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774.92 KB
- 文档页数:8
池塘养鱼产生应激反应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应激反应是应激因子对池塘养殖鱼类机体突然产生有害作用所引起或各种环境因子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应激原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营养的(如创伤、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饥饿等情况)。
池塘养殖鱼类一旦出现应激反应,体质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生长缓慢,繁殖力下降,免疫机能低下,发病率升高,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由于,产生应激反应的应激因子是多样性的,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只有采用及早发现、提前预防、综合防治、生态治疗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危害。
笔者根据的多年工作经验,把池塘养殖鱼类产生应激反应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1产生应激反应的原因1.1水体的温差过大在一般情况下,水体的温差超过±4℃就会出现应激反应,如在冬季池塘水温过低或夏季池塘水温过高,从外地运回的鱼种直接放入温差过大的水体中,就会出现鱼种在水中横冲乱窜、甚至死亡的应激现象。
1.2养殖水体环境突变养殖环境发生突变情况如:水体中溶氧低,有机物耗氧量高,pH值偏低或过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以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残留、过度用药等都有可能使养殖鱼类出现体色变化、鳃丝肿胀、食欲减退、突眼、充血等应激反应的症状,从而发生死亡,特别是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低、溶解氧低,养殖鱼类更易产生应激反应。
1.3放养密度不合理在生产中养殖鱼类放养密度不合理以及有害生物的侵袭也能使养殖鱼类出现食欲不振、游动缓慢、生长迟缓、体质消瘦、体色发黑等应激反应的症状。
1.4饲料营养不足有些养殖户由于长期投喂量小,使养殖鱼类营养不足;或突然更换饲料品牌和更改饲料配方,长期缺乏某些营养成分等,也有可能使养殖鱼类出现体弱、体色变异、出血、集群狂游等应激反应的症状。
1.5生产操作不当在生产中,拉网过急或没有停食就拉网也可使养殖鱼类产生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打转、昏迷、仰翻等现象。
2应激反应的预防措施2.1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在池塘养殖过程当中,要运用传统及现代的检测手段,采取预防和调控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水体的pH值、溶解氧、温度、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以及生物种类的数量符合不同养殖品种的要求,并把水质调控在养殖鱼类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尽量缓解诸多因素对养殖鱼类的应激,维系养殖鱼类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稳定。
鱼类应激与应激性综合症的研究进展鱼类应激与应激性综合症的研究进展自1998年以来,国内有关鱼类应激以及由应激因素引起的鱼类病理性疾病研究逐步开展,国内学者对应激及应激性综合症的研究涉及该病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流行学初步调查、组织学观察,并尝试多种防治方法,但是对该病的防治方法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而且,鱼类应激性综合症的发病数量和发病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对渔业生产造成更大的危害。
因此,笔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病实践中防治措施,对该病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鱼类应激性综合症研究和防治提供必要的参考。
1 鱼类应激与应激性综合症应激是指对动物产生有害作用的应激因子引起的非特异性、生理性紧张状态的现象,称为应激。
应激反应是鱼类对不良环境因素刺激的忍受达到或接近极限时所表现的异常状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凡是偏离鱼类正常生活范围的不良刺激因素就是应激原。
生物的应激因子虽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多种,但是对饲养鱼类而言,主要应激因子除低温、高温、振动等物理因子,低溶氧、水污染等化学因子,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因子之外,还有高密度、起网、分池、运输等社会和精神因子。
1/ 11应激因子可引起鱼类交感神经的兴奋,血液中产生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进而血液中的皮质固醇激素(皮质醇、皮质酮、可的松、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 增高。
表现在鱼类行为异常,食欲下降,生长受抑制,生殖力降低,皮肤渗透性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等,甚至死亡。
因此,由应激因子引起的一系列鱼类的异常症状统称为应激性综合症。
在水产养殖上发生了一种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鱼类应激综合病症,该病主要表现为鱼在捕捞拉网、分池、转箱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子刺激下,鱼类全身体表在短时间内发生充血、出血,并导致大批鱼的死亡,从而造成大量养成的商品鱼不能出塘。
该病首先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发现,此后在河南、河北、天津、湖北等省份发现,全国以吃食性以商品饵料为主的池塘、网箱出现多,危害重大。
于世亮生物学二班M120110264综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鱼类中的应激反应摘要激素的应激反应在脊椎动物的生理机能中是非常关键的。
应激激素皮质醇是激素应激程序的最终产物,它指导着能量流向最合适的位点,这些位点的内稳态可能或者已经处于紊乱。
在这个连续的适应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是从下丘脑的细胞核前视叶(NPO)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由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还有由头肾(等同于鱼的肾上腺)的肾间细胞产生的皮质醇。
CRF是有关多肽类大家族中的一员,信号通过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的特异性亚基受体作用于主要的和次要的多肽。
CRF是由一个独特的,系统发育非常保守的绑定蛋白携带的。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绑定蛋白(CRFBP)的功能到目前为止仅限于推测,但是它的信使RNA和蛋白质的数量是主要的CRF系统活动的一个重要指示,而且它的mRNA水平受抑制应激而改变的。
此外,CRFBP的独特结构和大小为系统发生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将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这个系统追溯到十亿年前。
皮质素原产生后可以转变成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位于下丘脑的细胞核前视叶和ACTH 细胞远侧脑垂体部分的内啡肽,也可以转变成黑色素细胞刺激激素(MSH)和由脑垂体中间的粗黑激素产生的乙酰化了的内啡肽。
ACTH是这个快速应激条件下的主要促皮质激素。
在鲤鱼体内,在与其他鱼类长期竞争压力反应条件下MSH是温和的,缺乏促肾上皮质的特效(这与在头肾中缺乏黑皮质素-5受体是一致的);由此,一个未知的肾上腺皮质的信号物质在鲤鱼的中间部分有待被阐明。
有关脑垂体细胞对CFR的控制已经有了有意义的观察。
CRF刺激ACTH细胞,但是前提是只有当这些细胞经历一个温和的多巴胺能的阻断刺激。
由NPO产生的并且通过轴突迅速转运到脑垂体腺的脑啡肽,将CRF对MSH细胞的刺激转变成对N-乙酰化的β—脑啡肽特异的抑制释放到试管当中(MSH的释放是不受影响的)。
中国水产科学 2017年9月, 24(5): 1149-1159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6-09-04; 修订日期: 2016-10-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639); 广西生物学博士点建设项目(P1*******, P1*******);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AA118286, 2014GXNSFAA118292).作者简介: 许友卿(1958–), 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生动物营养、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E-mail:youqing.xu@通信作者: 丁兆坤, 教授, 博士生导师. E-mail: zhaokun.ding@DOI: 10.3724/SP.J.1118.2017.16267冷应激对水生动物代谢的影响及调控研究进展许友卿, 郑一民, 丁兆坤广西大学 水产科学研究所, 广西高校水生生物健康养殖与营养调控重点实验室, 广西 南宁 530004摘要: 冷应激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生理生化过程, 致其代谢紊乱, 乃至死亡。
本文主要从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核酸代谢4个方面, 综述冷应激对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代谢的影响、机理、预防及调控研究进展, 旨在深入研究冷应激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其机理、预防和调控方法, 抵御冷应激效应, 减少低温特别是急剧降温对水生动物尤是鱼类的损害。
未来应该从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水平, 多层次全面深入地研究冷应激对水生动物代谢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特别应从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其机理, 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如改善养殖环境条件, 培育耐寒品种, 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鱼的耐寒遗传特性, 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提高鱼类的抗冷应激能力, 降低养殖风险, 发展可持续渔业。
关键词: 冷应激; 鱼类代谢; 生理调控; 水生动物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7)05-1149-11水生动物多为变温动物, 水温对鱼类的摄食、生长、发育、免疫和生殖等活动, 具有多方面生态作用, 不同鱼种都有其适宜的温度环境[1]。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作为鲤鱼应激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分析王跃云 20080081023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摘要:HSP70蛋白是受热等因素刺激后而诱导产生的蛋白质,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
是在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它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内,具有保护细胞生存和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生物学功能。
关于HSP70蛋白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热休克蛋白的功能等的研究进展并对HSP70蛋白作为鲤鱼养殖中应激检测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HSP70;应激反应;检测热休克蛋白(HSP)是生物细胞在受热、生物应激、理化因素等应激原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类在生物进化中最保守的蛋白,不仅具有帮助蛋白质正确组装、折叠、转运的作用,也参与抑制凋亡,并与抗原提呈、甾体激素受体功能、细胞内运输、核受体结合有关。
热休克蛋白包括小分子HSP家族、HSP60家族、HSP70家族、HSP90家族和HSP110家族,其中HSP70家族包括HSC70、HSP72、Grp75、Grp78、HO一1。
应激状态下,变性的蛋白质在胞浆中通过使已经和热休克因子(heat shock factor,HSF)结合的HSP解离下来,使HSF磷酸化,三聚体化,从而诱导HSP表达。
已有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蛋白可以在各个应激易感器官中表达,对其产生保护作用。
其中HSP70是最受关注、研究最为深入的一种。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生物学的功能不断被发现的同时,HSP70的应用前景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就HSP70热休克蛋白的研究进展和在鲤鱼养殖中作为应激检测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综述讨论。
1.热休克蛋白(HSPs)的生物学功能热休克蛋白(HSPs)是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非特异性保护蛋白,参与细胞的损伤修复。
具有分子伴侣、抗细胞凋亡、抗氧化等保护细胞的功能[1]。
并且HSPs的表达可以诱导受辐射的细胞凋亡、防护DNA损伤等作用。
关于鱼类的抗应激,99%的养殖户都不知道的那点事!近几年来,水产养殖过程中引起应激的因素越来越多。
如水质恶化、药物滥用、疾病爆发、饲养管理不当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养殖动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甚至会引起大范围的严重疾病或者死亡。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应激的概念、鱼类应激的发生机制和行为表现,以生鱼的养殖为例而列举了养殖过程中的应激源及抗应激药物,并主要从生理、行为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鱼类应激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旨在为从事水产行业的人员进行简单的科普与参考。
1应激及应激源的概念1936年,加拿大学者Selye首先提出了应激的概念,他认为应激是动物受到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后,机体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反应的总和。
应激可分为惊恐、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它是动物自身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1]。
由应激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变化又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即现在所说的应激综合症[2]。
应激是鱼类对不良环境因素刺激的忍受达到或接近极限时所表现的异常状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凡是偏离鱼类正常生活范围的不良刺激因素就是应激源(stressor)。
2应激的发生机制、行为表现及检测方法2.1 应激的发生机制科学家Moberg在1985年提出将应激分为应激源识别、生物防御和应激反应结果三个阶段。
鱼类应激反应的发生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相似,也适用于这一模型[3]。
当鱼体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到内外界刺激后,鱼体将从行为、生理(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方面发生生物防御反应。
行为反应是鱼类遭受刺激后最直接、快速的反应。
自然环境下,适当的行为反应是鱼类躲避或应对应激源刺激的有效途径,对鱼类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状态至关重要[4]。
高密度的生鱼养殖模式,其行为反应必定会得到限制,从而导致行为异常或障碍,引起生理系统的应激反应。
陈平洁等[5]认为拥挤胁迫会引起机体能量消耗增大,并通过消耗体内能源物质来满足,主要表现为血液葡萄糖水平升高,糖异生作用加强,动员甘油三酯参与糖类代谢。
文章编号:1004-2490(2020)05-0634-07惊扰应激状态下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活力的变化 收稿日期:2019-07-30基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0XT10);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ZR1439500);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4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4Y01)作者简介:孙 鹏(1980—),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海洋鱼类繁育与环境生理学。
E mail:sunpeng1128@163.com孙 鹏,唐保军,姜亚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摘 要:研究了惊扰处理后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抗氧化活力的变化情况。
经惊扰处理后,大黄鱼血清中皮质醇激素含量快速升高,在处理3h后含量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处理6h后达到最高峰值。
此外,大黄鱼血清中血糖、乳酸含量和溶菌酶活力以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应激过程中均出现快速升高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人工惊扰操作可导致大黄鱼的应激反应,其应激与适应的过程涉及大黄鱼神经内分泌、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多个系统的综合响应。
同时,以上指标对大黄鱼惊扰应激反应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有望用于大黄鱼惊扰应激状态的监测。
关键词:大黄鱼;应激;抗氧化酶;免疫中图分类号:S961 文献标志码:A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常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养殖生产实践中所涉及的捕捉、排污、运输等操作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操作环节也会对鱼类造成一定的胁迫作用,致使养殖鱼类应激反应的发生[1]。
应激(stress)是生物体遭受环境刺激时出现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
适当的应激源刺激有助于机体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但若超出机体自身的适应范围,则会造成机体内环境紊乱,诱发疾病或致使疾病发展、恶化[2]。
实验报告2:鱼类应激生理指标的测定学号No.:2014308110001 姓名Name:程辉辉日期Date:2015.3.7摘要: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存在很多环境刺激因子,如温度、PH、拉网、运输等都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
而作为环境刺激因子对鱼体应激反应的直观反映,皮质醇和血糖是最灵敏的指标。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通过探究处于应激状态下鲫鱼皮质醇和血糖的变化,从而直观认识鱼类应激现象。
实验中测定的皮质醇额含量水平为403.56ng/ml,血糖水平为14.49mmol/l,可以看出,鱼体已经出现了较高的应激水平(于淼,2008)。
本实验通过皮质醇和葡萄糖含量水平评估鱼类应激从而正确理解和认识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并可以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找到产生应激的根源,为水产养殖的鱼类健康养殖、鱼病诊断等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应激、血糖、皮质醇【前言】鱼类的应激反应是鱼体对各种环境因子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没有应激反应,动物机体就不能适应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调节范围的环境变化。
但是,过强的或过长的应激反应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繁殖能力下降、免疫机能低下及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等。
养殖鱼类,特别是集约化养殖的鱼类,不仅会遭受各种天然应激因子的作用,还会遭受许多人为应激因子的刺激。
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生产中各种应激因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对科学地管理和减少生产中应激反应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激反应中能量代谢上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糖含量的持续升高,其幅度也与应激程度成正相关。
由于鱼类应激时血糖升高的时效比血浆皮质醇更迟缓,也更容易测定,因此血糖也被广泛用作监测和量化鱼类应激反应的指标。
血清中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
过氧化氢和4-氨基安替吡啉、酚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生成红色醌亚胺。
醌亚胺的最大吸收峰在500NM左右,吸光度的变化与样本中的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血浆皮质醇被更广泛地用于鱼类应激反应的监测和评价中,一是由于几乎所有的应激因子都能激活HPI轴,使血浆皮质醇水平迅速升高,其幅度及持续时间与应激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二是因为血浆CA变化的迅即与短暂特性给测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血浆皮质醇则相对易于测定;三是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持续升高对鱼类的生长、繁殖与免疫机能有重要影响,因此与养殖生产密切相关。
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进展作者:孔淑碧江德中祖学勤靳涛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第16期摘要随着应激生物学的发展,鱼类应激生物学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该文阐述了应激的概念、种类、影响,从鱼苗本身、人为管理、环境改善、药物开发等方面介绍了缓解应激的措施,分析了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现状,并对将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鱼类;应激;生物学;缓解措施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255-02应激,又称应激反应,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其在复杂条件下生存、繁衍的基石[1-3]。
在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4],关于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多涉足于水体理化因子及各种操作胁迫对鱼类的影响,特别是较深入地研究了鲑鳟鱼类的应激生物学;而在我国,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有鱼类应激方面的记载[1-3,5-6],至21世纪开始逐渐增加,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鱼类应激研究技术落后,研究范围狭窄。
研究、认识鱼类应激原理、过程、危害,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对鱼类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和濒危动物挽救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1 鱼类应激简介1.1 概念应激是鱼类在外界和内在环境中,一些具有损伤性的生物、物理、化学的强烈刺激作用于鱼体,随即鱼体产生的一系列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的总和[7]。
1985年,Moberg曾提出将动物应激划分为应激源识别、生物防御和应激反应3个阶段。
鱼类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相似于其他脊椎动物,也适用于Moberg提出的这一模型。
当鱼体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到刺激后,鱼体将从行为、生理等方面进行生物防御反应,行为反应是鱼类应激反应的一种,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反应[8]。
一般而言,适当的行为反应可以使鱼体远离刺激源,恢复至正常状态。
从生理学角度而言,将鱼类应激分为如下3个过程:一是初级应激反应。
第23卷 第4期2011年4月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V ol. 23, No. 4Apr., 2011文章编号:1004-0374(2011)04-0394-08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赵建华 1,2,3,杨德国1,2*,陈建武1,2,朱永久1,2,李 茜2,3,冯宪斌2,3,何勇凤1,2,吴兴兵1,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 214081;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荆州 434000;3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摘 要:近年来,随着应激医学和动物应激生物学的发展,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该文阐述了应激的概念、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主要从生理、行为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鱼类应激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从苗种培育和改良、药物缓解、改善养殖环境、科学管理与规范化操作等方面介绍了相应的缓解措施。
文章最后分析了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总结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状况,为其在水产健康养殖及鱼类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鱼类;应激;缓解;应用;生理;行为;监测中图分类号:S917; Q959.405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e biology of fi sh stressZHAO Jian-Hua 1,2,3, YANG De-Guo 1,2*, CHEN Jian-Wu 1,2, ZHU Yong-Jiu 1,2,LI Xi 2,3, FENG Xian-Bin 2,3, HE Yong-Feng 1,2, WU Xing-Bing 1,2(1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xi 214081, China; 2 Key Laboratoryof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Jingzhou 434000, China; 3 College of Fisheries, Huazhong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 medicine and the biology of animal stres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iology of fi sh stres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oncept of stress, the occurrence and compromise of fi sh stress were expounded, and the recent techniques, methods 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spect o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fish stress were mainly introduced. We then displayed the mitigation measures including larval rearing and improvement, pharmacologic remission, improvement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scienti fi c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ed handling. Finally,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on fi sh stres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future prospe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biology of fi sh stress, and t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 for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healthy aquaculture and fi sh conservation biology.Key words: fi sh; stress; mitigation; application; physiology; behavior; monitoring收稿日期:2010-10-25; 修回日期:2011-01-18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0714090)*通讯作者:E-mail: yangdg@应激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适度的应激可增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生物体心理、生理功能均有促进作用;而过度的应激往往会引发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行为的紊乱,导致各种疾病或亚疾病状况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动物应激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国际上对鱼类应激的研究也赵建华,等: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第4期395逐渐兴起。
国外对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多集中于水体理化因子及各种操作胁迫对鱼类生理、行为影响等方面,尤其对鲑鳟鱼类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国内鱼类应激方面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2,3],直到21世纪初期开始显著增加,但研究技术与水平相对落后,研究广度与深度亟待拓展和深入。
在现代集约化生产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形势下,养殖密度过大、操作与管理不当、生存环境剧变等均可导致鱼类产生应激,由此引发的疾病或死亡已对养殖业生产及物种生存造成巨大威胁。
“2009年水生动物应激与福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国首次正式提出“水生动物应激与福利”的概念,是对我国水生动物应激机理及鱼类应激反应调控机制研究的一大促进。
正确理解和认识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监测,并探索相应的缓解措施,对当前形势下鱼类健康养殖、鱼病诊断、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鱼类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鱼类应激的生物学反应1.1 应激及其发展“应激”(stress)一词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Hans Selye于1936年首次提出,并将其分为惊恐、抵抗及衰竭三个阶段[4],这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应激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涵盖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神经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由于应激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
目前,广为人们接受的“应激”的概念为:当机体内环境稳态受到威胁时,机体对应激源产生特异性和(或)非特异性反应,以维持机体新的稳态的过程[4]。
然而,“应激”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是开放和变化的,随着应激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应激”的定义必将更加科学、完善,其研究内容将更加丰富。
1.2 鱼类应激的一般生物学反应及危害1985年Moberg提出的动物应激模型将应激反应划分为应激源识别、生物防御和应激反应结果三个阶段(图1)。
鱼类作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其应激反应的发生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相似,亦适用于这一模型[5,6]。
当鱼体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到内外界刺激后,鱼体将从行为、生理(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方面发生生物防御反应。
行为反应是鱼类遭受刺激后最直接、快速的反应。
自然环境下,适当的行为反应是鱼类躲避或应对应激源刺激的有效途径,对鱼类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状态至关重要[7]。
然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极大地限制了鱼类的行为反应,常导致其行为异常或障碍,引起生理系统的应激反应[5]。
从生理学角度讲,鱼类应激反应按其发生过程一般分为初级、次级和第三级应激反应[7]。
初级应激反应主要包括应激源的识别及生物防御的启动,是机体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水平上的反应,其结果是激活了以鱼体交感—嗜铬组织系统(sympathetico-chromaffi n system,SCS)和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 (hypothalamic-pituitary-interrenal,HPI) 轴为主的两个应激反应系统,并促使鱼体血液儿茶酚胺、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7,8]。
次级应激反应是由初级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应激激素调控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能量代谢、电解质平衡及免疫系统等生物学功能的改变。
此阶段机体代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葡萄糖为代表的生物学资源发生重新分配以更好地应对应激[6]。
第三级应激反应是在次级应激反应的基础上,鱼体对应激源产生了适应性,其生物学功能恢复正常;或随应激程度的加深,鱼类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出现的诸如生长速率、繁殖能力及抗病能力降低等变化。
2 应激源的种类鱼类生活的水环境相对陆地环境更为复杂和多变,影响鱼类生长、生存的应激源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环境应激源,主要包括有害的水体理化因子,如水体的盐度、温度、DO、pH、氨氮、硫化氢等指标,以及周围的光、声等刺激。
此外,由工业、农业及城市生活废水导致的重金属、石油、农药等污染也是重要的环境应激源[9]。
第二类为躯体性应激源,主要包括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拥挤与“禁锢”、捕捞、运输、人工催产等生产过程中不当的操作方式[10]。
第三类为生物性应激源,主要包括病原生物的入侵、捕食、社会应激等[11]。
第四类为综合性应激源,如气候变化、水利工程建设、航道运输、地质灾害等,这些应激源会导致鱼类种群结构、栖息地、生长与繁殖、种质等多方面的变化[12,13]。
此外,根据应激源作用强度和时间,可将应激分为急性应生命科学第23卷396激(短期、剧烈的刺激)和慢性应激(长期、轻缓的刺激)。
3 鱼类应激反应研究技术与方法目前,人们已从生理学、生物化学、行为学、心理学、神经内分泌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鱼类应激生物学进行监测和研究,其研究技术与方法主要涵盖生理、行为以及多种技术与方法的综合运用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