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大对城乡环境整治进行专题调研的报告7月19日,九合乡人大主席团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结合当前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对九合乡青墅村、和平村、光明村、红光村及快速通道沿线的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从座谈、视察了解的情况看,我乡城乡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乡城乡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近年来,乡政府在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加大了资金投入,认真实施日常保洁、生活垃圾治理和通道沿线整治、坡屋顶建设、并严格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做好禁养区养殖场拆除退养、清明花清理等工作,并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目前,昌九快速路沿线已新建坡屋顶500余栋,附属房坡屋顶改造50余栋,整个沿线可视范围坡屋顶建造率达80%。
完成墙面出新1000余户,25万多平米,整个快速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村庄墙面出新率达到100%。
同时,淳湖村已拆除破旧空心房11处,杨柳村昌山组拆除12栋,杨柳村长滩组拆除16栋。
破旧空心房拆除既节省了工作经费,又大力改善了环境,老百姓也得了实惠。
对沿线可视范围内一些蓝皮棚,乡政府坚持应拆尽拆,能改尽改,我乡共拆除快速路沿线蓝皮棚600多平米,改造喷新蓝皮棚4000多平米。
我乡对沿线村庄、裸露黄土和可见坟墓进行遮挡,高标准进行美化绿化,在快速路沿线已栽种樟树、湿地松、樱花树、桂花树等树种4327棵,铺设草皮1000多平米。
对沿线已经完成墙面出新的村庄,进行整治提升,加做腰墙腰线窗套等,目前全乡已做腰墙300余栋,1.2万多平米,已做腰线窗套100多栋,1500多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乡政府虽然在城乡环境整治中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整治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城乡环境整治宣传力度不够,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乡政府出台了城乡环境整治的实施方案,并列入各村年度考核。
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村2011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红光乡位于兰西县北部,是县城的郊区。
全乡幅员面积136.8平方公里,耕地12.6万亩;共有6个村、40个自然屯、8328户、28696人。
红光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哈黑公路贯穿南北,耕地2.14万亩,山坡林地 3100亩;有6个自然屯、1420户、3840口人,2300个劳动力;举家外出282户,土地自然流转3519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8170元。
年初以来,我们红光村新农村建设在省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紧紧围绕星级评定和以奖代补验收方案的指标要求,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重点,培育典型,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工作,使农民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030元,同比增长22%,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
使红光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2011年工作进展情况1、立足村情民意,科学制定建设规划。
今年,红光村被确定为第三批省级领导联系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城乡统筹、整体规划、以村带乡、梯度推进”,“撤屯、减村、并乡、建城”,“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合作社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总体思路;自觉遵循农民自愿,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基本原则;认真坚持农业生产现代化、经济增长多元化、村风民俗文明化、村务管理民主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目标定位;积极采取“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规划、小计划、具体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工作方略,制定了《兰西县红光乡红光新村建设规划(2011——2015年)》,确定了通过5年的努力工作,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红光新村”。
到2015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亿元,是2010年的8倍,年均增长53%。
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模板调研报告一、引言红色文化村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红色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
为了全面了解红色文化村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本报告主要包括红色文化村的概况、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等内容。
二、概况红色文化村位于中国某地,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
该村是中国共产党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基因。
该村建有多处纪念馆和红色纪念碑,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
三、发展现状1.景区设施红色文化村的景区设施相对完善,包括纪念馆、纪念碑、展览馆等。
这些设施能够较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使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过程。
2.游客规模红色文化村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尤其是红色教育的培训活动和学生实践实习活动吸引了大批中小学生。
同时,一些红色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也会前往该村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
3.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村在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通过组织各类红色教育活动,培养了大量的红色文化传承人,并将革命历史的传统故事讲述给年轻一代。
四、问题及对策1.宣传力度不够目前红色文化村的宣传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很多人对该村的了解和关注度不高。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如互联网、电视媒体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2.产品丰富度不足红色文化村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差异化。
建议在纪念馆外增加休闲设施,如咖啡馆、书店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体验。
3.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红色文化村的服务质量有时不稳定,游客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导游讲解不全面、设施维护不到位等。
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可以加强对导游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
4.红色文化村的自身形象还有待提升红色文化村的自身形象还有待提升,需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形象推广。
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机构和红色文化研究团体的合作,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
红色乡村调研社会实践报告引言近年来,中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乡村经济,保护乡村环境,改善乡村生活。
红色乡村作为中国特有的乡村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色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开展了一次红色乡村调研社会实践。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研过程、调研发现以及对于红色乡村发展的建议。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1. 探究红色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了解红色乡村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工作;2. 分析红色乡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乡村振兴对红色乡村的影响;3. 调查红色乡村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情况,为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了红色乡村的调研。
1. 实地走访:我们先后走访了红色乡村的不同地区,参观了当地的红色文化遗迹和红色旅游景点,以及部分农户家庭。
实地走访的方式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红色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问卷调查:我们利用问卷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调查,了解他们对红色乡村发展的看法和期望。
3. 座谈会:我们同时组织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当地政府官员、公益组织代表,以及部分农户代表,就红色乡村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调研发现1. 红色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红色乡村作为中国特有的乡村类型,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我们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同时,当地还开办了各种红色文化培训班,传承红色精神。
2. 红色乡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在经济发展方面,红色乡村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过分依赖红色旅游业,存在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的问题,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3. 红色乡村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在社会治理方面,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了一些积极有力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治理能力不足,民生保障不完善等。
红色农村调研报告红色农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范围本次红色农村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地区红色资源保存、开发和利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红色农村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本次调研范围包括红色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红色资源利用情况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访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团队成员参观了红色农村地区的红色资源保护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而与当地村民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我们还发放了调查问卷给村民,以全面了解他们对红色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情况。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三、调研结果通过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红色资源保护存在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发展主要以经济为导向,对于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不高。
同时,一些红色资源遭受天灾人祸或者人为破坏,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2.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利用了解有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历史和价值了解不多,也不清楚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农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3.红色农村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也发现,红色农村具备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开展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多元化发展。
同时,通过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农民对于红色资源利用的认知和积极性。
四、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工作。
通过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村民对于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和修复红色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红色资源利用的支持力度。
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农村地区开展农村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普及。
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于红色资源的了解和认知,增强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感。
4.推动农村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将农业产业和农村旅游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红色乡村调研报告红色乡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色乡村是指具有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特点的乡村地区。
红色乡村的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红色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特进行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红色乡村的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2. 发现红色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推动红色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五个红色乡村进行调研。
对于实地访谈,我们拜访了当地党委书记、红色乡村管理者、村民代表等,了解他们对红色乡村建设的看法和意见。
对于问卷调查,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村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红色乡村的认知和期望。
四、调研结果1. 红色乡村的文化特色鲜明,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 红色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提升,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3. 部分红色乡村的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工作;4. 少数红色乡村存在商业化过度的问题,需要平衡红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议和对策1. 加大对红色乡村的经济支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2. 加强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举办相关活动和培训,提高村民的红色意识和认同感;3. 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保护红色乡村的红色文化,防止商业化过度破坏红色乡村的特色;4.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提高红色乡村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结论红色乡村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传承红色精神,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红色乡村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实现红色乡村建设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探究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和参与度,以及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参观的方式进行了调研。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了关于红色文化村的基础知识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的问题;实地参观主要是到红色文化村进行观察和交流。
三、调研结果1.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了解红色文化村的机会,但只有30%的受访者能够回答出红色文化村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深层次的含义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4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只是历史的一部分,对于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意义。
这说明尽管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但是还存在着对于其现实价值的认知不足的情况。
3. 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表示参观红色文化村的机会很少,20%的受访者表示曾经参观过红色文化村,而30%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红色文化村不感兴趣。
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参与度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参与障碍。
4. 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能够提高历史文化素养,而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不起到太大作用。
这说明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红色文化村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村的了解度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宣传教育。
2. 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增强对于红色文化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
3. 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意愿相对较低,需要提供更多参与红色文化村活动的机会和动力。
参观红光村心得体会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观红光村,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红光村在扶贫工作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参观红光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进入红光村之前,我对这个村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然而,当我踏入这片土地时,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撼到了。
红光村地处偏远山区,自然环境优美,但曾经面临贫困的问题。
然而,通过村民们自力更生的努力和政府的扶持,红光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其次,我参观了红光村的农田和农业示范区。
农田整洁有序,作物长势喜人。
我了解到,红光村村民们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们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从中受益匪浅。
他们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使用合理的肥料和农药,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业示范区,我看到了各种农作物种植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经验为村民们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他们致富的信心。
此外,我还参观了红光村的产业发展项目。
通过政府的引导,红光村发展了一些特色产业,如茶叶、木材加工和乡村旅游等。
我深感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在木材加工厂,我见证了木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加工过程,同时了解到这一项目为当地村民创造了丰厚的收入。
茶叶基地则展示了红光村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情况,这个产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成为了红光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此次参观还让我了解到红光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改善。
红光村建设了新的学校和医疗中心,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我在学校里看到了一群热情洋溢的教师们,他们不辞辛劳,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医疗中心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专业素质高,为村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些改善帮助村民们提升了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好处。
最后,我要说的是红光村的村民们。
他们热情好客,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家园,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他们虽然曾经面临困境,但他们选择了勇敢面对,积极改善自己的生活。
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于近期前往红色名村进行了检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红色名村位于我县西部,是一座具有丰富红色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
村内现有常住人口约1000人,主要以种植业为生,村容村貌整洁,环境优美。
二、产业发展情况。
1.农业生产。
红色名村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近年来,村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农业生产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乡村旅游。
村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旅游业逐渐兴起,为村庄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道路交通。
红色名村交通便利,主要道路畅通无阻,便于村民出行和物资运输。
2.教育医疗。
村内学校、卫生院设施完备,教育医疗条件良好,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就医环境。
四、党建工作情况。
1.党组织建设。
红色名村党组织活跃,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明显,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指导。
2.红色文化宣传。
村内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活动,激发了村民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1.产业结构单一。
红色名村目前仍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来源。
2.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虽然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仍需加大投入,提升设施水平,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3.红色文化传承不足。
虽然红色名村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传承工作尚需加强,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
六、结语。
红色名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红色名村的发展情况,积极为其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助力红色名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以上为红色名村检查情况汇报材料,请领导批示。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红光村村主任助理尤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大组字[2011]69号文件精神,作为淮南市大通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于2011年8月23日正式到上窑镇红光村任职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区委组织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指导下,积极深入村组面向群众,通过走访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红光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村组里存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问题,同农户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促膝谈心,共同商谈红光村的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红光村的基本情况上窑镇红光村位于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2008总产值达700万元。
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2009年已达到6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0-8000斤,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红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党支部书记姚学俭,村委会主任王宗安。
2000年起,区、镇、村三级积极想方设法,为红光村的发展提供条件,2001年,在区、镇两级的争取下,市、区农业科技部门在红光村建立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专业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葡萄种植试点,镇党委政府拨出资金对红光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善,先后投资近20万元将原先仅修建到余巷村的标准混凝土灌溉渠道延伸到红光村、打机井3口、修建基地内道路8.5公里,灌溉渠道6公里,其硬件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区、镇农技部门通过举办葡萄种植培训班,组织部分种植农户到省科技园参观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种植,镇政府当年出资1.5万元购买了部分葡萄苗,分给群众,并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多次聘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用自己的行动打消群众的顾虑。
红色村庄调研报告范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红色村庄进行调研,探讨了红色村庄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实地访谈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红色村庄在旅游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引言红色村庄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为特色的乡村。
近年来,随着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旅游业的兴起,红色村庄逐渐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亮点之一。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红色村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二、红色村庄的概念与形成原因红色村庄是指以中国共产党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
它们由于地域条件和历史遗留因素,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资源。
红色村庄的形成主要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活动、抗战时期以及土地改革时期的红色基地等历史原因。
三、红色村庄对经济的影响1. 旅游业的兴起:红色村庄通过展览、纪念设施、主题活动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事旅游业的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扶贫政策的落实:政府将红色村庄列为扶贫项目重点,通过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四、红色村庄对社会的影响1. 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村庄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教育培训等形式,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 增强社会凝聚力:红色村庄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五、红色村庄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为了吸引游客和开发经济,一些红色村庄在保护红色资源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更加注重平衡发展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
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红色村庄由于地域较为偏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对于提升游客体验和乡村振兴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六、对策建议1. 加强红色村庄保护:政府应加大对红色村庄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政策,加强监管,避免滥用和破坏红色资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两亿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 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养老难:独生子女70后没时间80后没钱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
“住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
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
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
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
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
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无人照料,生活不易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
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
关于红色文化村的调研报告红色文化村调研报告一、引言红色文化村是通过搭建红色文化场馆、展览和教育基地,对于革命历史进行传承和弘扬的一种方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色文化村的建设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方法和范围目的:了解红色文化村的建设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等方面信息。
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红色文化村的参观,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范围:本次调研主要在红色文化村进行,以及相关部门和参观者的访谈。
三、红色文化村的基本情况1. 建设背景和目标红色文化村的建设背景是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党的历史,加强思想教育。
其目标是通过搭建展览、教育等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2. 场馆构成和展示内容红色文化村的主要场馆由纪念馆、陈列馆、教育馆等构成。
纪念馆主要展示党的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陈列馆则重点展示了革命前辈留下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教育馆主要用于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3. 参观者和影响红色文化村的参观者以学生和公众居多。
通过参观,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增强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
红色文化村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善人们的思想境界、传递红色文化、提升文化素质等方面。
四、红色文化村的亮点与问题1. 亮点:(1)红色文化村的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各地对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
(2)红色文化村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参观者的需求。
2.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1)红色文化村的各个场馆之间缺乏协调和整合,信息传递不顺畅。
(2)对于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红色文化村发展的建议1. 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纪念馆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提升信息的整合性。
2.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村建设信息化,通过互联网技术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
3. 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对于红色精神的认同与传承。
关于红色村庄的调研报告范文【摘要】。
红色村庄作为富有革命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特殊村庄,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探究红色村庄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分析了红色村庄的优势、劣势和机会、挑战。
最后,提出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红色村庄;历史沿革;旅游资源;可行性建议。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热点。
红色村庄作为具有革命历史和人文意义的村镇,受到了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
然而,在红色村庄的发展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红色村庄的具体情况,以期为红色村庄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
首先,我们走访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村庄,包括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红军山、红军广场等,并对村庄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其次,我们为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最后,我们还邀请了部分专家进行了访谈。
三、调研结果。
1.历史沿革。
红色村庄作为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
如血战水口、醉酒楼、宁都起义等都曾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物保护情况等原因,在历史沿革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旅游资源。
红色村庄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红军山等。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好、生态资源丰富,红色村庄也逐渐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3.经济发展。
红色村庄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多以农业和工业为主,且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雇佣就业机会较少。
虽然目前有部分红色村庄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但仍受限于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的限制。
4.现实问题。
兰桥乡红光村村情调查报告2010年9月,我荣幸地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怀远县兰桥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进村一个半月,通过走访群众、整理村务材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村村情,对红光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红光村基本村情1.红光村简况红光村位于兰桥乡西南,周边与刘集村、兰桥村、联合村、孙庄村相接。
红光村距兰桥乡乡政府有1公里路程,距兰桥乡刘集集贸市场也只有1.5公里,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红光村有8个自然村,共占土地3900亩,其中耕地面积3320亩,水面面积80亩,村庄面积500亩。
全村共有农业户442户,举家外出55户,外出人数近800人。
人口总数1698人,是全乡人口最少的行政村。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在本地和外地打工赚取。
全村以农业为支柱产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和小麦,2009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2900亩,水稻总产量290万斤;小麦种植面积3350亩,小麦总产量268万斤;全村农业总产值613.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600元。
全村拥有拖拉机等大中型机械的共有4户,有4户拥有汽车,居住在两层及以上楼房的共有86户,贫困户12户,全村低保人数136人,覆盖率达8%。
五保供养共有42人。
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99%,新农保参保率达95%。
村中主干道为水泥路。
全村共有党员24人,村两委成员7人。
全村有小学1个,在校学生有200多人,教师10人。
同时建有村级卫生服务室76平方M,村级计生服务室18平方M还建有40平方M的农家书屋,有科普类、生活类等多类书籍,供村民们借阅。
2.红光村自然环境红光村位于兰桥乡西南,这是一个宁静而又和谐的村庄,村民们热情而且彼此相处融洽。
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内,在水泥路的两旁,有几十亩的树林,这些树木如同哨兵一样屹立在路的两边,在守卫着它们的家乡——红光村。
过了树林,有一片片的稻田,这个时候,整个稻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果实都压弯了秸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调研农村基本情况汇报农村基本情况是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信息,通过对农村基本情况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农村基本情况进行调研汇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农村人口结构是农村基本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总数约为9亿人,占总人口的近70%。
其中,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农村经济状况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渐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需要加大扶贫政策的支持力度。
农村基本设施建设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最后,农村环境状况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汇报显示,我国农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为农村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这些调研结果,及时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中国红光现象研究报告范文中国红光现象研究报告一、引言红光现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眼观察物体或景象时,会呈现出红色的光线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一直存在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它与传统文化和神秘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中国红光现象,并探讨其可能的成因与影响。
二、调查及分析2.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实地考察的方法,结合民间故事和实际观察,收集了大量的红光现象案例和目击者的描述。
同时,还使用科学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图像分析和红光现象的研究。
2.2 红光现象的案例调查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红光现象的案例多种多样,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和地域。
其中一些案例具有神秘色彩,例如在神山上不断出现的红光,一些目击者称其为神迹。
还有一些案例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例如一些庙宇、古建筑或宫殿,在特定时刻会出现红色的光线,被当地人认为是神明的存在或保佑之兆。
此外,还有一些案例与自然现象和环境因素有关,例如太阳升起或落下时的红光,或是火山喷发时释放的红色烟雾。
2.3 成因与影响分析在对红光现象的调查和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可能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首先,红光现象可能与光学现象相关,例如光的折射、衍射和反射等。
其次,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溶胶也可能对红光现象产生影响,例如云层中的水滴、灰尘和烟尘。
此外,地球磁场和电磁辐射也可能与红光现象相关,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证实。
红光现象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首先,它作为一种神秘现象,被广泛认为是神明的存在或保佑之兆,给民众带来信仰和希望。
其次,红光现象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和吸引人们游览的因素,对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实验与观察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观察,以进一步验证和解释红光现象的成因。
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地观察,并使用光谱仪、红外仪等科学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结果显示,一些红光现象可以通过光的反射、折射和散射来解释,而其他一些红光现象可能受到大气颗粒物或地球磁场的影响。
猴场堡乡红光村水利建设综合思考一、基本概况1、农田水利建设。
采取政府投资、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治理红光排污河道9公里,建灌溉工程2处,修山塘0.3万立方米,修渠道20公里。
2011年实施灌溉工程1处,建渠道6公里;2012年实施排污河道治理3公里、灌溉工程1处,建渠道6公里;2013实施龙河排污河道治理6公里、修渠道3公里;2014年维修水窖0.3万立方米;2015年修渠道5公里。
着力构建灌溉、防洪、抗旱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加大设施管护力度确保长期有效运行,到2020年,全村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8%以上。
2、农村饮水工程。
修建人饮工程8处,新建蓄水池600立方米,分别是2013年实施人饮工程2处;2015年实施人饮工程2处;2017年实施人饮工程2处,2019年实施人饮工程1处;2021年实施人饮工程1处;到2022年实现全村人畜饮水安全。
二、面临问题1.资金投入过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农田水利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属于传统的耕作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农村水利方面的广泛应用,平田整地、疏通河道、加固圩堤等工作均运用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由于后续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而且农业机械的应用,也使农业成本提高,但是农村资金的投入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就使农村水利在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2.成本过高农业属于生产周期较长、对环境影响很大、回报见效慢的弱质型产业,机电排灌费用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支出,基本上都是由农民自己来承担的,相对目前的农产品的价格来说,这部分支出还是相当高的,比如苏北地区,这项费用每年都在750元/hm2以上。
3.对环境造成污染机电排灌十分便捷,保证了灌溉水源的充足,但同时受到灌溉技术的影响,在滋润农田的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的化肥、农药等有毒物质,这些受污染的水源流入江河湖海之后,对水体造成了污染,严重危害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水产养殖以及农业生产。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光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红光村村主任助理尤艳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大组字[ ]69号文件精神,作为淮南市大通区第三批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我于 8月23日正式到上窑镇红光村任职后的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区委组织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指导下,积极深入村组面向群众,经过走访群众,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红光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村组里存在的热点、难点等方面问题,同农户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促膝谈心,共同商谈红光村的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光村的基本情况
上窑镇红光村位于上窑镇南部,毗邻洛河镇及淮南农场,全村总人口1870人,总户数446户,劳动力1080人,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总产值达700万元。
近年来,红光村葡萄种植发展迅速,已达到600余亩,平均亩产达6000-8000斤,年收入达到600万元。
村畜牧业以养奶牛、黄牛、猪、家畜为主,年总产值70万元左右。
红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2人,党支部书记姚学俭,村委会主任王宗安。
起,区、镇、村三级积极想方设法,为红光村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区、镇两级的争取下,市、区农业科技部门在红光村建
立了一个面积达300亩的专业葡萄种植基地,进行葡萄种植试点,镇党委政府拨出资金对红光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进,先后投资近20万元将原先仅修建到余巷村的标准混凝土灌溉渠道延伸到红光村、打机井3口、修建基地内道路8.5公里,灌溉渠道6公里,其硬件设施逐渐得到完善,在此基础上,区、镇农技部门经过举办葡萄种植培训班,组织部分种植农户到省科技园参观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种植,镇政府当年出资 1.5万元购买了部分葡萄苗,分给群众,并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多次聘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村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用自己的行动打消群众的顾虑。
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和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红光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平均每亩收益元,群众得到了实惠。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及致富能手的带动示范下,农民群众发展葡萄种植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到当前为止,红光葡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600余亩,每亩平均收益提高到4000余元。
二、红光村现状
(一)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1、村两委班子情况。
红光村本届班子成员6人,党支部成员3人,分别是书记、妇女主任和支委;村委3人,为主任、文书及村部委员。
平均年龄43岁,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人,初中文化4人,小学文化1人。
当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村务公
开等制度,大的问题能做到集体研究。
班子比较协调,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尽管村里事务多、矛盾多、累积问题多,然而因干部作风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干部还是比较信任的。
2、党员、村民代表队伍和后备骨干建设情况。
红光村共有正式党员32人,预备党员2人,有村民代表30人。
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尚可,村主任、书记的后备人员比较丰富,普通村干部也有一定数量后备人才。
预计在下届村干部竞选人才比较充分,竞选可能激烈。
党员队伍总体上年龄稍微偏大,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欠佳。
(二)村庄基础设施及村容现状
村内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村集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全村自来水管网还不够健全,人畜饮水规划不甚科学。
村道路以一条南北走向的村主干道为框架,主干道为4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余多数为2米的水泥路,并有少数未完全拓宽泥土机耕路,道路交通网基本形成,断头路还有部分,路面窄,坑洼多,左右高低不平。
现该村70%以上村民户居住在主干道路两侧,还有约25%村民户零星居住在各自然村分散点,主要是老小店和新俞咀两个小组道路通行有些不便。
全村分为12个村民小组,沿路分散在不同的方位,在同一个村民小组里村居也显凌乱,村民居住的房屋结构以二层楼房及三层楼房为主,有少量瓦房,但位置不能形成统一规律,秩序较为
混乱,这样使得整个村庄也感觉十分凌乱。
由于红光村许多道路和庄稼或者种植园的土地项链,再加上仍有部分是石渣路和泥土路,因此每当下雨的时候,村里通行起来依然困难,大部分村民家的房前屋后都有菜园、茅厕等设施,可是这些设施村民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安排位置,因此显得整个村居凌乱不整洁,更有甚者,柴草堆和生活垃圾就直接堆放在村民通行的主道旁,甚至还占道倾倒,这就使得整个村居气味难忍,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明显,影响了村容整洁的要求。
(三)文化教育现状
村里有云王小学1所,学前班一个,一至五年级各一个班,六年级两个班,教师18人,学生262人,农村适龄青少年基本参加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秩序较好,可是教学质量有待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还需要加强。
(四)经济发展状况
红光村当前是淮南市唯一一个葡萄种植大村,全村总面积3160亩,其中耕地面积2870亩(其中林果地面积800亩,菜地面积311亩),宅基地面积92亩。
村农业种植以水稻,小麦,葡萄为主,总产值达700万元,还成立了葡萄种植协会,数十家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
但当前村办的集体企业为零,村集体可用的钱不多,村里的部分青壮劳力出外务工经商者,占全村人员的1/6左右,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
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一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