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1)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9
故乡第一篇的大概内容《故乡》第一篇,真是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回忆起来就像翻开一本陈旧的相册,里面满满都是那些熟悉的画面。
主角回来故乡,哎呀,那种心情,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想象一下,那些年少的快乐,跟小伙伴在河边玩耍,捉小鱼,捞泥鳅,笑声回荡在田野间,真是让人怀念啊。
每个角落都是故事,满是青涩的青春,那时的天真无邪,简直像童话里的人物。
还有那些熟悉的老街,走在上面,每一步都是记忆的回响,路边的小店,香气扑鼻的包子和豆腐脑,让人直流口水。
再说说那些亲人,啊,回到故乡,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心里暖暖的。
他们总是那么慈祥,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秘密。
每次回去,都会被催着吃东西,真是让人受不了,心里想着:好吧好吧,我这就来!那一桌丰盛的饭菜,绝对是人间美味,妈妈的拿手好菜,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小时候,吃东西可真是个快乐的事,完全不怕胖,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美食。
还有那些同学,唉,有的人已经远走高飞,有的人却依旧在故乡默默耕耘。
见面的时候,总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像是时光从未流逝。
大家聊聊各自的经历,开开玩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记得有一次,大家聚在一起,聊到那些糗事,笑得前仰后合,简直不能自已。
你能想象吗,十几年前的那种傻事,现在回忆起来,居然觉得特别有意思。
不过,故乡的变化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那些曾经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旧房子也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真是让人感叹。
每次经过那些熟悉的地方,心里总有些空落落的感觉,仿佛把过去的美好都留在了岁月的深处。
可不管怎么变,故乡在心里始终是最温暖的地方。
即便是再现代化,再繁华,心里那份乡愁永远都不会消失。
坐在院子里,看看星星,听听蛙声,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暖流。
想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数星星,那个时候觉得星星就像朋友一样,永远陪伴着我们。
每当有流星划过天际,大家都会闭上眼睛许愿,心里默默期待着未来的美好。
那种单纯的愿望,现在想来,依旧充满了希望。
故乡的风,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每当微风拂面,仿佛能听到那些老故事在耳边轻声细语。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故乡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说情节,找出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2、能结合小说反映的时代,分析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探究文章的主题第一课时课前学习:1、疏通字词,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作者情况。
课堂学习:第一块:检查预习: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导入:每个人对自己的故乡总是很亲切的,你心目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学习自由谈论2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教师加以补充利用已有的资料先谈第二块: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用一句话说说鲁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找出合适的词或句子来形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结构。
(课文很长,把握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作恰当的点拨。
)讨论、交流记录。
第三块:精读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是其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无穷的魅力,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哪一个人物写得最好?(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对每一个人物分析比较)学生讨论,比较辨析2 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文中主人公“闰土”这一形象:岁月能给人留下什么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一起来找找看闰土具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相比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
3 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征。
品味,讨论,交流4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
(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感悟,欣赏,归纳,概括课后学习:自己分析其他人物的写法,试说说鲁迅刻划人物的特色。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2、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读课文教学步骤1 昨天我们了解了闰土的变化,你们觉得其他人物有什么变化吗?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学生讨论,交流。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课题故乡(1)课型新授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小说有关知识及本文字词过程与方法1、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小说要表达的主题和一些语段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
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手段班班通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小说知识。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自主学习1、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2、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
(《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3、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②为了达到这一写作目的,作者组织材料、安排情节以什么为线索,又以什么为基本内容?学生交流: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安排情节、展示内容。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2.理解文章主题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前几册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5、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1、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2、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3、“杨二嫂”的变化。
4、闰土的变化。
三、“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三、人物形象①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刻画得比较详细。
《故乡》阅读题(一)、“这来的便是闰土,……我也说不出话来,我问他的景况….他就领水生回去了。
”1文中对闰土肖像描写依次写的是、、、、,从顺序上,这可以看作是从到,从到。
2、闰土见到“我”后,为什么会有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是“恭敬”的变化?3、“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中“这样”指代。
4、“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是因为。
5、“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中的“我就知道”的依据。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当时感情。
7、“这来的便是闰土,┄记忆上的闰土了。
”一句与后面句子是关系。
8、这些肖像描写主要表现了。
9、曲线句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欢喜”、“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10、“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寒噤”的意思是,整句话的意思是。
1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在文中指的是,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2、闰土的变化,是通过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来表现的。
13、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体裁是,作者,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14、本文以为线索,按“故乡、故乡故乡”的顺序,描写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抒发了作者热切向往的愿望。
15、本文通过对的描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景象。
16、“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终于”一词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恭敬”的原因是。
17、“厚壁障”在选文中指代具体言行是。
18、文中两次写了“他只是摇头”,这是因为。
19、“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20、以上文段以为序,记叙“我”与闰土的情形(一刻)。
21、由“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可见①处应填。
由“收成又坏”可知②处填。
由“什么地方都要钱”,“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可知③处填。
由不太平可知④处填。
22、闰土谈话用了四处省略号,刻画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神态(欲说无语),这些神态说明了闰土。
故乡
鲁迅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
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自传》选自《朝花夕拾》选自《呐喊》选自《朝花夕拾》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篇》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写作背景介绍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小说以“我”的行踪(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经,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纬,逐步展开情节。
故事情节
回故乡 1-5自然段
回乡时间:
回乡原因:
所见景象及心情:
在故乡 6-77自然段
到家那天:
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天:
离故乡 78段-结尾
船上谈话
“我”的感受
母子见面
回忆少年闰土
见到杨二嫂
见到了闰土
动身启程
严寒的冬天
卖屋、搬家
萧索、悲凉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友谊
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
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寄托神灵
外貌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中年闰土
闰土
少年
中年
人物形象
对比
外貌
动作
对“我”
对生活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活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
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友谊
热爱生活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
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迟钝麻木
恭恭敬敬呼“我”老爷
悲哀痛苦寄托神灵
因
原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社会落后愚昧。
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
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杨二嫂
外貌
语言
动作
凸颧骨、薄嘴唇、圆规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么,我还抱过你呢。
忘了?这可真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尖酸刻薄
刁蛮无理
拉关系
讽刺
无中生有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
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贪小便宜
人物分析
闰土:
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老实,痛苦麻木,但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杨二嫂:
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我”:
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既可恨、可鄙又可怜。
寄希望于未来,却又对前途感到渺茫。
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在三座大山压榨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
串联全文。
(故乡及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
)作者对其态度
作者对其态度
作者对其态度
塑造其目的
塑造其目的
塑造其目的
景物描写
第2、6段()
第12段()
第79、84、88段()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农村的衰败和悲凉的气氛
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
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
写作特色
对
照
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农民命运的日益悲惨)
我和闰土的关系。
(封建等级的鸿沟)
杨二嫂前后生活。
(黑暗社会已病入膏肓)
故乡情景。
(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
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的关系。
(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语言品读
1、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
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麻木。
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而自私、尖刻、贪婪。
全句表达了作者希望“应该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
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表明“我”对希望的实现、新生活的到来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希望是美好的,但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不然这“希望”也会成为“崇拜的偶像”了。
5、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相对来说,闰土的改善生活的愿望实现起来容易,而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
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渺茫。
当时的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迷茫。
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
有了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定会实现。
希望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中心思想: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思考题:
1、作者在《故乡》中描写了三个“故乡”你知道是哪几个吗?作者重点写了那一个?
2、文中的“水生”“宏儿”起到了什么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A、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B、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C、愚味、落后、贫穷的轮回。
D、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