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前几日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借鉴以往的教学得失,我想在培养学生简算意识上做些尝试,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将2/3 × 6/7+()这一算式中括号内部分补充完整,使补充后的算式能够进行简便计算。题目一出来,学生们就窃窃私语,很快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1:2/3×6/7 +(1/3×6/7)

“显然这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且将这一知识拓展到了分数范围”。我及时的给予肯定。

“还有别的想法吗?”

一会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2:2/3× 6/7+(1/3÷7/6),÷ 7/6实际上就是×6/7 ,这样两部分的积就有了共同的因数 6/7,而 2/3和1/3 这两个不同的因数正好可以凑成整数。

“这位同学灵活的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得这道题目的计算确实简便了许多。”

听到这里又有一位学生在下面忍不住插嘴道:还可以在后面添上2/3÷7,题目成为2/3×6/7 +(2/3÷7)。“你的想法和刚才上位学生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美,只不过共同的因数变成了2/3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里两个不同因数的和可以是1,还可以是其它的结果吗?”一阵沉默后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

生4: 2/3×6/7+(2/3÷7/15)

“这位同学思考非常周密,变除为乘后两个不同因数的和刚好是3,正好可以和2/3的分母约分。即使这里两个不同因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用这样的思路计算也同样简便。”

正当我沉浸在学生们不同的解法中时,我们班的“小机灵”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括号内还可以补上1/3×2/7 ,算式就成为2/3×6/7 +(1/3×2/7)。看到这个算式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一脸茫然,认为这道题目不好简便,理由是两部分积中怎么也找不到共同的因数,我也详装糊涂在思考着。这位“小机灵”便解释道:1/3×2/7其实与2/3×1/7的结果大小一样,把1/3×2/7变成2/3×1/7,这样两部分的积不就有了共同的因数吗?原来如此!有道理。理解的同学不禁在下面暗暗的称赞起来。

【案例反思】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标竭尽全力提倡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地从思想和行为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敢于让学生说话。现在的班级授课制课堂都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确实不少学生有着鲜明的数感、敏捷的思考,而且他们思维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上面案例中括号内要补充的内容如果让我们教师来思考,一时半会儿也未必有学生这么全面,这么生动。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如果你的教学风格一切围绕着课本转,成天除了课本还是课本,久而久之学生对你的教学一定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创造精神很难得到激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在练习的设计中,适当融合一些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内容,这样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智慧就有了展示的平台,而且这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会拓宽和带动其他层次学生的思维,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教师还要学会做一名听众。由于职业的特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都习惯于扮演演员的角色,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总感觉有许多欠妥之处,甚至缺乏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继续表达下去。民间有个勤劳妈妈和懒惰女儿的故事,大意说的就是勤劳的妈妈未必能培养出和她一样的女儿,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我们的课堂本来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来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二来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他们的能力、自信会与日俱增,三来从学生发言中教师可以捕捉许多稍纵即逝、极具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所以聪明的老师应该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会停顿在关键处,让最精彩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流淌出来,做一名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