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堂笔记(DOC)
- 格式:doc
- 大小:182.42 KB
- 文档页数:13
经济学笔记杜瑞
第一章引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学问。(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学)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
(后两者是同一制度的不同阶段)
经济----养活人----生存----生产: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②如何生产
③为谁生产
④谁来决策
⑴自然经济-----小农,自给自足,以家庭为中心,由家庭来解决资源配置
⑵计划经济-----经国家计划为中心,由国家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
⑶市场经济-----以市场计划为中心,由市场(价格)来解决资源配置
三、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㈠萌芽时期(重商主义时代):15世纪---17世纪中叶
㈡古典经济学时代(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17世纪中叶---19世纪30年代
㈢新古典经济学时代(马歇尔《微观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①研究领域扩展
②研究方法的(定性—定量)
③与马克思理论分开:价值由需求决定
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
⒈微观经济学(个量经济学):①供求理论②消费理论③生产理论④市场理论
⑤分配理论⑥市场失灵理论
⒉宏观经济学(总量经济学):①国民生产总值理论②乘数理论③经济增长理论④经济周期理论⑤失业与通胀理论⑥宏观经济政策
⒊经济学的主流:①凯恩斯流派②新自由主义流派③新制度流派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什么是需求、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
⒈需求----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且有能力购买商品数量的总和。
⒉影响需求的因素:①价格(反比)②收入(正比)③相关商品的价格(互补关系(反比),替代关系(正比))④消费者的偏好
⑤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自已能够举例说明)
⒊需求函数:Qf=f(P)表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⒋需求曲线
二、什么是供给、供给函数、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
⒈供给----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生产且有能力生产提供到市场上商品数量的总和。
⒉影响供给的因素:①价格(正比)②成本(反比)③相关商品的价格(回报率)④技术水平(正
⒊供给函数:Qs=f(P)表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⒋供给曲线
三、什么是均衡价格、支持价格、限制价格、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⒈均衡价格----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交点。(此时成交量最大)
⒉支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政府干预价格)
⒊限制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4.均衡价格的意义
四、什么是弹性、弹性需求、影响弹性需求的因素、供给弹性、收入弹性
1、弹性------因变量变动百分比/质变量变动百分比
2、需求弹性(需求价格的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
=△Q/△P*P/Q
弹性系数E:①>1,富有弹性:商品替代多,越有弹性,可以降价②<1,缺乏弹性,提价销售:生活必需品
③=1,单位弹性
④=0,无弹性
⑤=∞,特殊商品
3、影响因素:①商品的重要程度②商品价格占收入的比重
③商品的替代性(富有弹性)④商品的使用时间
4、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量百分比
5、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消费者收入变动百分比
第三章
1、什么是效用、边际效用、总效用?
效用表示一个消费者从不同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相对满意程度。
从多消费的1 单位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的增加部分就是边际效用,总效用就是消费每个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
2、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从经济学里面引出的一个非常显著的规律,就是:当一个正向的动因增加时,会换来一定效果,但是当动因持续增加时,效果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无论动因如何增加,效果都不增长了,这就是“递减”。
3、什么是基数效用、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
4、消费者是如何均衡的?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指在既定收人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
5、什么叫恩格曲线?
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
第四章
1、什么是生产函数、生产要素、规模经济?
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属于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2、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的关系
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边际产量数值上就等于该点的切线斜率。在可变要素投入刚开始的时候,边际产量也就不断递增,对应的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正,且不断增大;当边际产量达到增大值时,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点的切线斜率最大,而且这也是总产量曲线的拐点;若继续增加投入,边际产
量就会逐渐减少,因此总产量曲线向上凸。当边际产量为零时,这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即,当MPL>0,TP 上升;当MPL<0,TP下降;MPL=0,TP为最大值。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边际产量曲线必定通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即当MPL=APL时,APL达到最大值。
因为APL=TP/L正是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之间的连接线的斜率
3、如何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能列举在现实中的表现)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表明了一个很基本的关系。当一种投入如劳动被更多地追加于既定数量的土地,机器和其他投入要素上时,每单位劳动所能发挥作用的对象越来越有限。土地会越来越拥挤,机器会被过度地使用,从而劳动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对这一规律的正确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可变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品变化要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递增是因为固定要素在可变要素很少时潜在效率未发挥出来。一旦固定要素潜在效率全部发挥出来了,边际产量就开始出现递减。这个规律的意义在于:当一种要素连续增加时,迟早会出现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而不是规定它一开始就递减。
其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适用于可变要素比例的生产函数。如果要素比例是固定的,这个规律也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