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80.00 KB
- 文档页数:4
四等水准测量实验报告
水准测量的等级是根据国家水准网来定的。国家水准网布设成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其布设原则采用从高级到低级,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置,逐级加密的原则,等级划分是根据环线周长、附和路线长、偶然中误差、全中误差来分的。一、二等水准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可为研究地壳形变等提供数据。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需的高程控制。水准测量【leveling survey】指的是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测量观测程序和具体施测方法
2.熟悉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3.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过程
1.在确定为闭合水准测量及测量技术要求以后,我们组在学校内确定了一个可以测量的范围.
2.范围大致确定好了以后,我们进行了水准点位置的确定,以迈大步的形式确定距离,并且依次对转点进行了确定,总共设置了3个转点.
3.站点确定好了以后,我们进行了人员的分工,一位同学负责水准仪的拿取,粗平;两位同学负责瞄准,精平,和读数;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数据;一位同学负责同步误差计算;其他四位同学负责水准尺的正确摆放.
4.每测好一个站点的数据我们都会用双面法检核,满足容许值再进行下一个站点的测量(前尺不动,后尺成前尺).
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四标准视线
长度(m)
前后视距
差(m)
前后视距累
计差(m)
黑红面视距
差mm
黑红面高
差之差mm
等100 5.0 10.0 3.0 5.0
四.实验结果
所有数据符合各种限差要求,且仪器设备完整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日期:2014年10月8日天气:晴仪器型号:DS3水准仪组号:D
观测者:叶基霖,沈黎达记录者:汤维
司尺者:方圳燕,陈曼,周晴,吴芳芳,王舒函,陈炯
测站编号点号
后尺
上丝
前尺
上丝
方向及
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平均高差
(m)
备注下丝下丝
后视距前视距
黑面红面
视距差
d(m)
∑d(m)
A-B
0892 1706 后视0866 5653 0000
已知起始水准
点高程
=87.765m
K为尺长数:
K1 =4.787m
K2 =4.687m 0839 1636 前视1671 6358 0100
5679 6393 高差-0805 -0705 4687 -0.805
5627 6323
B-C
1360 0740 后视K11336 6024 0099
1311 0675 前视K20708 5495 0000
6048 5527 后-前0628 0529 4886 0.6285
5999 5462
C-D
1017 0963 后视K20989 5779 -0003
0961 0881 前视K10922 5610 0099
5806 5650 后-前0067 0169 4685 0.068
5751 5569
D-A 1384 1279 后视K11351 6039 0099
1328 1208 前视K21244 6031 0000
6066 6072 后-前0107 0008 4886 0.107 5995 6006
后视K2
前视K1
后-前
每页校核
(9)(10)
-=
∑∑0.100
[(3)(8)][(6)(7)]
+-+=
∑∑-1.510 (11)(12)
+=
∑∑2(14)=
∑ 1.61 2(14)=
∑ 1.61
总视距(9)(10)
+=
∑∑0.100
五.实验总结
由于是第二次参加实验,我们组的目的性和分工明显比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强了很多,实验进
行地也比较顺利。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意料之中的挫折:
1.寻找测点的时候两个水准尺的距离相差过大,导致数据不够准确,需要重新确定测点并且
测量数据
2.水准尺零基点的数值4.875和4.675的选择使我们纠结于数据的误差而不知错误在哪里
我们这次试验的成功经验;
1.水准尺的高差比较大,有利于观测和数据的获取;
2.小组内部人员分工比较合适,配合非常密切,达到了小组合作的目的;
3.确定了比较核心的小组结构,人员调配更加便捷
由此,我得出以下的实验总结:
1.在进行试验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对实验的流程和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2.合理的人员分配不仅可以全面地锻炼组员的能力,并且也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率,更增强
了小组的凝聚力
3.熟悉每一项误差核对方法和公示,才能利用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