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发展现状
陈小姣1001096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现在的社会实行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在科技和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抚慰将是对人文关怀的否定所以临终关怀的意义远远的超出了医学的范畴.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临终关怀既不会促进病人的死亡,也不会延迟,它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也不同于安乐死,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医疗护理,帮助病人尽可能的解除一些心理问题和精神上的恐惧,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身心照护与支持,让病人平静的面对死亡.
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同年10月上海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院-南汇护理院,1992年北京市招收濒危病人的松堂医院正式成立。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1998年在李嘉诚先生的捐助下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宁养院,从而开始了国内临终关怀服务的推展工作。到现在,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临终关怀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及居家照料。但是传统死亡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造成了束缚,让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很多人不能理解临终关怀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死亡教育和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的欠缺,即使是医务人员也了解不深入.尽管社会总是进一步的普及它的发展但是在各种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工作和个人经历等等。
我国临终关怀在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发展较快, 北部次之, 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较慢。这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同时也与各地区之间临终关怀计划相关政策和社会支持
度的差别有关, 比如深圳、上海、天津这些城市临终关怀发展比较成熟, 其他地区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吸收其经验, 以政府为主导,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协调卫生、财政部门以及人事部门,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临终关怀实践运行模式。
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在地区的分布上比较局限,主要表现在它从沿海向内陆有着明显减少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和国际交往频繁的地区,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大大多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尤其以香港、台湾、北京、天津、广州等地最为明显。在部分内陆地区,临终关怀的发展缺少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资助,使不少开设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在当今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且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医护人员为主,关怀服务的志愿者很少,有些医务人员没有接受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把临床治疗的东西生搬硬套到临终关怀上来,不但不会缓解临终病人的痛苦,反而会增加其4身体和经济上的负担,反而造成了护理效果不好的现象。所以临终关怀除了经济上的资金缺乏外,还缺乏专业人士和社会人力的支持。
在关怀对象方面,大部分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都是晚期癌症病人,而且我们很大一部分是针对老年人的护理,却忽略了对儿童的关怀,早在2004年这种情况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在医疗体制方面,我国因为人口的原因,决定了医疗费用大部分由患者承担。但是很多人又没有余力承担,导致国外临终关怀的福利性质在国内发生了改变,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发展。而且临终关怀多以对症照料和护理为主要内容,一般不采用昂贵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很多服务项目又不能收费,医院不可能靠临终关怀服务赚取利润;另一方面,医院还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将会造成医院生存困难、设施较差、医护人员少。所以适度的发展临终关怀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意义。
自我国开展临终关怀以来, 临终关怀的实践应用以及基础理论一直受到临终关怀从业人员的重视, 其论文数量分别为156 篇( 33%) 、123 篇( 26%) , 而且多为基础理论的实践与应用。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努力地探索开展临终关怀, 另一方面有关临终关怀的教育问题( 42 篇) 、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问题( 11 篇) 、人文伦理问题( 88 篇) 、政策支持和经济来源( 35 篇) 、需求调查( 16篇) 等方面受关注程度不高。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 自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建立, 临终关怀机构经历了从最初的几家规模不大的到目前200 多家, 但据中国老龄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内地有960 万生活不能自理的65 岁以上老年人, 对于这样供需严重失衡的状况, 政府部门可考虑根据我国的国情, 逐步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壮大临终关怀机构, 扩大其覆盖面。我国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也提出: 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 支持兴办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首先, 我国在临终关怀的教育及专门人才的培养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只有大批具有科学的生死观、娴熟的临终关怀技能、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医护人员, 才能保证临终关怀工作的顺利进行, 真正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据刘霖等的调查显示: 大部分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缺乏, 而姑息护理教育的开展, 必须依赖于法律政策; 其次, 临终关怀所涉及法律及政策问题逐渐被注意,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养老福利计划,如2002 年印发的癌症病人申办麻醉药品专用卡的规定、2 006年3 月,国家十
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 007 年1 月1 日在深圳启动的临终关
怀计划等。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人口素质的限制、死亡观、伦理观及传统医学理念的限制, 使得我国临终关怀还存在较大缺口。如何克服现实困难,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 是政府、人民、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前,我国已将临终关怀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正式列入医疗护理教育中;同时,当前的医疗体系改革也为临终关怀提供了前提条件,通过在社区中设立全科医生,使得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能够为社区中开展临终关怀和家庭临终病房提供保证,这进一步促进了临终关怀在众多有迫切需求的病人中积极的开展。可见我国的临终关怀相关机构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但是服务理念和方法与国际水平相比我们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总之, 我国临终关怀10 年来发展较快, 其服务范围逐渐从医院, 从临终关怀机构走向社区走向家庭, 从最初为少数肿瘤晚期病人服务到为所有病种、不同年龄层次的病人包括家属服务,但目前的临终关怀研究现状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临终关怀的主力军, 广大医护人人员理应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并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 重视临终关怀所涉及的人文伦理问题和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深入调查临终病人需求, 加强临终关怀教育; 提高政府支持力度, 最大限度地使所有临终病人的生命在美丽、安宁、祥和的状态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