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的大纲,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每经病都有”欲解时”,说明六经病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和人体六经经气各自的旺盛之时。在六经病的过程中,经气旺盛时最容易借助天时而驱邪于外,故病最可能愈于此,它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正确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对于正确解读《伤寒论》,明确诊断、指导用药、判断疾病转归,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1《黄帝内经》关于六经的命名
东汉末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撰用以上经典,素问、九卷即《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马莳注:”广明者,心也,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广明就是向太阳处,就是太阳在上的位置。“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在内;“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三阴在下,其次序正是六经病中太阴、少阴、厥阴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按三阴阴气量的多少排列的,太阴阴气最盛为三阴,少阴次之为二阴,厥阴阴气最少为一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阴与阳明连接为表里,少阳与厥阴连接为表里,而少阴与太阳上下呼应为表里。少阳是春生之气,在左属东;而阳明是秋降之气,在右属西。说明《伤寒论》三阴三阳根源于《内经》。
2六经病欲解时及解读
张仲景《伤寒论》,每经病都有”欲解时”,”欲解时”即疾病解除或向愈之时。中国古代使用干支计时,而划分时的依据是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欲解时”充分说明《伤寒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六经病欲解时分别为:第9条:太阳(三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5时);第193条:阳明(二阳)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第272条:少阳(一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第275条:太阴(三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次日3时);第291条:少阴(二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时~次日5时);第328条:厥阴(一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时~7时)。
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六经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
子至丑,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主于昼,阴主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
民国包识生《伤寒论讲义》[2] :”一日十二时,三阳居九,三阴居五,寅时为日出,天晓之时,阳气初出,仍是小阳,小阳者,少阳也,故寅、卯、辰三时为少阳所主,少阳虽主三时,尚含厥阴母气二时在内,如哺乳小儿在母怀中时候更多也。小阳渐大,日渐高,至巳、午、未三时,日居天中则小阳变为大阳矣。大阳者,太阳也。故巳、午、未三时为太阳所主。阳气由小而大,大而必旺,旺则阳气极明,故曰阳明,日已斜西,阳气衰老,阳明者,纯是一个老阳也,故申、酉、戌三时为阳明所主。阳已衰老,日落西山则太阴出现,故亥、子、丑三时为太阴所主。太阴之后子时阳气渐多,阴气渐少,少者,少也,故子、丑、寅三时为少阴所主。两阴交尽曰厥,厥阴者,老阴也,阴老必衰则阳气渐旺,而且中含少阳,故丑、寅、卯三时为厥阴所主也。夫病之虚者,得旺时而愈,实者,得旺时而剧。所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先师下一从字,甚有深意,即虚从之谓也。”
2.1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成无己:”《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旺也。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张志聪《伤寒论集注》[3] “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解矣”。
2.2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张志聪:”经曰: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六篇欲解,各从六气旺时,则六气言正不言邪,盖可见矣”。包识生:”此言阳明虚从之治法也,阳虚得阳则病愈。按三阳主时,少阳最早,太阳居中,阳明最迟,为申酉戌三时也,此三时属日晡之候,阳明之虚证,固得此时而愈,而阳明之实证又逢此时而剧也”。舒诏《舒氏伤寒集注》[4]:”凡病欲解时,必从其经气之旺,以正气得旺时,则能胜邪也。乃阳明之潮热,独作于申酉戌者,又以腑邪实盛,正不能胜,惟乘旺时而仅与一争耳”。
2.3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成无己:”《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旺之时”。张志聪:”日出而阳气微,少阳之所主也。少阳乃阴中之初阳,秉阳春之木气,从寅至辰上,乃寅卯属木,又得少阳气旺之时而病解也”。
2.4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成无己:”脾为阴土,旺于亥、子、丑,向阳,故云解时”。张志聪:”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而主开。亥者,阴之极;丑者,地气开辟矣”。柯琴撰《伤寒论来苏集》[5]:”经曰:夜半后而阴隆为重阴。又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故主亥、子、丑时”。
2.5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成无己:”阳生于子,子为一阳,丑为二阳,寅为三阳,少阴解于此者,阴得阳则解也”。张志聪:”少阴秉先天之水火,主后天之阴阳,病则水火、阴阳不交,从子至寅乃一阳渐生,三才气合,故邪不能容而病解矣”。陈修圆《伤寒论浅注》[6]:”各经皆解于旺时,少阴独解于阳生
之时,阳长则阴消”。
2.6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成无己:”厥阴,木也。旺于丑寅卯,向旺,故为解时”。张志聪:”厥阴籍中见少阳木火之气化也。从丑至卯上,乃少阳木气生旺之时,厥阴而得木气之阳春,故欲解也”。包识生:”太阳、阳明皆独主三时,惟少阳有二时含于厥阴,如幼儿之依褓母之义也。然三阴所主五时,皆互相依傍,由是观之,三阴三阳之治方,其义了然矣。太阳、阳明各独主时,故其治亦以汗、下,有绝对不同之别;少阳依厥阴而立,故其治以柴胡而表里可兼用之;三阴互相依傍,故其治以四逆、理中、真武,名虽不同,而药实无大异也,且可互相更用也。先师以时立治法,其义大矣,学者能参透其理,则毕生用之不尽”。
综述,六经病欲解时分布于一日十二时辰。三阳病欲解时从寅时至戌时,共九个时辰,三阴病欲解时从亥时至卯时,共五个时辰。厥阴属母,少阳属子,母气方盛,子气初胎,子从母化,故寅、卯共同属于少阳病和厥阴病的欲解时。《素问o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日间为三阳经所主,少阳为初阳主升,故欲解于平旦前后(寅至辰);太阳为三阳已隆,故欲解于日中前后(巳至未);阳明病为阳消主降,故欲解于日西前后(申至戌)。太阳、少阳、阳明、太阴病均解于本经经气旺盛之时,少阴病与厥阴病的”欲解时”则不是本经经气旺盛之时,《灵枢》:”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日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素问》:”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六经主时之中,从亥至丑间三个时辰(太阴主时)为阴极,三阴主要合主于此三时,三阴病”欲解时”,均在三个时辰左右,此时阴阳相交,天道一阳来复于阴气最盛的子时,地道一阳来复于最冷的丑时,子时到卯时正是少阴和厥阴的欲解时刻,故少阴病欲解时为天道阳气来复时,厥阴病欲解时为地道阳气来复时,阳复则生,阴盛阳尽不复则死,其总体精神不外乎是天人相应,人体正气得天时相助,利病证解除。
3结论
中医学重视时间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素问o六节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六经病欲解时如治疗及时恰当,再得天时之助,在经气旺盛之际,其病最有可能向愈,同时如果在经气旺盛之际仍不能胜邪,则疾病有恶化趋势。因此,”六经病欲解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2~53.
[2][民国]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