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蔡元培传要点内容摘录1. 蔡元培啊,那可是教育界的一座大山呢!他出生于一个不一般的家庭,就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有养分的土壤里。
他家世还算不错,这为他的求学之路铺下了基石。
比如说,他小时候就能接受传统的教育,那些之乎者也的东西就像一把把钥匙,慢慢开启他知识的大门。
2. 蔡元培这人,在科举路上走得也算顺溜。
他就像一个攀登者,顺着科举的阶梯不断往上爬。
他考中了进士,哎这在当时可不得了,就像现在的人考上了超级难考的名校博士一样。
这时候的他,已经在传统学问里浸淫得很深了,不过他可没有满足于此。
3. 蔡元培开始接触新思想的时候,就像一只从笼子里放飞的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
他到国外去学习,哇塞,那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国外,他和不同的人交流,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汲取各种知识。
他看到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心里肯定在想:“咱国内咋就不能这样呢?”4. 他回国之后,那可不得了。
蔡元培就像一个教育界的改革家,大刀阔斧地干起来。
他到北大任职,北大当时有点像一个沉睡的巨兽,蔡元培就是那个来唤醒它的人。
他引进了好多有新思想的教员,那些教员就像一群星星,一下子让北大的天空璀璨起来。
像陈独秀、胡适这些人,都在他的邀请下进了北大,这就像是一场知识界的大聚会。
5. 蔡元培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简直绝了。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花园,什么花都能在里面盛开。
不管是保守派的学者,还是激进派的思想家,都能在北大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说:“你们尽管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像鸟儿尽情歌唱一样。
”这让北大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6. 蔡元培对学生那是相当爱护。
他就像一个大家长,时刻关心着学生们的成长。
当学生们搞爱国运动的时候,他虽然知道会有风险,但还是坚定地站在学生这边。
他心里肯定在想:“这些孩子是为了国家好啊,我怎么能不支持呢?”就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他尽力保护着学生们不受迫害。
7. 在美育方面,蔡元培也是先驱者。
他觉得美育就像生活中的阳光,能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奋斗素材人物事迹1、蔡元培蔡元培(1868—1940),字伯贞,号斜溪,祖籍浙江镇海,浙江湖州人。
绍兴国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清末民初学界、政界和官僚界领袖。
清末中学私塾教育家,与清末民初开国功臣孙中山人言两无二见,随孙中山创办国民党,任起义政府的副主席。
蔡元培是中国共产党的eo-founder之一,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承蔡元培,又随孙中山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以色列之父大卫·贝尔·戈尔森被蔡元培收为徒,可见蔡元培对教育的重视。
学习求学蔡元培4岁时去补读诗、曲、小学的书,参加绍兴知县的梁铎老师的课,到了7岁,便可以模仿各种书法作品。
8岁跟随父亲赴浙江杭州时,受到太史人杨桢的教育,从此将经典古代经典给深深的印象,师从梦洲的严修老师,完成了《四书》、《五经》的学习。
经过两年的求学,蔡元培考上了杭州太学,在于此地里,他认识到更多的大政治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学习思索洋装形式西方政治,认识政治实践。
最重要的是,他在太学里受到孙中山教授的影响,才从一般的学者变成了孙中山班担任国民党中央副主席的人。
早期政坛发展蔡元培1896年18岁时考入杭州医学院,曾师从张之洞等,在此期间,受到邓文道的影响,接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改变旧社会保守的思想,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之中,参加孙中山的“起义”,大力主张民主改革,受孙中山重用,任国民党中央副主席,先后出任清朝行省特务成员、会部郑成功家顾问、革命统帅林炎彝副理事和国民党华北右后勤军师、军务总部担当副总统等职务,受孙中山重用,共同为民国的建立而努力奋斗。
建立新中国的潜心工作蔡元培1915年和孙中山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担任《商务印书馆年鉴》主编,活跃于书中,和梁启超、陈独秀及一批新文化运动人士影响了很多人,担任《世界文坛》主编,推动新文化运动。
1921年,蔡元培担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
在集结孙中山领导下,他与晚辈袁世凯、蒋介石一同组织起国民党,组织反抗清政府。
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物素材教育的名人故事篇1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来成为著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
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教育的名人故事篇2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蔡元培人物事迹嘉言善行阅读笔记蔡元培的主要事迹100年前,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
风雨如晦的近代中国,他几乎以完美形象矗立潮头。
然而少有人知道,左右时代之人的苦痛。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急电惊破了蔡元培在法国的宁静时光,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范源濂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
”这不是美差,而是挑战。
在他之前,北大已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任校长。
个个是俊杰英才,包括严复这样的大家。
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亲自颁布委任状,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
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歪风横行,被戏称为“官僚养成所”:学生不务正业,整天打牌喝酒逛窑子,混文凭捞官位;老师不学无术,讲课敷衍、无心学术、师德败坏;有钱的老师学生经常流连于花街柳巷“八大胡同”。
很多朋友纷纷上门劝蔡元培不要趟这个浑水:“北大太腐败,整顿得不好,反而影响名声。
”蔡元培撂下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十几天后,他写信告知妻子:“船票已买得,十月初二日午后开。
”这个烫手山芋,蔡元培似乎没犹豫便接过了手。
他在归国途中给汪精卫写的信透露了他的心声:“如果能够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中国就有希望。
”在中国,蔡元培最早提出并实践“教授治校”。
信奉学术至上,提倡思想自由,开创了中国教育新纪元,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大学者,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何将这所在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在就职演讲上,他一开口就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
”不再以升官发财为目的,而以学术研究为天职。
一举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序幕。
一接到委任状,蔡元培就直奔北京西河沿的小酒馆,找到从上海到北京出差的老友陈独秀。
蔡元培直截了当对他说:“来北京吧,我请你当北大文科系长。
”陈独秀在上海办《新青年》办得风生水起,自然看不上北大这个“臭虫窠”,当即谢绝了邀请:“我得回上海。
”然而蔡元培求才若渴,不愿放弃,天天往小酒馆跑。
好人蔡元培阅读题答案好人蔡元培《好人蔡元培》阅读答案蔡元培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北京大学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蔡元培的卓著功勋,但以此标签化蔡元培,却也太过简单了。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饭烧煳了也吃。
”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
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
藤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戎相见。
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
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赧颜。
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
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
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
我们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
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
蔡先生却一声不响,不表示意见,只是口口客气地说“是的,是的”。
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
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
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
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
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纵横语文教研室06.蔡元培一、人物简介 (3)二、作文素材与运用 (10)话题1:勤奋刻苦:六十年如一日勤于读书 (10)话题2:爱国:“临大节而不可夺” (10)话题3:虚心:三顾茅庐,请陈独秀入北大 (11)话题4:创新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1)三、精选文章 (11)至今难忘蔡元培 (12)四、适用话题................................. 13 目录06. 蔡元培一、人物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县人。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前清举人,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
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
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
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
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
1940年3月5日病逝。
一百多年来,北大的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不少人。
但是只要一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还是蔡元培校长。
在北大昔日的历史传统和今日的格局气象中,蔡元培更内化为一种象征与启示,堪称风采依旧,因为有后来者“以口为碑,以心为碑,以文为碑”。
一、改造北京大学1917年1月,在黎元洪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敦请和孙中山的劝促下,出身翰林的前清举人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蔡元培1.名言①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③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④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④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⑤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⑥所谓习惯者,非必写字、读书,然后谓之教育也。
扫地亦有教育,揩台亦有教育,入厨下烧饭亦有教育。
总之,一举一动,一哭一笑,无不有教育。
⑦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
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梁漱溟曾说,蔡元培从思想学术上为国人开导出一股新潮流,冲破了旧有习俗,推动了大局政治,这是十分正确的。
正是因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脚之地,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传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仅成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他所坚持的办学原则。
此思想提出后,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进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
因此,“兼容并包”思想在接纳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公民道德教育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4、社会评价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蔡元培傅斯年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高考作文写作专题人物素材解读:蔡元培蔡元培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原籍浙江诸暨。
蔡元培一贯视教育为救国的基本途径,推崇思想、学术自由,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和支持者,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语录·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以前的历史只记帝王之事,不记民生风俗,以至于一群强弱盛衰之数,终不可稽。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对于学生的希望:1.自己尊重自己。
2.化孤独为共同。
3.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4.有计划的运动。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王开岭古今中外,成功者甚多,但若将某人推崇为大师、完人,这肯定是一件容易离谱的事情。
而在现代中国,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却无愧此誉。
从晚清翰林到彻底的革命党某次,北大名流雅集,钱玄同冒失地问道:“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样能够考得翰林?”蔡先生不慌不忙,笑嘻嘻地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大概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翰林出身的蔡元培最终却走上了清王朝的对立面,致力于启民智救国的事业中。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饶水知音兼容并包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他一生爱国,并致力于科学与民主的践行,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有先进而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排除万难付之于实践,尤其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执掌北大不拘一格纳贤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北京政府明令恢复了民初《临时约法》,在德法考察与学习的蔡元培应邀回国。
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于12月26日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地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
其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
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
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这一切,都亟需彻底扭转。
尊重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且以身作则,是蔡元培治校的一大特色。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在校内大力推行西方先进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要素。
为此,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精选5篇)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篇1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开一代风气的教育家之一,中外敬仰。
近日略览了《蔡元培教育文选》,对这位可敬的先生又深了许多了解,他并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的很多教育言论却很是些实在的东西。
对比我们的小学教育,现在的小学教育在“宏”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
现在。
德育相联系的。
另外蔡元培先生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尚自然、展个性”是蔡元培针对封建教育无视学生的特点,违反自然,压抑、禁梏、束缚个性而提出的教育主张。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顺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指出“守成法”与“尚自然”、“求划一”与“展个性”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为此,提倡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要摈弃注人式教学方法,强调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动、自学、自己研究的方法。
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是个体内在自然——天赋的凸现、显发的确证。
鉴于主体性与创造性的独特性是个体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也就是说,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那么个体内在自然——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
所有个人的独特主体性的正常健康发展或自由发展,会给人类集体的发展与人类整体的发展,提供最丰富生动的动力和源泉,在每个人的这种发展的交互作用中,每个人的人生将会获得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蔡元培传读后感作文800字篇2蔡元培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救人北大校长,蔡元培三顾茅庐力邀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将上海的《新青年》搬到了北大。
?蔡元培?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在蔡元培身上,有着学者的风度、君子的雅量和“好好先生〞的恬淡平易。
平素,他总是表情凝重而和蔼,举止迂缓而沉毅,语调不高,却透出清朗和睿智。
蔡元培兼有东西方两大文化之长,“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之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他对西方理性精神的执著追求和对中国读书人修身养性传统的诚心恪守,是造就其高尚人格的根本因素。
蔡元培的许多朋友和学生用“无所不容〞来说明他兼容并包的思想和仁人君子的雅量。
在主政北大期间,蔡元培聘任了新文化运动的得力干将,又选贤任能地留任守旧派学问大家。
在社会活动中,蔡元培恬淡为怀,胸襟阔达,“五四〞前夕,他与林纾论战。
林用刻毒的语言攻击新文化,诋毁北京大学和蔡本人,而蔡在答复林的公开信中,却是平情论理。
两相比拟,其境界之上下不言自明。
围绕?石头记索隐?,蔡元培曾与胡适展开过学术争论,这是一场“君子之争〞,但年少气盛的胡适对包括蔡著的?石头记索隐?在内的旧红学放言贬损,谓为“猜笨谜〞“大笨伯〞等,词气颇为尖刻。
蔡不同意胡适的观点,撰文反驳,但仅仅申述己意,未尝有为此作气之意。
蔡元培作为晚清翰林,在书法方面却不甚讲究,这使得一些学界后代们疑惑不解。
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宴会上,率直的钱玄同几杯酒落肚,突然向蔡校长提出了这个问题:“您的字写得这样蹩脚,为什么可以点中翰林?〞此话出口,席间众人顿感此举未免太使蔡校长难堪。
岂料,蔡不以为忤,反而笑答道:“因为那年主考官最喜欢黄庭坚的字,我少年时刚巧学过黄体,所以能中试。
〞本来可能出现的为难场面竟在不经意的舒言缓语中化解了,蔡的性格和修养于此可见一斑。
处世恬淡,待人平易,非有超脱的气质和博爱的胸怀,是不易做到的。
大概因为这平易淡然,蔡元培作为“好好先生〞的形象不知不觉中被放大了。
有人以为他接物待人“太滥〞,有人觉得他临事无可无不可,有人甚至说他参政理事易受别人影响和操纵,等等。
但是,蔡元培“一遇大事,那么坚强之性立见〞。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一一次在伦敦举行的中国名画展上,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
当时,蔡元培已是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却依然谦虚低调。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己。
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
蔡元培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
”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看向蔡元培时都是一脸佩服的神情。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谦虚和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与浅薄的一幅绝妙图画。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以自身的交际优势自居,不与对方争锋而时时处处表现出谦虚恭敬的美德,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对等的位置,甚至甘居下位,定能博得对方敬重,赢得对方好感。
我们往往在失意、平凡、卑微的时候懂得谦虚,但是却在取得成功、有了名气、地位上升后忘了谦虚为人。
苏格拉底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可见,谦虚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是尤为重要的,它应该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交际美德。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二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
某日,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
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
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
但蔡元培执意相邀,梁漱溟于是答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
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着说:“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
国学大师蔡元培的事迹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省绍兴人,被誉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蔡元培事迹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蔡元培事迹介绍蔡元培事迹包括了他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店铺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蔡元培少年时期就是轰动的人物,常被江苏籍的宰相翁同龢称赞。
许多名人傅斯年、周作人、杜威、汪原放、冯友兰都纷纷称赞蔡元培。
现在北大的师生依然追怀这蔡元培,记得林语堂就说过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蔡先生了,对蔡先生的评价大家都是一致的,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确实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可以称为君子的人,近乎万人。
在他身上有中国传统圣贤的修养,但也带着西方自由博爱的思想,这是傅斯年说的,后来周恩来在1943年发表的《怀念蔡孑民先生》也说蔡元培所带的北大、他的作风、他的成就都是不能让人轻易忘怀的。
作文蔡元培模板素材蔡元培(1866年11月17日-1940年3月5日),字静庵,号梅溪,江苏省无锡县人。
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泰斗”,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是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他曾留学日本、美国和德国,接受了多元化的教育。
在留学期间,他深刻领会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同时也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这种跨文化的教育背景使得蔡元培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能够融合中西方的优秀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主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提倡“德育为先,智育为主”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他主张“教育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蔡元培还非常重视教师的角色和素质。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
他提倡“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在言传身教中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还提倡“尊重学生,尊重个性”,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蔡元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倡导“实验教育”,提倡学校开设实验课程和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结合”,鼓励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全人教育”,强调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备考之人物素材——蔡元培编写人:高三语文组时间:2017.1.28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011917年1月4日的北京,寒风萧索。
一辆马车迎着漫天飞雪,簌簌而来。
车行至北京大学门口,骤然刹住。
蔡元培一撩帘一挺身,健步走下车来。
北大门口,校工们早已整齐分立两侧,齐刷刷地向迎面行来的新校长鞠躬致敬。
蔡元培摘下礼帽,回敬以深深一躬。
校工们面面相觑,全惊愣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
北大是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待遇,从不把校工们放眼里。
“校长竟然鞠躬致敬,感觉不同以往啊!”不是感觉,是太“不同以往”了。
1868年出生的蔡元培,7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
而就在所有亲朋都觉得他前途无量时,蔡元培却辞官而去,回绍兴办起了学堂。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
受孙中山之邀,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
他担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连他就三人:总长、次长和秘书。
而且堂堂教育部,还是借了两间房屋办公。
如此教育总长,真是旷了古绝了今。
不久,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不满其独裁,蔡元培毅然辞去教育总长之职。
袁世凯诚意挽留:“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
”蔡元培回了一句:“元培亦以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这一句回答,是何等的胆大包天。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当上大总统。
他颁发委任状——力邀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
朋友得知后,纷纷上门劝阻蔡元培不要赴任:“北大太腐败,进去,若不能整顿,对声名有碍。
”确实如此,此前北大已走马灯似的换了四任校长。
严复、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皆何等人物,但最后都灰头土脸地被“赶出”了北大。
面对好友劝阻,蔡元培道谢后说了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917年1月4日,当他脱帽向校工鞠躬时,校工们哪里会知道,这一躬不但彻底改变了北大,也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大学之帷幕。
02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如同魔窟。
学生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的学生一年要花五千银元,捧戏子、打麻将、吃花酒,对读书毫无兴趣。
钻进去的蔡元培的励志人物故事钻进去的蔡元培的励志人物故事小时候的蔡元培,经常在楼上读书,一天晚上,他家的楼房失火,全家人都惊恐不已,突然想到在楼上读书的蔡元培,大家急忙呼喊,让他下楼。
此时,蔡元培已经钻进书里,理都不理大家,仍然埋头读书。
家人只好赶紧跑上去把他从楼上拉出来,就这样他手里拿着书仍然读着,一直没有从书里出来,看到他极为镇定的表情,无人不为他的读书精神所感动。
读书读到如此淡定,恐怕我们大多数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蔡元培从6岁到17岁,十年的私塾,基础打得牢固。
从20岁到23岁,有了机会到绍兴城里的首富徐树兰家中,校书兼伴读,伴随徐家子弟读书学习。
徐树兰是绍兴城的首富,曾于光绪六年捐银十万两建屋购书,创立“古越藏书楼”,面对这么多的书,校书之余,他一下子便钻进了书里。
这四年多来,潜心阅读使他的国学知识变得博大精深。
为了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他学习外语,作了九年的准备。
时机成熟,41岁的他赴德,开始半工半读的学海生涯,学习国外的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等,只要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他都听,都学。
在德国一学就是五六年,46岁回国出任教育总长,政局不稳,失望的他辞去教育总长职务,继续赴德、法学习。
到51岁才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先后四次去西欧国家考察,也是学习。
在北大十年中,有六年多的时间是在外国考察学习,在外国的学科中他最钟情于心理学、美学。
以至于在他病重、躺在病榻上,仍然想的是学习,他说如果再给他十年的话,他一定再学学心理学和美学。
蔡元培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就像蔡元培自己所说,一个人如果学习方法得当,持有钻进去的精神,想不成功都难。
读诗书,学贯中西。
无论是早期的私塾学习,还是成年后的多次留学,他都“一心向读”。
正是这种潜心阅读,才使得他学贯中西,对古今中外各科知识都能融会贯通,进而为担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蔡元培先生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
在静水中投下知识革命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
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
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
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
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
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
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
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
缴卷时间到时,他就把这篇文章呈缴给考官。
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
17级家长:
终于开课了。
抱歉,让大家久等。
1、从第一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听课面貌良好,家长也理解和配合学
校;
2、每个班都有几名同学被批评,家长不必道歉或解释了。
孩子需要适应,
老师也绝不会有成见。
有不妥处,老师不会纵容,有进步时,老师不吝啬鼓励;
3、当然,如我之前所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如果孩子不习惯这
种严厉的风气,请尊重孩子,重新选择。
4、仍有个别家长想进教室看。
我再解释一次,对您自己的孩子而言,您是
至亲,对别的孩子而言,您是陌生人,是安全隐患,是会让他们分心的存在。
所以,这一条,请务必理解和执行。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高考研究2014-09-30 2121兼容并包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他一生爱国,并致力于科学与民主的践行,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有先进而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排除万难付之于实践,尤其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执掌北大不拘一格纳贤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北京政府明令恢复了民初《临时约法》,在德法考察与学习的蔡元培应邀回国。
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于12月26日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地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
其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
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
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这一切,都亟需彻底扭转。
尊重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且以身作则,是蔡元培治校的一大特色。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在校内大力推行西方先进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要素。
为此,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且不拘一格。
老友汤尔向蔡元培推荐了《新青年》主笔陈独秀,蔡与陈本相识已久,他翻阅了《新青年》,并向汤打听到陈在北京的住处。
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到西河沿中西旅馆访问陈独秀,力劝陈出任北大文科学长。
陈独秀回忆说:“蔡先生约我到北大,帮助他整顿学校。
我对蔡先生约定,我从来没有在大学教过书,又没有什么学位头衔,能否胜任,不得而知。
我试干三个月,如胜任即继续干下去,如不胜任即回沪。
”考虑到出任文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新青年》杂志社也随之迁至北京。
1917年7月,另一位新文化领袖、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从美国学成回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并因胡适的介绍给北大引进了不少新派学者。
被蔡元培聘入北京大学的,还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一职。
梁漱溟之进入北大,更能体现蔡元培用人特色。
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
1917年,蔡元培就破格请梁漱溟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
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后来,梁漱溟在北大这个舞台上尽情施展,终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
梁漱溟欲当北大学生而不得,却一下子就成了北大的教师。
如此用人之气量与魄力,除蔡元培外,难有第二人。
大力纳贤的同时,蔡元培还痛裁庸才,吐故纳新并举。
当时北大各科尚有若干洋教员,皆从中国驻外使馆或外国驻华使馆请托介绍而来,学问参差不齐,来校后又感染了中国教员的懒散习气,北大依照合同辞退了其中不合格的数人。
于是有洋教员要控告校长,英国教员克德来、燕瑞博请英国公使朱尔典来同蔡元培谈判,均被所拒。
朱尔典曾扬言“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的了”,蔡元培则一笑置之,根本不予理会。
在蔡元培的心中,只有“教育质量”四字,别无其他。
多方延揽和优胜劣汰等用人举措,使北大的师资力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且名家云集,鼎盛一时,此皆蔡元培之功也。
据北京大学1918年年初的统计,全校教员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龄仅30余岁。
对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其中陈独秀39岁,梁漱溟24岁,徐家璜25岁,朱家骅26岁,李大钊、刘文典、胡适28岁,这在当今的大学中是无法想象的。
这样年轻而富于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文明薪火相传,名师多出高徒。
当时北大本科学生平均年龄为24岁,师生年龄段的接近,给校园带来了清新活跃的学风,其中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冯友兰等学生,后皆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兼容并包·各种思想争鸣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他坚决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教学自由,使每一朵花儿都能在此尽情绽放。
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
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在校外出版《性史》,竭力提倡“情人制”、“外婚制”和“新女性中心论”。
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耸人听闻,惊世骇俗。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人才云集,面貌焕然一新。
像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来到北大教书。
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不同的风格营造了共同的魅力。
一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学术精进。
为了进一步把自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落实到实处,蔡元培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他的提倡下,学校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等各种学会、“新潮社”等各种社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等各种研究会,还有“静坐会”等体育组织。
蔡元培先生还亲自主持成立了一个“进德会”,师生都可入会,条件是:不嫖、不赌、不娶妾。
学校还经常开音乐会,办体育运动会,允许成立学生自治会。
凡此种种,逐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学问、研究大事上来了,使师生的言行都空前活跃。
学生们打麻将、吃花酒的越来越少,研究学问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越来越多,北大很快成了真正的一流学府,执全国高校之牛耳。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做得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
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
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
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
蔡元培曾谈道:“有人问我:‘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教育部核准?’我说:‘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
’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改革的航船,并非一帆风顺。
在那个时代,新的教育理念的施行遇阻甚多。
为捍卫“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蔡元培也多次应战。
据顾颉刚的《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回忆,在五四运动前夕,蔡元培和林琴南曾经发生过一次有名的公开辩论,轰动了全国。
林写信给蔡,攻击蔡主办北京大学以来“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引用土语为文学”。
蔡元培于1919年3月18日写了一封公开信答复林琴南:“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且公私之间,自有天然界限。
”蔡元培致林琴南的公开信,通篇平实深沉,入情入理,不亢不卑,很理性地阐述了自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且行文彬彬有礼,立论有据,令对手无法不折服。
学术上的争论则更多。
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的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蔡元培自己也身体力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以身垂范,雅量高致,绝不以权压人。
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并指出:“持民族主义甚挚。
书中本事,在吊明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
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认为校长和他的亲友团走错了路。
推翻索隐派,成了胡适研究红学的目的之一。
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蔡元培的举动无异于给敌人送弹药,此等雅量,几人能有?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
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
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
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全部身心献教育,不为自己置一物。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也是有口皆碑的。
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
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
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的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曾任北大教授的民国大佬王世杰在《追忆蔡元培》一文中写道:“蔡先生为公众服务数十年,死后无一间屋,无一寸土,医院药费一千余元,蔡夫人至今尚无法给付,只在那里打算典衣质物以处丧事,衣衾棺木的费用,还是王云五先生代筹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