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大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A.种植业B.水利业C.交通业D.纺织业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B.城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A.顺治年间[板书设计]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提高(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3.影响:推动经济发展,导致人口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含达标测试题)一、课标要求1、内容要点: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2、认知提示: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解读: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农业生产爰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侏士妄发展与大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提倡预习,自主学习。
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展示课题,我们先看几个关键词,根据你自己预习的情况,说一说你的了解的大体内容。
然后导入新课。
2、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1644-1795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史料等资源,自主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剖析,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史料、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地图等材料。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2、过程与方法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
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讲授新课:一、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学生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91页)七七事变的时间、地点、发动者、简单经过、影响师: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才是全民族的抗战?师生:七七事变之前(西安事变之前),蒋介石一直推行不抵抗政策;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师:为什么日本全面侵华首先在卢沟桥爆发?师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过度: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展示材料: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陷落。
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师设问: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对日政策如何?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的演说,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
他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插图、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3.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插图、文字、动画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例、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课题:第 19 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2. 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3. 通过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学习,感受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2. 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提问:这幅图描绘了什么场景?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从而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①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②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①展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及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②组织学生讨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原因,教师进行总结。
(3)人口的增长①展示人口增长的相关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口增长的状况。
②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 课堂小结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4.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政策,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图片、史料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贡献。
2. 掌握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2. 学生对古代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明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2. 多媒体设备。
3. 图片、实物等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古代科技发明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科技的好奇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教材第19课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科技发明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Step 3: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你们对古代科技发明有什么了解?2. 你们认为古代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3. 你们觉得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Step 4: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Step 5: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科技发明,写一篇短文介绍其基本情况和影响。
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深入探讨古代科技发明的具体细节和影响,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拓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知道人口增长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借助图片和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清朝人口的增长问题的了解,认识人口的增长给整体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清乾隆年间云南布政使司颁发的开荒执照》图片、《姑苏繁华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自主探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二】清军入关后,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战争延续了20多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残酷景象。
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封建剥削的顺利进行,逐步调整了统治政策。
在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下,农业、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那么发展的具体情况怎样呢?●新课讲解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分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
材料二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成为商品。
材料三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
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
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
2、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发展具有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思考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老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初中历史七下第19课教案
1.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2. 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准备:
教材:《中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教具:图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并提出问题:你知道科举是什么吗?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
二、讲解科举制度(15分钟)
1. 命题人:皇帝或皇宫中的命题官;
2. 设难: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庙试、乡试和会试;
3. 内容:主要考察文才和诗赋。
三、讨论科举的影响(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并向全班汇报。
四、总结科举的作用和意义(10分钟)
老师总结科举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争取进入士子阶层。
五、课堂作业(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调查和查询资料,了解他是如何参加科举考试,并最终成为功名显赫的士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能够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第三单元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
目标2:举例说出清朝前期兴盛的表现,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素材—清朝工商业的发达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模块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
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明清史料》丙编,第783页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乾隆“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乾隆帝及其时代》原因: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清朝的诸位帝王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哪些措施?(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兴修水利,治理河道;(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1)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顺治六年)凡各处逃亡民人,不论原籍、别籍,必广加招徕,编入保甲,俾之安居乐业。
察本地方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清实录·世祖实录》垦荒政策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人民勤劳耕种农民治其业,自非岁时伏腊(四季时节更换之时)、省祠墓、通亲戚,则晴事耕耘,雨勤织绩,赤背而薅草,跣足而犁冰。
——《安吴四种·作力》1661——1766年耕地面积的变化(2)兴修水利,治理河道;(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课题: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等。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请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下册的第19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展示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活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2.运用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和分析史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课程相关的历史史料和图片。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等方面的资料。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3.操练(15分钟)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海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湖广地区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吧!【新课探究】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史料研读:清朝建立之后,顺治、康熙、雍正统治时期,政府明确提出“王政之本在于农桑”。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与鼓励。
正因为如此,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时间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该时期封建经济的某种繁荣。
——福建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史》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推行的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提示:特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通过立法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鼓励。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史料研读: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指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以前地广人稀、物产不丰的湖广地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成为粮食供应的重要基地。
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
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人口稠密、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朝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答案提示:表现: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局面。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学习要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
2.学习提示:了解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地图册等资料,归纳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口增长的基本史实,了解感受清朝前期的兴盛。
2.结合《清代纺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图文资料,探究清朝经济与前代相比的发展表现。
3.通过问题探究,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认识经济发展为清代前期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并通过中外对比,感受发展中的隐忧,认识多角度看历史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难点:1.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对手工工场,商帮等专有名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出示图片)《中国春运》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统计图。
设问)看了这张图片,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过渡)但这不是中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比例最高时期、(出示资料)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达到3亿,占到世界1/3。
(设问)这是什么时期?生:……师:清朝前期指1636年--1840年,尤其是康雍乾三朝。
那时,清朝策马中原,一统江山;前期统治者,长袖善舞,在政治,军事,民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而这一切的重要基石就是经济大发展。
人口快速增长就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写照。
那么清朝经济到底怎样呢?(出示课题)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明确目标】师:我们通常从哪些角度了解一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状况?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师:今天我们增加一个角度人口的增长。
三、【学习过程】1.【梳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史实】师:同学们认真读书,归纳整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表现,注意抓住关键词来描述史实。
生:分组发言。
【知识提纲】农业发展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水利设施较前代更加完善;③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湖广熟,天下足”;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导语】历史因为它曾经存在,所以人们一直在探究它的发生、发展,这也使历史成为一门魅力十足的学科。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门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朝社会历史、理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程,本教案旨在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程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经济基础、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具体来说,本课程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特别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究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社会重大事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
b.了解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状况,掌握清朝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b.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c.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3.情感目标:a.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b.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经济。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课题本课程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情况,并说明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经济的影响,进而引导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导入活动老师让学生讲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因素及其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前提供家庭作业细节,教材P92第一段)3.导入问题天子为什么注重保全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二、讲解与学习1.经济基础的发展1)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活动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
2)中国的交通体系——运河和官道的建设增加了城市之间的联系。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1)运用制丝技术和棉纺技术推进手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