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周末练习题(答案详析)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一千年前,李白作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3.上述材料体现了下列哲学道理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据此回答4-5题4.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5.“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
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 )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以下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解析:选B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项中选;A项中“主观世界〞说法错误;C、D两项改变了实践的外延。
2.据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的医疗纳米机器人将会出现,他们可以在分子层面上对人体的原子和细胞结构实现一系列操作以维护我们的健康,并将我们的各项身体数据信息传到云端,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
这说明( )A.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B.纳米机器人能够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C.纳米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从事精准的医疗实践D.纳米机器人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解析:选A 纳米机器人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说明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A项入选。
B项错误,机器人没有人所特有的意识,故不能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
C项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不可以实践。
D项与题意无关。
3.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全面领先。
材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通过实践可以到达认识的终点③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④正确的认识是实践开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②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①③正确。
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备战2021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A组高考题 + 20届模拟题---- 教师版 ----1.(18全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
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
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
2.(18江苏)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2.C 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3.(17海南)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副《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
第六课练习题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 、蜜蜂酿蜜B 、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C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D 、营业员售货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 、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 、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 、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6、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
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7、◇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8、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9、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训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B.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一切物质性活动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D.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3.马克思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的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活动D.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4.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的“登月”计划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到2005年,将进行环月探测,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2005年到201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2010年到2020年,将实现软着陆和月球车采样返回。
2013年12月,我国实现了软着陆和月球车巡视。
这表明A.实践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D.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5. 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化肥、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6.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这段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必须将认识用于指导具体实践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D.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7.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复习检测试题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一场年度世态文字的评选中,“涨”,当选为中国2007年度世态文字:猪年猪肉涨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涨了……。
美国入选的是象征着新想法和新科技结合的:“W00T”("数字时代一切皆能链接"),日本入选的是人们渴望诚信的“伪”(不断的不良食品风波)。
这些文字当选为年度世态文字,其根源是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知识D.人脑2.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是A.医生治病B.法官办案C.《义务教育法》的颁布D.调节分配结构(08重庆卷)3.监管方式创新属于①认识创新②制度创新③实践创新④思维创新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嫦娥一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5.甲乙两人去办事,路遇一河挡住去路,无桥亦无船,只能涉水而过。
甲说:“不知深浅,怎能过河!”乙说:“不去过河,怎知深浅!”。
从哲学上看,二人争论的焦点是A.实践是否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和认识何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实践是否是认识发展的动力(07重庆卷)6.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A.是实践的目的B.总是超前于实践C.总是落后于实践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7.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
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
《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这启示我们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8.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
第六课练习题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 、蜜蜂酿蜜B 、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C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D 、营业员售货2、我国通过制定“十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C 、客观物质性的活动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C 、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 、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4、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 、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 、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 、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6、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这告诉我。
们(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7、◇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8、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9、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意义更加重要,更加伟大。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单选题1.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2.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
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实践是客观物质的活动 B.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D.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他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按重量的数量级分类,由此发现不同的重量级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这一发现对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产生了明显效果。
这启示我们①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意外和失误是产生智慧、取得成功的起点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能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4.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独享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30年前,由于该发现被认为违背科学常识,谢赫特曼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及权威人物的质疑,被斥为“胡言乱语”“伪科学家”。
材料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②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③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可贵品质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6.、曹操的墓究竟在何方,民间流传有“七十二遗冢”之说,专家学者也对此说法不一。
对此我们应该坚持的观点是A.根据权威专家的定论最终确定曹操墓 B.必须回到三国时期才可以最终确定C.用历史书籍判断一切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需要历史考古等证据不断证明7.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①主观能动性②直接现实性③社会历史性④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8.“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限时训练(二)1.(2008·江苏单科,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2008·四川文综,28)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
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
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2008·广东)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4.(2012·徐州模考)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5.下面漫画中的大学生“村官”A.不知道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不懂得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背离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6.“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7.(2012·惠州一调)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求索真理的历程练习题1.在基本粒子研究过程中,预言介子存在的汤川秀树曾被物理学家玻尔反问道:怎么,你难道想说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别的粒子?”后来,夸克发现者盖尔曼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电话告知导师时,也遭到导师训斥道:这可是越洋电话,不要把钱花在此类无聊的游戏上好不好?” 材料说明()A.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是曲折的B.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C.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受实践水平的制约D.认识应该随着认识对象的变化而发展2.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先后向太空发射了55颗卫星,在天地之间搭起了“天罗地网”,构成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这一系统可以为地球村村民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等服务。
我国人网的智能手机里,70%以上都提供了北斗服务,可以说,‘北斗”离我们并不远。
这说明()A.我们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与我们或多或少地联系着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个理想的世界C “北斗”是天地之间搭建起来的人为事物的新联系D.耗费人力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北斗用户的满意度3.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纤维的高度兼客磁共振成像(MRI)的深部脑刺微(DBS)电极,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 实现了 DBS下整脑范围内完整深部功能磁共振成像(EMRI)脑激活图谱的扫描,发现YDBS 治疗帕金森症效果与不同脑区激话之间的关联,这一科技成果表明()①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证明②认识的深化与发展取决于认识工具的日益完备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人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利用是律为人类造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一颗种子很难抵御盐碱,但千千万万颗带着感情的种子却能依靠科技的力量,变坑洼盐碱地为平川良田。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接力帮助河北曲周从千年盐碱滩变身'米粮川”的故事,犹如一个“看得见的哲理”,谱写出科技为民、科学报国的生动诗篇。
中国农大师生的做法启示我们()①只有在贫穷落后的地方,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④来源于书本的认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5.银河系究竟有几条旋臂是天文学领域长期争论而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班级姓名考号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因病住院。
一天,他从墙上的世界地图上发现了大西洋的凸凹恰恰相反,愈看愈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拼凑在一起,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象一张可以撕成两半的报纸。
他经过继续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这一认识过程是A、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飞跃过程B、由观察现象到主观臆断的过程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D、由具体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2、“有温良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而内无至诚者”。
这句话告诉人们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C、真相是对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100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袋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
可马克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3、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是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B、认识是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生的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4、为了控制这些“白色污染”,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印度马哈拉施实行对乱扔、乱用、乱发塑料袋者,最高可判5年监禁,并处10万卢比的罚款,意大利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说明了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发展5、我国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二、知识结构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含义: 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3、 4、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客观性:具体性: 条件性: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真理的含义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5、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8、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四、重点知识探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选做题[2011山东文综]“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A组: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GDP已经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有效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
核算GDP时,要考虑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
这是人们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选择。
为此,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这表明(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④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 )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
这体现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6、我国科研人员运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和自主研发的基因组装工具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树立了新的人类基因组测序标准。
上述材料反映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D.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8、《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
“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组:9、(2011课标)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图)讽刺了一些人()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10、(2010课标全国)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1、(2009山东文综)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
这启示我们()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2、(2011江苏单科)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这说明真理()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13、(20ll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4、(2010全国I)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二、材料题15、(2011·北京东城区模拟)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施泰茨和阿达·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
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
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
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16、“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期阶段。
“绕”——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首次实施中国人的绕月探测,是为一期工程;“落”——嫦娥二号、三号、四号卫星陆续出发,在2013年前后,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是为二期工程;“回”——2020年前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样品返回地球,是为三期工程。
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探月工程为什么要经历“绕”、“落”、“回”三个阶段。
第六课·参考答案三、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改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3、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5、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6、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8、获得真理是人类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9、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四、重点知识探究:(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定时练:1、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A、B、C都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排除;D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答案:D2、解析:价值观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促进作用,③说法错误,排除;①②④正确反映了材料,故选D。
答案:D3、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的意思。
诗句的意思是:见到真实的情景,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基础而一味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
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与C项相符。
A、B项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D项是一般的景色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