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
- 格式:pdf
- 大小:39.42 KB
- 文档页数:1
作为理论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 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理论来源颜江伟摘要:本文试图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从历史脉络、现实逻辑以及理论来源等几个方面进行一番梳理。
作者认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还大量借鉴了其他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是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的产物。
虽然在其内部还包含着不同的声音,但它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科学理论范式。
关键词:传统政治学;新制度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06)05-0028-07新制度主义是目前占据西方政治学研究主流地位的理论范式,同时也是当下国内政治学理论借鉴、评介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内容庞大理论复杂的体系,试图用高度凝练而又不失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和表达并非易事。
在本文中,作者尝试围绕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以一以贯之的逻辑来描述和评价它。
这三个问题是:首先,这一理论是在何种背景下出现的?即探讨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不仅包括要对其所肩负的使命,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考察,还要准确捕捉其对于已有理论的超越和扬弃,换言之也就是要准确厘定该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其次,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这不仅包括要弄清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也包括要弄清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逻辑推演的过程。
弗里德曼认为,!理论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它是一系列同义反复的词语的综合体∀而!假设在##理论中是最重要的∀。
由于!就理论本身而言是无法自证的∀,因而要证明理论,必须通过根据理论所做的预测来进行,也就是由假没而推延得到的假说,而!从假设到假说中间是通过逻辑和数学来完成的∀。
[1]由此可见,一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内容主要包括它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和假说。
再次,这一理论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知识是累积的,历史上每一种范式的建立都无不是建立在原有探索的基础上,正象牛顿所说的,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而对一个庞大理论体系的进行成分还原,有助于我们更加历史的、全面地把握理论本身。
第8章新制度学派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未能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批从事新制度的研究、主张从制度和结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们继承了凡勃伦为代表的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形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的新制度学派。
第一节概述一、制度学派的演变与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发展新制度学派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是由早期制度学派演变而来的。
从制度学派的产生到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制度学派创立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渡时期,从50年代以后是以加尔布雷思为首的新制度学派形成时期。
(一)早期制度学派形成与主要内容19世纪末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在美国表现尤为突出。
众所周知,美国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国内已基本上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资要玉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美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古典经济学以“制度”不变为前题,研究自由竞争下的和谐问题,这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当时节现实情况。
于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以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派便应运而生。
早期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
他在《有闲阶级论》(1869年)、《企业论》(1904年)、《论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年)等著作中创立了一套制度经济理论体系,阐述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为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凡勃伦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康芒斯、米契尔等。
这三位代表人物虽然同属制度学派,但是理论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又被认为是制度学派的三大分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派,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强调用进化伦来解释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康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派,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米契尔为代表的经验统计派,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不应该先理论再由它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称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再得到结论。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提要:制度研究一直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趋势直到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分析的兴起以后才被取代。
然而,行为主义范式与理性选择分析自身也具有其内在缺陷,新制度主义正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缺陷的基础上以及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大踏步迈向制度研究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为当今政治学研究中的前沿,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它主要由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三个派别组成,各个派别对于制度的概念、制度的来源、制度变迁与设计、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何为好制度等都有不同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其缺陷进行了评论。
关键词: 传统制度研究行为主义理性选择新制度主义一、背景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那以后,政治制度一直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 运动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古典意义上的制度研究主要体现在法(公法) 、体制(民主与专制) 、组织(政府权力分配) 等领域;近代以来,制度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开始包括国家宪法、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等领域。
总的说来,制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政治形式与政治原则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某种政治形式来实现某种政治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政治学研究都是制度研究。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新制度主义理论观点评析在政治学领域,正迅速兴起的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旧制度主义而言的,其首要关注的问题是制度的概念、性质以及制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塑造。
即在界定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制度是如何构成个人行为,如何在行动者之间分配权力,及如何塑造个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的。
由于关于制度的广泛性的内涵而使新制度主义学者认为,新制度主义不仅涉及几乎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而且触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多方面,甚至可以用之解释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和行为。
目前,新制度主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这不禁使我们要追根问源,新制度主义源何兴起?一、新制度主义的渊源制度一直是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政治学研究对象发生了重大转变。
受科学主义和量化分析的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逐渐成为政治学主流理论,制度研究被排除在外。
在研究对象上,行为主义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代替传统的政策和制度;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借助于各种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量化和实证分析来研究政治现象;在研究起点上,行为主义采取的是个人主义,认为个体的真正偏好只有通过一定的行为才能具体地表现出来,而集体现象是个体行为的聚集,个人的偏好只有通过利益聚集机制才能带来最佳的效果。
然而,到了70年代,世界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新古典综合派也遭到沉重打击,各种其它经济学派诸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纷纷借机登场,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学说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造成滞胀的原因是政治对经济的干预及其错误政策。
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制度因素对经济的作用,并且用本质上属于经济领域的方法,来解释政治现象。
正是经济学家这种向政治领域的挺进,引起了政治学界对于制度研究的重新关注。
尤其是在美国的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上,行为主义无法对其加以理论解释,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政治理论家的反思和批判,并产生了变革现代政治学的要求,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新制度主义。
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引发的广泛评论。
新制度主义作为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新制度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论,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解。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新制度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政治理论的局限性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等。
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新制度主义的诞生,为政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工具。
在观点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新制度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机制、制度对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影响等。
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政治现象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制度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约束和动力,对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评论部分,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分析新制度主义在政治学领域的贡献和不足。
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了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方法进步;另一方面,新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过度强调制度而忽视其他因素、对制度变迁的解释力不够充分等。
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本文旨在为政治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新制度主义理解。
二、新制度主义背景新制度主义(Neo-institutionalism)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兴起的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流派,其背景复杂且多元,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理论转向和现实世界的变化。
新制度主义在批判传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了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制度不仅是政治行为的框架,也是政治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理论背景上,新制度主义受到了结构功能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新制度学派理论及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摘要:本文从西方经济学流派的两大思潮入手,重点介绍了国家干预主义下的新制度学派,首先分析了它的产生背景,然后讨论了新制度学派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最后结合我国的当前经济形式,得到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流派;国家干预主义;新制度学派;启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众多,但大体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思潮:一是经济自由论,主张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降低了效率;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即政府干预主义,认为市场是低效率的,政府干预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
本文主要讨论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中的新制度学派。
国家干预主义是最早登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舞台的一种经济理论学说。
在与经济自由主义的长期争斗中,国家干预主义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低潮阶段,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演变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通胀压力等新形式下出现了快速复兴的迹象。
新制度学派是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尔达尔。
一、新制度学派产生背景新制度学派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是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
新制度学派的起源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早期制度学派(旧制度学派)。
早期的制度学派以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为主要代表,是近代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历史学派的一些观点演变而成的。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分析其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崭露头角,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发展成为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
本文首先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理论特征和研究范畴。
接着,文章将追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当代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包括其在政治制度分析、政策制定与执行、政治行为主体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文章将总结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贡献与局限,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背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二战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政治学理论逐渐显示出其解释力的不足。
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应运而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定量研究、案例研究、比较政治研究等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学者们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与政治过程,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科学学科内部的发展也推动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随着政治科学研究的日益精细化,学者们开始关注政治制度的微观层面,如政治制度的设计、运作及其影响等。
这种研究趋势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实践也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提供了动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政治实践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解释力,为理解和分析这些政治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兴起背景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和政治科学学科内部的发展,以及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实践。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及其制度变迁模式研究作者:郭金鹏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新制度主义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这三大流派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时,通过对其制度变迁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对新制度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制度变迁一、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一)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孕育于社会学界的制度研究传统,在政治科学领域中发展为新制度主义的重要派别之一,其重视“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和可供人选择的行为都深受规则和制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是对特定制度和规则的遵从。
认为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实际上是受到背景限制的理性,坚持修订社会科学中的整体主义观点。
社会学制度主义在进行关于制度理论的规范研究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这得益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丰富学术资源和它本身对于规范性和认知性要素的重视。
同时,它所具有的缺陷与弊端也使它得到诸多批评,首先,社会学制度主义对于“制度”的界定“过于宽泛并模棱两可”,不仅正式的制度,结构,规范等也被划入制度的范畴,同时其对制度和组织的区分不够明确,给研究带来了困难。
其次,有学者曾尖锐地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理论主张在许多情境下略显无力,“它们在制度创设或改革的过程中,忽略了承载着不同利益的行动者之间权力冲突的重要性”[1]。
其三,一些社会学者提出: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和认知的强调虽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社会学长期以来重视社会结构的研究传统。
[2](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致力于对国会问题的研究,它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拓展和进步,为政治学研究引入了经济学的方法。
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性人假设”法,其认为利益的最大化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多种动机中最稳定的因素,它以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个体层面研究政治行为。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摘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理论流派,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该理论强调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策结果的影响,主张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到制度的角色。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强调规范与行为的互动、强调利益与行为的关系等。
其发展趋势包括对比较政治制度的研究、全球化的影响等。
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相比,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对制度的重视,与制度主义理论有相似之处。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为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通过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更好地指导政治实践和政策制定。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比较,应用和实践。
1. 引言1.1 引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政治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政治制度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强调政治制度的约束和影响,认为政治行为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发生,并且这种制度框架会影响政治行为的结果。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出现,使政治学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为理解当代政治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起源、基本观点、发展趋势、与其他政治学理论的比较以及应用和实践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的政治学理论,并对其在当代政治研究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2. 正文2.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分析的起源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传统政治理论的挑战和批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始崭露头角。
其起源主要可以归因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政治科学家对于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失效感和不满,二是对传统政治学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政治科学家对现有政治体制和制度的不满有着密切关系。
传统政治学往往关注政治制度的形式,而忽视了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和效果。
2008年 第9
期
WWW.W8818.COM学术探讨
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
文/王珍珠
摘 要:新制度主义是当前国际社会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
本文简要分析了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并进一步介绍了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背景;流派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9-0252-01
一、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
在探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这一问题上,国内有两位
学者的意见较有参考价值,一位是朱德米,另一位是何俊志。
他
们认为从理论渊源上说,要探讨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必须结
合整个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来进行。
政治学关于制度的研究
最早应该追述到公元3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城
邦制度的研究首开政治学制度研究的先河。
从此,政治制度一直
是政治学家研究的对象,早期如柏拉图对“理想国”莫尔对“乌
托邦”、安德里亚对“基督城”社会制度的研究,近代如圣西门的
“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洛克的政府制度、卢梭的直
接民主制度、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制度、联邦党人的联邦社会制
度、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运动最终导致生产关系(制度)运动等等,这
些都体现了政治学家关于制度设计的智慧。
传统制度研究在现代
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基本稳固的前提下开始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来自于政府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
政治学家开始把关注政
治现象的焦点由制度建构、制度解释、制度设计转向了公共政策,
即具体的政府过程研究上去;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研究方法的挑战。
20世纪30、40年代西方政治学发生了一次范式转换——行为主义
革命,即政治学家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已经不再满足于政
治学中的宏观、静态、规范、描述式的研究方式,在批判传统制
度研究主要从逻辑上推演并建构政治制度,在语言符号上充满了
价值描述和评估,忽略了个体在制度建构中的作用的基础上,行
为主义决心将政治学建构为可验证、可量化、动态的科学。
1984
年,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了
《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一文,对政治学研究的现状提
出了批评。
马奇的论文宣告了新制度主义的诞生。
新制度主义既
强调政治社会背景的重要性,也强调个体角色的动机,因而制度
具有独立性和连贯性,制度不仅受制于背景也改造背景,制度影
响微观个体而产生政治结果;政治不完全是功利计算的结果,人
的行为有时候受符号、象征、道德、信条等影响;历史并不必然
与当时的制度相适应,制度往往落后于历史发展,历史有时候具
有对政治的无效性等等。
此后,新制度主义的研究便一发而不可
收拾,到本世纪初,作为一个理论流派的新制度主义日益成熟。
二、新制度主义的流派及其观点
新制度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其内部流派众多。
本文
引用彼得.霍尔的观点将新制度主义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
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大流派。
(一)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就是以制度为核心考察历
史,以国家政治制度为中心来分析历史。
其核心要点即是路径依赖。
广义上来说,路径依赖是指前一阶段上的事件可能会对后一阶段的事件产生某种影响和制约的作用;狭义的路径依赖则归因于“回报递增”,认为某种制度模式一旦上了轨道之后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增大,这是因为该制度提供了比其他制度更
参考文献:
[1]郭毅,徐莹,陈欣.新制度主义:理论评述及其对组织研究的贡献.社会.2007.1
[2]余宜斌.政治学: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研究.2007.7[3]祝灵君.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背景、观点及评论.浙江学刊.2003.4[4]魏姝.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2.9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大的收益。
历史制度主义有四大表现:时间顺序的重要性、政治制度的惯性、政治过程的偶然性和政治制度的继承性。
(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把“经济人”的假设应用到制度研究中,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个人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制度被看作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理性制度主义主要有三大结论:1、理性制度主义把政治视为集体行动的困境,当每个个体采取行动以实现个人偏好的最大化时却可能产生对集体而言为次优的结果,造成这种两难的原因是缺乏推动人民合作以实现集体目标最优的制度安排;2、制度的存在就是因为它具有保障个人需要和减少这种保障费用的功能,在政治交往活动中行为者相互达成契约,形成规范,目的是从合作中获得收益实现双赢,制度的创造及其变迁就是相关的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3、制度影响政治行为者之间战略互动形式。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反对传统组织理论把制度和文化截然分开的做法。
认为现代组织所使用的规范、规则、程序就是特定文化的一种实践形态,并试图解释为什么组织采用特定的制度形式、特征或象征符号。
社会学制度主义的核心是组织采用特定的制度安排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正面评价与认可,人也同时是社会人,个人的政治行动,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制度的规定和制约。
结语: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讨论触及到了一系列政治学中关键的理论和经验问题“制度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社会背景、文化和规范重要吗?制度能起什么作用?它们能决定行为或者激发某些行动方针、步骤吗?它们是追求公共利益还是自利团体和个人的工具?”正是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了关于新制度主义的讨论,使这一新的研究取向日益丰富和完善。
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开始指出这一研究取向存在的问题:例如新制度主义更多地关注制度对政策及其他政治选择的影响,而没有为制度的形成与变化提供充分的解释;其次,新制度主义各分支在方法论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对“制度”概念的测量与验证问题。
新制度主义各分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无法证伪”的可能性,即当制度没有被遵循时,新制度主义往往辩解说那是因为制度还没有完全发展,或者说任何制度都允许某种程度的偏离,这使得“制度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假设无法证伪。
尽管如此,新制度主义还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政策结果、政治生活的新视角,而政治学的发展恰恰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