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43.81 KB
- 文档页数:21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是在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二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节《内能》这节课中。
实验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是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中的一种重要实例,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而,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个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一段知识时,普遍感觉比较生硬。
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与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的学生体验活动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但是课本中给的两个实验有一些不足。
甲实验成功率低,实验室配备有空气压缩引火仪,有硝化棉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硝化棉怎么办?现制取来不及了,用什么代替效果好?乙实验,主要是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但不能直接的显示出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现象,只能通过有白雾说明内能降低,可信度低。
实验改进:实验中我将教材中常用的硝化棉改为火柴头。
不仅材料更易获得,实验现象也更加的明显。
我的自制教具(它使用了一个1.5L的矿泉水瓶;在瓶盖处安装有气门芯,它能使气体进得去出不来;瓶盖用绳子与瓶身相连起到保护作用;在瓶的侧壁上放入一个感温探头,用玻璃胶密封,感温探头连接数字温度计,温度计可时时显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也反应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事先放入几滴酒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13.2内能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物体温度。
4.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5.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难点: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
2. 概念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的计算公式。
3. 关系探讨:探讨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6. 知识拓展:介绍内能与焓、熵等概念的联系。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内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计算公式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4. 内能与物体质量、状态、材料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
答案:假设热水温度为100℃,质量为0.5kg,根据内能计算公式E = 1/2mv^2 + 1/2kT,可得内能E = 1/2 0.5 (400)^2 + 1/21.38 10^23 373 = 1250J。
2. 题目:解释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到暖和。
答案:冬天搓手时,双手摩擦产生热量,使手的温度升高,从而增加手的内能。
物理十三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内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的第一单元。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热器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
因此本节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学情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题的。
三.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对内能的初步了解、及内能的改变途径。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扩散现象,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1.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内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意图。
本节课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请欣赏一段视频...。
学生的情趣被迅速调动起来,提出“烟花弹腾空而起的机械能来自哪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内能》。
环节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一、构建内能的概念内能概念的构建,我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
理由有3:①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②学生抽象能力还不足,但模仿能力强。
③学生已有宏观能量——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基础。
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分析:“图中物体各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为什么?”,“这一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分子有没有能量呢?”学生自主总结,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慨念.....。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方法是并行的,(见多媒体)...强调像这样......,叫类比法。
以内能概念的构建为例,给与学生科学方法——“类比法”的显性化教育。
紧接着对上述情景加以拓展和延伸。
提出这些问题...(多媒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得出.....既突出了重点,又深化了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二、合作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认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实验创新上做了一些努力。
1、合作探究改变的内能方式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利用手边的器材,尽可能用多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
通过组织展示、归纳分类,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 说明 ]:这个实验选择了实验室随手可取的器材:火柴、酒精灯、凸透镜等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操作简单,火柴易燃,现象可显性强。
学生很容易观察分析认识到内能的改变方式。
2:深化再探: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改变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学教材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4.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讨论冬季取暖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明白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实现。
5.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热传递。
内能与机械能: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说明理由。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就是内能。
(2)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
本章节主要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具体内容涵盖:1. 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改变:通过做功(例如摩擦生热)和热传递(例如传导、对流、辐射)两种方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对比: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有关。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内能的改变方式,并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物理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内能的改变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改变原理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现象引入:烧水时,水温升高,为什么会感觉手热?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用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介绍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讲解。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区分。
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例子和理解。
4. 练习巩固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2. 学生上台板书解题过程,讲解思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内能的改变方式,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杯热水的内能,并说明如何改变这个内能。
2. 答案:根据水的质量、温度和比热容计算内能。
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加热水(热传递)或用手摩擦杯外壁(做功)来实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区分内能和机械能,能否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物体的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体的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体的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热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理解热现象和热力学定律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感知物体具有内能。
接着,教材阐述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让学生明白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然后,教材介绍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实质。
最后,教材通过对比内能和机械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能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内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对于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能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内能的学习,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1)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实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内能》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内能说课稿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内能。
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
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第一通过观看神七升天的视频引入新课——内能第二复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第三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接着引入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第四提问同学们冬天手冷的时候为了保暖会做哪些事,一一列在黑板上第五通过图片告诉学生们内能与温度有关,并且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第六通过幻灯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改变内能大小的事例,并让同学们讨论总结改变内能大小的原因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的第七让学生做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总结得出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第八总结得出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返回第3张幻灯片让同学们分类取暖的方法,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内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能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
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机械能类比引入内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能的大小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中,对微观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内能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与内能相关的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2)理解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并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例,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经历探究改变内能的实验过程,学习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内能概念的学习,体会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教学难点(1)内能概念的建立。
(2)对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人教版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能》这一章节。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内能》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之后,对热现象深入理解的重要内容。
本章节通过对内能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内部能量的概念,并理解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内能这一抽象概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关于热量和温度的知识,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存在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新知首先,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不同温度下物体内能的变化。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其次,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内能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内能》,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
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内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
三、说学法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首先,我设计了一些学生实验及学生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改课本上只有演示实验而无学生实验的现状。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状态的物质间也有扩散现象”,我在学习了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后安排了“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学生实验,该实验过程迅速、现象明显,学生乐于动手,也很容易看到效果,特别是纠正了学生在前面实验中得出的“扩散现象只能在相同状态的物质间进行”的错误观点;在“探究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时,也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讲述扩散现象的本质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教室里传递不同颜色乒乓球的小游戏,即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发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让他们在教室里任意传递。
然后,在实验前设置一些悬念,如在进行二氧化氮扩散实验前,提出问题:“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他会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最后,在教学中大量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感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我在教学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运动的模型;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将课本上的弹簧模型加以改进,在弹簧中间穿一根紧绷的橡皮筋,这样就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与距离有关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让各个内容衔接自然,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利用各个知识内在的联系,如从扩散现象至分子的热运动时,用一个“扩散现象是怎么发生的?”问题进行过渡;二是提出各种提示性的问题:如在讲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提出:“如果分子间没有间隙,扩散现象能发生吗?”;在讲解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时,提出:“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三是利用教材本身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如在讲解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可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进行自然过渡。
四、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生]我们用显微镜.[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生]闻到香味.[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二)新课教学[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想想议议[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2.分子间的作用力[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生]分子之间有引力.[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3 课后小结在小结过程中,通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所说明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过总结得出分子动理论。
4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3 习题4五、板书设计分子热一、扩散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二、分子热运动1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内能》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内能是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通过对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等多种形式,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再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内能的改变,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还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
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三)教材的处理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学生资源,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和实验出发,让学生深入浅出的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比较匮乏。
因此,教学中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从学生的体验、经历和身边的事物来建立和强化内能的概念,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内能的存在、什么是内能、内能有什么特点、内能是怎样变化和量度的。
三、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内能和热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四、教法学法教法上主要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实验法来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乐趣,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法上综合运用自主学习、观察与体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方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程序我计划本节课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分析类比,建立概念——深化提高,应用概念——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认识内能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装有热水的暖水瓶,瓶塞弹起”的视频,再根据这一情景提出三个问题:(1)瓶塞弹起时是否做了功?(2)能够做功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