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3.74 KB
- 文档页数:2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观察胃壁的病变情况,对胃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在胃镜诊断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的相关性。
一、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它通常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引起。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胃镜检查中,医生会通过胃镜观察患者的胃黏膜,发现胃黏膜表面红肿、充血、水肿等病变情况。
此外,在胃镜检查中,医生还可以通过活检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指通过组织学方法对患者的组织、细胞等进行检查,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变程度。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中,医生通常会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组织学方法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细胞结构,发现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上皮细胞变性等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有时存在局限性的病变,而有时又呈现广泛性病变。
因此,通过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般情况下,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的观察到胃壁的病变情况,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也常常会同时进行,以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重要方法。
通过胃镜和病理学相结合,可以更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病变形态,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被忽视。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分布及有无溃疡等病变,提供直观的诊断依据。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组织学检查,观察病变的细胞学及组织学改变,为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程度,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深入了解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情况,对于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现,探讨它们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差异和联系。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分析其在病变定位和病情评估方面的作用;2. 分析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在确定病变类型和严重程度方面的价值;3. 比较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它们在诊断过程中的补充作用;4. 对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和病理特点,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流程,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
对于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快速、直观地发现异常变化,为病理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诊断是确定疾病的本质和严重程度的关键步骤,通过镜下观察组织病变的类型和程度,可以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指导。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常用的方法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通过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是否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则是通过组织学的方法,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认和评
估患者的病情。
胃镜诊断主要依靠医生通过胃镜在患者的胃内直接观察,并记录胃黏膜的表面形态、
颜色、病变程度等。
在胃镜检查中,通常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炎症、红斑、浅表糜烂以及
胃粘液的分泌情况等指标。
这些表面形态的改变可以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
胃
镜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病灶活检,从而获得病理学检查的样本,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病理诊断是通过对取自患者胃黏膜的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诊断。
在组织学检查中,病理医生会观察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例如黏膜的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的损伤、萎缩、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病理学检查还可以评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
和分级,以指导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胃镜诊断可以直
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明确炎症的范围和程度。
而病理诊断
则可以通过组织学的方法,进一步确认和评估病情。
通常情况下,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
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二者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间的结果。
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慢性胃炎患者160例资料展开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对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加以观察。
结果:对我院1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内镜检查发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12例,100例诊断正确,,总符合率为84.38%;经病理诊断发现,98例患者为非萎缩性胃炎,正确例数为78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0%。
另外病理诊断方法漏诊率为20%、内镜检查漏诊率为15.62%,漏诊率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诊断中将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结合起来可提高确诊率,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慢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该疾病通常包括萎缩性胃炎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为老年患者。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胃黏膜上皮遭到损伤所致[1],该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在慢性胃炎诊断上通常会采取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这两种方法均可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作用,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0.05±8.12)岁,包括例110男患者,50例女患者,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患者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患者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者;消化道肿瘤者;胃部切除手术者;其它类型的肺部疾病者。
1.2方法对我院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详情如下:内镜检查:对我院患者采取纤维胃镜进行检查,在患者胃窦中置入胃镜,对实际病况进行观察。
病理诊断:距离患者幽门3cm处将患者微粘膜组织取出,同时固定好,待24h后进行HE染色[2]。
1.3观察指标萎缩性胃炎:(1)患者胃粘膜表面红白相间,血管纹路清晰可见;(2)胃粘膜出现隆起与糜烂,表面颜色发生改变;(3)胃粘膜粗糙,且表面呈现结节样。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病变为胃黏膜局部或全面性的萎缩和粘膜层的萎缩,严重者可导致胃癌的发生。
胃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能够明确疾病程度和方便后续治疗。
本文将对胃镜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其病变特点包括:①上皮层的不同程度的萎缩;②腺体数量减少和变性;③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④炎性细胞浸润。
根据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度,以及全胃性和局灶性等类型。
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胃镜检查可以观察患者胃黏膜的肠上皮化变(IM)和异形增生(dysplasia),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胃镜检查还能够了解病变的范围和分布情况,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起到重要作用。
病理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手段,通过对局部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观察到病变的细胞学和组织学改变,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病理诊断可以从细胞学和组织学层面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程演变,包括上皮层萎缩、腺体数量减少、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等病变信息。
病理诊断还可以发现病变的局部性和全面性,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1. 对比优势:胃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病变的外观特征,对于初步判断疾病的程度和范围非常方便。
而病理诊断则可以从细胞和组织学层面明确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2. 对比劣势:胃镜检查仅能观察到表面的情况,对于病变的深层信息不够全面。
而病理诊断需要取得活检标本,在实际操作中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3. 辅助作用:两者可以相互补充,胃镜检查可帮助定位病变的区域和范围,为病理诊断提供标本;而病理诊断则可以从微观层面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信息。
五、结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两者在疾病诊断和评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胃镜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的表面形态、血管分布、蠕动和镜下出血等情况,还可以进行活体组织或黏膜标本的活检。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程度、范围和类型。
胃镜检查的操作者水平和经验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胃镜诊断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
病理诊断通过对胃组织或黏膜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从细胞和组织结构水平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进行评估。
病理诊断可以明确胃黏膜的病理类型、细胞浸润、炎症程度、黏膜完整度、腺体萎缩等情况。
病理诊断结果的客观性较高,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本研究通过对102例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显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高度相关性。
胃镜诊断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一致率达100%。
胃镜诊断结果显示8例患者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8例患者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两者一致率同样为100%。
进一步分析发现,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评估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程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比例分别为34%、40%和26%。
病理诊断结果亦显示,患者的胃黏膜病变程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其比例分别为30%、38%和32%。
两者的分类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互相验证和补充。
胃镜诊断可以提供直观的观察结果,病理诊断可以提供客观的组织学评估,两者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和损害,导致黏膜细胞的减少和功能的丧失,最终引起胃部的炎症和结构性变化。
胃镜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意义。
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选方法之一。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颜色、形态和自然通畅情况,通过特殊功能的胃镜还可对黏膜进行放大和显微镜下观察。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在炎症区域准确取材,还可以行黏膜活检。
借助胃镜,医生可以实时观察黏膜的变化,根据黏膜的情况可以对疾病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来明确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的方法。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
胃镜检查可以全面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在早期发现病变,从而及早进行治疗。
而病理诊断则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胃镜检查可以定期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用于评估治疗的疗效,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胃镜检查虽然可以直观观察黏膜的情况,但无法观察到黏膜下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不能准确确定病变的细胞类型和具体病理改变。
而病理诊断虽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详细的诊断结果,但需要通过取材和组织学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侵入性。
在胃镜和病理诊断的选择上,需要权衡病人的病情、体质和病人的合作程度等因素,从而制定最合适的诊断方案。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胃镜检查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和观察黏膜的变化情况,病理诊断则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评估治疗的疗效。
两者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质量和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黏液分泌减少,严重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而病理诊断则是确认诊断的关键。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价值。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颜色改变和形态结构异常。
一般来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呈现淡红色或苍白色,与正常粉红色的胃黏膜相比,呈现明显的异常。
在形态结构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往往可以观察到胃黏膜表面光滑度降低,出现不规则的粘膜皱褶或糜烂溃疡,胃黏膜薄度明显减少等病变特征。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胃黏膜活检标本的病理学分析。
病理学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特点是胃黏膜的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
腺体萎缩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黏液分泌减少,进而影响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而纤维化增生则是由于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
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方面,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常常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胃黏膜的淡红色或苍白色往往是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增生的表现,而胃黏膜的光滑度降低和溃疡则反映了黏膜炎症和损伤的程度。
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情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结果更加客观和确切。
通过病理学分析,可以准确地评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萎缩程度和纤维化病变的程度,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应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管理。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是相辅相成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消化不良,上腹痛,胃肠道
出血等症状为主。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其诊断的关键。
本研究旨在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我们收集了2010年至2020年期间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和
病理诊断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共有500名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性280名,女性220名,年龄范围为35-75岁。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表面可见不规则糜烂,部分患者出现小溃疡,皱襞消失,黏膜
变薄等表现。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胃黏膜结构异常,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萎缩,腺体数量减少,腺体形态不规则,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但对于微小病变
的检出率较低;而病理诊断可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范围,并提供病理类型的判断,具有高
度的准确性。
在本研究中,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为70%,而病理诊断的准
确率达到95%。
这表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还发现,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在胃镜检查中显示有糜
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往往能明确为慢性炎症;而胃镜检查中未见黏膜糜烂和湿泛时,病理诊断结果也往往为轻度非活动性萎缩。
这表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在一定程度
上相互印证,可以相互支持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来提高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正确率。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50例需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经过内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将慢性胃炎内镜的检验结果与病理活体检验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
结果:经过内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2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8例;经过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4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6例,与内镜诊断的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0.74%和95.05%。
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者在诊断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结合,将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胃炎的确诊依据。
标签: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胃炎(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中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并且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的发病率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1]。
在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为特异性消化不良,如饱胀、上腹部不适、烧灼性疼痛及钝痛,这些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在进食的前后表现为加重或者是减轻,另外还会有如嗳气、反酸恶心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胃炎主要可以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的胃炎,萎缩性胃炎还可以分为自身免疫性及多灶性。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在炎症的早期,细胞的浸润只是局限在黏膜固有层表层和胃小凹,胃腺体没有被破坏还依旧是完整的,随着炎症的继续发展,炎性的细胞逐渐蔓延到达腺体区,一直到炎症发展到后期,腺体逐渐被侵蚀,开始受损、萎缩、消失直至黏膜处变薄,直到出现胃腺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了改变,出现异型增生和肠化生。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方法。
本文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研究结果讨论,得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结论总结了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腺萎缩和黏膜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慢性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贫血、胃出血等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两者在诊断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讨论,验证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旨在为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步骤。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关系。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65例,女6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在经过胃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观察记录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经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3例(81.75%),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18.25%),经病理活检最终诊断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54.76%),慢性萎缩性胃炎57例(45.24%),内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3.02%。
结论:研究表明,内镜用于慢性胃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应适当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继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研究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他特殊型胃炎3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浸润,在炎症早期,浸润主要局限在黏膜的固有层的表层和胃小凹,随着炎症的进展,炎症细胞逐渐蔓延至腺体区,最终导致黏膜变薄,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1]。
目前,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活体活检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对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研究比较少。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来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5例,女61例,年龄24~72岁,平均(58.76±4.58)岁。
在临床的治疗中,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均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及不适等,主要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以及嗳气等症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慢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比较分析刘军李小红(上高县人民医院,江西上高336400)差异(P >0.05),观察组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2.22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例,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例,发生率为26.67%(8/30),差异显著(χ2=4.32,P =0.038)。
3讨论剖宫产术会对产妇造成一定术后创伤和瘢痕,因剖宫产损伤皮肤真皮网状层,瘢痕一般显示为过度增生,对伤口的美观度造成一定影响。
从1963年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在临床运用开展至今,在医学、机械、电子等领域运用较为广泛[2]。
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作为剖宫产皮内缝合材料,通过形状记忆效应避免传统材料在连续皮内缝合后需使用外力向两侧加力拉直皮肤现象;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在机体温度作用下,无任何缝线反应,机体刺激性较小,减少胶原蛋白析出从而避免瘢痕形成;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具有定向选择性,在拆线时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无痛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可规避丝线间断缝合长时间拆线对产妇造成的痛苦。
观察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证实了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减少瘢痕出现的显著作用。
研究显示[3]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其有形状记忆性和生物相容性,在30℃下任意弯曲键入体内,持续挤压皮肤组织,减少水肿出现,保持皮肤切口愈合状态,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产妇使用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皮内缝合切口皮肤,可有效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石荟莲.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产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0(20):108-109.[2]周海红,饶文琴,杨全英,等.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4,13(11):1263-1265.[3]罗雁如,陈祝演,周桂东,等.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瘢痕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22):4536-4537.(收稿日期:2019-01-24)【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明确慢性胃炎内镜检查的临床价值。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
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
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付英,周皓岚,朱秀娟(巴中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摘要: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并对所有患者行病理检查,对比两者诊断结果。
400例经过胃镜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经过病理诊断后确诊302例,胃镜诊断符合率为75.5%(302/400)。
可见黏膜皱襞趋于变平状态,甚至完全消失;黏膜呈现红白相间,主要白相较多;血管透见内镜表现,其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43%(42/98)。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单独胃镜诊断仍然具有一定误诊率,临床需联合病理诊断来提高诊断准确。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6(027)017
【总页数】2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理诊断;对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病变为胃粘膜固有腺体出现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属于胃癌癌前状态,对于此类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增加胃癌患者的存活率。
研究表明,胃镜监测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极为有效,对于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诊断率至关重要[1]。
为探究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情况,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并进行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经过胃镜确诊的4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248例,女152例;年龄31~79。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张和成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1(022)004
【摘要】对我院2008~2010年期间收治并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330例的病理检查结果和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造成两者差异的相关因素,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胃镜诊断为CSG的138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为CSG者86例,诊断符合率为62.3%.胃镜下诊断为CAG的1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证实为CAG者123例,诊断符合率为64.1%.二者漏诊率分别为37.7%和35.9%.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胃镜和病理诊断相结合,规范胃镜、病理检查和诊断标准.
【总页数】2页(P236-237)
【作者】张和成
【作者单位】盱眙县中医院病理科,江苏,盱眙,21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
【相关文献】
1.慢性胃炎胃镜诊断的临床分析 [J], 仲艳丽
2.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J], 黄荣
3.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J], 李问津
4.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性分析 [J], 安俊丽; 程帅师; 李新
民; 蔡杰超
5.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刘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
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
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
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
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
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
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
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
[1] 夏玉亭,于中麟.胃炎临床研究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45-50,118-120.
[3] 陈剑呜,龚飞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因素及胃镜与病理诊断比较的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16):2045-2047.
[4] 李晋革,于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2下半月):1130-1131.
[5] 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l2(4):214-217.
[6] 滕忠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09-110.
[7] 万坚,陆伦根,张赛森.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病理与内镜表现对照研究[J].山东医药,2009,49(16):12-13.
[8] 杨新魁.电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