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8
护理专业知识:休克病人的护理今天帮助大家梳理关于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休克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严重,若未能及时发现及治疗,则可发展至不可逆阶段而引起死亡。
休克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中最常见。
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分类:1.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心输出量降低而外周血管阻力高。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降低,故又称冷休克。
失血失液性、心源性、创伤性和大多数感染性休克属此类型。
2.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此型较为少见。
其特征是外周血管阻力低,心输出量高。
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皮肤温度可增高,故亦称暖休克。
部分感染性休克属此型。
3.低排低阻型休克:常见于休克晚期,为休克失代偿的表现。
特点是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及血压都降低。
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轻度):表现为交感神经活动兴奋,面色苍白,脉速,烦躁,精神紧张等,血压正常或偏低,尿量正常。
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暖休克。
休克抑制期(中度):意识尚清醒,表情淡漠,表浅静脉萎陷,口渴,心音低钝,脉细速,收缩压70~90mmHg,呼吸浅表,急促,尿少。
休克抑制期(重度):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面色青灰,口唇及肢端紫绀,皮肤湿冷和出现花斑,脉细弱或摸不清,血压小于70mmHg或测不出,脉压差显著缩小,尿闭,呼吸急促或潮式呼吸,可发生DIC、出血倾向、酸中毒以及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处理原则: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正常代谢,防止MODS。
护理措施:1.立即取休克体位:上半身抬高10 ~20 ,使膈肌下降,促进肺扩张;下半身抬高20 ~30 ,增加肢体回心血量,改善重要器官血供。
休克病人急救措施
休克是指人体的循环系统失衡,导致供血不足而出现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病症。
急救休克病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抢救时间非常紧迫,任何迟缓或不适当的处理都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以下是关于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
1.确认病情
第一步是判断病人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一旦怀疑有休克,立即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
此外,了解病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2.维持呼吸
维持病人的呼吸是急救休克病人的重要步骤之一。
如果病人没有正常的呼吸,那么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以确保病人能够正常呼吸。
3.给予液体
快速补充适当的液体可以帮助病人稳定血压,减轻休克症状。
但是液体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例如病人是否有失血、休克的程度等。
4.给予氧气
休克病人常常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给予氧气可以帮助病人维持正常的呼吸,从而缓解症状。
5.维持温度
休克病人的体温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因此需要维持适当的温度。
在保持病人舒适的同时,也可以避免进一步的休克症状的加剧。
6.病因治疗
急救休克病人不仅仅需要对症治疗,还需要对病因进行治疗,以防止休克症状的再次出现。
病因治疗可能包括手术、药物治疗、止血等措施。
总之,急救休克病人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逆转病情,以尽可能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同时,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应该建立专业的急救小组,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加强培训和技能的提高,以提高对急救休克病人处理的成功率。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休克病人的护理包括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采用去枕平卧,消除休克的致病因素,病情观察要仔细、准确做好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及时报告医生。
公卫生人才网对考生进行护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1.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经诊断为休克的病例应立即做好输液准备,建立静脉通路,以确保迅速、有效的补充循环血量,输液常需从两条静脉通路同时输入:一条静脉快速输液,另一条静脉循环滴注各类抗休克需控制滴数的药物。
如病情不好转可进行静脉切开加后输液,快速纠正休克。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包括义齿)
根据病情常规吸氧(鼻导吸氧氧流量为3~5L/min,面罩吸氧氧流量5~10L/min),间歇吸痰,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加强心脏收缩力,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3.采用去枕平卧(也可取中凹卧位)
头稍偏向一侧,将下肢适当抬高(角度10 ~30 )有利于静脉回流。
4.消除休克的致病因素
如过敏性休克,应避免致敏性药物的再次接触,离致敏原。
对于内脏大出血,穿孔要及时治疗去除病因,否则所有抗休克措施很难起效。
5.病情观察:要仔细、准确做好重症病人护理记录,及时报告上级医生请求支援。
(1)生命体征的变化,能直接反映病员病情的发展趋向。
(2)神志及皮肤色泽和肢端温度的表现。
(3)观察尿量。
(4)定时作血气分析及pH测定。
(5)寒冷可加重休克,对抢救休克不利做好保暖工作。
休克护理要点
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护理休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1. 密切观察病情: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
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皮肤色泽和湿度、尿量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如有必要,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3. 建立静脉通路:尽快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给予药物治疗。
4.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液体进行快速补液,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
5.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等。
6. 调整体位:将患者置于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 20-30 度,下肢抬高 15-20 度),以增加回心血量和改善呼吸功能。
7. 保暖措施: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可使用毛毯、热水袋等保暖。
8. 心理支持: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减轻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9. 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10. 做好记录: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措施和药物使用情况,为医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休克的护理需要密切的监测和细致的护理操作,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失血性休克护理措施引言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从而引起全身组织器官供氧不足的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的状态。
在临床中,失血性休克是常见的危重病情之一,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
护理措施1. 快速评估与监测在休克病情到达时,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评估与监测十分关键。
如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态、心率、血压、皮肤的颜色与温度等指标。
此外,需密切监测尿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指标等,以及及时评估患者的痛苦程度和焦虑情绪。
2. 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要检查患者的口腔、喉部有无异物阻塞,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
在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人工气道建立,如插管或气管切开等。
3. 保持循环稳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循环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护理人员需要有效地保持循环的稳定。
首先,要确保患者迅速获得输血,并动态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
其次,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调整输液速度和补液方案。
此外,注意保持患者体位的适宜性,提高肢体抬高以促进返流。
4. 维持组织灌注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维持组织灌注。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皮肤颜色、温度以及尿量等指标。
确保患者足够的氧供,是维持组织灌注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适当提高氧流量,进行氧疗。
5. 疼痛管理休克患者常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护理人员需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及时给予相应镇痛措施。
常见的疼痛缓解方法包括药物镇痛、冰敷、按摩、放松技巧等方法。
6. 心理支持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病情,患者常常伴随有极度的焦虑和恐慌。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使用安抚性的语言和动作,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
7. 及时通报与记录护理工作的有效沟通和记录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及时通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此外,还需详细记录患者的护理措施、治疗效果和病情观察等内容,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休克患者该如何急救护理?
休克是一种因为身体无法有效供应足够的血液和氧气给各个组织器
官而导致的严重疾病,情况危急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
对于休克患者
的急救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如何进行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1. 快速评估病情:首先要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查看是否有意
识丧失、呼吸困难、脉搏弱或消失等情况。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处
于休克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 保持呼吸通畅: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如果发现呼吸困难或呼吸
停止的情况,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保持氧气供应。
3. 保持体温:休克患者易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需要及时为患者加
盖保温毯或使用热水袋等方法,保持患者体温,减少继续休克的风险。
4. 提高下肢: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帮助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增加
全身灌注,缓解休克状态,减轻症状。
5. 给予液体: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予休克患者静脉补液,以维持血容量,提高循环血容量,有助于改善休克的症状。
6. 密切观察: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
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有
效的护理。
7. 及时转运:如果情况允许,及时将休克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综上所述,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急救人员进行救治。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休克患者,我们也应该学会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希望大家关注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一起为创建更加安全的社会做出努力。
休克病人急救措施1. 介绍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其特征为机体的血流灌注不足,导致重要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氧供应。
休克病人需要紧急救治,以避免其情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
2. 识别和评估休克病人在急救休克病人之前,首先需要正确识别和评估其病情。
以下是一些识别和评估休克病人的方法:•观察病人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冷汗等。
•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
•询问病人的病史和近期生活事件,以便了解可能的诱因。
3. 基本急救措施休克病人的急救措施旨在迅速恢复血流灌注,以保障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急救措施:3.1. 平躺病人休克病人应该被放置在仰卧位上,以保持优化的血流。
3.2. 维持呼吸道通畅请确保休克病人的呼吸道通畅,以确保能够正常通气。
3.3. 终止诱因寻找并终止引起休克的原因,如失血、过敏反应等。
3.4. 氧气给予给予休克试图优化血氧供应,可通过面罩或氧气导管进行氧气给予。
3.5. 建立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液体和药物。
给予适量的液体可以增加血容量和改善血液循环。
3.6. 液体复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液体复苏。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3.7. 给予血液制品在某些情况下,休克病人可能需要输血或输注血浆等血液制品,以补充失血或改善凝血功能。
3.8. 给予药物根据休克类型和病因,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血管活性药物、血液稀释剂等。
4. 特定类型的休克急救措施不同类型的休克需要不同的急救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定类型休克的急救措施:4.1. 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
除了基本的急救措施外,立即停止出血是最重要的。
可以通过压迫伤口、绷带缠绕等方法实现。
4.2. 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是由于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
除了基本的急救措施外,迅速给予抗生素以治疗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4.3.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休克。
休克的护理常规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根据病情采取休卧平,平卧或将头和腿抬高30度。
2、避免搬动,注意保暖,防止烫份。
3、积极配合医生抢救,遵医嘱做病因治疗。
失血性休克立即止血。
其中门脉高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
感染性休克,迅速利用抗生素,心源性休克主要恢复心功能;创伤性休克,应给适量镇静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除去致敏源。
4、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备扩容,纠正酸中毒,升压,滴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静脉使用升压药时,防止外溢,以免影响压效果,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根据病情掌握肺水肿。
6、给氧,一般用鼻塞法或鼻导管法。
氧流量2 ~ 4升/ 分,保持呼吸通畅。
7、严密观察病情,每隔1 5 ~ 3 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一次,并记录。
注意心律、心率、心电图变化。
8、协助插管。
密切观察尿量,插管,测中心静脉压。
准确记录 2 4 小时尿量,特别注意每小时尿量。
质量要求:
1、迅速敏捷配合抢救。
2、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作好记录。
3、严防发生合并症。
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导言:心肺脑复苏是指对于心肺脑功能停止或临床抢救所需的紧急心肺复苏和脑复苏措施,是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2024年心、肺、脑复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的详细介绍,旨在提高对心肺脑复苏病人的护理水平,提高抗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一、护理目标:1. 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保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2. 确保病人氧供,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功能;3. 缓解病人疼痛,保持病人的舒适感;4.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5.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
二、护理措施:1. 快速反应:发现心、肺、脑复苏病人后,及时向医生或护理主管报告,寻求专业的帮助,启动复苏流程。
2. 评估病情:迅速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并记录相应的数据,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3. 管道畅通:确保病人的呼吸道畅通,清除可能的梗阻物,如呕吐物、分泌物等。
并及时行人工气道置入,辅助通气,维持呼吸功能。
4. 心肺复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包括按压胸骨、肺复张、电除颤等。
根据抢救指南及时对心脏按压、人工通气、生命征象监护进行评价并调整,达到心脏按压深度、频率和通气时机的标准。
5. 心电监护:使用心电监护仪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 氧气供应: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氧气供应。
根据病情调整氧气流量,及时更换氧气瓶,防止氧气不足。
7. 血流维持:通过静脉通路给予液体,维持患者的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
8. 药物应用: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应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普鲁卡因胺等,调整剂量和给药速度,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9. 体温调节:对于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病人降低体温,防止高温对身体造成损伤。
10. 疼痛管理:及时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如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保证病人的舒适感。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标准护理计划手术既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手段,又是一个创伤过程。
因此,手术前的准备,要求全面检查病人,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使病人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条件,以便更安全地耐受手术;手术后的处理,要求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促使早日康复。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焦虑;②活动无耐力;③疼痛;④低效性呼吸型态;⑤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⑥潜在并发症--术后休克;⑦潜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⑧知识缺乏:术前准备知识。
一、焦虑相关因素:1 麻醉。
2 对手术目的、程度不了解。
3 对手术结果的担忧。
4 环境的改变。
主要表现:1 虚弱、失眠、精神紧张。
2 易激动、发怒、坐立不安。
3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4 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护理目标:1 病人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及表现。
2 焦虑的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
3 病人能运用有效的应对焦虑的技巧。
护理措施:1 给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师、护士,使病人尽快熟悉。
2 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使之感到心情舒畅。
3 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病人焦虑的原因。
4 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处臵的程序及意义,提供病人期望了解的信息。
5 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的康复患者,通过"现身说法",减轻病人的焦虑。
6 若病人表现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必加以限制。
7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8 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机制减轻焦虑,如放松疗法。
具体步骤为:(1)深呼吸:引导病人做慢而深的呼吸。
(2)渐进性放松: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闭目,护士用缓和的声音指导病人每处有意识地肌肉收缩5秒钟,而后放松5秒钟,放松顺序为脚趾→脚→小腿→臀部→背部→双手→前臂→上臂→肩→颈部→面部。
全部结束后,安静15分钟。
重点评价:1 睡眠状态是否良好。
2 是否正常了解手术信息。
3 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二、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1 手术。
2 长期卧床。
3 营养不良。
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原则
休克是一种临床急重症,需要及时的护理干预以保护患者的生命。
以下是休克患者护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 快速评估和识别
休克患者往往表现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识别休克的类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
2. 确保通畅的气道和呼吸
休克患者可能存在呼吸困难或气道阻塞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并及时采取适当的呼吸支持措施,如氧疗等。
3. 补充液体和维持循环
休克患者的循环血量不足,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补充适
量的液体,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
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和速度,
如晶体液、胶体液等,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尿量等指标。
4. 控制出血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应积极控制出血源,并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对于其他类型的休克,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血管收
缩剂或扩张剂,以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
5. 监测和维持器官功能
休克会对多个器官功能造成损害,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
器官功能,如心脏、肾脏、肺等,并及时采取措施维持其功能。
例如,通过心电监护、尿量监测等手段来评估器官功能的状况。
6. 维持体温和提供心理支持
休克患者往往伴随体温变化和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维持患者
的体温稳定,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感。
以上是休克患者护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程度。
患者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当患者发生休克时,及时通知医生,立即抢救,去枕,取中凹卧位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大血管或应用留置针,及时补血容量),必要时建立双通道,但要防止发生肺水肿。
(三)抗休克总的原则是:扩容,纠酸,糖皮质激素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四)感染性休克以抗感染。
(五)低血容量性休克一止血、补液、补血。
(六)过敏性休克一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l一1ml。
(七)心源性休克一纠正心衰,抗心律失常。
(八)神经源性休克一立即给予哌替啶或吗啡镇静止痛。
(九)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皮肤色泽和尿量,并做好记录,注意保暖。
(十)留置尿管,记录出入水量和尿量,以判断病情。
(十一)安慰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十二)按规定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准确记录抢救过程。
感染性休克患者个案护理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感染性休克患者个案护理——应用从头到脚的评估模式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E-mail:实习单位:导师:内容1、前言 (3)2、病例 (3)3、发病及其处理 (5)4、从头到脚的评估方式 (6)5、本个案应用从头到脚评估方式进行评估 (7)6、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并诊断出其问题 (7)7、建立护理计划(目标、措施、评价) (9)8、评价在ICU中实施从头到脚评估法的优缺点 (11)9、总结 (12)10、参考资料 (13)11、附录附录一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及治疗 (14)附录二肺癌 (19)附录三重症肺炎 (24)一、前言19世纪中叶,意识到评估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Engel提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评估的内容发展为对病人身体、心理、社会的全面评估,即健康评估。
健康评估作为护理程序的首要环节,既是执行护理程序的基础,又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是保证高质量护理的先决条件。
评估阶段为实施高质量的个体化护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需要有标准、完整的评估来推进人类反应的诊断与治疗。
从头到脚评估法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常用的一种标准评估方法,指护士纵向从病人头部开始向脚部进行身体各部位的全面评估,确保一名护士,能全面有逻辑的彻底的评估患者,以更好地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护理评估的有效实践对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感染性休克:是急危重症和慢性病恶化导致死亡最常见的病理过程之一。
据报道美国(包括成人和小儿)住院病人中休克发生率为2%,病死率为20%~50%,在以下的个案护理中,我将应用头到脚评估法对感染性休克的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
将对病人疾病及此评估法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评估病人的刺激及行为,应用护理程序、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选择和实施护理措施、评价实施护理措施的效果,在最后,将对选择此评估法的积极面及消极面进行讨论。
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引言失血性休克是一种紧急的情况,通常由于大出血导致血容量严重减少而引发。
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采取措施,以恢复患者的循环稳定并防止进一步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护理措施,包括早期护理、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
早期护理措施早期护理措施是指在发现患者失血性休克征兆时立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尽快恢复患者的循环稳定。
以下是早期护理措施的要点:1. 确认失血性休克的征兆•患者出现明显的休克征兆,如皮肤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紧急呼叫医疗团队并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
2. 保护患者的气道•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需要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保持气道通畅。
•如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应及时给予气道支持,如气管插管或应用喉罩等。
3. 保持患者的体温•失血性休克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如使用保温毯等方式。
4. 保持患者平卧位•平卧位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保持血液循环稳定。
5.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液、输血等治疗措施的进行。
药物治疗措施药物治疗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药物干预可以快速调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措施:1. 补充液体•输液是失血性休克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静脉输液将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补液剂快速输送到循环系统,以增加血容量。
•输液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尿量等指标,确保补液量和速度适当。
2. 血液制品输注•对于重度失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制品输注,如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以增加患者的红细胞数和凝血因子含量。
3. 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用来提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硝普钠等。
4. 止血药物•对于出血原因未能解除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等。
手术干预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失血过多时,手术干预是必要的选择。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引言概述:创伤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生命威胁,常见于严重创伤、大出血或其他重大损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
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包括早期识别、体位调整、控制出血、液体复苏和休克监测。
一、早期识别:1.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皮肤状况,包括意识水平、烦躁不安、苍白或发绀等。
1.2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体温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3 评估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包括创伤部位、出血情况和伤口大小等,以便确定急救护理的紧迫性和方式。
二、体位调整:2.1 将患者平躺,保持头部处于中线位置,有助于维持脑血供和氧合。
2.2 抬高患者的下肢,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前负荷,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3 避免过度移动患者,以免加重伤情或引起进一步出血。
三、控制出血:3.1 快速评估和定位出血源,采取紧急止血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或使用止血药剂等。
3.2 高度怀疑内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或介入治疗,以控制出血源。
3.3 在控制出血的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气道通畅和呼吸功能,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人工通气。
四、液体复苏:4.1 根据患者的伤情和失血程度,选择合适的液体复苏方案,如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制品等。
4.2 进行液体复苏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尿量等指标,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和量,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4.3 注意避免液体过负荷或过度输血,避免引起心力衰竭或再灌注损伤。
五、休克监测:5.1 连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的恶化或复苏情况。
5.2 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如中心静脉压监测、肺动脉导管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评估患者的循环状态和容量反应性。
5.3 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和其他支持治疗措施等。
结论: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EICU病人一般护理常规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舒适、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
2. 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腕带等。
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叩背、皮肤按摩一次,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
4. 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逆行感染。
5.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智、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臵。
6. 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7. 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8.保证病人足够的摄入量,根据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吸收的流质饮食或遵医嘱补液,做好胃肠营养管及鼻饲的护理。
9.加强基础护理,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一般情况下每日为病人清洁口腔2次,清醒病人饭后协助其漱口;会阴护理2次。
10. 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灌肠。
11.保持各肢体处于功能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开始功能锻炼。
12.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1.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便及时输入液体和药物。
2.创伤及大出血的病人应尽快止血,并遵医嘱尽早输入血液制品。
3.保持静脉管路和各种导管的妥善固定及通畅,防止休克初期的躁动病人以外拔管。
4.采取头及躯干抬高10-15°,下肢抬高20-30°的中凹体位,也可采取平卧位,保持病人安静,不能在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随意搬动病人。
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一、休克的定义休克定义: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 导致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 缺氧,代谢功能及重要脏器损坏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二、休克的病因L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强烈神经刺激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三、休克的分类L低血容量性休克2.感染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4.神经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四.休克的主要表现L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2、微循环出现障碍3、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4、身体器官需氧气量与得氧量失调5、血压:收缩压<90mmHg和脉压差<30mmHg五、休克的发展过程(-)休克早期1、口渴,面色苍白、皮肤厥冷,口唇或四肢末梢轻度发绢2、神志清楚,伴有轻度兴奋、烦躁不安3、血压正常,脉压差较小,脉快、弱4、呼吸深而快5、尿量较少6、眼底动脉痉挛(二)休克中期L全身皮肤淡红、湿润,四肢温暖2、烦躁不安,神志恍惚3、体温正常或升高4、脉细速,血压一般在60mmhg以上5、偶尔出现呼吸衰竭6、尿量减少7、眼底动脉扩张8、周围循环不良,毛细血管充盈迟缓(三)休克晚期1、全身皮肤、黏膜发绢,出现紫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2、神志不清(昏迷)3、体温不升4、脉搏细弱,血压低或测不到,心音呈单音5、呼吸衰竭6、无尿7、全身有出血倾向8眼底视网膜出血或水肿六、实验室检查L血常规2、血气分析3、电解质测定4、动脉血乳酸5、凝血功能及酶学检查七.休克的监测重点L精神状态2、皮肤黏膜3、脉搏3、血压5、尿量6、呼吸7、体温。
八.急救护理1、取平卧位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度,如心源性休克同时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气急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位。
注意保暖和安静。
尽量不要搬动,如必须搬动则动作要轻。
2、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危重病人根据动脉pco2,po2和血液PH值,给予鼻导管或气管内插管给氧。
3、建立静脉通路如果周围静脉萎陷而穿刺有困难时,可考虑作锁骨下静脉及其他周围大静脉穿刺管,亦可作周围静脉切开插管。
休克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1)组织灌注量改变;(2)气体交换受损;(3)体液不足;(4)心输出量减少;(5)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
一、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主要表现:
1烦躁不安,表情淡漠。
2血压下降,脉细弱。
3四肢皮肤湿冷、紫绀、苍白。
4尿量减少。
护理目标
1神志清楚。
2四肢温暖、红润。
3尿量>30ml/h。
4生命体征平稳:脉搏<100次/分、血压>11/8kPa(80/60mmHg)、脉压>3.99kPa(30mmHg)。
护理措施
1理解病人焦虑不安情绪,态度要镇静、温和,忙而不乱。
2安置病人于休克卧位即分别抬高头部和腿部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时的负担。
3持续氧气吸人,一般为6-8L/min,以改善细胞缺氧,维持脏器功能。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设专人护理,并详细记录。
主要监测项目如下:
(1)意识表情: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情况,观察病人是否有神志淡漠、烦躁等。
若病人由兴奋转为抑制,提示脑缺氧加重;若经治疗后神志清楚,示脑循环改善。
(2)皮肤色泽和肢端温度:皮肤色泽及温度反映了体表灌注情况,若皮肤苍白、湿冷,提示病情较重;若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斑,提示进入DIC阶段;若四肢温暖、红润、干燥、表示休克好转。
(3)脉搏: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及强度。
若脉率进一步加速且细弱,为病情恶化的表现;若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提示病情好转。
(4)血压与脉压:血压下降、脉压减小,示病情严重;血压回升或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5)呼吸:观察呼吸次数、有无节律变化。
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呼吸增至每分钟30次以上或降至8次以下,示病情危重。
(6)尿量:能反映肾脏血流灌注。
认真记录每小时尿量,测定尿比重。
若每小时尿量稳定在30mL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7)中心静脉压(CVP):它能反映出病人的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的综合状况。
若血压降低,CVP< 0.49kPa(5cmH2O)时,表示血容量不足;CVP>1.47kPa(15cmH2O)时,则提示心功能不全;CVP>1.96kPa(20cmH2O)时,提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8)动脉血气:是判断肺功能的基本指标。
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为
10-13..3kPa(75-10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为5.33kPa(40mmHg)。
严密观察是否PaO2下降或PaCO2升高,警惕ARDS的发生。
5调整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1)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选择大静脉快速输液兼测中心静脉压;另一条选表浅静脉缓慢而均匀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数的药物。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浓度和滴数,用药后随时记录。
(3)根据用药目的,正确执行医嘱,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4)快速输液时,应注意有无咳红色泡沫样痰,防止肺水肿和心衰的发生。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以调整输入量。
6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1)严格查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名称、用法及用量,以保证用药的准确无误。
(2)均匀滴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禁忌滴速时快时慢,以至血压骤升骤降。
(3)扩血管药必须在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应用,以防血压骤降。
(4)若病人四肢厥冷、脉细弱和尿量少,不可再使用血管收缩剂来升压,以防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5)严防血管收缩剂外渗致组织坏死。
7注意保暖,如盖被、垫低温电热毯,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烫伤使皮肤扩张,加重休克。
重点评价:
1神志是否改善。
2血压、脉搏、脉压是否正常。
3四肢温度、皮肤色泽是否改善。
二、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肺泡与微血管之间气体交换减少;疼痛;痰液粘稠;焦虑有关
主要表现
1呼吸困难。
2血气分析值异常:PaO2下降、PaCO2升高、SaO2下降。
3呼吸模式改变:浅快呼吸。
4紫绀。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呼吸困难、疼痛有所缓解。
2病人双肺听诊无呼吸音减弱及异常呼吸音存在。
3病人的血气分析值在正常范围内。
4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
5病人掌握有效咳嗽技巧。
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一定温度(20-22℃)和温度(50-70%)。
2吸入氧气6-8L/min,若发展为成人呼吸窘迫征(ARDS),需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3给病人指导并示范有效的咳嗽技巧。
4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排出。
5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减轻焦虑,降低氧耗。
6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并观察其副反应如呼吸抑制。
7严密监测血气分析,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8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重点评价
1呼吸困难是否改善。
2呼吸模式是否正常。
3血气分析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4双肺听诊是否正常。
三、体液不足与失血如腹腔内出血;失液如禁食、呕吐、腹泻、引流过多有关
主要表现
1血压下降、头晕。
2口渴、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
3血清电解质异常。
护理目标:病人保持体液平衡,表现为:
1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
2尿量>30mL/h,尿比重值在正常范围(1.010-1.025)。
3粘膜湿润,皮肤弹性改善。
4血清电解质值在正常范围内。
护理措施
1 评估病人体液不足的症状、体征及严重程度,如血压、脉搏、皮肤弹性、尿量等。
2 严密监测心率、脉搏、血压,每2小时1次。
3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包括胃肠减压量、尿量、呕吐、进食及补液量。
4 遵医嘱及时快速输液,开放一条或一条以上静脉,用以输液、输血或静脉给药。
如输液速度不及失液速度时,就立即加压输液,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以调整输液量及速度。
5 若术后肠蠕动已恢复,能口服者,应鼓励病人尽早口服补液。
6 遵医嘱给予止呕、止泻药。
7 监测尿比重,每4小时1次。
8 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如尿素氮、肌酐、血清蛋白、红细胞压积等的变化。
9 监测体重的改变,若体重减轻2%-4%,表示轻度脱水;若减轻4%-6%,表示中度脱水;若超过6%,表示重度脱水。
10 应用升压药的护理:
(1)刚用升压药或更换升压药时,血压常不稳定,应5-10分钟测量1次。
(2)根据血压的高低适当调节药物浓度。
若病人感到头痛、头晕、烦燥不安时,就立即停药,报告医师。
(3)用升压药必须以低浓度慢速开始,每5分钟测血压1次,待血压平稳时及全身情况改善,改为15-30分钟测1次。
(4)静滴升压药时,切忌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5)长期输液病人,每24小时更换输液器,并注意保护血管。
重点评价
1、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尿量、尿比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3、脱水情况是否改善。
4、血清电解质水平是否正常。
四、心输出量减少与血容量减少、心肌缺血有关
主要表现
1、血压降低,脉搏加快而弱。
2、胸闷、眩晕,虚弱。
3、呼吸困难。
4、尿少。
6、动脉血气分析值异常。
护理目标:病人血液循环稳定,表现为:
1、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平稳。
2、呼吸困难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值正常。
3、尿量>30mL/h。
4、皮肤温暖、干燥。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心率、脉搏、尿量等的改变。
2、安置病人于平卧位,以利血液回流。
3、持续氧气吸入,一般为4-6L/min。
4、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有效的循环。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特别是密切观察每小时尿量,使尿量保持在30-50mL/h为宜。
6、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重点评价:
1、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皮肤粘膜的色泽、温度。
3、呼吸困难是否改善。
4、动脉血气分析值是否正常。
5、每小时尿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五、潜在并发症--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微循环灌注不良致皮肤缺血、缺氧;病人感觉和反应迟钝;长期卧床,局部受压;体温过高或过低
主要表现:
2、受压部位皮肤水肿、瘀血。
3、病人烦躁不安。
护理目标:病人皮肤完好无损。
护理措施:
1、积极纠正休克,改善周围微循环灌注,提高皮肤抵抗力。
2、护理操作轻柔、敏捷、熟练,以减轻对病人的刺激。
3、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若休克严重,切忌频繁翻动病人,以防血压下降。
4、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5、提供气垫、气圈,减轻局部受压程度。
重点评价:
1、受压部位皮肤颜色、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