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最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55 KB
- 文档页数:10
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最新)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工作的核心,确保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免受伤害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基本职责。
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指导,结合最新医疗实践,整理的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一、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对医疗差错进行持续监测、评估和反馈。
2. 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在职培训,提高诊疗技能,降低医疗差错。
3. 推广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二、加强患者身份识别,防止接错患者1. 建立严格的身份识别制度,使用至少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
2. 加强床头卡、腕带等患者身份标识的使用,确保标识清晰、准确。
3. 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防止接错患者。
三、加强用药安全管理,减少药物不良事件1. 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2. 加强药物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预防跌倒和坠床,保障患者安全1. 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地面平整、无障碍物。
3. 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加强陪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预防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 加强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3.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六、加强手术安全管理,降低手术风险1. 建立严格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流程。
2. 加强术前评估,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3. 加强术后管理,预防手术并发症。
七、提高急救水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 加强急救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提高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定期开展急救培训。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22版患者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患者安全目标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医院改革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医院患者安全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了患者安全目标2022版,旨在引导和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一、提高医疗质量水平1.不良事件率降低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不良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工作,推动医院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合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
2.医疗差错率降低医院要加强医疗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医疗差错的预防和处理,推动医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
3.医院感染率降低医院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医疗设施的维护工作,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提升医院感染控制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率。
二、加强患者权益保护1.加强医患沟通医院应加强医患沟通,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确保患者了解和配合医疗工作,促进医患和谐。
2.保障患者信息安全医院要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禁止泄露和滥用患者信息。
3.提高患者满意度医院要积极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增强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
三、提升医务人员素质和技能1.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院要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2.规范医务人员行为医院要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行为规范,规范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职业操守,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强化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和管理,强调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推动医务人员主动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加强医疗质量监管1.健全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医院要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病人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病人安全是现代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确保病人安全是提升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提高医疗识别准确性1. 准确识别病人身份: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准确无误。
避免因识别错误导致的治疗失误。
2. 使用病人标识:为病人佩戴腕带标识,确保病人在院内所有检查、治疗、护理环节的身份准确。
3. 严格用药管理:在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加强对药品名称、剂量、规格、途径、时间的核对,降低用药错误。
二、加强药品安全管理1. 规范药品采购、储存、配送:确保药品质量,加强对高警示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的管理。
2. 药品合理使用: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合理开具处方,避免过度治疗和药物滥用。
3.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三、预防跌倒和坠床1. 病人评估:对新入院的病人进行全面评估,识别高危人群,制定预防措施。
2. 环境安全: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光线充足,地面防滑,床栏完好,警示标识清晰。
3. 健康教育: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防范意识。
四、预防院内感染1.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 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3. 加强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医源性感染。
五、预防误吸和窒息1. 病人评估:识别高危病人,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2. 饮食管理:合理配置饮食,指导病人进食,避免误吸。
3. 紧急处理:制定误吸和窒息的应急预案,确保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
六、预防压疮1. 病人评估:定期评估病人皮肤状况,识别高危人群。
2. 压疮预防:采用合适的床垫、床单,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参与压疮预防,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七、预防医疗差错1. 标准化操作:制定各类医疗操作的标准化流程,降低差错风险。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 •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 •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 •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 •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一、提咼用约安全。
1. 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2 •有误用风险的药品要严格管理。
3 •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4 .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5.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6 •进一步完善输液配伍的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7 •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并能执行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证明。
8 •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 •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要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
2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3 •在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中国就医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目标一: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营- 促使医疗机构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
- 动态监测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目标二:保障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安全使用- 加强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质量监管,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和技能。
目标三: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 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医务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
目标四:加强患者的安全保护- 完善患者安全管理措施,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 提高患者对就医安全的知晓和参与度,促进共同维护就医秩序和安全。
目标五:改善就医环境的安全性- 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和伤害风险。
- 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确保其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安全威胁。
目标六:加强医疗纠纷的安全化解- 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快速高效地解决医疗纠纷。
- 提供法律援助和调解服务,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目标七: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安全发展- 加强医疗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被篡改。
- 推动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便捷而安全的医疗服务。
目标八:加强医疗科技创新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医疗科技创新的安全监管,确保技术安全和合规性。
- 促进医疗科技创新的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先进技术惠及更多人群。
目标九:加强医疗机构的应急管理能力- 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的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提前应对突发事件。
- 加强医疗机构的灾害演练和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目标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就医安全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先进国家的就医安全经验和管理机制。
- 积极参与国际医疗安全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提升我国的就医安全水平。
以上是中国就医者十大安全目标的最新版,旨在通过各项措施和改进,提升我国就医的安全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利益。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二、提高用药安全。
1.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2.有误用风险的药品要严格管理。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5.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进一步完善输液配伍的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7.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并能执行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证明。
8.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要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
2.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3.在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提供服务能力和对象,针对报告途径、重点对象、报告题目等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
(标红部分为新增内容)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信息
目标五提高用药安全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目标八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
患者安全人人有责,前到分诊、导诊、挂号处,后到各临床、检查科室;大到手术、用药等诊疗操作,小到拖个地、铺个床单的规范和流程,无不影响患者安全。
医院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中坚力量,保障患者安全是医院的基本职责和义务,也是医院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期望我院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规范医疗行为,形成系统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又是鲍曼不动杆菌惹的祸
近日,在日本东海大学附属医院的急诊ICU发生了一起由于鲍曼不动杆菌造
查,发现3位患者并没有共
人员及护理区域也不存在
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为
杆菌。
系统鲍曼不动杆菌的定植
洗手池中采样发现了鲍曼
不动杆菌定植污染后,医务人员使用这一供水系统为患者做口腔护理而造成随后的医院感染爆发。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在中国,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患者安全成为医疗系统中的重要议题。
患者安全目标的制定,旨在提高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规范医疗行为、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和管理,使患者能够安全地享受医疗服务。
本文将根据现阶段的医疗实践和患者需求,提出中国患者最新版的十大安全目标,并探讨每个目标的重要性、应当采取的措施以及相关的案例。
一、医疗过程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患者的医疗过程信息需要得到全面、准确、及时的记录和传递,以保障患者的连续护理与安全。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信息记录、传递和存档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保证患者的医疗信息安全。
例如,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记录的电子化、可检索化,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解和遗漏。
二、医疗设备安全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和更新制度,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加强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减少设备使用不当所引发的医疗事故。
例如,定期维护医疗设备、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标准操作规范,以及提供培训课程和考核制度。
三、医疗感染控制医疗感染是医疗机构内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传播方式,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安全。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感染监测和控制工作,制定并执行相关的感染防控政策和操作规范,更新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和环境卫生意识。
例如,定期举办感染控制知识培训班、采取隔离措施,提高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卫生习惯。
四、药品安全药品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患者使用的药品应安全、合理、有效。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药品管理,推行订单用药,落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分发和使用全过程管理。
同时,加强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药品安全意识,防范不良药物反应和药物误用。
例如,建立药物警示系统、制定规范用药指南,并加强患者用药教育。
五、手术安全手术是医疗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手术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汇总(最新)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免受伤害是每一个医疗机构和医疗工作者的责任。
一、预防医疗错误1. 提高医疗工作者对医疗错误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 建立明确的医疗流程和操作规范,降低医疗错误发生的风险。
3. 加强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4. 对医疗错误进行及时报告、分析和总结,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提高用药安全1. 制定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等环节安全可靠。
2. 加强对医疗工作者药品知识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 建立用药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三、预防跌倒和坠床1. 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2.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 改善病房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4. 定期对病房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安全。
四、预防医院感染1. 建立严格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2. 加强对医疗工作者的感染防控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3. 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感染预防措施。
4. 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
五、保障患者营养安全1. 制定科学的营养管理制度,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均衡。
2. 加强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3. 提高医疗工作者对营养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营养治疗效果。
4.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教育,提高营养意识。
六、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管理1. 制定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确保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2. 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 提高医疗团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
4.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救治过程中的满意度。
七、提高手术安全1. 制定严格的手术管理制度,确保手术安全。
2. 加强对手术团队的培训,提高手术技能。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3篇)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篇一)引言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院的声誉。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疗机构普遍遵循一系列安全目标。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背景与意义正确识别患者是医疗安全的基础。
错误的身份识别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治疗和用药,严重威胁患者安全。
具体措施1. 使用唯一标识符: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身份标识符,如住院号、医保卡号等。
2. 多重身份验证:在关键医疗环节(如手术、给药)进行多重身份验证,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等。
3. 佩戴身份标识牌:确保患者佩戴清晰可见的身份标识牌。
案例分析某医院曾发生一起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手术事故,事后医院加强了身份验证流程,采用电子身份识别系统,有效减少了类似事件的发生。
目标二:确保用药安全背景与意义用药错误是医疗事故中的常见类型,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具体措施1. 标准化用药流程: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用药流程,包括处方、配药、给药和监测。
2. 药物核对制度:在给药前进行严格的药物核对,确保药物名称、剂量、途径和时间的准确性。
3. 药师参与: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审核,提供用药咨询和监测。
案例分析某医院通过引入智能药物管理系统,实现了药物的全流程监控,显著降低了用药错误率。
目标三:保障手术安全背景与意义手术是高风险医疗操作,手术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具体措施1. 术前核对制度:在手术前进行详细的术前核对,包括患者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
2. 手术安全核查表:使用手术安全核查表,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安全标准。
3. 多学科协作: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手术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
案例分析某医院通过实施手术安全核查表,显著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目标四:预防医院感染背景与意义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医疗机构的重点工作。
中国病患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中国病患十大安全目标(最新版)1. 病患隐私保护: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得到妥善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病患隐私保护:确保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得到妥善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2. 医疗环境卫生:加强医院和诊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疗环境卫生:加强医院和诊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用药安全:提倡合理用药,遵守医嘱,减少药物误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安全:提倡合理用药,遵守医嘱,减少药物误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手卫生: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宣传教育,降低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手卫生: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手卫生宣传教育,降低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5. 病患知情权:保障患者的知情权,提供清晰、全面的医疗信息和治疗方案解释。
病患知情权:保障患者的知情权,提供清晰、全面的医疗信息和治疗方案解释。
6. 饮食安全:确保医院及诊所提供的饮食安全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播疾病。
饮食安全:确保医院及诊所提供的饮食安全卫生,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播疾病。
7. 手术安全:加强手术室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手术安全:加强手术室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8. 病患投诉处理:建立健全的病患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病患的合理诉求。
病患投诉处理:建立健全的病患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病患的合理诉求。
9. 医疗设备安全: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设备失灵带来的风险。
医疗设备安全: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设备失灵带来的风险。
10. 医疗纠纷预防:完善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医疗纠纷预防:完善医疗纠纷预防机制,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
以上是中国病患十大安全目标的最新版。
这些目标旨在增加病患的安全感,提高医疗质量,保护患者权益。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机制,我们将确保在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错误发生。
_注意:该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走位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竟是病人、意识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表示(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则其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须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储存、识别与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惧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理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床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由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计数、能学或没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24一、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背景与重要性: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错误的身份识别可能导致错误的诊断、治疗和用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医疗信息化的推进,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具体措施:1. 多环节验证:在患者入院、检查、治疗、手术等各个环节,采用至少两种以上的身份验证方法,如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手腕带等。
2. 信息化手段:推广使用电子病历和智能识别系统,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
3. 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培训,强调其在医疗安全中的重要性,提高其责任心和操作规范性。
4. 患者参与: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身份验证过程,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期效果:通过上述措施,显著降低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二、优化用药安全管理背景与重要性:药物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用药安全管理涉及药物的选择、开具、调配、发放和使用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具体措施:1. 药物清单管理:建立并更新医院的药物清单,明确各类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和用法,确保医生开具处方的准确性。
2. 药师审核:加强药师的审核职责,对每一张处方进行严格审查,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医生沟通。
3. 信息化系统:利用电子处方系统和药物管理系统,实现药物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减少人为错误。
4. 患者教育:在患者用药前,详细告知其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5. 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预期效果:通过全方位的用药安全管理,显著降低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三、加强手术安全核查背景与重要性:手术是高风险的医疗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二、提高用药安全。
1.诊疗区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应有相应规范;存放毒、剧、麻醉药应符合法规要求,严格管理和登记。
2.有误用风险的药品要严格管理。
3.病区药柜的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4.所有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都应有严格核对程序,且有签字证明。
5.在开具与执行注射剂的医嘱(或处方)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6.进一步完善输液配伍的安全管理,确认药物有无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注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7.病区应建立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医师、护士知晓并能执行这些观察制度和程序,且有文字证明。
8.药师应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方法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要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不得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或检验数据。
2.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抢救时,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尤其是在超常规用药情况下),事后应准确记录。
3.在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包括医技科室其他检查)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
1.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提供服务能力和对象,针对报告途径、重点对象、报告题目等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最新)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为了提高患者安全,减少医疗差错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而设立的具体目标。
以下是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政策,结合实际医疗情况,详细阐述的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患者身份识别1. 目标描述:确保在医疗活动中正确识别患者身份,避免发生医疗差错。
内容丰富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身份识别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身份的正确识别:(1)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登记制度,确保患者基本信息准确无误。
(2)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二维码、腕带等,方便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患者。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护人员在执行医疗操作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身份识别意识。
(5)建立健全的患者身份识别失误报告和纠正机制。
二、患者用药安全2.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减少用药错误。
内容丰富版: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1)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加强药师的培训和配备,提高药师的专业素养。
(3)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患者用药与医生处方相符。
(4)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减少用药错误。
(5)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三、患者诊疗安全3.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诊疗安全,减少误诊、误治。
内容丰富版:患者诊疗安全是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诊疗安全:(1)加强医生的专业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2)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提高诊断准确率。
(3)采用现代化检查设备,提高检查准确率。
(4)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减少误诊、误治。
(5)建立健全的患者诊疗安全监测和改进机制。
四、患者手术安全4. 目标描述:确保患者手术安全,减少手术并发症。
内容丰富版:手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患者手术安全:(1)加强手术团队的培训和协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1篇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10月9日发布了《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本规定旨在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精神,明确我国医疗领域病人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病人安全目标1. 提高病人识别准确性(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在抽血、给药、输血等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不得仅以房号作为识别依据。
(3)开展请病人说出自己姓名,后再次核对确认病人姓名的方法。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责任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6)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辩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2. 加强医务人员沟通(1)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
(2)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
(3)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
(4)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标准、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3. 规范手术流程(1)严格执行手术平安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错误。
(2)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确保手术方案合理、安全。
(3)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环境、器械、敷料等符合要求。
(4)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4. 加强药品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
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
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七)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回报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
(三)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确保安全注射。
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和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
(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
(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
【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安全的医疗照护”。
【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
(一)建立管路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
(二)建立管路事件的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三)建立管路事件的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的发生。
(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和处置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管路安全的培训,鼓励和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管路安全管理。
【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照护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信息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协助其正确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
(三)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操作部位确认、输液输血、药物使用、患者转运等诊疗过程。
(四)引导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相关信息,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五)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和指导患者建
立更好的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
确保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及时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的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设置制度和规范及警报响应和处置流程,评估医务人员对警报的敏感性及警报对临床工作流程的影响。
(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
(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错误。
(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登录和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四)确保录入内容的标准、完整及准确,避免由于复制、粘贴所致的错误。
(五)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的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
有效应用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医嘱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