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诊断与胃镜诊断不一致因素分析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结果选择治疗方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11472298.html,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结果选择治疗方案作者:张莉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104-01 目前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饮食不规律以及情绪的波动,越来越多的人因胃病而深处煎熬之中,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从而更好的帮助人们避免慢性萎缩性胃炎,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被称为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于胃粘膜表面受到损害之后导致黏膜上的固有腺体萎缩、严重时甚至消失的病变。由于腺体的萎缩或消失,使得胃粘膜在不同程度上变薄,并常与各类炎症反应相伴,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并且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贻误治疗而转化成慢性萎缩性胃炎,若不重视起来并及时接受治疗,很有可能转变成胃癌。根据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将近3%,各位时常胃疼的读者可要重视起来了。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患病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有待考证,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在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患有胆汁反流时、以及生物、药物因素作祟的情况下,甚至当患者出现急性胃炎或口腔、鼻腔感染等时,都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情况。另外患者在情绪波动较大,饮食不节制无规律、过度劳累、睡眠质量差时,会引起黏膜炎症,使得胃粘膜受到损伤,久而久之也将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还有,患者若长期反复的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使得胃粘膜受损,最终也将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其次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为胃部胀痛不适,其胃部胀满,有堵塞感,并且患者的腹部、胸部等也感觉到胀气不适。胃部疼痛多与胃部胀气同时出现,患者多感觉到胃部胀痛、隐痛,但急性发作时会感受到剧烈的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部、腹部、背部或胸部等部位,伴有局部的压痛不适感。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部反酸现象,食欲减退,严重时没有食欲,患者在进食后多会出现胃部胀痛消化不良的现象。患者大便多異常,病情严重时患者浑身无力、精神状态不佳。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应及时服用含铁剂或含维生素B12的药物补血,减少贫血所产生的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 再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该如何饮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对自己的饮食结构多加调整,一定要规范的饮食。患者一定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并且可以适当添加食醋帮助消化,少食多餐,可一日六餐,但前提是要充分消化。患者进食要选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铁含量高的食物,如油菜、菠菜、胡萝卜等,肉汤也可以帮助患者分泌胃液,有助于消化。但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23T15:36:48.50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5月10期作者:王军文 [导读]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总结经验。 王军文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卅铺卫生院;甘肃庆阳745115)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总结经验。方法:观察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50例慢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复发率进行观察与评估。结果:和对照组的80.5% 比较,观察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合计值 95.5% 更高,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检验意义;与对照组的23.0% 比较,观察组慢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计算值 5.1% 更低,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检验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降低复发率的基础上发挥显著疗效,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慢性胃炎属于常见的一种临床消化内科慢性疾病,基于不同原因影响下胃粘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采取西药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中医治疗可以依据病症分型,予以针对性治疗,联合两种方法可获得显著的作用[1]。本文阐述了在2016年1月至 2018年10月期间参与诊治的50 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50例均来自我院内科,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 例,男 14 例,女 11 例;年龄20-70 岁,病程 2~10 年;其中浅表性胃炎 14例,糜烂性胃炎 8例,肥厚性胃炎3例.对照组 25例,男13例,女12 例;年龄19-70岁, 病程1.5-11年;其中浅表性胃炎14 例,糜烂性胃炎7例,肥厚性胃炎4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患者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等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存在上消化道出血、消瘦及贫血等一系列症状。②符合胃镜下表现,即镜下黏膜萎缩早期表现为胃黏膜颜色变淡,呈暗红色或灰黄色,严重者黏膜以灰白色或灰蓝色为主,且病变部位与周围边界不清,于黏膜上可见红白相见,但以白颜色为主;除此之外,可在黏膜下见血管暴露,初期萎缩可看到黏膜内暗红色网状细小血管,随着疾病的发展于黏膜下可见较大的蓝色树状静脉显露,是萎缩性胃炎重要特征之一。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②认知功能正常,无药物禁忌症及过敏史,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于近期 3 周内尚未服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胃癌等疾病;②合并消化性溃疡等疾病;③合并严重肝、肾、心、肺等系统疾病④存在明显药物过敏史及禁忌症;⑤存在严重应激反应,不愿参加本次研究。 1.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枸橼酸铋钾于餐前服用,剂量为1.0 g;吗叮林剂量为10 mg,一天3次;雷贝拉唑剂量为20g,一天3次;疗程为30天。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和胃清瘀汤,组方包括刺猬皮15g、砂仁5g、丹皮 20g、梅花12g、石斛12g、丹参 20g、白芍15g、徐长卿15g、茯苓 20g、红景天30g、半夏10g、焦三仙各10g、白术20g、柴胡 10g,对合并脘腹胀满患者,增加炒莱菔子15g、槟榔10g、木香10g、草豆蔻 20g;对于合并气滞嗳气患者加入沉香 10g、旋覆花 10g、代赭石 5g;对于合并腹泻患者加入痛泻要方即加用陈皮 10g;防风 10g、对于咽中咯吐不爽者加入桔梗 10g、竹茹 10g、浙贝母 10g;对于烧心反酸严重者加入虎杖15g、浙贝母 20g、海螵蛸 30g;对于合并便秘患者加入火麻仁 15g、苦杏仁 10g;水煎 1 剂 500ml 分早晚空腹温服[2]。 1.4疗效标准:疗效标准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参照标准.按2周为1个疗程, 2组均于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活动性炎症消失,病理组织检查基本正常。有效: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粘膜炎症范围缩小,病理组织活检病变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改变不明显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9.0 软件处理,以率(%)和(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采取卡方检验与t检验(与正态分布相符合),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检验意义。 2.结果:2.1和对照组的80.50% 对比,观察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有效合计值95.5% 更高,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检验意义。2.2与对照组的2 3.0% 比较,观察组慢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计算值 5.1% 更低,P<0.05,数据间有统计学检验意义。 3.讨论:中医学中认为引发慢性胃炎的根本原因是患者肝气郁结、胃脘失和以及日久中气亏损,发生此种情况的诱发因素是患者饮食及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等。所以可基于药物治疗上添加中药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进而达成辩证治疗的目的[3],西医治疗方式是调整患者的胃部环境,进而使得细菌难以在新的胃环境中生存。利用药物消灭幽门螺杆菌,进而将因细菌引发的胃损伤症状进行缓解,患者胃功能可在良好且正常的环境下运行。但是西医治疗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效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短期治疗效果比较显著,但是长期治疗的话病情容易反复,并且治疗效果会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总之,在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用药治疗中,可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中药治疗方法,可切实提升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对于患者而言此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和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展现更具优势的作用,所以应当考虑对其进行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1]梁木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J]. 广东医学 ,2016,37(s2):235-236. [2] 高玉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150. [3] 田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J]. 医学信息 ,2017,30(5):171-17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根据病变分布,可再分为胃窦炎、胃体 炎、全胃炎(以胃窦为主)或全胃炎(以胃体为主)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二者的关系符合Koch提出的确定病原体为感染性疾病病因的4项基本要求,即该病原体存在于该病的患者中,病原体的分布与体内病变分布一致,清除病原体后疾病可好转,在动物模型中该病原体可诱发与人相似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突出的类型:胃窦为主全胃炎和胃体为主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可增加,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后者胃酸分泌减少,使胃溃疡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2.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和恶心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慢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慢性胃炎组织学可得到显著改善,但并不能缓解多数组织学改善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提示慢性胃炎与消化不良症状无密切相关。 检查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内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等基本表现;有时可见糜烂及胆汁反流。由于内镜所见与活组织检查的病理表现常不一致,因此诊断时应两者结合,在充分活检的基础上以活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准。 2.幽门螺杆菌检测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可在内镜检查时多取1块组织作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在胃镜复查时重复上述检查,亦可采用非侵人性检查手段,如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但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者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 诊断 鉴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体征,因此根据症状和体征难以作出慢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故应作为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 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慢性胃炎患者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及组织学分级并无肯定的相关性。 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无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1.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目前国内、外均推荐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行根除治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根除幽门螺杆菌。 2.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

浅谈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浅谈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为对照组采取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实验组采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有效的为30例,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有效的为38例,总有效率为95%;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为12.5%,观察组为10%,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胃粘膜恢复时间、症状缓解时间显然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实验结果表明,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恢复时间短。 标签:阿莫西林;果胶铋;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若不加以控制会引发重度肠上皮不典型增生或化生,增大患癌几率[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腹痛、食欲不振、消化道出血等,而有些患者无明显症状[2]。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要选择高效、温和的药物,进行了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对比实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來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5.23± 2.45)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0.23±2.24)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4.25±2.19)岁;病程2~17年,平均病程(10.16±2.4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基本情况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克拉霉素联合果胶铋治疗,果胶铋服用为3粒/次,4次/d,在饭前30min和睡觉前服用;克拉霉素的服用方法为25g/次,早上和夜晚各1次。 实验组:行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果胶铋服用为3粒/次,4次/d,在饭前30min和睡觉前服用;阿莫西林服用为0.5g/次,3次/d,只在饭前30min服用。 待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和分析,讨论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1.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炎症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胃黏膜炎症消失50%以上;无效:治疗后症状未消失,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11T16:10:25.4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10期作者:李龙凤 [导读] 因此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李龙凤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观察。结果: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 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结论: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应联合应用病理诊断,同时对胃肠黏膜的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终让临床诊断准确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状态,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伴上皮内瘤变或(和)肠上皮化生,临床中要想让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就需要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而要想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尽早发现,就需要加强胃癌癌前病变的胃镜监测随访[1]。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尽早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具体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确诊。全部90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27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8.3±2.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6±2.2)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反酸、嗳气等。排除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消化溃疡、肿瘤、胃癌、胃淋巴瘤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①胃镜检查:选择Olympus-GIF260胃镜,告知患者检查前应禁食6-8小时,并详细告知患者胃镜检查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能保持平稳的心态。给予盐酸利多卡因10ml口服,有效去除胃内泡沫,并对消化道进行润滑,之后在患者消化道置入胃镜,胃镜置入后,对患者胃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对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判断;针对可见病灶,应采集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查诊断。 ②病理检查:采集胃黏膜后,应用10%的甲醛溶液对其进行有效固定,然后给予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通过HE染色法来染色处理石蜡切片。染色处理后,根据患者的胃镜表现、取材部位、病史等进行诊断,让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有效提升。病理检查诊断后,应通过Giemsa染色法来检查HP。 1.3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当胃镜检查为白光模式时,胃肠黏膜色泽存在一定改变,桔红色黏膜表现为黄色、灰白色或者灰绿色;胃黏膜部位存在局部性病灶、微小病灶或者弥漫性病灶。胃镜检查发现胃肠黏膜下端存在暗红色树枝状血管,黏膜外壁显著变薄,黏膜皱襞变平。胃黏膜表面粗糙,黏膜分界模糊,黏膜表面存在结节状改变或者存在颗粒状物。患者胃镜表现和上述标准中的任何一条相符,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检查诊断的判断标准:胃黏膜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具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或者消失现象,肠上皮或者假幽门腺存在化生现象,固有膜中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淋巴滤泡,黏膜肌层显著增厚。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不足三分之一,仅仅为浅层部分,即为轻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侵犯胃肠粘膜的范围为三分之二,炎症细胞集中分布在胃肠黏膜中,即为中度炎症;如果炎症细胞对胃肠黏膜造成完全侵犯,炎症细胞的状态为密集分布,即为重度炎症。病理检查结果如果现实存在大量腺体,腺体减少量不足三分之一,即为轻度萎缩;腺体状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布,减少量为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即为中度萎缩;腺体残留量少,减少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即为重度萎缩。 2 结果 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同时,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在全部90例患者中,23例患者合并异型增生,17例患者合并肠上皮化生。 3 讨论 胃壁屏障被破坏、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而HP感染则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3]。当幽门螺杆菌穿过胃肠道黏液层后,能到达胃肠黏膜的表面,当幽门螺杆菌在胃肠黏膜时,在粘附素的影响下,幽门螺杆菌会紧紧贴附在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另外幽门螺杆菌会在胃窦粘膜临近上皮和小凹处快速繁殖,有效祛除的难度非常大,同时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进而对上皮细胞和胃肠道酸性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导致黏膜炎性反应,所以当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容易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4]。除此之外,幽门螺杆菌会产生细菌毒素,进而导致炎性反应加剧。胆汁反流也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因素之一,胆汁中存在的胆汁酸、胆盐、卵磷脂等会对胃黏膜屏障造成一定的影响,让氢离子含量增加,而且还会对胃黏膜当中的磷脂和胆固醇造成破坏,严重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严重破坏胃黏膜,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5]。 临床中在对癌变进行预防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临床中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最常用的方式,而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病理检查诊断是金标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全部90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患者中,67例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胃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74.4%(67/90);病理诊断HP阳性患者59例(65.6%),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患者40例(44.4%),胃镜检查诊断HP阳性的符合率为67.8%(40/59)。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胃镜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不高,临床中在诊断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时,应联合病理检查来确诊。病理检查诊断中,应合理控制活检取材的数量,同时活检取材的面积也应该满足病理检查诊断的要求。

非萎缩性胃窦炎严重吗

非萎缩性胃窦炎严重吗 非萎缩性胃窦炎是比较严重的病症,因为在发病后会影响到正常进食和消化功能,对人的身体造成的伤害也很大,所以大家在平时要注意合理的调节,一般要从饮食方面开始入手,再配合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慢慢调理,消除真菌,抑制细菌,通过这几种方法达到治疗效果。 ★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 和改善胃黏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无症状、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一)关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 前已述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目前国内、外均推荐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行根除治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

状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根除幽门螺 旋杆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 ★(二)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及盐酸伊托必利等可用于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及铝碳酸镁等适用于有胆汁反流、胃黏膜损害和(或)症状明显者。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中药治疗可拓宽慢性胃炎的治疗途径。上述药物除具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方法 导语: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胃脏伤害是比较大的,会导致胃脏的分泌能力出现减弱 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这种情况我们在生活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胃脏伤害是比较大的,会导致胃脏的分泌能力出现减弱或者胃脏出现出血的情况,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要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控制病情。 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变薄,胃酸分泌减少,胃蠕动能力差,消化功能低下,营养吸收能力变差。因此,仅靠药物治疗不能完全奏效,应配合营养治疗。饮食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宜食富含蛋白质而脂肪含量较低的食物,避免坚硬、刺激性食物。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等。胃酸少时,可适量进些酸性食物。肉汤、鸡汤、鱼汤等,既可增进食欲,还可刺激胃酸分泌,提高胃酸浓度。 禁食生冷、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是慢性胃炎病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有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患者不要吸烟、不要饮浓茶、烈酒。口味要清淡,不吃含盐太高的食品。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忌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处方】 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粘膜损害。 3.定期检查,必要时作胃镜检查。 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上海医科大学杨蕊敏教授)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其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发现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比低发区高。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几种类型? 早在1973年,Strickland等根据萎缩性胃炎血清免疫学检查与胃内病变的分布,将其分为A型与B型两个独立的类型。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此后,Glass将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称为AB 型。 在我国,若按Strickland分类法,B型萎缩性胃炎为多见,A型萎缩性胃炎很少见,且有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既有胃窦炎症,又有壁细胞抗体,不能列入上述两个类型,故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分类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型、型、型和型。其分型主要根据自身抗体的情况,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属A型,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属B型。A型中又分为两个亚型,胃窦无病变者为型,胃窦胃体均有病变者为型。B型则根据胃体和胃窦病变的轻重程度分为型(胃窦病变较胃体重)和型(胃体病变较胃窦重或胃体胃窦病变相似者)两个亚型。 总之,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法,人们习惯上仍沿习Strickland分类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哪些病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