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近期党的重大方针、政策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机制。
2、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A、推行公有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多种(国有独资制、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B、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成分C、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实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公司法人法理结构,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4、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A、完善土地制度,家庭承包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长期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分结合得双层经营体制B、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C、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D、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E、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5、完善市场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强化市场统一性(重要任务)。
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6、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财政政策在促进今年国际增长、优化结构盒调节收入方面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作用。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服务。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7、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分布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按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推进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苏泽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提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引言随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的频繁“亮相”被不少经济学者解读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主打牌。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17日亮相新闻发布会,他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现状及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发展的红利带来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更加深入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的发展。
在我省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项工作。
嘉兴是我省开展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市,嘉兴市在进行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存在的障碍作了分析,提出了建设任务和目标。
“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六大内容之一,并编制了专项规划,提出了围绕全面开展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水污染治理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着力开展水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林业生态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业生态建设、农业农村生态建设。
1嘉兴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1.1有利条件嘉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嘉兴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城乡联系日趋紧密,城市化水平达到42.8%,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很快,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初步形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全面实施,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用电同网同价等等;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统筹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改革、户籍改革政策出台、农民进城“门槛”已基本削平;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BUSINESS CULTURELARGE FIELD OF VISION .大视野iie»»=niiisia isiK^iigii文/廖潇哲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主要产业为 农业,工业为主的现代产业聚集在城 市,加之长时间行政干预,逐步构成 了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金融 领域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农村的金 融机构与城市相比,有着巨大的数量 和可贷资金差距,这反过来又加重了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打 破城乡二元金融结构,促进城乡融合 发展,是当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特点城乡金融服务的供给结构方不同在城市地区,金融要素供给方主 要以现代金融企业为主。
在很多农村 地区,金融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结 构性不足等问题,这为民间金融等非 正规金融的繁荣留足了空间。
因此,农村地区的金融要素供给既有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类现代金融企业,也有 民间金融等非正规金融,并且二者并 重。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农村 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发 展,农合机构逐步成为农村地区金融 服务的主要供给方。
城乡二元金融差 异表现为,城市以现代商业金融为主,农村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
城乡生产要素的金融化程度差异较大生产要素的金融化,就是土地、房产等生产要素通过抵质押等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能力。
在城市,由于 土地、房产既能够确权,并有一整套 的柢质押、交易制度,流动性很强,具备了金融属性,城市居民和企业通过这些生产要素的柢质押可以便利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在农村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山林、土地、农村建设用地等资源,但囿于法律等各方面限制,没有相应的抵押登记、交易等制度,资源无法变成资产,毫无金融属性可言。
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突出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失,长期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保险、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长期缺位,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畸形,也不利于农村地区居民与企业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金融手段发展农村经济。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观点综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
探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出路,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从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途径等方面,对有关研究观点进行综述。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含义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
“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般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典型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在许多方面的差异。
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讯、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指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而是政策因素,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户籍管理制度是根本原因。
李昌麒、孟庆渝指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没有完全获得市场主体应有的法律地位。
第二,农村居民在国土资源权利上的不平等待遇。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集1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打破“二元”结构桎梏,推动南阳城乡统筹发展作者:景静来源:《经济师》2013年第04期摘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党中央提出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把城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盘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
文章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元桎梏城乡统筹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28-02河南省南阳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全市有841万农村户籍人口,住在4539个村,这两组数字都高居河南省首位。
2011年南阳市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比上年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9%。
农民收入虽然增长,但仍未扭转城乡收入差别扩大的势头,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党中央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和配置各种资源。
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分析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用来揭示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对立及其运动过程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对南阳城乡二元结构的量化测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1)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别显著。
南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始终小于1,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对比系数介于0.1~0.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说明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
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成因及改革思路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王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在当前,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改革思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矛盾的瓶颈问题,而制度性缺陷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文章分析了形成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因素,提出了深化改革,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当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危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人口的流动难以管理,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严重,二是加剧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归纳起来,二元结构的危害表现如下:第一是分散发展。
由于严格的户籍限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独特的特征,这就是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导致中国工业发展的分散化。
这种村村点火式的“点”污染,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也不能形成集中和规模效益,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正常发展的进程。
第二是人才流失和不均衡的分布。
80年代为什么乡镇企业蓬勃兴起,主要是当时农村积攒了一批人才和底气。
从此之后,农村的人才不断外流,导致乡镇企业人力资源接济不上,创造精神和创业资源缺乏和枯竭,这也是最近几年乡镇企业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
城乡差别的实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资源在城市高度1集中,而财富资源不仅包括实物资产,更包括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农村的贫穷还有知识和人才的贫穷。
第三是迟滞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工业化进程。
由于计划经济和户籍制度障碍,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其他国家慢了许多少了许多。
第四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城乡分割造成的差距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使得城市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落后的教育环境和不公平的竞争。
三、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经济机会,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经济的落后,阻碍了农民的融入城市化进程。
同时,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又难以解决。
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
这包括改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地区并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摘要: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因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不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公正,就难以实现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
要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社会,离不开国家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协调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 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 93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3。
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上的差别。
首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距。
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实物性收入,而且还包括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按现金收入计算,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
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
如果考虑到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从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样本偏误,高收入户难以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
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2.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协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在我国,已初步对立起覆盖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
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给人们以更多、更切实的“人文关怀”。
由于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某些偏差,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和贫困问题。
“三变”改革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关键路径作者:魏人山文华红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22年第01期摘要“三变改革”是贵州省六盘水市变革农村产权制度变革农村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
介绍“三变”改革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内涵,指出"三变"改革是实现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目的目标,促成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农村市场主体由分散经营转向统一经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市場机制和市场秩序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三变”改革;城乡统筹;路径;贵州省六盘水市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2.02.0412014年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大力推动“三变”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六盘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六盘水市高质量地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了全面小康,促进了六盘水市较快地缩短了与我国东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差距。
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全面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三变”改革更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关键路径。
1 “三变”改革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内涵1.1 “三变”改革的内涵“三变”改革是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
“资源变资产”是指村集体将确权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域、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物)和基础设施等集体资源,通过评估折价、协议或者合同方式,入股投资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经济组织,变成代表股份权利的资产;“资金变股金”是指村集体将各级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资金外),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资金或村集体自由资金,通过协议或合同方式,入股投资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经济组织,变成代表股份权利的资本金;“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以确权的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自有房屋、自有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通过协议或合同方式,入股投资企业、合作社及其他经济组织,定期按股份取得企业经营红利,变成股权投资人[1]。
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
那么,如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体化经济的跨越呢?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
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
只有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和完善。
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
在我国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就要求伴随着产业向城市的集聚。
产业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把在其中就业的农民直接带入城市,实现离土又离乡;另一方面又可以延长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产业的升级、集聚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就可以推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打通城市化的通道。
黄泰岩认为,农民市民化与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的统一,是我国城市化的理想过程。
但当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时,农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于产业的集聚而进入城市?这首先涉及到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问题,即构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的平等权力的制度。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欠发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路径研究姓名:许鸿义导师:施同兵(副教授)专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年级:2008级班别:江苏分院徐州教学班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七届三中全会、2010年中央1号文件又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不仅具有特殊性,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城乡统筹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特定条件下的对象进行研究,梳理出影响因素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剖析,寻找解决的方案,提出实施路径,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以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宿迁市为案例,以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认真剖析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特点和困难,努力探讨其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律和实现路径,寻求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结构的转变,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文关于欠发达地区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研究丰富了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域。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述评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理论。
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内涵、现实背景、重大意义。
第三部分对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部分,以宿迁市为例,详细列举宿迁市城乡统筹发展状况。
现实基础、具体实践、主要成效、存在困难和原因分析、以及宿迁实践对同质地区的发展启示。
第五部分,结合第三部分的分析和第四部分案例的研究,寻求推动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学有、发明家、医学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取得巨大的成就。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四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1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大背景下,xx村作为xx乡最大的一个村,是乡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如何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赢得先机,是xx村"两委"班子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xx村基本情况1、人口状况xx村共有10个社,642户,2517口人。
2、产业状况(1)种植业:主要以大麦、小麦为主;(2)养殖业:主要以牛、羊为主;(3)劳务产业:主要在建筑、运输、服务等行业,务工地主要在金川、河西堡、xx;(4)其他产业:有一家砖厂,一家沙料厂,一家面粉厂。
3、社会状况(1)社会基本状况:约有80%的人口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为老人、儿童;(2)村民收入状况:xx年人均收入约5000元左右,其中:70%为务工收入,30%为种植、养殖收入;(3)党组织状况:设有:1个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
共有59名党员,其中:男56名,女3名。
4、资源状况(1)耕地资源共有耕地面积为663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约为2.6亩。
耕地质量较好。
(2)劳动力资源以16岁至55岁为正常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5%计算,再考虑一些特殊因素,约有1800余人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这些农业富余劳动力中掌握一定技术的以10%计算,就约有200人的技术型劳动力。
二、xx村"swot"分析在了解了xx村基本状况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一个简单的"swot"分析,将这些基本状况系统化、逻辑化,为我们思考xx村的发展提供系统的依据。
1、s(优势)(1)交通便利。
距离县城约30分钟的车程,且在各社都通有乡村公路。
各社村民居住地、耕地都比较集中。
(2)耕地质量较好。
土层较厚,较肥沃,且耕地都比较平坦,易于机械化耕作。
(3)劳动力资源丰富。
城乡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霍永成摘要: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针对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整体趋势进行简要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推进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解决对策最近几年,我国格外看重三农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这就表明,现阶段我国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发生变化。
探究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对策,也是促进我国城乡共同进步的关键。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分析所谓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指现阶段城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结合。
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设施与服务、劳动力的相互融合,都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常见的趋势和根本的要求。
国家之所以出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使得农民早日实现富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多努力。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其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帮助农村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发展存在不够协调的现象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是直接影响现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关键性因素。
以目前城乡发展情况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就存在较大差距,这是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首要因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乡居民每年可支配人均收入差别在3倍以上,这就足以表明现阶段农民生活质量偏低,经济收入较少。
除此之外,城乡规划发展之间存在的差别,还表现在城乡规划方面。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规划就存在较大差别。
城市规划逐步向着科学、合理的方面改进,而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却始终处于一种无规划的散乱状态。
这就表明城乡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协调现象,直接阻碍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
从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着手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释疑城乡二元结构,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板块,两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别,主要包括:城乡两种政策、户口一分为二、生产要素流动阻滞、农民地位长期低下等一种不平等现象。
目前,城乡二元分割分治局面尚未完全打破,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受到限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规划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财政、金融以及各种社会政策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通过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举措,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全国而言,建国以来我们的许多制度和政策措施(例如,粮食购销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不是有助于消除这种二元体制,恰恰相反,而是强化或固化了这种二元体制,致使城乡之间的差异日趋显著,城乡分割亦日趋表现为刚性化。
与此相对应,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渐次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亦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表现改革初期的农村改革使得1978年到1984年间城乡差距出现了暂时性的缩小,但是自从1985年国家改革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城乡差距出现急剧扩大的趋势。
“城市建设像欧洲,农村发展像非洲”,这句话既夸张形象而又尖锐地道出中国城乡之间的现实差距。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为11.3%,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就业总人数的40.8%,农村大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到二三产业,这是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城乡一体化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城乡一体化英文名称:rural-urban integration定义: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百科名片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录产生背景基本概念不同理解实现方式产生背景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基本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不同理解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
那么,如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体化经济的跨越呢?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
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
只有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和完善。
农民市民化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
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
在我国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就要求伴随着产业向城市的集聚。
产业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把在其中就业的农民直接带入城市,实现离土又离乡;另一方面又可以延长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乡镇企
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产业的升级、集聚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就可以推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打通城市化的通道。
黄泰岩认为,农民市民化与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的统一,是我国城市化的理想过程。
但当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时,农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于产业的集聚而进入城市?这首先涉及到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问题,即构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的平等权力的制度。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通道可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来完成,但在我国却被户籍制度无情切断。
原有的就业制度对农民是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农民的歧视。
这首先要求放弃作为“城市人”的优越论和让城市居民优先就业的观念。
我们的政策、法规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再为保证城市居民就业而对农民进行歧视,要赋予城市居民和农民平等的人权,包括拥有平等的就业权、生存权,要让农民有权力自由迁移。
农民市民化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可以填补简单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二是给城市居民进一步学习、接受教育以提升自己素质的压力;三是农民的进城压低工资水平,保证了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较高利润来推进、完成我国工业化过程。
但同时,农民市民化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有人担心,在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后,我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大规模流向城市,可能会加重城市中原来就已严重的失业问题。
黄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
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大高于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居民对工资的要求要比农民对工资的要求高,如果一项工作所能提供的工资不够维持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那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讲就毫无意义,而农民可以做。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将小于预期。
黄教授还认为,即使是农民市民化真的引起“新的城市病”并加重失业问题,那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成本。
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走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因为有成本就放弃。
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考虑如何吸收国内外的经验降低成本,而不是不付成本地获取,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农业工业化所谓农业工业化,是指以工业的生产方式来改变农业生产,即将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传统落后的农耕方式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的工业化在我国也被称作农业产业化。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农业工业化要涉及土地流转,即需要一种制度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作价,作为一种股权入股,形成“股田制”或农场,实现土地的规模集中,从而为实现机械化、现代化打下基础。
在具体经营方式上,交由能人去经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来完成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彻底改造,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方式上形成一体化,城乡走向一体化。
目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过多的农民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因此要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就必须以农民市民化为前提条件,即大批农民向城市转移。
一些仍然滞留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变成农场里的工人。
在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的结合,不直接参与劳动的人可靠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获得收入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从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产前、产后来看,农业工业化要涉及产前、产后服务专业化、产业化。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中,农民被假想为“万能的”,既要管产前的种子、化肥的选购,又要负责生产,更要直接去进行产品销售。
但在实践中,农民只是在生产中占有优势。
因此,在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中,产前、产后的问题要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流通的工业化方式,交由“合作社”去解决。
如在种子、化肥等的提供上,由“流通合作社”统一向农民提供,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保证了生产资料特别是种子的质量。
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也由“合作社”来统一经营,从而提升了“集体农民”(合作社)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并最终提升销售产品的能力。
山东省的寿光和国外的一些案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黄泰岩认为,可以通过农业工业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股份制,引入现代流通的方式和运用协作、分工来完成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从而实现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
农村城市(镇)化所谓农村城市(镇)化,是指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
这是建立在农民市民化和农业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
农民市民化以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农村中的相对人口减少。
在此基础上,土地集中,实现规模经营,也就是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引入,农村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农业工业化,由此带来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服务业的需求也随之产生,最终实现农村的城市(镇)化。
因此,即使农民仍然留在农村,但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也就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而是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达到身份性质的改变。
农村城市(镇)化了,城乡一体化也就随之实现,即在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居民身份三个方面实现了一体化;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巨大鸿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就不复存在。
谈到“三化”的关系,黄教授认为,“三化”表现为一个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交融的关系,农民市民化则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宏观政策一体化通过农业工业化,在生产方式上将股份制、分工协作制引入到农业经营中,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供、销)都按照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进行改造,形成城乡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在企业制度层面上同城市接轨。
通过农村城市(镇)化,通过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改变在原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存在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分割的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随着“三化”的推进,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随之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对商品、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大大改变,最终将完全改变市场的分割,形成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一体化。
但这还只是在微观层面上的努力。
黄泰岩认为,我们还必须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宏观政策的一体化。
黄教授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一是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建立平等的制度,保证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力,如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等;二是物质基础方面,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教育等支出和投入的力度;三是宏观政策的重点要逐渐转移,亦即从前一轮的重点在城市,转移到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在教育、基础设施、电力等诸多方面。
黄教授认为,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的是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
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