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17.24 KB
- 文档页数:5
睾丸肿瘤睾丸肿瘤是在青年男性中最常见恶性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曲细精管的生殖上皮,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速度较缓慢,预后一般较好;非精原细胞瘤如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等,比较少见,但恶性程度高,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
非生殖细胞肿瘤发生于睾丸间质细胞,来源于纤维组织、平滑肌、血管和淋巴组织等睾丸间质细胞。
继发性睾丸肿瘤较为罕见。
精原细胞瘤(seminoma)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为睾丸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常为单侧性,右侧略多于左侧。
发生于隐睾的机率较正常位睾丸高几十倍。
该瘤为低度恶性。
肉眼观,睾丸肿大,有时可达正常体积的10倍,少数病例睾丸大小正常。
肿瘤体积大小不一,小者仅数毫米,大者可达十余厘米,通常直径为3~5cm。
病因睾丸肿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
其中先天性因素包括隐睾或睾丸未降、家族遗传、Klinefelter综合征、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多乳症以及雌激素分泌过量内分泌障碍等。
获得性因素包括睾丸损伤、感染、职业和环境、营养不良和局部温度升高等。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种族、患者母亲妊娠时体重增加程度和雌激素水平、患者出生时的体重、年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血清胆固醇水平等均与睾丸肿瘤发病有关。
基因学的研究表明睾丸肿瘤与12号染色体短臂异位有关,p53基因的改变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临床表现1.睾丸肿大多数患者的睾丸呈不同程度肿大,有时睾丸完全被肿瘤取代,质地坚硬,正常的弹性消失。
早期表面光滑,晚期表面可呈结节状,可与阴囊粘连,甚至破溃,阴囊皮肤可呈暗红色,表面常有血管纡曲。
若为隐睾发生肿瘤多于腹部、腹股沟等处扪及肿块,而同侧阴囊是空虚,部分睾丸肿瘤患者同时伴有鞘膜积液。
有的尚属正常或稍大者,故很少自己发觉,往往在体检或治疗其他疾病时被发现,部分患者因睾丸肿大引起下坠感而就诊。
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睾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
在古代中医典籍的描述中,类似于"囊痈"、"子痈"、"肾囊痈"等疾病。
睾丸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
睾丸肿瘤在欧美地区的发病率为2.0~6.3/10万男性,东欧及亚洲国家(包括我国)发病率稍低(约为1.0/10万男性),黑人少见该病。
睾丸肿瘤的发生可能与睾丸创伤、内分泌障碍、遗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而最有说服力的病因是隐睾恶变。
据文献报道,隐睾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比正常睾丸多20~30倍。
隐睾恶变可能与睾丸所处的环境温度偏高、血供障碍、内分泌失调、性腺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
另有报道认为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如在双胞胎、兄弟和同一家族中发病率较高。
在睾丸肿瘤患者中,其近亲中16%左右有肿瘤病史。
此外,睾丸局部创伤可能是一促癌因素,可导致睾丸肿瘤病情加重或癌细胞扩散。
睾丸肿瘤包括生殖细胞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两大类。
生殖细胞肿瘤占95%以上,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畸胎瘤、和绒癌4个基本组织类型,以单独(单纯型)或混合(混合型)的形式出现,其中又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约占睾丸肿瘤的60%,发病高峰在30~50岁,其余3种类型各占睾丸肿瘤的20%、10%和1%左右,多在35岁前发病。
非生殖细胞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和/或间质细胞类功能性肿瘤以及间皮瘤、腺癌、横纹肌肉瘤、粘液性囊腺瘤、纤维上皮瘤、黑素神经外胚瘤、淋巴瘤等附属组织肿瘤。
睾丸肿瘤多发生于性功能最活跃的31~40岁青壮年,婴幼儿及老年人亦可发病,但较少见。
睾丸肿瘤常见腹股沟及腹膜后等处淋巴结转移,亦可经血行转移播散到肺、肝、骨骼、脑及腹腔脏器等处。
各组织类型中,精原细胞瘤、婴儿型胚胎癌及幼儿畸胎瘤大多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而成人胚胎癌、成人畸胎瘤及绒癌则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
2016WHO 北京大学医学部贺慧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huiyinghe@ 137********睾丸肿瘤新分类简介生殖细胞肿瘤分类变化性索间质肿瘤分类变化【【目录原位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生殖细胞肿瘤原位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Neoplasia In Situ, GCNIS)睾丸GCT 前驱病变 历史用名:Skakkebaek et al, Lancet, 1972: “possible carcinoma in situ of the testis”CIS (原位癌):并不是癌;IGCNU (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分类型): 未分类?未分化?定义:由精原细胞瘤样的细胞组成,胞浆丰富透明,核大(10–11 µm)成角,染色质粗块状,单层排列于曲细精管靠近基底部,表达胚胎性生殖细胞的标记。
限于精原干细胞龛(spermatogonial niche )。
一般无生精现免疫组化:相似于胚胎性生殖细胞和精原细胞瘤PLAP 、Oct3/4、SALL4、NANOG 、CD117、D2-40(+)Oct 3/4多见于•隐睾;性腺发育不良;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生殖细胞肿瘤病史可见于绝大多数青春期后的生殖细胞肿瘤(90%)•GCNIS 支持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与下列病变无关✓皮样/表皮样囊肿✓儿童畸胎瘤、卵黄囊瘤✓精母细胞肿瘤GCNIS 可以paget 样的方式播散至睾丸网,偶尔可以达附睾甚至输精管GCNIS 是青春期后睾丸GCT 的前驱病变GSNIS→浸润性GCT◆睾丸活检标本中在活检标本中诊断GCNIS 是患者需要治疗的确切指征在活检标本(无精症、发育不良)中仔细寻找GCNIS ,必要时应用免疫组化(Oct 3/4 等)◆鉴别诊断生精细胞成熟延迟—不成熟GCNIS•精原细胞样的细胞位于小管的中心部•Oct3/4 + ,PLAP+,CD117-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介于GCNIS 和浸润性生殖细胞肿瘤之间的中间状态✓有时不能完全排除浸润性生殖细胞肿瘤累犯小管✓小管失去正常结构(无Sertoli 细胞)✓小管内精原细胞瘤:见于约30%的精原细胞瘤和15%的非精原细胞瘤✓小管内非精原细胞瘤:仅见于约15%的非精原细胞瘤,以小管内胚胎性癌(常伴有小管内的坏死和钙化)最常见。
阴囊Paget病病理报告摘要阴囊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性疾病,常见于阴囊皮肤和黏膜。
本文对阴囊Paget病的病理特征、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进行详细探讨。
引言阴囊Paget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最早由James Paget于1874年首次描述。
此病通常表现为阴囊皮肤和黏膜的慢性炎症和癌变。
尽管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有一些研究对其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病理特征阴囊Paget病在病理学上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异型性。
病理切片观察可见阴囊表皮上存在大量Paget细胞,其细胞核呈现明显的异型性和增大。
此外,病理切片还可见到被异型细胞包围的囊样结构,这些结构常常与表皮下侵袭有关。
发病机制阴囊Paget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有一种理论认为,该病是由于鳞状上皮细胞的向黏液分泌细胞的转变所致。
这种转变可能与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有关。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一些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阴囊Paget病的发展。
诊断方法阴囊Paget病的诊断通常是通过组织活检进行的。
如果患者出现阴囊皮肤的瘙痒、红斑、溃疡等症状,且无法经过常规治疗缓解,应考虑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阴囊Paget病的关键,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Paget细胞和异型细胞形态学特点,可以确诊该疾病。
治疗方法阴囊Paget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辅助放疗。
对于早期病例,局部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在手术切除后,辅助放疗可以用来杀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
化疗和靶向治疗在阴囊Paget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结论阴囊Paget病是一种罕见但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
病理特征的观察和组织活检是诊断该疾病的关键步骤。
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和辅助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该病,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病机制,为阴囊Paget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13-12-27 21:15:06)转载▼标签:泌尿生殖系统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灶:影像-病理相互关系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the Testi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From DXY: /bbs/topic/3609788睾丸癌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但是确是15-34岁年龄组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睾丸肿瘤中95%是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组包含了各种肿瘤的疾病总称,它的影像特征反映了其病理特征。
精原细胞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质病灶,而除精原细胞瘤以外的其他的睾丸肿瘤(包括胚胎细胞癌,内胚窦瘤、绒膜癌、畸胎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却有各种形式的表现。
生殖细胞瘤可以预测的转移途径一般是经过淋巴管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而绒膜癌则是一个特例它倾向于早期的血行转移。
睾丸肿瘤同样也可以起源于性索(Sertoli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
虽然90%这些睾丸肿瘤是良性的,但是确没有可靠的影像诊断标准来与恶性肿瘤区分。
有一些睾丸良性肿瘤可以被辨认出来从而避免无必要的睾丸切除术。
扩张的睾丸网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变异,表现为睾丸纵隔旁串珠状小细管。
其他的一些良性肿瘤(包括睾丸内囊肿、表皮样囊肿、先天性肾上腺增生、以及结节病)可以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进行拟诊。
睾丸肿瘤是15-34岁年龄组年轻人和孩子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然而总的来说睾丸肿瘤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
睾丸肿瘤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精细胞并且占所有睾丸肿瘤中的95%。
它们几乎都是均质的肿瘤。
非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性索(Sertoli 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这些肿瘤只有10%是恶性的。
还有一些非睾丸原发的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转移性病变同样也可以表现为睾丸肿块。
2020年4月第27卷第8期阴囊内腺瘤样瘤10例病理分析陈芳方来福陈鲧何喻丛玲华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于男性或女性生殖道。
本文回顾性分析10例阴囊内腺瘤样瘤的病理资料,并与其他发生于阴囊内的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阴囊内腺瘤样瘤患者10例。
年龄39~67岁,中位年龄48岁。
发生于左侧附睾5例,左侧睾丸1例,右侧附睾4例;临床表现多为小的结节或局部肿胀,生长缓慢,无明显触痛,极少数情况下伴有疼痛或鞘膜积液,大部分病史均较长,5例有2年以上的病史,其中1例病史长达十多年,10例中仅1例是因阴囊不适入院。
1.2 标本制作方法均经过4%中性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处理,切片厚4μm,H E染色。
免疫组化采用E n v ision法,一抗包括细胞角蛋白(C K)、钙结合蛋白(CR)、HBME1。
1.3 病理结果1.3.1 巨检10例均行肿物加周围组织切除,肿瘤直径0.7~3.5cm,平均直径约1.6cm,大体切面灰白灰红,质地较实,境界多较清楚。
1.3.2 形态与结构10例显微镜下肿瘤由不规则扩张的管状腔隙和腺样结构组成,内衬扁平至立方或矮柱状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瘤细胞呈索状、梁状或实性片状排列,瘤细胞肥胖,胞质嗜伊红,常可见空泡,类似印戒样细胞。
部分腺管内可见跨越腺腔的丝线样桥带结构。
纤维性的间质,可伴有大量平滑肌成分。
整个肿瘤在其周围淋巴细胞聚集可能显著。
见图1-4。
1.3.3 免疫组化10例均CK和CR阳性表达,HBME1阳性,提示可能间皮来源。
2 讨论腺瘤样瘤男性最主要常见于附睾,其次是精索、睾丸作者单位:315100 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病理科通信作者:丛玲华,Email:*******************白膜、前列腺、射精管和睾丸实质;女性最多见于子宫和输卵管,卵巢也可发生。
关于腺瘤样瘤的组织起源主要有中肾管起源、血管内皮起源、间皮起源、Mullerian管起源四种学说。
男性生殖器的肿瘤与肿瘤标记物男性生殖器肿瘤是指在男性生殖器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睾丸癌、前列腺癌、阴茎癌和尿道癌等。
肿瘤标记物是指在机体内特定的肿瘤发生时,血液中、组织中、尿液中或其他体液中出现的与肿瘤有关的物质。
本文将对男性生殖器肿瘤及相关肿瘤标记物进行讨论。
一、睾丸癌睾丸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在15至35岁之间。
早期睾丸癌的症状不明显,常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而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包括睾丸肿大、疼痛、下腹部不适,甚至可以出现晚期恶病质症状。
睾丸癌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
这些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睾丸癌、判断预后和监测疗效。
二、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早期前列腺癌的病变多无症状,晚期病变可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主要肿瘤标记物。
PSA是一种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前列腺癌发生时会升高。
PSA 的检测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
三、阴茎癌阴茎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40到70岁之间。
阴茎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病变可以出现包块、疼痛以及溃烂等症状。
阴茎癌的常见肿瘤标记物包括抗原相关抗体4(ARAA-4)、杂多型硫酸载体酶(HPLN)和甲胎蛋白(AFP)。
检测这些肿瘤标记物有助于阴茎癌的诊断和判断预后。
四、尿道癌尿道癌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
尿道癌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病变可以引起排尿困难、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
尿道癌的肿瘤标记物主要包括膀胱肿瘤相关抗原(BLCA-4)、膀胱上皮细胞癌特异抗原(BTA-STAT)和癌胚抗原(CEA)。
这些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尿道癌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
总结:男性生殖器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睾丸肿瘤的早期征兆
睾丸肿瘤的发生机会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多见于3550岁的中老年人。
其早期症状常不甚明显,加上有些人讳疾忌医,常有延误诊断治疗的现象。
一旦出现严重症状,常已到了中晚期。
因此,必须予以警惕,当发现肿瘤的一些蛛丝马迹时,就应及早就医。
一般来说,睾丸肿瘤的倌号有以下几种:●睾丸肿大约有80%的患者在早期出现明显的睾丸肿大,不伴有疼痛,就是局部受压也不感到疼痛。
但是,不要以为不痛就麻痹大意。
●睾丸坚硬摸上去象石块样质地坚硬,这与普通的皋丸炎时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并不坚硬有着明显的区别。
●皋丸有沉重感随着肿瘤的生长,重量会骤增,如用手托起睾丸,仿佛手里托着石块样。
●阴囊及下腹疼痛睾丸肿瘤在早期有时会发生阴囊或睾丸内出血、坏死,或因外伤导致破裂,肿瘤侵犯睾丸外组织,可引起阴囊剧烈疼痛,或者使睾丸下坠,牵拉局部神经而反射性地引起下腹疼痛o ●男性乳房发育或者不育男性乳房发育或者不育也可能是因睾丸肿瘤的缘故,应引起注意。
发现可疑症兆时,可平躺在床上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按在一个睾丸上,再从左到右捻动56次,以发现双侧睾丸是否大小对称。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睾丸肿瘤一、流行病学睾丸肿瘤占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3%-9%,其中生殖细胞肿瘤(GCT)占95%。
GCT也可原发于性腺外部位,如松果体、纵隔、腹膜后,治疗仍按睾丸原发GCT处理。
GCT相对少见,占人类恶性肿瘤的2%,但却是15岁~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
近40年来,GCT发生率增加了近1倍。
二、病因目前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使发生睾丸GCTs的危险性增加:既往有GCT病史,有GCT 家族史,隐睾,睾丸发育障碍,以及Klinefelter综合征。
三、病理类型GCT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
非精原细胞瘤通常包括多种细胞类型: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瘤和畸胎瘤。
畸胎瘤可以是成熟的或不成熟的,取决于肿瘤中是否有成熟型分化的细胞类型,或部分体细胞分化,类似胎儿中存在的细胞类型。
罕见的情况下,畸胎瘤在组织学上类似体细胞肿瘤,如肉瘤或腺癌,因而被看作畸胎瘤发生了恶性转化。
四、临床表现睾丸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痛性睾丸肿大,一般肿物生长缓慢,有沉重或下坠感。
部分患者起病急,进展快,有时伴有疼痛、畏寒、发热及局部红肿。
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
查体:睾丸肿大,表面光滑或睾丸内有数个增大的结节,质硬,无弹性,有重坠感,透光实验阴性。
五、诊断病史与查体是诊断睾丸肿瘤的重要手段。
B超可用以确认睾丸病灶。
如果确定了睾丸病灶存在,进一步检查应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亚单位(β-HCG)、乳酸脱氢酶(LDH)和胸部X线。
AFP、β-HCG和LDH对GCT的诊断、预测预后和评价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在治疗前、中、后和随访过程中都应监测。
AFP由非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和卵黄囊肿瘤)产生,临床分期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升高。
半衰期5-7天。
β-HCG(半衰期1-3天)在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都可能升高。
精原细胞瘤可伴随β-HCG升高,但AFP不会升高。
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肺癌的早期症状当疑有睾丸肿瘤时,首选的治疗是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一.概述
1.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
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
①70年代以后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使死亡率从50%降至10%。
②是15~35岁青年最常见癌,因为年轻人所以能承受手术、放疗、左右化疗等严格的综合治疗。
③有分化的倾向,自发的或治疗后由恶性变为良性,如转移癌经化疗后转为良性畸胎瘤。
若能弄清其机制,有可能使恶性肿瘤分化为良性肿瘤。
④肿瘤分泌标记物质,可以从血中查出,其他肿瘤不常见。
2.肿瘤标记物价值有限,又禁穿刺活检
3.生殖系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因此CT、同位素均不宜采用。
故以超声检查为宜。
病因
4.隐睾:其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0倍~40倍。
腹内隐睾(22.7%);腹股沟隐睾(6.7%)。
采取隐睾经睾丸固定术,10岁前手术可明显减少,3岁前手术能避免发生肿瘤。
5.遗传:16%
6.多乳症:4-5倍
7.睾丸女性综合征:40倍
8.外伤、激素、感染
二.病理
睾丸肿瘤组织分类
1.生殖细胞肿瘤
(1)精原细胞瘤;典型精原细胞瘤;间质型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瘤性精原细胞瘤。
(2)胚胎癌。
(3)畸胎瘤(有无恶性变。
)(4)绒膜上皮癌。
(5)卵黄囊肿瘤(内胚窦、胚胎性腺癌)。
2.非生殖细胞肿瘤
(1)性腺基质肿瘤;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
(2)性腺胚细胞瘤。
(3)
其他类型肿瘤;睾丸网腺瘤;睾丸腺癌;间质性肿瘤;类癌;肾上腺残留肿瘤。
3.继发性肿瘤
(1)网状内皮组织肿瘤。
(2)转移性肿瘤。
4.睾丸旁肿瘤
(1)腺瘤样肿瘤;(2)附睾囊腺瘤;(3)间质性肿瘤;(4)皮质瘤;(5)转移瘤。
三.临床表现
1.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无痛性肿大、阴囊触及坚硬肿块——延误半年以上。
2.若突然出现阴囊疼痛性肿块,且伴畏寒、发热、或局部红肿——肿瘤出血、坏死、血管栓塞(误诊急性附睾炎)。
3.5岁以下的儿童以卵黄囊肿瘤与畸胎瘤为主。
几乎所有。
4.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以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混合癌常见。
四.诊断
肿瘤标记(瘤标)
1.AFP:正常值<40ng/ml,全部卵黄囊瘤,50%~70%胚胎癌、畸胎癌时升高
纯绒癌和纯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2.HCG:正常值<1ng/ml,全40%~60%胚胎癌HCG阳性,“纯”精原细胞瘤5%~10%阳性。
3.应用以上两种瘤标检查,非精原细胞瘤90%有其一或两都阳性。
纯精原细胞瘤HCG阳性占5%~10%,即90%以上纯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非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者10%,所以一旦临床上诊断睾丸肿瘤后应立即行睾丸切除术,不必等候瘤标结果。
4.瘤标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手术或化疗、放疗后迅速下降则预后较好,下降缓慢或不下降者可能有残余肿瘤。
五.治疗措施
1、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
2、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标本应作详细检查,最好行节
段切片,了解肿瘤性质,尤其是精原细胞瘤是纯的还是混合的,治疗上有相当大的差别,一般统计精原细胞瘤65%~70%已有转移。
如果纯精原细胞瘤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而已有肺、肝转移灶,应想到非精原细胞瘤成分。
3、(1)精原细胞瘤睾丸切除后放射治疗,第l期者90%~95%可生存5年。
如临床发现腹膜后病变即第2期,放疗后5年生存率亦可达80%以上。
腹内大块转移和远处病灶预后不良,生存率仅20%~30%,近年亦用含顺铂的化疗,生存率可以明显提高。
睾丸切除时精索有病变者,半侧阴囊亦应包括在照射区内。
腹部有>10cm肿瘤,肺部转移癌均有明显的疗效。
(2)非精原细胞瘤包括胚胎癌、畸胎癌、绒癌、卵黄囊肿瘤或各种混合组成肿瘤。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极常见,由于对放射线不如精原细胞瘤敏感,因此,除睾丸切除外应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病理l期者90%左右可生存5年以上,病理2期者降至50%左右。
第3期远处转移以化疗为主要治疗。
在非精原细胞瘤中绒癌常是先转移至肺等远处病灶。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瘤标记HCG及AFP的改变。
婴幼儿3岁以内胚胎癌恶性程度比成年人低,对手术、化疗、放疗耐受性差,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亦低于成年人,仅4%左右,一般不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除术,小儿畸胎瘤、卵黄囊肿瘤等处理与胚胎癌相同。
死亡多为血行转移。
必要时行化疗。
4、化疗在非精原细胞瘤中有一定地位,主要适应证:
①预后不良的I期非精原细胞瘤,已侵及精索或睾丸,切除后瘤标仍持续升高者。
②ⅡA—Ⅳ的非精原细胞瘤。
③晚期难治的肿瘤复发或用药无效,采用挽救性化疗方案。
5、精原细胞瘤
①占生殖细胞肿瘤60%。
②白人多余黑人。
③典型精原细胞瘤:82-85%,40岁左右,预后较好。
④间变型精原细胞瘤:10%,40岁左右,恶性度高,较易发生转移。
⑤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80%,50岁以上,常双侧性,不发生于隐睾患者,不发生转移,预后最好。
β-HCG可在5%-10%精原细胞瘤中出现,但含量不应超过1μg/L,否则疑有绒
毛膜上皮癌的存在。
α-AFP(-),如含量增加,表示有其他肿瘤混合存在。
LDH,80%晚期升高。
6、超声表现:(1)睾丸肿大:多为中度肿大,保持卵圆形,包膜光滑完整。
(2)回声异常:回声偏低稍弱,较均匀,与正常组织存在模糊分界。
(3)血流改变:睾丸充血样改变,频谱低速低阻,10cm/s,RI:0.4-0.5。
一般不侵犯睾丸外组织,极少合并鞘膜积液。
7、非精原细胞瘤
(1)胚胎癌、畸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卵黄囊肿瘤
(2)精原细胞瘤混合上述成分①胚胎癌:占睾丸生殖细胞瘤的15-25%,20-30岁,高度恶性,可出血、坏死、破坏睾丸白膜向周围浸润,可发生于睾丸外,腹膜后、纵隔、骶尾部。
超声表现:睾丸肿大、轮廓失常。
瘤体较大、边界多清楚、边缘不规则,散在点片状强回声及无回声,呈混合性回声,血流信号丰富。
②畸胎癌/瘤:成熟型畸胎瘤、未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婴幼儿畸胎瘤较成人良好,体积较小,多在2cm以下,实性为主的混合回声肿块,周围环状血流。
③绒毛膜上皮癌,少见,1-3%。
很少以睾丸肿瘤单独发现。
常与胚胎癌、畸胎瘤、精原细胞瘤混合存在。
恶性度极高,早期血性转移。
弥漫性浸润生长,与残存睾丸实质或周围组织回声分界不清。
④卵黄囊瘤:即内胚窦瘤,罕见而恶性度高
手术时一般可见血性腹水,约半数已转移过去平均生存时间12-18月,目前联合化疗明显延长。
可分泌AFP,故血清浓度升高多见于儿童及年轻妇女。
⑤卵黄囊瘤
8、超声表现:
(1)单侧、体积大、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
(2)见实质强回声区,并间以虫蚀状暗区
(3)伴腹水
(4)瘤内可探及丰富血流信号
9、非生殖细胞瘤:
(1)少而特殊、年龄较大、多为良性、生长缓慢,非生殖细胞瘤-间质细胞瘤;睾丸继发性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性睾丸肿瘤。
(2)睾丸恶性淋巴瘤,原发性,或全身恶性淋巴瘤累及睾丸,恶性程度高,50岁以上患者占80%多双侧受累,常累及附睾精索。
睾丸明显肿大,呈均匀一致弱回声。
血流丰富。
(3)白血病性睾丸肿瘤,常继发于急性白血病的儿童。
一旦睾丸受累,平均9个月左右死亡。
除出现睾丸增大,还出现阴囊皮肤变色,附睾精索不肿大,血流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