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产理论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891.50 KB
- 文档页数:57
一、课程名称MBA学位课程,管理经济学课程代码:总计48学时;学分:二、授课教师何维达教授,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电话:,3816153E-mail:接待来访时间:星期二下午2:30-5:00地点:办公大楼912房间三、课程简介管理经济学被定义为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使企业能够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在面临的各种约束条件下,最有效地配置资源,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解决企业的管理决策最优化问题。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尤其以微观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
管理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
但是,管理经济学与这些学科又有不同之处。
管理经济学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分析所面临的微观、宏观环境为企业的最优决策提供经济分析工具,可见它是围绕企业的决策问题而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所以,管理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决策科学,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并运用这些分析工具,对各种决策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数量分析。
本课程分为13章,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需求理论分析;二是生产理论分析;三是需求预测;四是成本分析;五是市场结构;六是定价理论与实践;七是长期投资分析。
本课程学时共计48学时,其中案例分析和讨论12学时。
四、教学目的《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我们要求学员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并学会用经济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进行决策时,能够从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1.教材:作者(美)H·克雷格·彼得森、W·克里斯·刘易斯著:《管理经济学》,吴德庆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参考书目:(1)陈章武编著:《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章导言重点掌握:1. 稀缺性的含义2. 选择的含义3. 机会成本的含义4. 微观经济学的定义5.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6.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区别掌握: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3. 实证分析方法了解: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征2. 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重点掌握:1. 需求的定义2. 需求曲线与需求定理3.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4. 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掌握:1. 供给理论2. 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1. 价格上限及其影响2. 价格下限及其影响第三章弹性理论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3. 决定一种商品需求弹性的因素4•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5. 如何用弹性理论解释谷贱伤农与薄利多销掌握: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2•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与计算3. 供给弹性的含义与计算了解:1. 弹性与税收分摊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重点掌握:1. 效用与边际效用2. 边际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3.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4. 消费可能线5. 序数效用分析与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掌握:1. 消费者剩余2. 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的关系了解:1.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决策2. 消费者的劳动供给决策3. 消费者的储蓄决策4. 消费者的投资决策第五章生产理论重点掌握:1.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与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优投入3. 规模经济与企业最适规模掌握:1. 技术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含义与关系2. 边际分析与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3. 等产量线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了解:1. 企业的委托――代理理论2. 不同形式企业的优缺点3. 法人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的关系第六章成本与收益1. 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2.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不同3. 短期成本分类4. 各种短期成本变动的规律5. 短期中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6. 长期平均成本的规律与形状7. 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1. 短期与长期的区别2. 长期总成本与短期总成本的区别3. 长期平均成本与长期边际成本的含义4. 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了解:1.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2. 短期成本与停止营业点的关系3. 规模经济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重点掌握:1.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3. 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4.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掌握:1. 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2. 寡头市场的特征3. 垄断市场上的单一定价4 各种市场结构价格与产量决定的比较了解:1. 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2. 围绕垄断的争论第八章分配理论重点掌握:1. 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2.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与效率3•收入分配政策4•工资的决定掌握1•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个人原因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制度原因了解:1•生产要素的需求决定2•生产要素的供给决定3. 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4. 围绕收入分配政策的争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重点掌握:1. 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3. 垄断与市场失灵4. 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中的作用掌握:1.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2. 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了解:1. 政府失灵的产生2. 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重点掌握: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3. 通货膨胀率的计算4. 失业率的计算掌握: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 失业的含义3. 失业与GDP的关系4. 经济周期的含义5. 经济增长的含义了解:1. 宏观经济学中两个学派的争论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 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2.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3. 哈罗德-多马模型4. 自然失业及其原因掌握:1. 货币数量论了解:1. 其他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重点掌握: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3.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4.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5. 不同的总供给曲线6.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7.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8. 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实际GDP 与物价水平9. 如何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掌握: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重点掌握:1. 消费函数的含义2. 投资函数的含义3. 总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4. 乘数原理掌握:1.消费函数稳定的原因与意义2. 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了解:1.投资波动性的原因2. 加速原理3. 总需求分析的局限性第十四章货币与经济重点掌握:1.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关系2.IS 曲线的含义3. LM 曲线的含义4.IS 一LM 模型的含义掌握:1.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2. 货币需求理论了解:1. 金融机构的基本知识2. 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重点掌握:1.周期性失业及其原因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3.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4. 供给拉动的通货膨胀5.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掌握:1.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理2.不同流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3. 引起通货膨胀的其他原因了解:1.经济周期的含义2.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重点掌握:1.财政政策的运用2.赤字财政政策3. 货币政策的运用掌握: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3. 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了解:1.各派在宏观经济政策问题上的争论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3. 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第17 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重点掌握:1.国际贸易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2.国际金融对一国宏观经济的影响3.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均衡4.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掌握:1.自由贸易理论2.保护主义贸易理论3. 汇率理论4. 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了解:1.国际收支理论2.国际资本市场。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重要知识点1.中国特益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国际背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20世纪70年代,整个世界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时代主题是()A.革命与战争B.和平与发展C.合作与共赢D.开放与融通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A.经济革命B.信息技术C.全球化D.多极化3、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波匈加件的发生,()的弊端初步暴露出来……A.社会主乂B.大跃进C.苏联模式D.人民公社化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A.邓小平B.陈云C.叶剑英D.胡耀邦5、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D.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6、我国改革从()率先突破,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A.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B.计划少一点,市场多一点C.包干到户D.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解放思想8、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A.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D.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的基本路线。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
本文将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生产力的概念和作用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开展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它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要素。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社会财富和经济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提高,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经济进步。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和特点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分工等方面的内容。
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中,生产关系以私有制为基础,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十分明显。
而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民的封建关系成为主要的生产关系,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封建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成为主要的生产关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
三、生产方式的概念和变革生产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人们组织生产的总体方式和形式。
它包括生产目的和方法、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向。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
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不同的生产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主通过对奴隶的剥削获取巨大财富;在封建制社会中,地主通过对农民的剥削实现富裕;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投资回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阐述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原理。
其中,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产力是指人类社会通过生产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所创造出来的力量和能力。
因此,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重点围绕马克思对生产力提出的两个核心观点展开阐述。
一、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是被私有制、阶级矛盾和利润追求所限制的。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力的社会化观念。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为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石。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不可忽视的。
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参与生产劳动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会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并反过来又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剥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表现,它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会导致生产力的停滞甚至倒退。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统治使得生产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新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形成。
三、改革开放与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激活了社会生产力。
中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相对落后的国家逐渐崛起,这背后正是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四、发展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依然是重中之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要取得更大的发展,需要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技术,改善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下功夫。
第五章一、名词解释:完全竞争:是指一种不存在丝毫的垄断因素方面的作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垄断:一般指唯一的卖者在一个或多个市场与买者垄断 (Monopsony)能同时调节)。
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二级价格差别: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每个人都支付相同的价格三级价格差别:即对于同一商品不同的价格。
二、简答题1、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意为产品做广告而花费任何金钱?答:因为理论上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无需做广告。
厂商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利润减少甚至亏损。
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按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
2、为什么利润极大化原则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表达为?答: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能卖出愿意出卖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即不管产销量如何变动,单位产品的价格始终不变,因此MR(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销售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恒等于固定不变的出售价格3、“虽然很高的固定成本会是厂商亏损的原因,但永远不会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答:同意。
在短期,不管固定成本有多高,只要销售收益能补偿可变成本,厂商总可以营业。
在长期,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就不存在固定成本高不高的问题了。
因此,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高固定成本不是厂商关门的原因。
4、为什么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平行的线,而行业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向右下倾斜的曲线?为什么厂商和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都会是一条向右上倾斜的曲线?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否也一定是向右上倾斜的?答: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可以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销售任何数量的商品,因此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和横轴之间的距离等于商品的售价。
第一章导言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第三章弹性理论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五章生产理论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第十四章货币与经济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第一章导言文档顶端一、主要问题提示:1.稀缺性(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没有稀缺性,经济学就没有意义。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
5.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经济学是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言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稀缺性: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二、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三、经济学与资源利用四、经济学与经济制度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二、实证分析方法三、实证分析工具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第一节需求理论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二、影响需求的因素:需求函数三、需求定理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第二节供给理论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二、影响供给的因素:供给函数三、供给定理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第三节价格的决定一、均衡价格二、均衡价格的形成三、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第四节价格对经济的调节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二、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三、价格是调节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第五节对价格的干预的市场结果一、价格上限二、价格下限三、放开价格的意义与局限性第三章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三、需求弹性的分类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第二节其他弹性一、需求收入弹性二、需求交叉弹性三、供给弹性第三节弹性理论的运用一、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分摊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欲望与效用一、欲望二、偏好三、效用四、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三、消费者均衡第三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一、无差异曲线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三、消费可能线四、消费者均衡第四节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一、消费者剩余二、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三、消费者行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第五节消费者的其他决策一、劳动供给决策二、消费与储蓄决策三、投资决策第五章生产理论第一节企业理论一、企业的形式二、现代企业的实质:委托-代理关系三、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第二节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一、生产函数二、短期中的技术效率:一种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三、长期中的技术效率:规模经济第三节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二、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第一节成本一、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二、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三、短期与长期成本第二节短期成本分析一、短期成本的分类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一、长期总成本二、长期平均成本三、长期边际成本第四节收益与利润最大化一、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二、利润最大化原则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第一节市场结构一、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二、市场结构类型三、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关系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一、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四、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第三节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一、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二、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三、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四、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价格五、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一、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二、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第五节寡头市场上的厂商均衡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二、传统寡头理论三、现代寡头理论:博弈论的运用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一节收入分配的原理一、生产要素的需求二、生产要素的供给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四、工资、利率、地租、利润理论第二节社会收入分配一、衡量社会收入分配状态的标准: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二、引起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第三节收入再分配政策一、过程公平论与结果公平论二、收入再分配政策三、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难题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第一节市场失灵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线分析二、外部性三、垄断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一、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二、政府的作用第三节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一、不确定与风险二、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三、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第四节政府失灵论一、公共选择理论二、官僚主义行为模型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五、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六、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节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一、物价指数二、失业率三、遗憾指数及其他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制度、资源与技术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第二节长期中价格的决定一、货币的基本知识二、货币数量论三、货币中性论四、货币数量论的检验第三节自然失业一、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二、摩擦性失业三、结构性失业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二、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三、总需求曲线与利率效应四、总需求与汇率效应五、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总供给曲线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二、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理论三、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价格理论四、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错觉理论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六、长期总供给曲线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二、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第一节消费函数理论一、消费函数的含义二、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原因三、消费函数稳定性的意义第二节投资函数一、投资及其组成二、投资函数三、加速原理四、投资的波动性第三节总需求决定原理一、总支出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二、乘数理论三、总需求分析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第十四章货币与经济第一节货币与金融体系一、中央银行二、金融中介机构三、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第二节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一、货币需求理论二、货币供给理论三、利率的决定第三节IS-LM模型一、IS曲线二、LM曲线三、IS-LM模型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第一节失业一、周期性失业二、失业的影响:奥肯定理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一、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三、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四、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五、其他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二、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三、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四、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争论四、教学参考书1、吴汉洪《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论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基本概念,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概述和分析。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人类社会在一定条件下用于生产与劳动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的总和。
生产力是衡量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息息相关。
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进行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的方式。
生产关系包括所有的经济制度、所有制形式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依据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进行的生产组织和分配方式。
不同的生产方式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具体社会形态的表现。
具体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更新。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时,就会发生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方式的转变。
而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则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原始社会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们依靠简单的工具和人力勤劳进行生产活动。
生产关系主要是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的共同劳动和分配。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关系简单而基础。
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奴隶社会生产方式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奴隶制度下,主人拥有奴隶作为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劳动力的被占有和剥削,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和交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的进程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及其实质;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
重点: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难点: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3、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授课时间:4课时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本身也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大阶段。
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但是,这些发展和变化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本章主要阐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问题导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已有360多年的历史了。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资本主义,既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深刻剖析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布资本主义必然灭亡;20世纪初,列宁又认为,资本主义进入了腐朽的垂死的阶段。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20世纪,资本主义尽管发生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但没有灭亡,反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明显地占有优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代表了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的权利义务。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能够更高效地创造财富。
然而,生产关系却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传统的生产关系往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其次,我们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产关系提出挑战,进而要求生产关系的适应和调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矛盾的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阶级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人占有和剥削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开始争取权利和解放。
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在分配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要求我们在调整生产关系时,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助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2023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1500字2023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第五章重要知识点总结如下:第五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核心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具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特殊国情,因此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早期发展阶段。
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思想,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 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的急风暴雨式发展。
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党内走资派,需要发动群众进行斗争,巩固社会主义新阶段。
- 提出了“四清”运动、红卫兵运动等,发动了广泛的群众斗争活动。
- 文化大革命极大地动摇了党和国家的秩序,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邓小平理论-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 强调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
- 提出了“经济建设是中心,配套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信仰”,开展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
3. 科学发展观- 2007年,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