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答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命制试题的形式把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及考点。
教学难点: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联系点”、“可比点”的理解性问题答题策略。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习归纳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考试题中的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是同学们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上有个较高的起点,以及培养同学们迎难而上的精神。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形式——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二)了解特点,把握关键
<
请同学们阅读下发材料,观察它都有哪些特点。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赞》)【注释】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2)不能去.云(离开) (3) 传.十余世(流传)
)
2、请为下列句子断句。
(断2处)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解析】技巧一:常用虚词断句法技巧二:句子结构断句法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解析】第(1)句注意“善”在这里指优点,长处,“而”表顺承,一般不译。
第(2)句为倒装句“礼其家”(状语后置),翻译时为“其家礼”,关键词有:“诸”是兼词,解释为“众多”,“时”是名词作状语,“按时”的意思。
4.请结合【甲】【乙】两段选文,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
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依循前进。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车子、衣服和礼器,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终止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看材料的由两个选段构成,一篇节选自《< 论语>十二章》,一篇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赞》,一篇课内,一篇课外。
再者,这两个选段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都有写到孔子),这是从内容看,有“联系点”。
另外,放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异同,在比较中鉴别。
因此又会有“对比点”。
而“联系点”与“对比点”往往是比较阅读命题的关键。
(三)审视试题,梳理考点
请同学们以命题人的角度来仔细观察,手中的资料。
看看文言文比较阅读可以考哪些知识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课前发材料)请结合着资料中的题目来分析。
交流:字词;句子;比较内容。
(四)命制题目,明了意图.
请同学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根据梳理出来的知识点,商议着为给定材料命题后,小组展
示。
基本题型:
?
①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
②划分节奏;
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五)有的放矢,把握策略
策略一:词语.归纳:词语——实词,重点字词,特殊用法。
策略二:句子: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原则,兼顾方法。
以上考点和答题方法,在单篇的阅读中也有。
我们重点来看,在比较阅读中如何来把握理解分析题目的解答方法。
策略三:比较理解分析
1、先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
{
2、反复阅读,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3、用准确的语言答题。
答题时尽量用上原文原句。
策略四:最后一题题目具体答法
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
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
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2、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
思路归纳: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3、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
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
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4、对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答题时,就必须认真阅读比较材料和相关链接,拓宽自己的思路,从材料出发,在链接中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再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过渡:除了这篇文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选择材料进行比较阅读训练。
,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2)传不习.乎(温习)
(3)足.食(充足) (4)去食.(食物)
6.下列加点词与“必不得已而去”一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温故而知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C.思而不学则殆
D.潭西南而望
【解析】题干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A项“而”表承接,可译为“从而”;B项“而”表并列,可不译;C项“而”表转折,相当于“却”;D项“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选择他的缺点对照自己进行改正。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8.【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共同强调的是诚信。
示例: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想生存就必须要讲诚信。
只有诚信我们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流,被朋友相信,被社会认可。
板书
《
文言文比较阅读
题型方法
实词虚词翻译同中求异
节奏异中求同
比较:基本内容梳内容再整理
作者情感找句子探主旨
写作手法忆手法细辨别
链接知识析文段重积累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在后面的复习中有帮助。
掌握了方法,还要勤加操练,所谓“无他,但手熟尔”。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课进行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几经调整,最终形成。
设计
中主要突出变“要学生学习”为“学生要学习”这一特点,实际教学看,学生一反因文言
文复习枯燥乏味而了无兴趣的常态,认真思考,积极参与。
对文言文考点把握准确,对文
言文阅读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
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组织者,相机指引。
真正做到了“授
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