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01
- 格式:ppt
- 大小:13.96 MB
- 文档页数:62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第⼀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复习要点⼀、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考试⼤纲要求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知识结构体系(⼀) 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个含义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为⼀,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城市——是以⾮农产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类劳动⼤分⼯第⼀次⼈类劳动⼤分⼯: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在原始社会产⽣了固定居民点第⼆次⼈类劳动⼤分⼯:即商业和⼿⼯业与农牧业的分⼯,在从原始社会向奴⾪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类历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类社会的第⼆次劳动⼤分⼯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社会的过渡时期。
2.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明史中,⼈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
建⽴在⼯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和城市的引⼒在城市中创造第⼆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业化 (城市的引⼒) 导致⼈⼝从农村向提⾼农业⽣产率,产⽣⼤量农业剩余劳动⼒城市的⼤规模转移(农村的推⼒)18世纪后,⼯业化进程促进了⽣产⼒⽔平的提⾼——加快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 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区域发展互相促动:城市的中⼼作⽤强,就能带动周围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平⾼,则促使中⼼城市更加繁荣;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下⼀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具备发展条件、通过区域极化发展的城市,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中⼼城市。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人们对它的理解多种多样,这既反映了城市生活多元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城市及其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动态演进的过程。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市场产生的。
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而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这里就目前对城市的一些主要理解或定义归纳如下:(6个定义)(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聚居的场所。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它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和社会复合巨系统。
同时,大家还要注意,当前社会对城市的判断上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掌握)(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若没有了乡村,城市的概念也就无意义了。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城市不仅是人口聚居、建筑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生产、消费、交换的集中地。
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
城市各种资源的密集性,使其成为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社会、文化辐射中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 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 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 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 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 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 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 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 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