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52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一、环境的概念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概念用一句话概括2、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概念3、环境科学中的人类环境人类环境概念我国的“环境”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三、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概念2、环境要素的属性3、环境质量1环境质量概念五、环境的功能特性环境六大特性: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什么是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的分类二、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阶段1、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三、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2、环境问题的实质:六、我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环境十大问题)第三节 环境科学及其分支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四、环境科学的分科分为三大部分及各部分学科特点第二章 大气环境第一节 大气结构和组成二、 大气结构大气圈垂直结构——气象要素(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大气成分等)的垂直分布1、气温的垂直分布分层及几个层特点第二节 大 气 污染一、大气污染及污染源1、大气污染的定义2、大气污染源的分类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物的概念与分类(二)主要大气污染物二、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1、风(1)风的概念(2)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2、大气稳定度(1)干绝热直减率γ d(2)大气的降温率(垂直递减率)γ(3)温度层结1:正常(递减)层结γ> 1; 2:中性层结γ=1 ;⎪⎭⎫ ⎝⎛∂∂-=h T γ3:等温层结γ=0 ;4:逆温γ<0(4)大气稳定度概念:判断:(a)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b)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c)当外力去除后,气块静止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判据:当γ> γd时.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时,大气处于中性平衡状态;当γ<γd时,大气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5)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6)逆温种类及其产生原因:3、降水的影响4、雾的影响5、空气污染“事故日”与污染指数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1、山区地形——山风和谷风;2、海陆界面——海风和陆风;3、城市——城市热岛环流:4、地形、地物四、小结1、空气中的污染物的积累取决于三个条件:风速、逆温层和地形;2、厂址选择、新建城市选址应当考虑风向、风速、温度层结和地形的影响,应当选择在山谷外面、远离海岸线或“事故日”较少的地方。
朱鲁生环境科学概论笔记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1.环境:指在特定空间内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等多个环境要素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
2.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指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的类型: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
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要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活动提供光、热、水等环境资源。
2.水资源: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以供生活和生产之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3.土地资源:指自然土壤和人工土壤所构成的能供人类直接和间接利用的那部分土壤资源。
4.生物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物有机体,分为森林、草原、农作物等。
5.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地表,并可经开采而获得的有用矿物或有用岩石。
6.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7.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污染和破坏。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1.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电磁波辐射等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能量,对环境和生物圈生态系统产生的危害或潜在危害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就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科学。
他是一个有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进一步升华的表现。
环境科学诞生的时间不久,并正在发展之中,因此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给以确切完备的答复尚有一定困难。
但是,学科的发展异常迅速,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20年间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其研究领域之广,出版书刊之多,资料积累之丰富,在科学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它的研究对象`任新的学科发展更是有益的。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务`内容`分科和发展动向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探讨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对于促进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骤增,堆放和处置场地却日益减少,处置费用也越来越高],以及有害废弃物处置不当所造成的对大气、水士的严重污染,加恶化着环境,危害人体。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的天然资源的渐减少,迫使大家重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增加会的物质财富。
因此,固体废物的处和利用已日成环境科学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一章绪论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特别是从产业革命以来,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适当,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五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章: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
其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包括了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大气、水、土壤、岩石、生物等。
大气就像一个巨大的保护罩,为我们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和氧气。
水是生命之源,无论是广袤的海洋、奔腾的江河,还是静谧的湖泊、地下的含水层,都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则是植物生长的根基,它为农作物提供了养分和支撑。
岩石构成了我们脚下的陆地,同时也是许多矿产资源的蕴藏之地。
而丰富多样的生物,从微小的微生物到巨大的动植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平衡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动物的活动又会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水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分平衡。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自然环境能够自我调节和修复,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然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相对的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而建造和塑造的环境。
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环境,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工厂和居民区等构成了城市的景观。
农业生产中的农田、灌溉系统和养殖场也属于人工环境的范畴。
此外,工业设施、交通系统、通信网络等都是人类创造的人工环境的一部分。
人工环境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发展机遇。
城市的建设让人们能够集中居住,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农业的现代化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是,人工环境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的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第一章绪论1.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相对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成分。
2.环境质量:是环境素质好坏的表征,是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具体的环境要素所处的状态的描述。
(环境质量好坏的界定只有参照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评价的结果来实现)3.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4.环境的组成: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
(1)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分为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接者。
非生物环境是指太阳,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无机环境。
(2)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
5.环境问题及分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生活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
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等。
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一般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6.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大体经历4个阶段:(1)人类发展初期:人们只是利用自然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产生了第一个环境问题,主要是以过度采集和狩猎引起的局部地区物种减少为特征。
(2)第一次浪潮时期: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产生了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的第二个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导致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环境科学(kēxué)概论一章(yī zhānɡ)绪论1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又称环境(huánjìng)基质,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各个独立、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guīlǜ)基本物质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2环境要素(huán jìnɡ yào sù)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②等值性③整体性大于个体之和④先后出现,相互联系,相互联系。
3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对环境评定一种概念。
4环境分类①聚落环境②地理环境③地质环境④宇宙环境。
5环境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显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本底值:环境在未受到人类干扰情况下,环境中化学元素及物质和能量分布正常值。
7环境自净作用:环境对于进入其内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子,具有一定迁移、扩散和同化、异化能力。
8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下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kěnéng)容纳污染物最大负荷量。
9环境自净(huán jìnɡ zì jìnɡ):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使环境达到自然(zìrán)净化目的。
10环境科学所研究(yánjiū)和任务①人类(rénlèi)和环境关系②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过程和规律③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和环境和预测④环境状况控制和防治⑤环境污染危害⑥自然资料保护和合理作用⑦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和预报⑧环境区域规划和环境规划⑨环境管理。
11环境科学分科:环境学;基础环境学;应用环境学。
环境科学概论总结第一篇:环境科学概论总结第一章绪论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P3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
环境科学的任务: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能的多样性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
物质循环类型。
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重点(总4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科学概论地球与环境学院耿艳主要内容:1. 环境概念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 环境生态学4. 环境污染控制(气、水、声等)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环境的定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环境类型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 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 1. 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 2.环境特点•1)整体性和有限性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这一过程称为自净。
环境清除污染物能力的大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第一节环境及环境特征第二节环境科学及其分类•二、环境科学分科• 1. 环境学:环境科学的核心,重点研究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环境科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环境科学概论 (1)1-1环境概述 (1)一、环境概念 (1)二、环境的分类 (1)三、生态系统 (3)四、生态平衡 (3)五、环境保护 (3)1-2 环境科学 (3)一、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3)二、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4)1-3 环境问题(重点) (5)一、环境问题(p3) (5)二、环境问题的发展 (5)三、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 (7)四、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12)五、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P205 (12)第二章、大气环境(重点) (13)2-1大气污染和污染物 (13)一、大气污染的发生 (13)二、大气污染源 (14)三、大气污染物 (15)四、大气污染类型 (17)2-2 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化学转化 (18)光化学烟雾的形成(p19) (18)1、光化学烟雾的定义和特征 (18)2、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机理; (19)3、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条件 (19)4、防治措施 (19)2-3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 (19)一、气象因素 (20)二、影响大气污染的下垫面因素(地理因素) (22)三、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23)2-4 大气污染的危害 (24)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4)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和危害 (25)三、大气污染物对材料的影响(书37页) (25)2-5 大气环境管理标准 (26)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6)二、大气污染控制途径(综合防治措施) (27)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二部分(共32学时)一、环境概论(1,10,11章),4学时包括: 绪论、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
二、主要环境要素、固体废弃物及噪声等污染及防治措施。
(2-6章) 重点,28学时包括;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度弃物、声污染及防治等。
课程教材《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1、《环境保护》(修订版》,林肇信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第二节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第三节环境学及环境科学第一节环境及环境要素环——周围境——事物及其状态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发生关系的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
中心事物是环境的主体周围相关事物是环境的客体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生态学研究的环境,是生物周围与生物发生关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有一定范围,其大小取决于主体的影响力,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辐射半径”。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包括空间、物质(大气、土壤、水体)、能量(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现象人工环境——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汽车)、能量(电)、精神产品(影视)1)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2)形态多样性陆地:高山、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水域:江、河、湖、海……(3)过程多样性过程性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过程时间:短期过程、中期过程、长期过程(4)功能多样性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废物消纳功能……人类需求与创造的多样性1)人类的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2)人类的创造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1)界面多样性城市、乡村、陆海空……(2)方式多样性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废物排放、城市建设……(3)过程多样性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生态过程(4)效应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效应: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产生的效应:生理、社会、经济、技术……指构成人类环境系统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生态学、地理学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目标是培养以上专业学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及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分科、发展与特点。
特别是重点了解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引起的以上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包括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掌握污染物在各环境要素中的转化规律及污染物扩散模式。
同时了解全球当前主要的热点环境问题,初步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而言,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个主体而言,从这一角度上讲,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改变。
“环境”一词,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生态学,由生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生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生物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一次高潮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大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人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里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非生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也包括生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生态(Ecology)生态学的定义颇多,从最初的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中给生态学下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生物之间及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到1972年现代著名生态学家E.P.Odum在其出版的教科书《生态学基础》中的定义:“生态学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物质组分。
公害病——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事件。
二、填空题1、环境要素的特点①最差(小)限制律。
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②等值性。
各环境要素无论规模或数量有何不同,对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无质的区别,即任何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低状态时,才具有等同性。
③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
环境质量不等于组成该环境的各要素性质之和,而是在量变(各个环境要素个体效应)基础上的质变。
④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各要素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出现有先后,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某些要素的出现同时又孕育着其他要素。
2、世界环境日(每年6月5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主题和中国主题)。
世界主题: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具体的研究对象。
4、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时间、地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5、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①中国环保事业起步阶段(1973-1978)②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阶段(1979-1992)③可持续发展阶段(1992-)6、1979年9月13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环境”这个概念?1)从哲学上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生态学中的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或者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中心事物: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2、什么是环境问题?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分为哪几类?1)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分类:①第一环境问题。
也称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
分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②第二环境问题。
又称次生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分为三种类型:a)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
包括生物环境破坏问题和非生物环境破坏问题b)环境污染问题:人类活动排放的物质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c)环境干扰问题:人类活动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包括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热污染等。
3、何为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种?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诱变剂——凡是能引起生物体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物质统称为诱变剂,诱变剂具有“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
环境中的诱变剂被称为环境诱变剂。
②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③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第二章生态学基础一、名词概念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理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生物圈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锁。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很复杂,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生物富集:一种有害成分随着食物链的逐级传递,浓度不断增加,越是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越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工业: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一种工业模式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在污染环境中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这是一种最直接也是一种综合的方法。
二、填空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分为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形式主要有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具体表现在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③信息系统的破坏三个方面。
三、问答题1、生态平衡的特点及其破坏因素,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生态平衡的特点:(1)为一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由生态系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所致。
(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与能量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
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
(3)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
破坏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发、山崩海啸、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
(2)人为因素:主要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是当今世界上干扰生态平衡的最严重的因素。
①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②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③信息系统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2、试述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1、普遍的依存与制约,亦称“物物相关”规律。
2、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为“相生相克”规律。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量的不停流动,一方面不断地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并合成新的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所吸收,进行着不停顿的物质循环。
(三)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物质的输入输出平衡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
当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关系,生物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生物体一方面从环境摄取物质,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物质,以补偿环境的损失。
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无论对生物,对环境,还是整个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与输出总是相平衡的。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或者说,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
生物从环境吸收水和营养元素,同时生物体又以其排泄物和尸体把相当数量的水和营养素归还给环境,最后获得协同进化的结果。
如:生物与土壤的形成。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任何生态系统中作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其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
也因此,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以致瓦解。
如:草场的退化、森林的过度采伐和过量捕鱼等。
3、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例,说明大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主要有利影响(1)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2)增加了水环境容量淮河以北地区河流在枯水季节基本维持断流或干枯的状态,特别是黄河以北和山东半岛地区基本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水环境恶化严重,许多河流基本无水环境容量可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将长江优质水源源不断地经输水干线进入各用水区,可长时间保持输水干线河湖及用水区河道的基本流态,恢复河道的基本功能,同时大大地增加了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3)缓解地下水超采问题黄河以北以及胶东半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含水层受浅层咸水入侵面积不断扩大,不少地区出现地面沉陷、塌陷、裂缝等地质灾害。
东线工程建成后,可替换城市供水水源,减少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加之常年输水,对补充地下水源、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缓解起到积极作用。
(4)促进节水治污根本改善调水沿线地区水环境整体质量为实现调水水质保护目标,又必须通过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程等综合措施,加快了沿线的治污步伐。
调水工程实施后,治线地区的水污染负荷将大幅度削减,输水沿线水质将全面达到Ⅲ类水标准。
(5)防止调蓄湖泊富营养化,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调水后,输水干线调蓄湖泊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调蓄湖泊换水频繁,换水率将明显提高,可有效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同时由于调蓄湖泊的平均蓄水位抬高,水面扩大,水生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将有上升,改善湿地鸟类的生存环境,同时对发展渔业生产十分有利,避免了湖泊干枯或死水位以下运行造成的生态灾难,有效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 主要不利影响及采取的措施(1)对长江口盐水入侵产生一定影响东线工程调水将会对长江口枯水期盐水入侵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枯水年的枯水期。
但若通过三峡工程的合理调度,则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得到缓解甚至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