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3.74 KB
- 文档页数:2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胃壁的病变情况,对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在胃镜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相关性。
一、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通常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会通过胃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发现胃黏膜表面红肿、充血、水肿等病变情况。
此外,在胃镜检查中,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患者的组织、细胞等进行检查,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中,医生通常会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学方法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胞结构,发现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上皮细胞变性等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有时存在局限性的病变,而有时又呈现广泛性病变。
因此,通过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情况下,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胃壁的病变情况,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也常常会同时进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
通过胃镜和病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病变形态,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忽视。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分布及有无溃疡等病变,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组织学检查,观察病变的细胞学及组织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程度,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深入了解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现,探讨它们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差异和联系。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其在病变定位和病情评估方面的作用;2. 分析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在确定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方面的价值;3. 比较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它们在诊断过程中的补充作用;4. 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对于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快速、直观地发现异常变化,为病理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诊断是确定疾病的本质和严重程度的关键步骤,通过镜下观察组织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指导。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胃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间的结果。
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慢性胃炎患者160例资料展开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对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加以观察。
结果:对我院1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内镜检查发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12例,100例诊断正确,,总符合率为84.38%;经病理诊断发现,98例患者为非萎缩性胃炎,正确例数为78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0%。
另外病理诊断方法漏诊率为20%、内镜检查漏诊率为15.62%,漏诊率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诊断中将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结合起来可提高确诊率,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慢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该疾病通常包括萎缩性胃炎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为老年患者。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胃黏膜上皮遭到损伤所致[1],该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在慢性胃炎诊断上通常会采取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这两种方法均可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作用,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0.05±8.12)岁,包括例110男患者,50例女患者,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患者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患者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者;消化道肿瘤者;胃部切除手术者;其它类型的肺部疾病者。
1.2方法对我院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详情如下:内镜检查:对我院患者采取纤维胃镜进行检查,在患者胃窦中置入胃镜,对实际病况进行观察。
病理诊断:距离患者幽门3cm处将患者微粘膜组织取出,同时固定好,待24h后进行HE染色[2]。
1.3观察指标萎缩性胃炎:(1)患者胃粘膜表面红白相间,血管纹路清晰可见;(2)胃粘膜出现隆起与糜烂,表面颜色发生改变;(3)胃粘膜粗糙,且表面呈现结节样。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病变为胃黏膜局部或全面性的萎缩和粘膜层的萎缩,严重者可导致胃癌的发生。
胃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能够明确疾病程度和方便后续治疗。
本文将对胃镜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变特点包括:①上皮层的不同程度的萎缩;②腺体数量减少和变性;③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④炎性细胞浸润。
根据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度,以及全胃性和局灶性等类型。
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胃镜检查可以观察患者胃黏膜的肠上皮化变(IM)和异形增生(dysplasia),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还能够了解病变的范围和分布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
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手段,通过对局部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病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改变,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病理诊断可以从细胞学和组织学层面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程演变,包括上皮层萎缩、腺体数量减少、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信息。
病理诊断还可以发现病变的局部性和全面性,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 对比优势: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病变的外观特征,对于初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范围非常方便。
而病理诊断则可以从细胞和组织学层面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2. 对比劣势:胃镜检查仅能观察到表面的情况,对于病变的深层信息不够全面。
而病理诊断需要取得活检标本,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3. 辅助作用:两者可以相互补充,胃镜检查可帮助定位病变的区域和范围,为病理诊断提供标本;而病理诊断则可以从微观层面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
五、结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两者在疾病诊断和评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胃镜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的表面形态、血管分布、蠕动和镜下出血等情况,还可以进行活体组织或黏膜标本的活检。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范围和类型。
胃镜检查的操作者水平和经验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胃镜诊断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
病理诊断通过对胃组织或黏膜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从细胞和组织结构水平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进行评估。
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胃黏膜的病理类型、细胞浸润、炎症程度、黏膜完整度、腺体萎缩等情况。
病理诊断结果的客观性较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研究通过对102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显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高度相关性。
胃镜诊断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一致率达100%。
胃镜诊断结果显示8例患者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8例患者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一致率同样为100%。
进一步分析发现,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评估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程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比例分别为34%、40%和26%。
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程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比例分别为30%、38%和32%。
两者的分类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互相验证和补充。
胃镜诊断可以提供直观的观察结果,病理诊断可以提供客观的组织学评估,两者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和损害,导致黏膜细胞的减少和功能的丧失,最终引起胃部的炎症和结构性变化。
胃镜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意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选方法之一。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和自然通畅情况,通过特殊功能的胃镜还可对黏膜进行放大和显微镜下观察。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在炎症区域准确取材,还可以行黏膜活检。
借助胃镜,医生可以实时观察黏膜的变化,根据黏膜的情况可以对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来明确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方法。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
胃镜检查可以全面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在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早进行治疗。
而病理诊断则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可以定期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用于评估治疗的疗效,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胃镜检查虽然可以直观观察黏膜的情况,但无法观察到黏膜下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不能准确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和具体病理改变。
而病理诊断虽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诊断结果,但需要通过取材和组织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侵入性。
在胃镜和病理诊断的选择上,需要权衡病人的病情、体质和病人的合作程度等因素,从而制定最合适的诊断方案。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胃镜检查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和观察黏膜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评估治疗的疗效。
两者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黏液分泌减少,严重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病理诊断则是确认诊断的关键。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颜色改变和形态结构异常。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现淡红色或苍白色,与正常粉红色的胃黏膜相比,呈现明显的异常。
在形态结构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往往可以观察到胃黏膜表面光滑度降低,出现不规则的粘膜皱褶或糜烂溃疡,胃黏膜薄度明显减少等病变特征。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学分析。
病理学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
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黏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而纤维化增生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常常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胃黏膜的淡红色或苍白色往往是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的表现,而胃黏膜的光滑度降低和溃疡则反映了黏膜炎症和损伤的程度。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和确切。
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准确地评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病变的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应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是相辅相成的。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
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
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
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
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
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
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
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
[1] 夏玉亭,于中麟.胃炎临床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45-50,118-120.
[3] 陈剑呜,龚飞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胃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6):2045-2047.
[4] 李晋革,于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2下半月):1130-1131.
[5] 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l2(4):214-217.
[6] 滕忠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09-110.
[7] 万坚,陆伦根,张赛森.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病理与内镜表现对照研究[J].山东医药,2009,49(16):12-13.
[8] 杨新魁.电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