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初中语文文言文归纳与句式解析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归纳整理文言文句式,并进行解析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并对其进行解析。
一、主谓结构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句式。
它由主语和谓语组成,主谓之间没有其他成分。
例如:“彼见其人”。
在这个句子中,“彼”是主语,“见”是谓语。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它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主谓之间是动宾关系。
例如:“朝日光”。
在这个句子中,“朝”是主语,“光”是谓语,“日”是宾语。
三、主谓宾补结构主谓宾补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
它由主语、谓语、宾语和宾补组成,主谓之间是动宾关系,而宾语和宾补之间是补足关系。
例如:“王者之贵名在天下”。
在这个句子中,“王者”是主语,“贵名”是宾补。
四、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它由主语、谓语和状语组成,主谓之间是动作执行的关系。
例如:“大雪纷纷而至”。
在这个句子中,“大雪纷纷”是状语。
五、主系表结构主系表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
它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组成,主系之间是连系关系。
例如:“日月之行”。
在这个句子中,“日月”是主语,“行”是系动词,“之”是表语。
六、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句式,常用于疑问句、感叹句和条件句中。
它将谓语动词提到主语之前,改变了常规的语序。
例如:“行不以名”,正常语序为“不以名行”。
七、对偶句对偶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由两个意义相对称或互为补充的句子组成,形成对比或呼应的效果。
例如:“以治其身,以齐其家,以治其国,以平天下”。
通过对这几种文言文句式的归纳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积累文言文句式的用法,并通过写作、翻译等方式进行实践。
只有不断地练习和总结,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学习中的文言文归纳与句式解析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和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文言文阅读中的句式分析与翻译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句子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和翻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古代汉语的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翻译。
一、主谓结构在文言文中,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之一。
它通常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下面是一个例子:吾爱彼科技公司。
在这个句子中,“吾”是主语,表示“我”,“爱”是谓语,表示“喜爱”,“彼科技公司”是宾语,表示“那个科技公司”。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我喜爱那个科技公司”。
二、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在文言文中也非常常见。
除了有主谓结构的成分外,还加上了宾语成分。
下面是一个例子:汝见吾友。
在这个句子中,“汝”是主语,表示“你”,“见”是谓语,表示“见到”,“吾友”是宾语,表示“我的朋友”。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你去见我的朋友”。
三、倒装结构在文言文中,倒装结构也十分常见,它能够增强句子的语气或调整语序。
下面是一个例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在这个句子中,谓语“者”位于主语“师”之后,构成了倒装结构。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老师,是用来传播知识、接受学问、解答疑惑的”。
四、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句子组成,通过并列连接词来将它们连接起来。
下面是一个例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这个句子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和“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并列的两个句子,通过连接词“不见”来连接。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你难道没有看到,黄河的水从天上流下来,奔流到海却不再回流”。
五、从句结构从句结构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它可以进一步展开句子的内容或表达更加复杂的观点。
下面是一个例子:昔之良马,骄不可治。
在这个句子中,“骄不可治”是一个从句,用来进一步说明“昔之良马”的性格特点。
这个句子的翻译是“过去的优秀马,因为骄傲而无法驾驭”。
通过对文言文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逻辑结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积累和理解各类句式,并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整理一.被动句文言文中,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屈原列传》)(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文言文被动句两大类型:有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1.被动句的判定方法判断被动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式分析18个文言虚词:之、而、以、于、为、其、因、乃、何、乎、且、若、所、焉、也、与、则、者“之”的用法一、作代词(一)可代人、代物、代事:例:(1)代人,作宾语:作《师说》以贻之。
(【唐】韩愈《师说》)译: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代物,作兼语: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译:用火烤,使它弯成车轮。
(3)代事理,作宾语: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比较这两种情况。
二、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或不译。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译:如果能以江东的兵力,可以与中原抗衡。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的观览,大多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探究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有什么简陋的呢?(四)“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译: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五)定语后置的标志,一般不译。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六)补音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一些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译:比不上片刻所学到的东西。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分析“之”的用法;句子成分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及例句分析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与讲解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与讲解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就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您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就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她(这么瞧)”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您,您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就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就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您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句式分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文言文的基本语法1. 修饰成分的位置: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一般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例如:“美人如玉”中,“美人”是被修饰词,而“如玉”是修饰成分,位于其前面。
2. 重叠句式:文言文中常使用重叠句式来表达强调或重复的语气。
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中,“死生契阔”和“与子成说”部分的结构相同,强调了“阔”和“说”。
这种句式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的基本句式是主谓宾结构,与现代汉语相似。
例如:“君子曰修身,故能治人”中,“君子”为主语,“曰修身”为谓语,而“治人”为宾语。
4. 出现的句式: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句式有倒装句、比拟句、设问句等。
倒装句常用于强调语气和修辞手法,例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中,“谓我心忧”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突出了“心忧”这一情感。
比拟句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例如:“霜雪之禽,毛羽丰满;春夏之禽,羽毛单薄”中,“霜雪之禽”和“春夏之禽”通过比拟,表达了它们在毛羽上的差异。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平行句:文言文中常用平行句来表达意思的呼应或对比。
平行句结构相似,起到修辞和强调的作用。
例如:“不以规矩,不能至宾;不以礼仪,不能入室”中,“不以规矩”和“不能至宾”构成了平行句,突出了规矩与宾主间的关系。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省略句来表达简洁和含蓄的意思。
省略句去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突出了核心的内容。
例如:“时有萧墙之逸飞”中,“之”是省略了的成分,表示萧墙的逸飞。
3. 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用于同时陈述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内容。
并列句结构紧密,突出了内容的对等关系。
例如:“独怆然而涕下,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中,“独怆然而涕下”和“不知所言之故而自哀也”是并列的句子,强调了情感的复杂和无法言说的苦闷。
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一、表示疑问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
可译为“所……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译文:问姑娘所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所谋求的是什么?2、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怎么办?”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还可译为:“为什么……?”例: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何如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
(1)代词性固定结构。
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
可译为“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2)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比……怎么样”。
例:王以为何如其父?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4、如……何?奈……何?可译为:“拿……怎么样呢?”“对……怎么样”、“把……怎么样”例: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译文: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5. "何(奚)以……为"、"何(奚、曷)……为"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例: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例: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6、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谁)……”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二、表示反问1、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译文: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呢?3、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不也是……吗?”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4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5、岂(其)……哉(乎、耶)?可译为:“难道……吗?”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例: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6、安……哉(乎)?可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7、……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8、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独……哉(耶)?可译为:“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11. “其……乎(也、耶)”,表揣测、希望、反问等语气。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How hard you did, how lucky you get!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呢”;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般之战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则,表示选择;可译作“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2.其……其…… ,表示选择;可译作“是……还是……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为谓语对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1“者,良将也;”2陈胜者,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也;6,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吾仇也,,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6此则之大观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9此诚也;10如今人方为,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之类也;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2恐不可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外欺于;4李氏子藩,年十七,,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2.“为”“为……所”表被动;如:1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前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中宾语前置;如:不然,何以至此”2.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标志词:于、以;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10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如: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如:沛公谓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3故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8国人莫敢言,;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10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也;。
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与句式分析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它以其独特的语法特点和独特的句式结构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句法分析的角度,探讨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及其句式分析。
一、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为主谓宾定状补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六个成分的组合。
这种结构使得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例如:“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
”(《荀子·劝学》)2. 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古代文言文在词汇选择上,多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以保持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这种特点使得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简练、韵味独特。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百年孤寂》)3. 多用典故、古文引语和典型成语古代文言文常常使用典故、古文引语和典型成语,以彰显文化底蕴和增强表达的深度。
这种语言现象非常常见且重要。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构《题忠烈祠》)二、古代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并列句并列句是古代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
它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构成,用于表达并列的事物或观点。
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2. 主谓宾结构句主谓宾结构句是古代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句式之一,它简练明了地表达了一个动作或状态。
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论语》)3. 倒装句倒装句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被使用到,它通过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置于主语之前,突出了某种语气或强调某种信息。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4. 强调句强调句是古代文言文中用于强调某个成分的句式,通过特殊的句法结构突出某个词或某个句子成分。
例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礼记·学记》)以上仅是古代文言文语法特点和句式分析的一些例子,这个领域广大而深入。
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分析古文经典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精妙的文言表达。
本文将对古文经典中的文言文句式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特点和魅力。
一、并列句古文经典中的并列句是广泛运用的一种句式,它通过并列结构将两个或多个词、短语或句子连接在一起,形成并列关系,以突出重点,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句子,充分体现了并列句的运用。
二、对比句对比句是古文经典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对比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观点,突出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例如《论语》中的“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都是通过对比句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
三、排比句排比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同种句式或相似结构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连续排列,形成韵律感和冲击力,以达到强调和感染读者的效果。
《孟子》中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句子,都展现了排比句的魅力。
四、状语从句古文经典中的状语从句是一种常见的复句结构,通过在句子中引入一个状语从句,来修饰或限制主句,以增强语句的表达力和信息量。
例如《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教无类”等句子,都运用了状语从句。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形象地表达出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未达一,不能获谨也”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句。
六、反问句反问句是古文经典中常见的一种句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何必鲁般也?”七、倒装句倒装句是古文经典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改变主谓语的正常顺序,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结构,以达到强调某种信息或表达特定的情感色彩。
例如《尚书》中的“当今之世,讷于言而耄于行者众矣”,运用了倒装句。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
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
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
“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洁。
可译作“有什么……呢”。
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乎,表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吗”或“大概……吧”。
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呢”。
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般之战》)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叹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
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叹语气,可译为“多么”。
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则,表示选择。
可译作“不是……就是……”。
例如: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2.其……其……,表示选择。
可译作“是……还是……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
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陈胜者,阳城人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此三者,吾遗恨也。
(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1)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5)梁父即楚将项燕。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非死,则徙尔。
(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10)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