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5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

1、环境要素的特点

①最差(小)限制律。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

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

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中心事物: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

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

①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分为三种类型:

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包括生物环境破坏问题和非生物环境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c)环境干扰问题: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热污染等。

3、何为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种?

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环境中的诱变剂被称为环境诱变剂。

②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

③转基因生物的风险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一、名词概念

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生物圈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生物富集:一种有害成分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浓度不断增加,越是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越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工业: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在污染环境中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具体表现在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③信息系统的破坏三个方面。

三、问答题

1、生态平衡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平衡的特点:

(1)为一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由生态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所致。

(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与能量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

(3)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