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无棣县水湾中心小学王春霞课堂,学生学习之场所,师生互动之舞台!“课堂之道在于,如何围绕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关注于课堂,对课堂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英语课堂不应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英语课堂不应是“一言堂”的教学,英语课堂不应是优秀学生的交流场所,英语课堂应是“群言堂”、“彰显生本”理念的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但在实际情况中,学生充当了“复读机”的角色,学生只是机械操作,动脑太少,没有很好的融入课堂之中,没有达到语言的综合运用。
而我们的英语老师,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发现学生不会,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解,领读,语言繁琐,学生越听越迷茫,结果教师过多地抢夺了学生课堂上的“话语权”,变成了教师“秀”课堂,课堂没有了自由、没有了发展,没有了生命。
那么,如何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有生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一线的教学经验,和各位同仁进行商榷:一、精炼教师课堂用语,为课堂节省的时间。
优美的语音语调是一名英语老师具备的基本条件,它能很好的展示一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40分钟的课堂,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如果,这时老师再滔滔不绝表演自己的优美语言,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就会变得沉默,课堂不再活跃,最后导致课堂的失败。
所以,我们要精炼自己的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
比如:“Let’s say it again! ”可以直接说成:“Again!”“Now student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her!”可以简化为“Attention, please!”“Are you ready?”可以简化为:“Ready?”……同时,由于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缺乏,比如,词汇的掌握量、语言的沟通等,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师的语言表达,这时老师一定不要着急,不要一遍遍的重复自己的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或者是转化一下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加上肢体语言,让学生通过大脑思考来获得知识,并加以表达出来。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做好课堂的引路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寒假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作为一名信息科技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的生命。
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从过去“填鸭式”的课堂中摆脱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从一个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以及学生共同活动的参与者。
从新知识的获得到知识的巩固,从问题的探究到解题技巧的形成,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进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然后进行交流,在活动交流中尝试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参与讨论,从而使每个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此,在课堂上,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思考、自主地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类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二、创设环境,乐于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创设探索性情境,使学生勇于自主学习,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创设兴趣性情境,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关于“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的培训心得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辛梦凡20XX 4.1920XX年4月19日,我有幸听了李志刚校长关于《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报告。
李校长全面、形象、深刻的解读使我深刻的感受到高效教学的节奏与氛围,体验到高效课堂的快乐与收获,培训活动结束后我又研读了李志刚校长所著的《课堂风暴》,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即墨二十八中是山东名校,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提倡的是“师友互助”。
“师友互助”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两名学生里头,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师”,一个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友”,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两人互相帮助、互相督促、互相检查,最终使每个人达到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和谐互助”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老师和学生想要的课堂。
在课堂上,小师傅耐心的讲解,负责的提问、检查,中肯的鼓励性的评价。
学友在师傅的帮助、督促下,努力地学习,师友共同收获着知识、同时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
真是“和而共谐,助而共进”。
“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五步十环节”模式为载体,同桌两人为一组,师友互助为特征,通过“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五个环节,突出了课堂教学中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特点。
采用五步十环节的模式流程,五步固定,十环节活用。
具体如下: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
各学科在具体实施中,又各有其灵活性,复习课、新授课、训练课也各有差别。
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做“学友”,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问题,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就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学友,如果师傅都不会,最后由教师讲解。
这样,通过学生帮助学生,达到兵教兵、亦师亦友、师友双赢。
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倾听权”和“言说权”还给学生,积极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新的学习态度。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自由发言和指名发言相结合的形式,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自由发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倾听权言说权学生主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彻底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力图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和完整人格。
新课程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表明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目标,而是将其视为探索的行动或创造过程。
基于这种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阅读教学取向是“感受性阅读”。
“感受性阅读”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是十分紧要的举措。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其实很少有机会“阅读”,即使有机会阅读,面对的也不是课文本身,而是“揣摩”教材编撰者(实际上主要是教参)对课文“分析”及“思考和练习”的答案。
在缺少自主阅读机会和权利的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阐释、自由评价的机会和权利。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责任是“听记”教师的“分析”和“思考和练习”答案;或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用学生的笔和口,来“复述”那些“分析”和答案,学生至多是对“分析”和答案有所“理解”、“体会”,换句话说,只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话语权,在阅读中他们不能“言说”、也不被允许“言说”。
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而“教学”又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
随着教学改革活动的不断开展与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永远都是教学改革“主阵地”上的主人,老师只是一节课的组织者而非主演者,只是一节课的策划者而非表现者,只是一节课的激趣设疑者而非答案呈现者。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老师应该真正“退居二线”,从而真正地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
“话语权”,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权利;“课堂话语权”即学生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下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看似很“平凡”的一种权利,实则大有文章可做。
是呀,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才40分钟的时间,多么宝贵呀,怎么能完全放手给学生们呢?就算放手给学生们,可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啊……其实,我倒觉得不必顾虑那么多,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是每一个学生,课堂话语权应该还给学生,而非只是那些爱说、能说、好说的学生,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不管他们能否说出令您满意的答案,哪怕是错误的答案,您都应该鼓励他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毕竟他也是进行过积极思考的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次作文讲评课,我所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请写得不错的学生到讲台朗读自己的文章,以此与大家分享他的写作成果。
不曾料想,轮到鹏丽的时候,她竟然紧张得读不下去。
看着一脸窘态的鹏丽,再看看台下已开始有点躁动的学生,一时间我也不知该怎样处理才算最佳,但直觉告诉我,应该鼓励她把文章读完,毕竟她的作文写得非常棒!于是,我先让鹏丽回到座位上,然后鼓励她说:既然是自己的作品,肯定每字每句都融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现在就请你在座位上把此文读给大家吧!令人惊喜的一幕发生了:鹏丽双手捧着作文本,低下头来,接着便很自然、流畅地读起了自己的作文,最后赢得了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
自此之后,我有意识地培养鹏丽大胆发言的能力,现在,让她到别的班级中去交流自己的作文也都不怕了!当然,若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拥有课堂话语权,这需要老师能够提前根据每一节课型的不同而预设出不同程度与梯度的问题来,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做到“心中有每一位学生”。
创设情境还学生愉悦求知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基本,它是有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提高对各种文体的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的能力。
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呢?教师教得苦而无奈,学生学得乏而无趣。
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应付甚至厌恶排斥的局面,提高学习主体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创设情境,让愉悦的情感融入阅读之中,则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一、给学生一个真诚的微笑只有真诚的微笑,我们才会宽容,才会欣赏,才会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也才会创造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摸索中、实践中不断成长。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用激励性评价。
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个学生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善待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还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即使在十分疲惫或情绪不佳的情况下,也要给学生以真诚的微笑。
因为你的微笑,你的思维会更加敏捷,语言会更富有情感,动作会更优美自如,表情会更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突破口语文教材中所选内容无处不存在着美,阅读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愉悦学生耳目,激发他们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掀起波涛,产生丰富的想象力:美丽的景色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美好的形象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壮丽的山河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绚丽的未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阅读教学要避免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死胡同,避免作品被弄得支离破碎,避免过筛式的味同嚼蜡的分析,不能光从教的角度进行课案设计,必须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突破口或契合点,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欣赏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否则,课堂教学的一问一答又会重蹈覆辙。
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扮演着决策者和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和指令。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意识到,应该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参与和主导。
首先,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一言堂,学生被动回答问题或接受指令。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也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其次,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如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们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和重视,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种参与感和获得感将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
另外,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可以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很少有机会去思考和质疑所学内容。
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话语中来,他们将更容易产生思辨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从而培养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一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挑战。
这种转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和主导学习过程,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的话语权,给予他们更多的发言和决策权,让他们在学习中成为主角,而非配角。
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作者:程水萍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年第07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提高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并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健全人格。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所以它的教学设计应特别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感悟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地学习心理调节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最终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适当调适自己的角色定位,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
就课堂教学中话语权的分配和使用而言,传统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可以说是教师拥有话语霸权。
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和控制者。
学生的话语附着于教师的话语之树上,没有自己的根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首先应该从教师独自向师生对话过渡。
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享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
享有并运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权利,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与个人尊严的一部分。
有了对话的课堂,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民主、促进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有效果可言。
当然,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心情不佳,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是因害怕和恐惧而保持沉默。
这时,教师应当理解并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最多的关心和爱护。
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怡情养性的课堂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因而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创设生动的课堂氛围便成为提高心理教育效能的关键。
教师要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注重“导学案”的讲评,实现高效教学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结合为一体,以达到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习至关重要。
一体化教学案正是发扬教学民主,将教师集体备课的成果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让学生借助于这个平台得到有益尝试和实践。
导学案不仅是传承集体备课成果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
导学案有利于倡导和推行自主探究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调控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手段。
高三从开学就进入一轮复习阶段,导学案的设计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的新授课,而是重在基础知识的整合,要求有较高的资源融合度、开发度和创新性,而且容量也很大。
因此高三的导学案要把问题解决于课堂,把能力提高于课堂。
那么教师对导学案的评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导学案应在当天或第二天批改完后就及时评讲,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
一、讲评课前精心备课只有精心备课才可能上好课,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备好导学案的讲评课呢?首先,认真及时批改每一份导学案里的每一题的详细解答步骤,这是上好导学案评讲课的前提。
其次,对于主观题,应该在出问题较多的教学案上写下批语。
这样,学生拿到导学案之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改错,同时反思自己在思维方法上的问题,认识到对哪些问题的解答存在缺陷。
在备课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问题进行归类。
每次批改后,对导学案作详细研究分析,把典型错误问题归类。
不但要从学生方面深入分析错误率、错误类型及原因,还要从教师自己方面找得失,如知识点是否点透、点全,教法是否恰当。
二是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要对错误率高的试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审题、关键字词、隐含条件、信息处理和分析、答题语言组织与表述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解题方法、技巧是否简明,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然。
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作者:常绍云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11期摘要:学生话语权能否回归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而话语权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本文即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角度,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敢说”、“能说”、“会说”,从而为学生的话语权回归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话语权;回归;做法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03-001学生的话语权是指学生说话的权利,即学生自主地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表白,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的权利。
而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多重对话”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平等对话,不仅仅需要一个对等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即在教学中要让其“敢说”、“能说”、“会说”。
从被动说到主动说,话语权才能在无形中得以回归。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了让话语权回归学生身上的一些方法。
一、创设特定语场,鼓励学生“敢说”传统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讲课时,学生不许插言,发言必须举手。
这犹如一道紧箍咒,使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必须小心谨慎,步步设防。
久而久之,大胆、大声、大方的发言与我们的学生无缘。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领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
其次,教师必须改变课堂的严肃性,开放学生课堂言说的组织形式。
课堂上学生言说不必遵循一定的规则,可插言,可辩论,可站说也可坐说,不拘形式,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人人都能说,使学生言无不尽。
在学生说时,老师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宽容学生言说的方式,鼓励学生言说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
同时,老师也可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胆气,如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口头即兴演讲、小组辩论比赛、美文荐读及赏评、周记展评、课内问题小组抢答等,让学生有说话的表现机会。
“先学后教,互学互教,以学定教,学会再教,践学践教,教为不教”“先学后教,互学互教”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用3/4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不怕学生七嘴八舌,就怕万马齐喑,让学生个体自动,生生互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释疑、激励。
“先学后教,互学互教”的基本要点是:1、老师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先感知内容,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努力来获取知识。
2、学生自己学不懂,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3、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同学辨析,点评,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评价激励。
“以学定教,学会再教”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基础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学情设计教学。
“以学定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理解水平,确定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是因材施学,因材施导,因材施教,“学会再教”是在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理解掌握了,消化吸收了,化为自己的知识之后,再行下一步教学。
“践学践教,教为不教”的“践”是实践,是做,是亲自动手,通过做来学习,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教”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一定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一定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让一定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完成的一定让学生完成。
老师不包办,不代替,只起到一个参与者,引导者,陪练者的作用。
“教为不教”既是教的要求,又是教的目的,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达到了“教为不教”的境界,学生的素质也就形成了。
能够说,做到“教为不教”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老师提一块小黑板,写好本课时的学习目标,2~3点,上课时表现给学生,老师读,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并标出重难点,后来做成卡片让学生上课前写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
最初老师课下备课时,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尽量简单的做成填空题,大约30—50个,自己往黑板上抄写,后来,也做成几张卡片,在课间利用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抄在黑板上。
互助教学模式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互助教学模式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和谐互助”教学模式解读前些时间,我参加了赴山东即墨二十八中学的参观、考察学习活动。
即墨二十八中的高效课堂模式给我启发、给我震撼、给我新意。
下面就二十八中“和谐互助”的课堂模式进行交流。
一﹑模式流程五步十环节:学校九门学科均建立起“和谐互助”教学模式,都是五步十环节,五步固定,十环节活用,大体分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如:语文“和谐互助”问题解决课教学策略。
(1)交流感知——(2)研读共品——(3)互助释疑——(4)巩固拓展——(5)总结提高。
(一)交流感知1﹑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友讨论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关键点:(1)导入时应当适可而止,具有启发性,给师友留下自主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的空间,争取让他们自主生成学习目标,这极为关键。
(2)评价时,师傅的回答应该更加全面,教师有效引导,使师傅更好地指导学友,亦可以学友回答,师傅补充。
2﹑教师出示《问题预习模板单》检测课前预习情况,并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学自查,再师友相互检查,重点看学友的预习情况,然后老师组织在全班交流易错,疑惑点。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师傅先说,再让学友说,不足之处,师傅补充,最后在全班交流关键点:(1)如记叙文布置自主预习时分成七个部分。
一是解决字词,二是复述文章内容,三是概括文章要点,四是赏析文章优美语句,总结文章语言特点。
五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初步总结出文章的主旨。
六是找出自己认为是文章最经典的语段或重要的、难以理解的语句。
七是总结文章写作技巧。
(2)对于学友,只要求完成前五项皆可,后两项由师傅帮助解决,对于师傅则要求全部完成并在师友交流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研读共品1﹑教师出示《问题展示导读单》包括选读语段,问题设计及学法指导等。
要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学生先根据导读单独立研读课文内容,自主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然后师友互议,可以师傅先说,再让学友说,师傅补充修正,也可以师傅直接提问学友,检查学友的自学情况,并帮助学友完善答题思路和要点关键点:(1)要求理解文章的脉络,师傅可以要求学友说出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结构,如何过渡等。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高效课堂的理想目标(一)“独角戏”要变“群英会”。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这个舞台还给学生,把话语权、思维权、讨论权还给学生。
教师应放弃课堂主角这个身份,交给学生更多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力争把“课”堂转变为“学”堂。
(二)在每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广积知识、破除疑难、提高能力、提升情感的境界、锻炼能力的效果。
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要让学生有质疑交流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思维得到最大限度启发。
实现高效课堂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
(三)以学定教。
做到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在课堂、矫正在课堂、提升在课堂,使学生愿学、学会、会学。
二、高效课堂强化三个“教学环节”(一)自主学习环节。
自主学习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方面,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角色关系,把自己变成“顾问”“引导者”。
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要提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幻灯片等形式使学生明白。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把学生推到问题的边缘,让他们自己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困惑点,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易犯错的地方都列出来,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二)合作学习环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性、互补性,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基础上。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角色不断变换,一会儿发问,一会儿解释,一会儿协助,一会儿评价,这种角色不断变化的磨合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技巧和沟通能力。
(三)练习检验环节。
每节课开始时,教师出示教学目标,由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需要针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测;新课结束前,还要安排当堂检测巩固提高的练习。
课堂要归还学生话语权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在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于学生善于表达与交流,而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重大使命。
但是,当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渐行渐远,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在课堂上只需听老师讲,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更不要说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话语权缺失严重。
一、话语权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表达与交流”是语文科核心素养之一。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表达与交流是否顺畅,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权能否得到保障。
话语权得到尊重并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自由地表达与交流,老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但是,当前高中语文课堂现状是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较低。
在多数学生眼里,语文学科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根本无从谈起。
到底是什幺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迫充当着配角。
学生失去了课堂的话语权,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能遭到老师的轻易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对课堂问题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习惯于低头沉默,懒于思考,更是懒于发言。
长此以往,学生变得言语木讷,噤若寒蝉,愈加觉得语文课堂毫无生机,枯燥至极,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得不到尊重,是造成学生话语权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话语权缺失的表现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讲的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中间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筛选并鉴赏文章中的佳句,安排12-15分钟的时间。
在此,截取了其中一个小片断:生:“对吊灯作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说明了作者此时此刻的精神状态。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前几日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借鉴以往的教学得失,我想在培养学生简算意识上做些尝试,课堂上便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将2/3 × 6/7+()这一算式中括号内部分补充完整,使补充后的算式能够进行简便计算。
题目一出来,学生们就窃窃私语,很快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生1:2/3×6/7 +(1/3×6/7)
“显然这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且将这一知识拓展到了分数范围”。
我及时的给予肯定。
“还有别的想法吗?”
一会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2:2/3× 6/7+(1/3÷7/6),÷ 7/6实际上就是×6/7 ,这样两部分的积就有了共同的因数 6/7,而 2/3和1/3 这两个不同的因数正好可以凑成整数。
“这位同学灵活的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得这道题目的计算确实简便了许多。
”
听到这里又有一位学生在下面忍不住插嘴道:还可以在后面添上2/3÷7,题目成为2/3×6/7 +(2/3÷7)。
“你的想法和刚才上位学生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美,只不过共同的因数变成了2/3 。
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里两个不同因数的和可以是1,还可以是其它的结果吗?”一阵沉默后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
生4: 2/3×6/7+(2/3÷7/15)
“这位同学思考非常周密,变除为乘后两个不同因数的和刚好是3,正好可以和2/3的分母约分。
即使这里两个不同因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用这样的思路计算也同样简便。
”
正当我沉浸在学生们不同的解法中时,我们班的“小机灵”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括号内还可以补上1/3×2/7 ,算式就成为2/3×6/7 +(1/3×2/7)。
看到这个算式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一脸茫然,认为这道题目不好简便,理由是两部分积中怎么也找不到共同的因数,我也详装糊涂在思考着。
这位“小机灵”便解释道:1/3×2/7其实与2/3×1/7的结果大小一样,把1/3×2/7变成2/3×1/7,这样两部分的积不就有了共同的因数吗?原来如此!有道理。
理解的同学不禁在下面暗暗的称赞起来。
【案例反思】教师要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标竭尽全力提倡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真正地从思想和行为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敢于让学生说话。
现在的班级授课制课堂都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确实不少学生有着鲜明的数感、敏捷的思考,而且他们思维的角度不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
上面案例中括号内要补充的内容如果让我们教师来思考,一时半会儿也未必有学生这么全面,这么生动。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搭建创造的平台。
如果你的教学风格一切围绕着课本转,成天除了课本还是课本,久而久之学生对你的教学一定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创造精神很难得到激发。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特别在练习的设计中,适当融合一些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内容,这样一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就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的智慧就有了展示的平台,而且这部分学生的表现还会拓宽和带动其他层次学生的思维,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教师还要学会做一名听众。
由于职业的特点我们教师在课堂上都习惯于扮演演员的角色,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总感觉有许多欠妥之处,甚至缺乏足够的耐心让学生继续表达下去。
民间有个勤劳妈妈和懒惰女儿的故事,大意说的就是勤劳的妈妈未必能培养出和她一样的女儿,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
我们的课堂本来就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一来对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二来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他们的能力、自信会与日俱增,三来从学生发言中教师可以捕捉许多稍纵即逝、极具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
所以聪明的老师应该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学会停顿在关键处,让最精彩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流淌出来,做一名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