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195.14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下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交通拥堵问题2、清朝前期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A. 扬州B. 苏州C. 景德镇D. 松江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4、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周明清时期遇见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A. 苏商粤商B. 晋商微商C. 浙商苏商D. 苏商微商5、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 发展海外贸易B. 推行垦荒政策C. 招募农民屯田D. 改进生产工具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7、乾隆时出现的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8、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A. 人地矛盾逐渐突出B. 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C. 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D.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9、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一繁盛的景致出现在清朝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10、下列作物中哪一个不是明代从国外引进的()A. 玉米B. 甘薯C. 水稻D. 马铃薯11、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A. 耕地面积扩大B. 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12、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 与手工作坊相比,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B. 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D. 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3.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盛世滋生图》《乔家大院》《胡雪岩》《清明上河图》A. 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C. 古代商业的繁荣D. 古代城市的发展4.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A. 闭关锁国B. 休养生息C. 轻徭薄赋D. 自由贸易1 / 135.在清朝,一个英国商人想要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货物,必须通过下列哪个机构()A. 宣政院B. 市舶司C. 理藩院D. 广州十三行6.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A. 浙商B. 闽商C. 冀商D. 晋商7.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②人口数量较快增长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④手工工场较成熟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8.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A. 商帮的形成B. 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C.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 国际贸易的频繁9.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A. 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C. 形成一些大的商帮D.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10.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帮的活动D. 商品贸易的兴盛11.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题(解析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2.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
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A. 与手工作坊相比,其生产规模大、产量高B. 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C. 有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D. 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不再进行全过程的生产3.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盛世滋生图》《乔家大院》《胡雪岩》《清明上河图》A. 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C. 古代商业的繁荣D. 古代城市的发展4.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
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A. 闭关锁国B. 休养生息C. 轻徭薄赋D. 自由贸易1 / 135.在清朝,一个英国商人想要在中国经营进出口货物,必须通过下列哪个机构()A. 宣政院B. 市舶司C. 理藩院D. 广州十三行6.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外,主指的是一种商业活动。
“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A. 浙商B. 闽商C. 冀商D. 晋商7.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②人口数量较快增长③官僚地主兼并土地④手工工场较成熟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③④8.下列不属于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的是()A. 商帮的形成B. 男耕女织的生产和生活C.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D. 国际贸易的频繁9.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A. 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 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C. 形成一些大的商帮D.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10.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 手工业的发展C. 商帮的活动D. 商品贸易的兴盛11.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因果关系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内在联系之一。
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唐王朝的灭亡B.宋辽澶渊之盟——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C.军机处的设置——朱元璋强化皇权D.清朝人口增长——人地矛盾与开荒垦田2.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表现的是( )A.耕地面积扩大B.治理黄河等河流,兴修水利工程C.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的发展D.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作物3.明清时期江南一带戏曲兴盛,许多人刊刻剧作“以娱民众”。
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封建制度衰落B.海外贸易繁荣C.商品经济发展D.印刷技术提高4.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B.工商业市镇繁荣C.人地矛盾突出D.海外贸易的兴盛5.★《胡雪岩》和《乔家大院》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 )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二、材料分析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速荒地的开发,朱元璋还采取了移民屯种的办法,把农民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到人少地广的地方。
凡移民垦田的,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还免去赋税三年。
在定额之外多开垦的荒地,永不起科。
洪武三年(1370)六月,迁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四千多户到濠州种田,又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
以后朝廷多次组织太湖流域和山西无地的农民,迁到淮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垦荒。
这些措施大大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也使大量土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清初)顺治下谕“各州县以招民劝耕之多寡、道府以责成催督之勤惰为殿最”;康熙时,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淮黄故道,次第修复”。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A.3亿亩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5.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④②③ D.①③②④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出现了农村集市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置D.商业市镇兴盛7.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8.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9.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A.浙江广东B.安徽山西 C.山西江苏D.广东福建10.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交通拥堵问题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之一。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国之大计”是()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C.发展商品贸易D.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A.水稻、玉米B.玉米、甘薯C.甘薯、小麦D.小麦、水稻3、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
下列内容能够入选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①农业生产恢复发展②商业活动限于城镇③手工业工场较成熟④官僚地主兼并土地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4、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朝代年号公元人均亩数康熙二十八年1673年27.92乾隆二十八年1753年 6.89A. 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B. 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C. 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D. 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5.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前期出现了()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康乾盛世”D.“同光中兴”6.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反映了当时()A.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B. 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 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D. 人口不断增加7.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8.“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表明徽商()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B.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9.据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前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1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 2 )在水利兴修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 3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4 )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2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手工业的发展( 1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2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5.商业的繁荣( 1 )商业网: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 2 )商帮: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
知识点3 人口的增长6.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7.表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8.弊端( 1 )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 2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C.发展商品贸易D.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A.水稻、玉米B.玉米、甘薯C.甘薯、小麦D.小麦、水稻3.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
此画反映的风貌是 ( )A.农产品投入市场B.商帮形成C.白银广泛使用D.商业繁荣4.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①人地矛盾突出②生态环境破坏③经济持续发展④农业较快恢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右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
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6.清朝前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有( )①推广种植高产作物②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形成一些大的商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8.“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B.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9.晋商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驰骋商界500年之久。
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
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
晋商合伙经营,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与答案1、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鼓励垦荒B.改良新品种C.人口的迅速增长D.治理黄河,修建堤坝2、《乔家大院》《晋商》《徽商》等电影、电视作品使明清的“商帮”走入人们的视野。
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商业群体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地域性B.政府大力支持C.长途贩运活动为主D.货币广泛流通为条件3、清初的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A.农业生产B.手工业生产C.商业贸易D.中央集权4、下列哪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A.顺治帝B.康熙帝C.乾隆帝D.雍正帝5、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A.晋商B.徽商C.苏商D.浙商6、据记载,至乾隆时某座城市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该城市是()A.盛泽镇B.汉口镇C.苏州D.扬州7、下列关于清朝前期汉口镇商业繁荣的描述,正确的是()A.“舟樨塞港,街道肩摩”B.“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C.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D.“湖广熟,天下足”8、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康熙年间清政府奖励垦荒,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③高产作物甘薯、玉米得到推广④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清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手工业部门齐全B.产品质量精良C.品种花色繁多D.手工工场发达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晋商被称为“天下第一商帮”首先在于其从商历史最长,作为商帮活动的时间也最长,在经商中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人。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A.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B.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C.商业活动频繁加剧土地兼并D.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清前期,江宁(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组织机工生产。
这反映了清朝手工业的情况是()A.利用手工工场走规模化生产B.出现一批科学家,改进了生产工具C.棉纺织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行业D.商帮在纺织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二16至18世纪,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徽商、晋商、闽商、粤商、赣商、鲁商等聚集着众多商人的商帮的行为,与以往个别商人的经营活动,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内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经济区内交换,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贸区。
江南经贸区是在江南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丝织业、棉纺织业等基础上形成的。
江南向全国输出的主要是相对高值的丝、棉纺织品,从全国输入的是低值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粮食、大豆、蓝靛、木材、纸张等。
——摘编自唐文基《16至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6—18世纪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筑围打坝,填塞日多”可知,清乾隆时,人们不断侵占湖泊、河道为耕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一、选择题1.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
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B.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C.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传统农业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清朝人口在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有限的土地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
B 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表格类选择题首先要审清表格的标题,它规定了具体的选答的领域。
其次要读图表的时间,时间反映了这个时间段相关的史实;最后通过表格中数字变化,总结规律,确定材料所要表达的信息。
通过表格能一目了然的看到清朝人口不断增长,而人均土地面积下降,由此得出:人地之争的矛盾。
2.(题文)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
这充分表明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反映了机户李扁担、李东阳所拥有的织机数量即佛山镇所拥有的工场数量、工人数量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不合题意;清政府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扩大税源,才暂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2019·四川遂宁期末)下面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人口的显著增长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2.(2019·福建南平期末)如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3.(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为了大幅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4.(2019·安徽蚌埠期末)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其主要原因是(B)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5.清朝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D)A.水陆交通发达B.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C.出现大型的商帮D.出现“交子”6.(2018·江苏淮安期末)明清时期,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A) A.晋商与徽商B.徽商与浙商C.苏商与鲁商D.鲁商与晋商7.(2019·湖北荆门期末)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8.(2019·四川宜宾期末)下面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A)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C.明长城最终完工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9.(2019·北京期末)以下两个表格反映出,清朝(D)1685—1778年清朝的人口数量A.B.商品经济迅速发展C.耕地面积逐渐下降D.人地矛盾逐渐突出10.(2019·四川宜宾期末)《清顺治朝实录》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方准征收钱粮。
”这一措施(C)A.阻碍了清初农业的发展B.导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C.推动了清初农业生产的发展D.减轻全国农民的徭役负担11.(2019·四川广安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4小题)1.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
”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2.瓷器凝聚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与东方民族精湛的审美意趣.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是()A.南京B.松江C.广州D.景德镇3.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
”这反映了清朝()A.设立关卡、禁绝贸易B.抑制商业、实行海禁C.重农抑商、打击海运D.征收重税、限制商贸4.某兴趣小组在学习“清朝历史”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与学习卡片内容相对应的选项是()A.社会风貌B.君权强化C.民族关系D.闭关锁国5.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A.重本抑末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C.鼓励海外贸易D.禁海政策6.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清朝处于康乾盛世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D.中国推行开放政策7.以下出现于清代的是()A.醴陵瓷B.蔡侯纸C.浏阳花炮D.铜官陶8.北宋时期发明的纸币﹣﹣交子,因为没有合适的土壤,所以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消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A.明朝政治腐败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以农立国,轻视商业9.“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B.商业繁荣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B.重视塞防忽视海防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积极培育国内市场11.鸦片战争前,有一位英国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中国销售,他抵达中国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A.市舶司B.军机处C.锦衣卫D.广州十三行12.某同学在自学“闭关锁国政策”这一内容时,自制了一张小卡片,请指出其中有几处错误()①自给自足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实行的根本原因②该政策就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③该政策从根本上抵御了外国的殖民侵入④清朝实行该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A.1个 B.2个 C.3个 D.4个1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训练1.明朝中后期,一些实力雄厚的商帮在上海外冈、枫泾、南翔诸镇投重资开设棉布字号,收购棉布。
同时,开设染坊并雇佣工匠加工,亦工亦商。
材料反映商帮的经营活动A.促进了投资方式的改变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C.标志着资本主义的产生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这有利于A.手工业的发展B.彻底解决温饱问题C.促进农业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3.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
材料反映出晋商()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4.明成化七年,朝廷开始在芜湖设置推关交税,四面八方的商人和船队齐聚芜湖,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推动了芜湖工商业的发展。
这体现出影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是()A.国家政策B.交通便利C.经济重心的南移D.生态环境5.康熙年间,苏南地区每亩地价银四五两,米每升钱七文。
到乾隆中后期,地价增至七八两至十余两,米价上涨四至五倍。
康乾时期地价、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快速增长B.闭关政策推行C.官僚机构臃肿D.君主专制强化6.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业市镇的发展D.人口数量的增长7.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氏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联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A.1亿亩B.2亿亩C.3亿亩D.4亿亩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
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
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A.商业的发展B.社会的倒退C.人们观念的陈旧D.具有反抗精神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A.北京B.扬州C.杭州D.苏州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A.三分之一B.四分之一C.五分之一D.八分之一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
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C.人口的快速增长D.统治者的政策推动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8.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突破了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了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9.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
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
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
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
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 3.黄宗羲的观点是什么? 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随堂巩固案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大力( B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 ) A.纺织业 B.采矿业 C.运输业 D.餐饮业 3.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①农村集市②区域性市场③城镇集市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①③②④
4.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 ) 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选择题 1.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A ) A.3亿亩 B.5亿亩 C.7亿亩 D.9亿亩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D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
这两个著名商帮来自( B )《胡雪岩》《乔家大院》 A.浙江广东 B.安徽山西C.山西江苏 D.广东福建
4.(2014•山西省)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
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C )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5.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清朝
前期出现了( C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康乾盛世” D.“同光中兴” 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
点是( D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置 D.商业市镇兴盛 7.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从康熙时的1.5亿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B ) A.1/2 B.1/3 C.1/4 D.1/5 8.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
也同样存在,即( D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
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
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
展到二十余张。
材料三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明
清时期什么社会经济现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材料一、二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经营商
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
(3)材料三说明当时还存在什么现象?为什么?投资田产是当时
经济活动的主流。
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