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朱翔

美丽而富饶的洞庭湖,自古就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如何利用、开发和保护好我们的洞庭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国外江河湖泊开发的成功经验,用世界眼光看待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孕育与成长、经济的开拓与繁荣,都与江河湖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江河湖泊沿岸,当代众多的开发开放也与大湖、大江、大河紧密相连,因此,江河湖泊经常被称为“母亲之乳”、“文明的摇篮”。

国外江河湖泊开发的启示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与江河湖泊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一些国家在工业化演进的各个阶段,许多大湖、大江、大河流域都发展成产业密集带,成为各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轴心和重点地域。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孕育出全球最早的工业革命,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德国的莱茵河段、法国的罗纳河和塞纳河、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以及前联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等,也都成为工业发展的摇篮。最近数十年来,各国又在开发湖泊、开放河流、开辟外向型流域市场、建立繁荣的流域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欧洲的莱茵河流域等尤为突出,堪为楷模。

北美洲五大湖区是世界上著名的群湖区,现为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先进制造业地带,分布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

特利尔和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密尔沃基等一系列大城市,集聚了汽车、机械、冶金、电子、电气、化学、制药、轻纺等众多工业企业,其湖区经济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芝加哥是全美最大的铁路枢纽,底特律是驰誉全球的汽车城。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境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4条运河,便利的水陆运输为本区发展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并逐渐发展成为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世界著名重工业区。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都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近20年来,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和服务业。

这些国家江河湖泊及其流域的成功治理和开发,都给当地乃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积极主动地打开江河湖泊的大门,加大流域的开放开发力度,能迅速提高流域的生产力水平,改变流域的经济社会面貌,优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对振兴流域乃至全国经济有很大作用。

第二,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综合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从防洪入手,突出发展水运、水电,配合火电、核电,优先发展化学工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发电、防洪、航运、旅游四项主要效益已达几百亿美元,相当于政府拨款的6.5倍。

第三,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流域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区域、部门之间矛盾多,条块分割严重。解决途径之一是通过立

法来解决矛盾。途径之二是建立既具有管理协调性,又具有实体性的流域管理机构。

第四,流域的现代开发开放应注意整体性和关联性,赢得最大的整体效益。在着眼于整体开发的前提下,应根据各区段要素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建立起各具特色、整体优化的经济体系。

第五,重视规划中多方案科学论证,确保开发决策正确,措施得当。流域开发规模大,影响深远,许多重大项目是涉及资源、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处理不当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以上国外滨水型产业带建设的经验说明:湖区开发应充分运用水利资源优势,在滨湖地带布局一系列高效益的大型产业集群,实施由传统经济向开放经济的主体转换。

洞庭湖地处我国南方中部的枢纽位置,交通十分便利。洞庭湖区又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湖区农业生产基础雄厚,劳动力众多,加工业已有一定基础,具备了整体高速发展的许多条件。

但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情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不但包容湘、资、沅、澧四水,而且承接松滋、太平、藕池三口的长江来水,然后把这些径流经城陵矶再注入长江。因此,洞庭湖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关键性的天然调节湖泊,必须拥有足够大的容积,才能卓有成效地调蓄长江和四水的超额洪水。可惜的是洞庭湖面积在不断缩小,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是主要原因,这就使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在不断削弱。所以,退田还湖和平垸行洪是必然选择。但由于洞庭湖区人口和城镇相对密集,工业企业和交通线路较多,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退田还湖和平垸行洪还必须稳步进行。

因此,洞庭湖区的开发与治理、利用与保护应当同步进行。洞庭湖区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不能以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的大举破坏为代价,也就是说,湖区需要处理好江湖关系、湖垸关系、冲刷与淤积的关系、蓄洪与泄洪的关系、开发与整治等关系,建设鱼米洞庭、生态洞庭、绿色洞庭、和谐洞庭。

环湖经济圈建设的联想

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圈,对于加速洞庭湖区乃至的发展,显然具有重要意义。但要搞好环湖经济圈的建设,必须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层次关系。环湖经济圈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区,湖泊始终

处于中心地位,城镇和工业企业大多围湖布局。

洞庭湖区的自然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圈层性,其生产力配置要与此对应。湖区自然结构从里向外依次为:湖泊—滩涂与沼泽—平原与岗地—丘陵及山地,总的来看是中低周高,构成马蹄状盆地形态。与此相对应,环湖产业带的圈层结构可规划为:水产捕捞—湿地生态保护—水产养殖—水生作物—种植业—工商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园艺与畜牧—林业。

二是点轴关系。在空间布局上,洞庭湖区宜采取点轴开发方式。“点”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城镇,应重视其辐射带动作用;“轴”是流通量较大的交通运输干线,要强调其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功能。

“点”的开发特别要处理好“大三角”与“小三角”的关系。“大三角”是指、、长株潭所构成的三角形地带,洞庭湖区置身其中。“小三角”是指以、、三市为核心的湖区城镇体系,、、分别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的中心城市。

环洞庭湖经济圈空间开发的主轴线有三:

东线: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为主干,北起临湘,南讫,是“一点一线”重点开发地带的北段。在建的-快速铁路与此基本平行。东线水陆贯通,区位优越。

中线:主轴线为联结-沅江-茅草街-南县-华容-石首的南北向公路干线,北通长江,南达,辐射带动湖区中部的开发。

西线(石长线):呈东南-西北向斜贯洞庭湖区,联结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干线,连接洛湛铁路和二广高速,沟通湖区腹地与外界的联系。

三是大小关系。湖区城镇建设要强调大中城市与小城镇有机结合,加强城镇体系的中心化趋势,发挥优势并突出特色,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是东洞庭湖区最大的城市。城陵矶港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也是长江重要的商港。应作为全省的首位门户城市,开发水陆联运和江海直达的远程航运,在此基础上发展大进大出型加工制造业。石油化工、火电、造纸、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可作为的重点工业部门。又是连接与长株潭、沟通湘鄂两省的流通型枢纽。

是南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距离仅1小时车程。不仅要辐射带动南洞庭湖区,还要加强与长株潭的联系,分散长株潭的一部分核心职能。充分依托长株潭,产业体系与长株潭广泛融合,是提升品位、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所在。现阶段要努力搞好南洞庭湖的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

是西洞庭湖区的中心城市,随着常高速和洛湛铁路湘北段的建成通车,加之二广高速的建设,的区位条件显著改善。应作为湘西北主要的交通枢纽,辐射围可拓展到鄂西南。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对外开放,把主城区做大做强,是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作者系师大教授)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 一、引言 湿地(wetland)通常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国际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伴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湿地在逐渐退化,具体表现为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因此,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洞庭湖湿地作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中国仅7个),具有国际性地位。它不仅在维系洞庭湖区域生态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其它地区的生态平衡也产生重要影响。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充足,调蓄能力巨大,湖洲滩地面积辽阔,加之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使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具备了自己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1]。但近百年来,洞庭湖湖泊面积逐渐萎缩,已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们虽然早已经认识到了洞庭湖湿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进技术、最大强度向洞庭湖索取着使用价值,使得洞庭湖湿地开发朝着破碎化、

陆地化的趋势发展。注重湖区的资源价值,忽视湿地的生态价值,注重当前的利益,忽视长久的发展,洞庭湖的资源日益枯竭,突发性灾害时有发生,加强湿地保护迫在眉睫[2]。 二、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有“中华母亲湖”之称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湿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粮仓”,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质地理于一体的知识宝库。开发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对该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优美;以名人、名楼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观独具特色[3];二是区域内经济状况良好,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经济总体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区域面积广阔,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是湖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粮油基地,自古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区域内服务、贸易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岳阳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质交流中心”,是“武汉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4]。目前,洞庭湖区域规划逐步趋向合理,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发展为洞庭湖湿地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分析 2011级地理科学班:姓名宋晓娟2011131116 摘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0万。洞庭湖区具有自然资源的同构性、环境功能的整体性、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和社会文化的同源性,历经多年的保护和开发,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具备了良好基础。洞庭湖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当下的洞庭湖区发展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构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时,应注重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发展生态产业体系,突出产品环保;打造生态城镇体系,实现人居和谐。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一、洞庭湖生态区概况 (一)范围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南岸(图一),地处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之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调蓄洪湖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大河、湖冲积-淤积平原和环湖丘岗及外围低山区,土地总面积37360平方千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棉花、油料、淡水鱼产量均在全国占加大比重,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 图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涵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功能旺盛区、是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长株潭、武汉腹地经济区、是“两型”试验区。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讲解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 0296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案由 :关于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 , 水利部 , 交通运输部 , 环境保护部 , 国家旅游局办理 提案人:九三学社中央 主题词:发展 , 规划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一、环洞庭湖地区基本概况及重要地位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目前湖泊总面积约 2625平方公里。它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性湖泊,担负着调蓄长江、湘、资、沅、澧四水洪峰和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重要任务, 也直接关系到洞庭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洞庭湖的湿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面积达 61.2万公顷。它作为首批代表中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 6大自然保护区之一, 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拯救世界濒危珍稀鸟类的主要希望地”,已载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因此,洞庭湖区对于维护我国中部腹地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环洞庭湖地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和“鱼米之乡”美誉,是我国最大的水稻种植区和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麻、渔主产、加工区。它也是我国中部的战略要区, 北接武汉城市圈, 南连长株潭城市群, 位于长江产

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的交汇中心。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珠高速公路和 107国道平行穿越, 长江黄金水道 通江达海。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该地区已形成石化、食品、循环经济、造纸、纺织、机械、建材、电力、生物制药等优势产业,其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航运物流和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发展。 二、环洞庭湖地区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1、洞庭湖水位持续多年偏低。自 2003年以来, 洞庭湖持续 9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 水位较常年同期大幅降低现象。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洞庭湖自净能力下降, 加剧了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取水用水困难,严重影响环湖地区农作物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安全。 2、洞庭湖洪水调蓄功能大幅衰退。由于长江上游、湖南境内“四水”上游来的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影响, 目前洞庭湖面积不到 1825年全盛期 6200平方公里的一半, 调蓄滞洪功能相应降低。目前,调蓄能力仅相当于 20世纪 50年代的50%左右。 3、“天下粮仓”粮食安全面临威胁。近 50年来, 洞庭湖湖床年均增高 3.5厘米, 共增高 1.8米, 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 1-3米。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 肥力下降, 农作物生长环境遭受破坏,加上重金属污染,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洞庭湖湿地面积和物种明显减退。近年来,因低水位枯水期延长,湿地减少 速度加快, 东洞庭湖湿地 1989— 2001年间, 水体泥沙滩地减少 106平方公里, 减少 20.1%。致使部分珍贵鸟类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趋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几乎已灭绝, 江豚由 1993年的 2700头减至目前不足 110头。而东方田鼠等有害物种则泛滥成灾, 严重影响湿地的保护。 5、环湖地区民生问题突出。湖区农民负担重、增收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网络和供电能力建设欠账较多,水利排灌设施陈旧,饮用水不达标,用水困难。洞庭湖区还是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最为集中的地区,直接流行区人口 336万,慢性血吸虫病人 8.3万。

天津市红桥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

……○…………装………学校: ___ ___ _ _ __ _姓名:___ _ __ … … ○ … … … … 装 … … … 绝密★启用前 天津市红桥区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地理试题 试卷副标题 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 2019年3月30日17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由于风向突然转变,在扑火行动中造成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干部群众牺牲。风对火灾蔓延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大风会造成“飞火”,将燃烧物带到火场外部,产生新的火源,迅速扩大林火面积。读某次森林火灾边界线变化监测图。 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因“飞火”而产生新火源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我国西北林区的防火紧要期是 A .1月-3月 B .4月-6月 C .7月-9月 D .10月-12月 2018年11月初,《天津市中心城区子牙河两岸地区城市设计》方案面向全市

○…………线…… ○…………线……公开征求意见。设计中显示,红桥子牙河两岸地区规划定位为集历史、文化、生态经济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带,但近几年,经常有市民反映,有人擅自在红桥区子牙河子牙桥至天河桥之间的河道滩涂上圈地种菜。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居民在此地违规种植蔬菜最主要是因为 A .河道滩涂土壤肥沃,蔬菜品质好 B .河道滩涂有可利用土地 C .蔬菜需水量大,此地灌溉水源充足 D .市场广阔,取得经济效益 4.相关部门铲除河道滩涂上的蔬菜和其他农作物,主要是因为其会 A .破坏城市景观协调性 B .施农药化肥带来环境污染 C .给城市防洪带来安全隐患 D .遮挡道路影响居民通行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一2020年)里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这“1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5.天津提出的“1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350万”是指 A .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合理容量 C .环境承载力 D .土地承载力 6.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 .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鼎城区灌溪镇等9个乡镇及贺家山原种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鼎城区灌溪镇等19个乡镇及贺家山原种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调整完善方案 说明 鼎城区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七年六月

第一章工作背景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于2014年批准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路径,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努力把洞庭湖区打造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基地、“两型”引领的“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水陆联运的现代物流集散区、全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同时规划还提出“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将岳阳、荆州、常德、益阳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规划的批准实施后,将对鼎城区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一江两岸协调发展、一城四区共同繁荣”的战略目标提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江两岸”之一极——江南城区(武陵镇)因原鼎城区人民政府行政办公由江北迁到沅江以南而得以发展。当时,江南城区只有一个常德市桥南汽车站,各项设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为零,虽然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但较之江北城区的城市建设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为了加快江南城区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推动过江隧和沅江四桥等交通项目建设,同时提出了总面积12.5平方公里的阳明湖板块建设构想,其东起阳明路,西至桃花源路,北抵建新路,南至桃林路。定位设想为,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城区、常德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平台、城市对外商务活动窗口、宜商宜居产业融合示范区,集公园、生态、旅游、文化为一体。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对江南城区乃至整个鼎城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鼎城区行政区划调整 根据湖南省民政厅《关于同意鼎城区乡镇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湘民行发〔2015〕80号),鼎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原下辖的36个乡(镇、街道、农场)撤并至1乡18镇4个街道。行政区划的调整将直接影响鼎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等,也对鼎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区域交通条件全面提升 (一)桃花源机场的扩建升级及斗姆湖交通枢纽中心的建设 斗姆湖是常德市乃至湘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处于常张高速、常吉高速、常德市环城路、319国道交汇处;并且北靠沅江,水路南抵长沙,北通岳阳,经洞庭入长江,水运便利;此外桃花源机场也坐落于此,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在2014年1月份召开的市、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重点规划建设“斗姆湖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该工程将参考上海虹桥机场的建设模式,依托现有的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桃域快速干线(第一、第六大道)、常德港口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实现陆水空铁多种交通方式和城市交通在斗姆湖的“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同时布局建设空港物流园、客运中转站、阳明湖产城融合区等,力争将斗姆湖打造成为泛湘西北区域通达能力最强、便捷程度最高、聚散功能最好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二)石长铁路复线、黔张常、常岳九、长益常城际轻轨等铁路项目建设规划实施期间,“东西向”的黔张常铁路已经动工,常岳九铁路将于“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将与九景衢铁路共同构成东达沪杭、西联成渝的长江南岸重要铁路干

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

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 徐德华 实施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促进环湖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本文结合南县近年发展实际,试图对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发展路径作些肤浅探讨,期求指正。 一、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战略定位 坚持以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总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致力将环湖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省继长株潭之后的第二增长极。 (一)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生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激励政策。随着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的蓬勃兴起,国家“绿色投资”不断增加,如近年增发的长期国债,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建设“绿色湖南”,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加快环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洞庭湖区人民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双刃剑”下,承受过少有的沉重赋税和劳役负担。加上频仍发生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洞庭湖区经济特别是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仍旧属于弱质产业、低效经济。基于洞庭湖区的发展现状,如果继续坚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被先进发达地区越甩越远,而且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体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严重后果。作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湖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立足湖区实际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洞庭湖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与现实基础。环洞庭湖地区以洞庭湖平原为主体,水网勾连,土沃物阜,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油、麻等生产基地。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2006年12月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先后关停了洞庭湖区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实践证明,五年前的那场“治污风暴”,带来的不仅仅是洞庭湖水质的明显改善和生态的逐步恢复,更带来了各级干部发展理念的转变、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作为地处洞庭腹地的纯移民县,我们南县近年来坚持“湘北明珠、生态南县”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等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总体要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湖乡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 二、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规模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环洞庭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土壤肥沃,

岳阳发展潜力

区域发展优势及发展战略——以岳阳市为例 岳阳,古称巴陵,“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一脍炙人口的楹联使其千百年来名扬四海;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横扼京广,使其自古就是商贸云集的聚散中心,流通渠道畅通,市场货源丰富,商品交易繁荣;新世纪易炼红书记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工业、现代航运物流业、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兴旺、城市秀美、民生殷实、社会和谐、走势强劲的目标,吹响了发挥岳阳区域区位优势、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的号角。 1、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驱动力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这个巨大的湖泊,是三湘人民的母体,孕育出了“鱼米之乡”。洞庭湖畔城市密布,环绕着长沙、益阳、常德、岳阳等十余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有专家认为,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很重要的是要看洞庭湖区经济的表现。农业稳,则天下安。 环洞庭湖区的3大区域优势首先是环洞庭湖区地面水系发达,地下水质优良。环洞庭湖区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占所有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自然,对水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洞庭湖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据统计,5千米以上河流有5341条,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有8条,水资源丰富。 其次是土壤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优良。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而耕地则是粮食生长的根本。环洞庭湖区域内耕地分布集中,土壤类型以潮土、第四系红壤为主,根据监测结果,所有监测指

标均能达到二级标准要求,表明项目区范围内的耕地土壤质量情况较好,未受到污染。 再次是区内土壤养分较丰富,通透性良好,水分保持适宜,非常适合水稻以及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区内植被覆盖情况较好,农业生产小气候优越。水稻单产可达421公斤/亩,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洞庭湖区农业生产资源优势明显,水稻单产可达421公斤/亩,处于中上游水平,棉花和油菜的单亩产量也在100公斤之上。 全市2007年农业总产值279.29亿元,增长4.5%。粮、棉、油、猪、牛、水产、家禽等农产品全面增产。全市粮食总产量309.71万吨,增长1.82%;油料总产达14.77万吨,增长4.6%;棉花总产达5.11万吨,增长5.8%;出栏牛18.47万头,增长2%;出栏生猪871.89万头,增长5.3%;出栏羊50.23万只,增长3.5%;出笼家禽4757.85万羽,增长17.36%;出水水产品39.31万吨,增长4%。全市有优质种养板块36个,标准化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22处,总面积333.33万公顷。华容县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面积达1.27万公顷,其中注滋口镇连片网箱养鳝133.33公顷,连片养殖才鱼66.67公顷,总收入6000万元。 2、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丰富的能源资源 全市970家规模以上工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381.32亿元,增长22.6%。拉动CDP增长9.1个百分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全市上下抓工业,使

围绕区域经济圈新的功能定位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围绕区域经济圈新的功能定位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摘要:国家按照科学发展观认定的经济区或经济圈,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都有经济社会层面和科学技术层面的内涵。因此增强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区域经济圈新功能定位的意识,搞好新兴产业学科带头人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瞻性的培训,以及抓好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执行力和传递力的培训,是必须的。 关键词:经济圈功能;新内涵;前瞻与执行 近年来,国务院根据国家科学发展区域经济,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按照经济特征的原则划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区及都市、次都市经济圈。但不论哪级的经济区,还是经济圈,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都有区域特征,都有许多社会经济层面和科学技术层面的内涵。因此增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认识区域经济圈新功能定位的意识,搞好新兴产业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前瞻性的培训,以及抓好新兴产业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执行力和传递力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区域经济体现了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意志,表现出当地优势产业的特质 国家级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大致为:南部、东部、北部沿海;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区域经济圈划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北部湾”、“环鄱阳湖”、“成渝经济圈”、“皖江经济带”;省级的都市圈和城市圈,如“新疆振兴”、“西藏振兴”、“武汉城市圈”、“成渝经济圈”、“太原经济圈”、“长株潭”、“胶东半岛”、“环洞庭湖”等等,都有大量的经济社会层面和科学技术层面的内涵,都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去认识、去实践、去攻关的元素。这些经济区、带、圈都有如下几个特征:1.地理位置依水傍海的区位优势。 2.高技术密集与人文历史优势。 3.产业集群优势。国家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不均衡走向均衡的原则下,顺序是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地,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支撑现代工业化,城乡统筹。实践着先沿海,后中部,然后西部的战略构想。回顾次序为:首先是沿海十八城市的开放,接着开发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成渝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近两年相继开发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京津冀、海峡西岸、长株潭、皖江经济带、环鄱阳湖、图们江经济带、武汉经济圈、太原经济圈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圈、新疆振兴区、西藏振兴区,先后形成了梯度推进模式、增长极推进模式、点轴推进模式、网络推进模式等,在区域经济中形成一个增长极,点轴发展、网状空间联合的态势,经济圈的极化效应和扩展效应、区域合作和网络联动效应越来越明显。 如: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与开发趋势是,建立图们江自由贸易区。图们江自

“五期叠加”新常态下全域旅游建设路径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0947675.html, “五期叠加”新常态下全域旅游建设路径探析作者:徐眩赵小燕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01期 摘要:从“五期叠加”新常态下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着手,基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全域旅游的发展要从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培育旅游新业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入手,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全域旅游建设路径图,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升级转型,开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五期叠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全域旅游 一、引言 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到:“五期叠加”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要立足旅游“五期叠加”的基本国情和客观现实,实现旅游业自身的发展,为国家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五期是指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经历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期、各类矛盾突显期、游客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期、旅游市场逐渐规范期等五个重要时期。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更好地激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将成为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也将呈现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新局面。现代旅游业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现代旅游在发展之初就具备了全域旅游的特点,美国的全域旅游主要以国家公园体制为代表。美国国家公园的设计者乔治,卡特林提出:国家公园的建设要体现大自然的本色之美,要保护园内所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风俗。作为全球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法国,一直在强调发展乡村旅游,其乡村旅游的发展体现了全域旅游的特点。法国认为乡村旅游是:“农场接待+乡村度假+休闲的空间”,这里的“休闲的空间”指的是除了农场和乡村以外。一切可以使满足游客的事物、空间,这种旅游方式也叫“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 我国著名旅游管理专家魏小安从全的消费、全的本质、全的特点、全的超越、全的思路等五个方面全面解析了全域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厉新建教授等人从市场逻辑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和作用,全域旅游的发展重点包括休闲化发展、网络化发展、平台化发展和二元化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曾博伟从全时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和全空间旅游等不同的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解读,提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杨振之教授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内涵是以旅游产业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竞争理念和创新模式。 随着全域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理念渐人人心,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处处建景点和宾馆,也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家明教授认

关于津澧融城的行政区划层次思考

关于津澧融城的行政区划层次思考 摘要: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与澧县两县(市)由于其在澧水流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影响力而成为关注的对象。随着“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提出,“津澧融城”被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但由于行政分割、市县发展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二者在发展中产生了较多的矛盾。本文基于行政区划视角分析了当前“津澧融城”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是各自为政还是强强联合成为各区域城市面临的现实选择。在这种大背景下,受组合城市理论、区域竞争战略理论等的影响,为获得经济发展的更大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寻求行政区划上的突破口,部分地区(城市)已经实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针对近年来呼声较高的湖南省津市市(县级市)和澧县“融城”一说,从行政区划角度对“津澧融城”战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津澧两县市概况与历史沿革 1.1 津市与澧县概况 津市市(县级市)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北部,澧水中下游,总面积551 平方千米,历来是湘鄂边界的工业重镇,有“湘北明

珠”之美誉。津市古为荆楚之地,东濒洞庭,西连武陵,九澧在此汇流,南临沅江,西有“七省孔道”。由于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过往舟筏商旅傍津设市,津市由此得名,是我国目前唯一行政区划专名中含有“市”字的城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津市为澧州所隶四镇之一;1938 年,津市始称津市镇,归澧县管辖;1949 年建市,1950——1952 年、1953——1963 年间曾两度设市,后均被撤销。1979 年第三次设市并延续至今,现辖4 镇(新洲、渡口、保河堤、白衣镇);3 乡(灵泉乡、棠华乡、李家铺乡)和4 个街道办事处(三洲驿、注家桥、襄阳街、金鱼岭街)。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县域面积2107.3 平方千米,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有“九澧门户”之称,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民国二年,废澧州为县,始称澧县,隶属岳常澧道[2];1949 年解放后隶属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1952 年隶属常德区专员公署;1955 年隶属常德专员公署;1988 年隶属省辖常德市。现全县辖14 镇18 乡(澧阳镇、张公庙镇、小渡口镇、梦溪镇、复兴厂镇、盐井镇、雷公塔镇、大堰垱镇、王家厂镇、金罗镇、码头铺镇、方石坪镇、甘溪滩镇、火连坡镇、九垸乡、官垸乡、永丰乡、如东乡、澧澹乡、澧南乡、澧东乡、涔南乡、大坪乡、道河乡、双龙乡、宜万乡、车溪乡、中武乡、闸口乡、洞市乡、杨家坊乡、太青乡)。津市市与澧县同处湘鄂边境,都是澧水流域的重要县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 付俊杰 (岳阳县环境保护局) 【摘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洞庭湖区主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围绕发展湖区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目标,分别对湖区水域、堤垸和流域提出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环境修复对策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承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年均过湖水量3126亿立方米;流域总面积26.28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14.6%,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洞庭湖俗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湿地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各种动物391种,植物142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10多种,湖区栖息鸟类数量达百万羽,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洞庭湖的主要生态功能是调蓄洪水的功能、沉沙净污的功能和物种保护的功能。对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应在修复“三大生态功能”上做文章。 一、湖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湖区田土次生潴育化严重,农作物减产趋势明显 洞庭湖每年泥沙淤积量近1亿立方米,湖底年均增高3.5厘米,建国50多年来湖床共计增高了1.8米,部分地方湖底高程已高出堤内耕地1至3米,洞庭湖正在向“悬湖”方向发展。由此导致垸内地下水位升高,肥力下降,整个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据统计,湖区现有潴育型水稻田面积1080.7万亩,占水稻田总面积的78.5%,随着潴育化水稻田面积的逐年扩大,湖区年减产粮食5亿公斤。 2、污染负荷增加,严重危害渔业生产 工业源污染负荷方面:据调查统计,洞庭湖区主要工业企业共计100个,年排工业废水2亿吨,其中排放COD17万吨,BOD53.7万吨,悬浮物3.7万吨,氨氮0.25万吨。在排污工业中以造纸、化肥行业为主,排放废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用世界眼光谋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 朱翔 美丽而富饶的洞庭湖,自古就是三湘儿女的“母亲湖”。如何利用、开发和保护好我们的洞庭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国外江河湖泊开发的成功经验,用世界眼光看待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和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孕育与成长、经济的开拓与繁荣,都与江河湖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源于江河湖泊沿岸,当代众多的开发开放也与大湖、大江、大河紧密相连,因此,江河湖泊经常被称为“母亲之乳”、“文明的摇篮”。 国外江河湖泊开发的启示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与江河湖泊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一些国家在工业化演进的各个阶段,许多大湖、大江、大河流域都发展成产业密集带,成为各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轴心和重点地域。如英国的泰晤士河孕育出全球最早的工业革命,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德国的莱茵河段、法国的罗纳河和塞纳河、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以及前联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区等,也都成为工业发展的摇篮。最近数十年来,各国又在开发湖泊、开放河流、开辟外向型流域市场、建立繁荣的流域经济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北美洲的五大湖区、欧洲的莱茵河流域等尤为突出,堪为楷模。 北美洲五大湖区是世界上著名的群湖区,现为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和巨大经济效益的先进制造业地带,分布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渥太华、蒙

特利尔和美国的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密尔沃基等一系列大城市,集聚了汽车、机械、冶金、电子、电气、化学、制药、轻纺等众多工业企业,其湖区经济在全球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芝加哥是全美最大的铁路枢纽,底特律是驰誉全球的汽车城。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境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及4条运河,便利的水陆运输为本区发展工业提供了优越条件。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并逐渐发展成为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世界著名重工业区。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都是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近20年来,鲁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大力引进高新产业和服务业。 这些国家江河湖泊及其流域的成功治理和开发,都给当地乃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也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第一,积极主动地打开江河湖泊的大门,加大流域的开放开发力度,能迅速提高流域的生产力水平,改变流域的经济社会面貌,优化流域的生态环境,对振兴流域乃至全国经济有很大作用。 第二,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综合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从防洪入手,突出发展水运、水电,配合火电、核电,优先发展化学工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发电、防洪、航运、旅游四项主要效益已达几百亿美元,相当于政府拨款的6.5倍。 第三,设置专门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流域综合开发的过程中区域、部门之间矛盾多,条块分割严重。解决途径之一是通过立

01汨罗西片区城市综合公园设计说明最终剖析

汨罗西片区城市综合公园优化设计说明 第一篇前期分析篇 1、项目背景: 随着汨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汨罗城区人口逐渐增多,现有城区人口约12万,目前城市内部还缺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市民休闲娱乐和运动的需求得不到舒展,城市品位也因此逊色,为了满足日益壮大的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倾注全力,着手改造修建现有的西片区城市综合公园,创建集休闲、旅游、娱乐、健身、水上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市民运动休闲公园,同时也能提升周边地块的多重升值空间,成为汨罗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文化、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的缩影。 2、场地概况: 2.1区位条件 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境域周边毗邻6县市。其中南距省会长沙74公里,北距岳阳66公里,基本处在两大城市1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区域优势明显。同时,其西邻洞庭湖,是环洞庭湖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 该项目位于汨罗市城区西部,城市主干道建设路西端,罗城路西沿线北面,红旗路东侧,公园北路南面。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内有红旗水库八百多亩水面,水域甚广,视野开阔。 随着城市的发展,汨罗城区逐渐向西、西南拓展,而本项目——西片区城市综合公园就处在新旧城区的过渡地带,是新城区的绿核,公园的建设不仅对新城的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旧城的环境提质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 2.2 自然状况 公园规划面积1104872.6平方米(约1657.5亩),其中水库水域面积575200平方米(约862亩)。区域内有鱼塘面积15529平方米(局部填埋),湖心岛面积4300平方米(不成规模,需扩大改造)。场地东南高、西北低,最大高差近7米,西侧堤外和北侧堤外场地相对平整,主要为农业用地。由于水库有灌溉功能要求,水体的水位为浮动水位,常水位为33.5米,枯水期则无水,现状堤顶的标高为34米—36米。东入口建成区域40184平方米(约60亩),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林木种植需进行优化调整,同时结合公园的整体定位需提质改造。 2.3公园内现状交通 区域内西侧、北侧环湖堤路(结合堤岸而形成的,现状4米宽的道路)已经形成。东侧主入口至忠善寺的环湖交通、散步小路已经形成。 2.4公园内建筑情况 区域内东入口区现有大型寺庙忠善寺,占地21亩(保留),书画院楼阁(需改造),宿舍楼一栋(建议拆除)。西堤外现有四个居民集中点,按政府意见需要拆除该区域内104栋,保留44栋。北部区域内有5栋房屋需拆除。 3、设计依据: (1)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乔太平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荆州入列规划,将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壮腰工程”新机遇。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现场会,就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作出部署,提出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为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荆州大地,两年“壮腰”,开局良好。荆州入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意味着荆州“壮腰工程”从省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继荆州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国家级战略项目之后,又迎来第五个“国字号”,荆州“壮腰”将从国家层面得到更多政策等方面的倾斜与扶持,“壮腰工程”将加快推进,为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建设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主打绿色生态牌,“生态”成为该区域建设的关键词。“98防洪”后,国家实施荆江大堤整治工程,确保了长江安澜和荆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长期困扰江汉平原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仍然比较滞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了健全江汉平原防洪减灾体系的要求,东荆河整险加固、荆南四河及荆州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都被列入其中。由于受江湖水系、气候环境、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洞庭湖区湖泊萎缩、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荆州境内洪湖等大湖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防洪保安任务艰巨。该规划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等,提出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探索大湖流域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体现了大湖流域从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护理念的重大转变,为建设包括荆州在内的“大湖经济区”带来了历史新机遇。 体制机制创新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涵盖湘、鄂两省共33个县(市、区),规划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将区域发展与流域治理融为一体,是一个重大创新。推进该规划的实施,必须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湘鄂共建,合作共赢,湖南、湖北以及相关地区必须围绕规划目标,尽快出台配套实施方案、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与实施细则,尽快建立省际与湖区四地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推动跨区域、广流域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更大勇气和智慧。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将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促进生态经济区目标的实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区域城市群建设新机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荆州市,“大湖经济区”将培育岳阳、常德、益阳、荆州、津

长株潭区位交通与地理分析

长株潭的地理与交通 长株潭城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该地区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是湖南省的经济、政治、科教、文 化、商业、金融的核心区域,素有“金 三角”之称。顾名思义,长株潭地区 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三个市 市区之间彼此相联,呈品字形分布, 总面积约2.8 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 人口1360.7 万,经济总量4565.31 亿 元,分别占湖南省的13.3%、19.8%和 40.9%,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 极。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 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km,结 构紧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 069m3,森林覆盖率达54.7%,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长株潭地区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从长株潭三市在湖南和我国经济格局中所处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空间位置看,该区域不仅是湖南经济的心脏地带,而且是我国南方最好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 一、长株潭地区区位分析 长株潭经过多年一体化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领先湖南,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与各级城镇协调发展,区域性中部地区重要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教文化资源高度集聚并领先中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科技农业在全国拥有优势,是长株潭城市群在新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长株潭地区处于我国中南部地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且这三个城市都是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的基础也是比较好的。长株潭城市群不是三座彼此隔绝的城市,

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城市综合体。现在这三市也正在加快进行有效地整合,综合实力将排在全国前列。如此一来,在北有武汉、南有广州、东有上海、西有重庆的中心地带,长株潭将在此崛起。 长株潭由长沙、株洲、湘潭所辖行政区域组成,地处湘江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区现有3 个地级市、4 个县级市、183 个建制镇,国土面积约为2.81万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13.3%。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的面积分别为1.18万KM2、1.12万KM2 、0.51万KM2,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面积为6630.46平方KM2。在地理区位上看,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现“品”字形分布,相邻于湘江下游,这样的分布特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三城市彼此之间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与株洲20公里。随着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间实际距离已进一步缩小,以各自实际建成区边缘来测量,湘潭、株洲与长沙距离20公里,而株洲与湘潭只相距10公里,结构紧凑,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有利于招商引资,能够大规模的集聚产业、集聚要素。 同时随着湖南打造区域发展,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覆盖了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从而形成“3+5”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了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从而区位优势愈加明显。 长株潭地区区域辽阔,地势低平, 区内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适合城镇、工业、交通业的布局和发展。区内气候优越, 降水充沛, 资源丰富,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达2069m3 ,森林覆盖率达54.7 %, 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力。近年来在湖南省政府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指下, 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迅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