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鸿门宴》预习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14 KB
- 文档页数:11
鸿门宴》学案一. 书声琅琅,诵读为本。
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3、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飨说美姬鲰生卮酒有郤玉玦瞋目目眦跽曰参乘彘肩不胜刀俎二. 作者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 时代背景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 年7 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鸿门宴》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4、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点,探讨“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本纪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述诸侯王国的兴衰,列传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记载典章制度和天文地理的。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刘邦和项羽分别拉起队伍,成为反秦的两支主要力量。
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先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兵力远不如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
三、课文解读1、字词积累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一词多义为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处理)沛公奉卮酒为寿(动词,祝)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做)因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因张良至军门见樊哙(介词,通过,经由)且且为之奈何(副词,将)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日夜望将军至(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文言句式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状语后置句具告以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3、内容梳理第一段:交代了鸿门宴的由来。
《鸿门宴》预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背景介绍】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入咸阳者王之”。
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武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
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
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
“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自主学习】一、通读全文,通其大意,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二、熟悉课文,填写下表,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
完成1-3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旦日飨士卒:(4)范增说.项羽曰:2、翻译下面句子,如果是特殊句式,请指出。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1(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3、文段分析思考(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四、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
完成题目。
1、指出第二段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距.关,毋内诸侯:(3)张良出,要.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秦地可尽王.也:(5)君安与项伯有故.:2(6)项伯杀人,臣活.之:(7)孰与君少长:(8)吾得兄.事之:(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10)籍.吏民,封府库:(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翻译下面句子。
鸿门宴学案一、引言鸿门宴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投降,也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汉朝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一场重要交锋。
本学案的目的是通过对鸿门宴的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二、学习目标1.了解鸿门宴的发生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鸿门宴的经过和影响;3.分析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学习内容鸿门宴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鸿门宴的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对峙背景;•项羽拥立刘邦为西楚霸王的原因;•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和猜忌。
2. 鸿门宴的经过详细描述鸿门宴的经过,包括以下内容:•鸿门宴的召开地点和时间;•鸿门宴上刘邦的表演和表态;•鸿门宴后项羽的犹豫和再战刘邦。
3. 鸿门宴的影响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鸿门宴标志着项羽和刘邦斗争的结束,刘邦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了汉朝;•鸿门宴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鸿门宴的发生也反映了古代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预示着中央集权的形成。
四、学习方法本学案主要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包括阅读、讨论和思考等。
1.学习前,阅读与鸿门宴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2.阅读学案内容,重点理解鸿门宴的经过和影响。
3.配合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思考并回答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历史意义。
五、学习评价学习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来进行。
1.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够准确表达对鸿门宴的理解和观点。
2.学生能够回答学案中的问题,理解鸿门宴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3.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观后感或总结,展示对鸿门宴的理解和思考。
六、延伸阅读•《汉书·项羽传》•《史记·项羽本纪》通过本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
《鸿门宴》预习学案一、作品背景《鸿门宴》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首先揭竿而起,之后各路诸侯纷纷响应。
刘邦和项羽也在此时崛起,成为反秦的重要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威震诸侯。
项羽随后入关,听闻刘邦已先入关中,且欲在关中称王,大怒。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鸿门宴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二、文学常识1、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三、字词梳理1、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2、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一词多义为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任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动词,是为之奈何:动词,对付因因言曰:连词,于是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着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以具告以事:介词,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连词,用来所以遣将守关者:介词,……的原因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4、词类活用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吾得兄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日夜望将军至:名词用作状语,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四、文章结构文章以刘邦赴项羽的鸿门宴为核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
《鸿门宴》预习案学生版1.疏通文意。
2.掌握加点的实词、虚词。
重点文言知识。
一、时代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二、作家作品介绍1、司马迁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2、《史记》有关知识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预习指导一、相关文化常识1、古代“座次”安排:(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2、古代坐姿与礼节[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3、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4、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5、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6、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7、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8、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孟仲叔季”指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孟"为最长,"季"为最幼。语出《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唐孔颖达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注:伯和孟的区别:嫡长为伯,庶长为孟。长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则用“孟”字。二、挖空训练沛公军(名作动,驻扎。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于)霸上(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未得(能够)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状语后置句)曰:“沛公欲王(名作动,称王)(于)关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使子婴为(动词,担任)相,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意念被动句)。”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之)击破沛公军(省略了介词宾语的省略句)!”当是(代词,这)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于)山东(古今异义词,崤山以东地区)时(省略句),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固定结构,没有……的 )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形作名,小的地方)。吾令人望其气,皆为(动词,呈现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急击(之)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素(一向)善(形作动,与……交好)留侯张良。张良是(代词,这)时从沛公,项伯乃(于是)夜(名作状,连夜)驰之(动词,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略句),曰:“毋从(之)俱死也(省略句)。”张良曰:“臣为(是)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形作名,急事),亡去不义(守信义),不可不语(告诉)(之)(省略句)。”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介词,替)大王为(动词,制定)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通“拒”)关,毋内(通“纳”,动词使动,使……进入)诸侯,秦地可尽王(名作动,称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怎么)与项伯有故(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动词使动,使……活,救活)之;今事有急(形作名,急事),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孰与”,固定结构,与……相比谁更……,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良曰:“长于臣(状后)。”沛公曰:“君为(介词,替,给)我呼入,吾得兄(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名作动,侍奉)之。”张良出,要(通“邀”)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古今异义词,祝健康),约为婚姻(古今异义词,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毫(比喻修辞,意译,一点东西)不敢有所近,籍(名词作动词,登记)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入(偏义复词,偏指“入”)与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也(判断句)。日夜(名作状)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希望)伯具(详细地)言臣之(取独)不敢倍(通“背”)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通“早”)自来谢(古今异义词,道歉)(于)项王(省略句,状后)。”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名作状,连夜)去(古今异义,离开),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连词,表转折)击之,不义(名作动,讲信义)也(判断句)。不如因(趁机)善(好好地,如“秦王必喜而善见臣”)遇(对待,如“秦之遇将军”)之。”项王许诺。沛公旦日从(动使动,使……从,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道歉)曰:“臣与将军戮力而(连词,表修饰)攻秦,将军战(于)河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北地区),臣战(于)河南(古今异义词,黄河以南地区),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状后)。今者(助词,用于时间词后,无实义)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宾语前置句)至此?”项王即日因(就)留沛公与(之)饮(省略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屡次)目(名作动,使眼色)(于)项王(省略句、状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你)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趁机)击沛公于坐(通“座”)(状后),杀之。不者,若属(你们这些人)皆且(将)为所(被)虏(被动句)。”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卒惶急无以击轲”)为乐,请(请允许我)以(介词,用)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蔽沛公,庄不得(能够)击(之)。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即“如何”,怎么样)?”良曰:“甚急!今者(助词,无实义)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动使动,使……止,阻止)(之)不内(动词使动,使……进入)(之),樊哙侧其盾以(连词,表修饰)撞(之),卫士仆(于)地,哙遂入,披(掀开)帷西向(面向西)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名作状,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连词,表修饰)跽曰:“客何为(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吃,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足(哪里值得)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尽),刑(名作动,处罚,施加刑罚)人如恐不胜(尽),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今异义词,小人的谗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动作名,后继者)耳,窃为(动词,以为,认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一会儿),沛公起如(动词,往)厕,因(趁机)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作为)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判断词,是)刀俎,我为(判断词,是)鱼肉,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何……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道歉)。良问曰:“大王来何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曰:“我持白璧一双(定后),欲献(于)项王,玉斗一双(定后),欲与亚父。会(适逢,正赶上)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代词,这)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古今异义词,距离)四十里。沛公则置(放弃,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名作动,取道)芷阳间(名作状,从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估计)我至军中,公乃(再)入。”沛公已去(离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至军中。张良入谢(道歉),曰:“沛公不胜(禁得起)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古今异义词,两次)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责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通“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之)而破(形容词使动,使……破,击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省略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吾属(我们这些人)今为(被)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三、通假字1、皆为龙虎,成五采.(同“彩”)2、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把守)3、距关,毋内.诸侯(同“纳”,接纳)4、要.项伯(同“邀”,邀请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早)7、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 )8、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同“座”,座位)9、不.者(同“否”,不然 )1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接纳)四、古今异义[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河北]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五、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当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抗,抵御)从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军]沛公军.霸上:军原义军队,此处义为军队驻扎[言]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王]沛公欲王.关中: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事]吾得兄事.之: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道]道.芷阳: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籍]籍.吏民,封府库: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目]范曾数目..项王: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刑]刑.人如恐不胜: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2、名词作状语[兄]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翼]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上]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向上[间]道芷阳间.行:从小路3、形容词作动词[善]素善.留侯张良: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4、形容词作名词[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5、使动、意动句[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 “使之为王”,即“封他作(秦地的)王”。[活]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下来[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百余骑)跟从[止]交戟之士欲止.不内:使(他)停止下来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八、理解性默写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预习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感知课文内容,厘清故事情节;3.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赏析人物刻画方法及文章的写作艺术。
学习重难点:1.感知课文内容,厘清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深层内涵。
一、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生于龙门。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初任郎中、中书令。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奋著书,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2.背景展示“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在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被项羽杀害。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
二、课前预习1.字音飨( ) 美姬( ) 鲰生( )卮酒( ) 有郤( ) 玉玦( )瞋目( ) 目眦( ) 按剑而跽( )彘肩( ) 刀俎( ) 戮力( )崤山( ) 切而啖之( )2.一词多义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也()红杏枝头春意闹()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②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③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乃令张良留谢()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④故君安与项伯有故()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3.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张良出,要项伯()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三、文本探究1.“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鸿门宴》预习案【教学目标】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难点】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文学习三步法】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课时安排】4课时预习【知识衔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载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鸿门宴(预习案)一、课文朗读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预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教学重点】1、文言基础知识2、历史人物评价【教学安排】三课时(或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课前板书刘邦《大风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师作简要讲析,并指导背诵。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
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方法:教师在范读过程中提醒学生解释、标记,并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距拒内纳倍背蚤早坐座不者否则郤隙2、重要实词:军霸上飨士卒妇女无所幸素善留侯张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亡去不义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固不如也臣活之故幸来告良孰与君少长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库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不如因善遇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范增数目项王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若属皆且为所虏常以身翼蔽沛公加彘肩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而听细说沛公起如厕大王来何操会其怒道芷阳间行度我至军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3、重要虚词: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使人言于项羽曰具告以事大王来何操?因击沛公于坐第三课时一、引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由生活中人们常用"鸿门宴'一词来称呼某类宴会导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在当时的情形下,你会这么做吗?)参考结论:项强刘弱,刘邦理所当然应该居于项羽之下。
刘邦违背这条规则,我不告密,将来又怎样保全自己?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告密应在情理之中。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参考结论: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适当关注范增的进谏,顺便谈及范增的政治敏锐性)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
《鸿门宴》预习案教师版1.疏通文意。
2.掌握加点的实词、虚词。
重点文言知识。
一、时代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
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二、作家作品介绍1、司马迁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2、《史记》有关知识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鸿门宴2【学习目标】41、了解《鸿门宴》有关背景。
2、学习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实词。
3、掌握词的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句式。
4、重点句子的翻译。
【使用说明】本学案用时为两课时重难点分析:2、学习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实词。
3、掌握词的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句式。
4、重点句子的翻译。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西汉著名、、。
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继父职任太史令。
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二)、文体知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篇、年表篇,书篇,世家篇,列传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
二、学法指导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出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的音、义并对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背诵全文,与同学讨论解决疑难点并做好笔记。
三、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①飨.()士卒②美姬.()③卮.()酒④郤.()⑤鲰.()生⑥玉玦.()⑦目眦.()⑧跽.()⑨戮.()力⑩参乘..()()⑾.刀俎.()⑿. 啖.()⒀.樊哙.()⒁. 范增数.目项王()⒂瞋.目视项王()⒃.交戟.()2、找出下面的通假字(1)成五采.:_____________ (2)距.关,毋内.诸侯:____________6(3)张良出,要.项伯:______________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_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______ (6)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____ (7)因击沛公于坐.:____________ 3.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今义: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 今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今义: (5)将军战河北.. 古义: 今义: (6)臣战河南.. 古义: 今义: (7)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 今义: (8)秦时与臣游. 古义: 今义: (9)亡去.不义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1)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2)幸 妇无所幸. 故幸.来告良 (3)去⎩⎪⎨⎪⎧相去.四十里 脱身独去.(4)足⎩⎪⎨⎪⎧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再拜献大王足.下 不足.与谋(5)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有关《鸿门宴》教案4篇《鸿门宴》教案篇1【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任务】朗读课文至少两遍,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鸿门宴》预习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楚汉相争的相关史实;了解司马迁及《史记》;掌握和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疏通文意;2、学会抓住关键词阅读文言叙事散文;学会概述__的叙事脉络;过程与方法3、略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关系;4、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一、导入,利用破釜沉舟和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导入;(约5分钟)二、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约3分钟)三、检查预习学案完成情况;(约7分钟)四、mp3范读,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约12分钟)五、略读课文,找出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填表,理清人物关系;(约3分钟)六、梳理文本情节,把握文本思路;(约12分钟)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约3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
(约5分钟)师:(板书破釜沉舟、四面楚歌,并在而这之间正上方打上“?”)这个问号里面,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需要我们解决的几个问题。
谁能说出与这两个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生(七嘴八舌):项羽、刘邦、楚霸王。
师:楚霸王就是项羽。
同学们说的很对,主要就是这两个人。
但其中有一个人和这两个成语都有关,这个人是——生(齐):项羽。
师:那么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和主要故事内容?生1:“破釜沉舟”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
项羽受楚王之命率楚兵渡过漳河,命令士兵砸碎做饭用的锅,凿沉了过河用的船,只带了够三天吃的干粮。
楚军被推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士兵们无一不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取得战争的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表示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干到底。
师:司马迁是什么人?生1: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鸿门宴》预案(第一课时)【学习方针】1、积累相关诗歌。
2、第一段重点文言现象(实词、虚词)。
【自主学习】一、背诵有关西楚霸王的诗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大军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弗成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走进作者(识记加粗字体)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
字(),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孕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下列标题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项羽曰④好()美姬⑤皆为()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见⑦使子婴为相()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沛公军坝上()沛公欲王关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沛公居山东时()好美姬()妇女无所幸()范增说项羽曰()3.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译文: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鸿门宴》预案(第二课时)【学习方针】1、第二段重点文言现象(实词、虚词)【自主学习】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下列标题问题。
鸿门宴导学案(课前预习)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背景链接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
太初元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飨(xiǎng)士卒美姬(jī)鲰(zōu)生厄(zhī)酒樊哙(kuài)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参乘(shèng)啖(dàn)之桮(bēī)杓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拒) ( 内─纳)②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⑥.置之坐上( 坐─座)⑦成五采( 采—彩)3.解释下列句中括号前的字(1)沛公军(驻军)霸上(2)为(替)击破沛公军!(3)范增说(shuì劝说)项羽曰(4)财物无所(结构助词,不译)取(5)素(平常)善留侯张良(6)张良是(这)时从沛公(7)项伯乃夜驰之(到)沛公军(8)私(私下)见张良,具(详细)告以事(9)亡(逃走)去不义(10)料(估计)大王士卒足以(古义:足够用来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当项王乎?(11)曰:“固(本来)不如也(12)且( 将要)为之奈何?(13)君安( 怎么,如何)与项伯有故?(14)秦时与臣游( 出游)项伯杀人,臣活(活是使动用法使之活的意思)之(15)今事有急,故幸(所幸,幸亏)来告良(16)沛公曰:“孰与(哪一个、和)君少长?(17)”良曰:“长于( 比)臣(应是于臣长)(18)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名词用作状语,意思是“把……当作兄长”)事之(19)张良出,要(要:通“邀”,邀请)项伯(20)秋毫不敢有所( 所,可以与动词、形容词构成“所”字结构,形成名词性短语,此句中的“所近”可译为“接近、冒犯的行为”)近(21)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进入,这里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入”起主要作用,“出”是衬词,无实义)与非常(意外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