深更宽的把握,它不是蜻蜓点水式阅读、一知半解式阅读,而是一种鸟瞰式阅读,是一种“读进去、读出来”的阅读。
二.探究方法(1)因形悟神法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感情。
如上文《樱桃》第3题的探究,主要使用此法。
该散文主要描述了桐庐的街的变化、桐君祠的修复及下山时吃到的樱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表现了作者不同的“见识与魄力”,据此“形”(材料)可以看出“神”(思想感情)。
(2)见微知著法此法是在“因形悟神”法基础上的延伸,主要是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中去挖掘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3)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
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
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三、题型归纳典题一启示感悟式探究启示感悟式探究,前提是由文本而发,无论是感慨还是体验,都必须是立足自我,见解独到。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谈对一篇散文的感悟或者受到的启示,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面对一篇陌生的散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高考散文阅读“探究丰富意蕴”题解题指导与练习(附答案解析)【解题指导】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1)抓住文中的“情语”。
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
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
“不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3)学会转换视角,挖掘深层情感。
常见的转换视角有:①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②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在批判一些问题,可能它在希望积极层面的东西;③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东西,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东西。
(4)答案表述必须有情感术语。
如赞扬、担忧、期待、希望、不满、无奈等。
另外,关于句子意蕴探究题,其方法同理解句子含意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
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层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
探究所选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
具体说来有:(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
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
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
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林清玄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
”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
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
”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
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
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
散文意蕴探究和艺术构思探究的答题要点(参考答案)【真题回放】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答案要点:(1)(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回答。
主观方面,“欢乐”是指人们对瓦的喜爱、依赖、眷恋、赞美和感激;“痛苦”是指人们对瓦即将被取代,即将从历史中逐渐退隐、消失而产生的痛苦和伤感。
客观方面,“时光”是指瓦产生于先民的创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活。
【一课一练】文章结尾含意丰富,试作探究。
答案(1)作家所期许的人狐和谐相处(甚至更大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境界在现实社会中还是没有形成,人还在导演着让动物生离死别的把戏。
(2)在当今商潮席卷下,人们信奉的只是庸俗的享乐主义,人格已经异化扭曲,很少能以平等心来对待世间万物,体悟生命的尊严和伟大意义了。
(3)表现作者的巨大哀痛和愤怒。
定向训练一意蕴类探究1.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表现了家乡孕育着人、人与家乡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故乡诞生了作者的生命,故乡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在物质上哺育了作者。
(3)作者在家乡经历的一切,包括童年、写作,甚至是不幸的遭遇,使得作者感悟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
(4)故乡的个性、城市的文化造就着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的个性,在人的内心深处镌刻出深刻的乡土烙印,二者共生共长、水乳交融,而这些是融注于血液的文化认同感。
(5)故乡让作者心中充溢着踏实、温情和彻底的放松,让作者的灵魂得以休憩。
2.作者将这篇散文取名为“远处的青山”,结合全文,探究“远处的青山”蕴含的深意。
考点21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散文的意蕴(练)(一)热身练一、【2020·天津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深晓寒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
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
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
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
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
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
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
文本意蕴探究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相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
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文本意蕴探究题题组训练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木鱼馄饨林清玄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相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响进我临街的窗口。
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那刻敲响,即使风雨夜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就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但雄长的声音。
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
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
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
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
”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
”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吃了一碗馄饨。
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
和老人熟了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
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这一带卖了三十年的馄饨,已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
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敲了三十年的木鱼。
入夜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读者》,有改动) 1.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木鱼馄饨”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木鱼”本是佛门中的用物,神秘而超凡脱俗,“馄饨”是生活,“木鱼馄饨”将表面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反映卖馄饨老人的特别之处,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写了作者对木鱼声神秘的玄想、寻觅声源、与老人相识、熟识后的感动以及乔迁后对老人的怀念。
(3)借物抒情,借清越的木鱼声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真诚、朴实、有尊严、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的赞美。
2.林清玄曾说过:“所有美的感受都要穿过心灵,就好像海岸溪边的卵石,一切杂质都已流去,只剩下最坚实、纯净、浑圆的石心。
”结合本文探究这一思想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思想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真正的美具有淳朴、本真、自然的特点,感受美要用心体会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
老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深夜卖馄饨谋生,不愿有失人格尊严地大声叫嚷,于是选择了木鱼,以便“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过着平淡朴实而又保持自己尊严的生活,显示着大美。
作者透过现实生活,感悟到了老人平凡的生活美、人情美,领悟了人生真谛,明白了感受生活中真正的美同样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的道理。
二、核心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铁匠铺李登建①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
②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
③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
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
④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
⑤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多高。
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
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就砸哪里。
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
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
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
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⑥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
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
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
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
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
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⑦饭后,炭火噼噼啪啪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
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
⑧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
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
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
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
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
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
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了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
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
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⑨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
⑩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
(选自《散文·海外版》双月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3.本文是一篇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打铁场面:赞美劳动是大美,把打铁写得如同艺术表演,出神入化,充满美感。
(2)老铁匠父子俩:讴歌劳动者吃苦耐劳、朴实淳厚的优秀品质和默默付出的生活态度。
(3)以铁匠世家为题材:关注底层劳动群众的生存状态,同情他们生活的繁重、无奈、艰辛、苦涩。
(4)写景和写孩子们的“节日”:紧贴土地和众生,热爱、留恋贫瘠而富饶、美好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
三、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乡下的雨游宇明自从有城市开始,人就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雨就分成城里雨与乡下雨。
观察某个人是不是乡下人,不必刻意调查什么,看其外表就足够了。
城里人多半白白净净、细皮嫩肉;乡下人往往黑黑黄黄、皮肤粗糙。
看一种雨是不是乡下雨,则更简单,只要留心一下它是落在城市的高楼还是乡下的旷野就行,乡下雨跟城里雨的一切差异都因此而产生。
我进城将近30年了,在乡村只生活过18年,但我最爱的还是乡下雨。
城里雨无论下在屋顶上还是街道上,声音都是钝钝的,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乡下雨的声音则像音乐一样悦耳。
下在屋瓦上是清脆的高音,像年轻的女歌星唱的美声;下在水塘里是悠扬的中音,有点像原生态的山歌;下在树木花朵上是浑厚的中音,颇类似于我们在晚会上听到的通俗歌曲。
郑板桥的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诗世人多半解为郑板桥因听到风吹竹叶之声而思民间之疾苦,我独以为那晚肯定是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乡下雨,正是这场雨使竹叶声显得分外清脆。
说雨不大,是因为郑板桥卧在衙斋内还能听到竹子的枝叶之音;说雨不小,是因为它能将竹枝击打得噼噼啪啪。
想想看,风雨之夜,一灯如豆,官舍安安静静,只有窗外一丛楠竹在风雨中低低地倾诉,那是一种如何动人的意境!小时候遇到下雨,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去家门前的池塘边看雨。
一个人打着伞站在塘坝上,看着千万条雨线在空中舞蹈之后,一一跳进塘里,变成一个个规格大致相同的圆圆的水圈,水圈中间是凸起的水粒,旁边的水纹一圈圈由低到高、由大到小剧烈地波动,实在是好看极了!我最喜欢的乡下雨下在两种时候,一是夏天的插秧季节,一是某些干旱的秋季。
湘中的夏插一般是在七月底,天气奇热,我们在稻田里劳动,汗水经常把眼眶泡得生痛。
老天怜悯我们,不时会下一会儿阵雨。
天一下雨,气温立马下降,无论怎样做事,都不再出汗,眼睛也开始变得清爽。
秋旱在我们那种以石山为主的山区是常事,按年头算,概率达到了三分之一。
遇上干旱年份,晚稻的叶子会由葱绿变成黄绿,干燥得似乎一把火就可以将它们点着,稻田会裂开一条条食指宽的土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