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预习题:一测量数学课本,铅笔盒、回形针的长。
(不提示测量工具)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课堂练习必做题一橡皮直尺大约()个长;橡皮大约()个长;铅笔大约()个长;长方体大约()个长。
选做题二分别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例如橡皮、铅笔、文具盒等。
思考题三为什么用不同的工具所测出的课桌长度不同。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必做题一量一量,将答案填在()里。
()厘米()厘米()厘米()厘米()厘米二三量出下面图形每边的长度.四填空.(1)24厘米+17厘米=()厘米(2)72厘米-27厘米=()厘米(3)1米=()厘米(4)45米+36米=()米(5)2米+50厘米=()米()厘米(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选做题一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二思考题一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2厘米长比9厘米短的线段。
二测量课桌面长的时候,要把尺子的()刻度寻准课桌左端,再看课桌面的右端的数对准(),课桌面的长度就是()厘米。
三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开始画起,画到()的地方。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测量必做题一填空。
1、1米=()厘米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高40()厚约5()高1()22()高70()二量一量。
我的手掌宽约()厘米。
我的一拃长()厘米。
我的身高是()厘米。
我的一步长()厘米。
三14米+6米○20米4厘米+20厘米○3米3米○30厘米50厘米○49厘米38厘米-8厘米○40厘米35厘米+5厘米○4米100厘米-1米○1厘米选做题一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例1、例2、例3的相关内容及相关的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认识厘米”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短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本节课作为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首先,教材展示了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某部位作为长度单位量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适时引入刻度尺,并借助厘米刻度尺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看、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
最后,揭示了用厘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体会测量的本质——数出“单位长度”的个数。
本节课的学习,对之后的“认识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测量活动经验,更对体会测量的本质开始了理性的思维探索。
(二)核心能力“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通过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空间观念;用刻度尺、身体部位测量的活动,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初步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借助刻度尺,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的过程中,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整厘米),会初步地估计物体的长度。
(四)学习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一部分的长度作为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会把什么作为测量的工具?看一看教科书第2页,去寻找答案吧!2.练习。
(1)说一说。
1()1()1()(2)试一试,填一填。
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对于长度单位这一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长度有一定的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物演示、操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米、厘米、毫米测量物体的长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2.难点: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长度单位;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测量工具等;2.学具:每人一份长度单位卡片、测量工具、练习题等;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生活情境,便于学生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物体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米、厘米、毫米,让学生直观认识;2.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长度单位名称,加深记忆。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
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以及重要性。
首先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引出由于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从而会导致测量同一物体,产生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注重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观念,并且对着两个长度单位的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理论联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1厘米和1米长度,从而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对比两个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1.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2.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3. 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2.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难点:1.从生活中建立1厘米和1米的概念。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四)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用不同的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并且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说课稿及设计意图一. 教材分析《认识线段》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认识线段的含义,掌握线段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点,理解线段的含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如长、短、高、矮等。
但他们对线段的定义、特点和测量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线段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点,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特点和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能够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尺、线段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线段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线段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观察线段的特点,总结出线段的定义。
3.学习线段的测量方法: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学生跟随操作,掌握测量方法。
4.实践活动: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线段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5.总结提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线段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6.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线段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课本1页至第3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以及练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并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和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并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研究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 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2) 认识几厘米教师问: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的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花坛,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花坛的长度。
引导学生意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米、厘米、毫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认识线段》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线段,掌握线段的特征,以及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这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线段,理解线段的特征,学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能够准确地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分组合作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交流,从而达到理解线段的特征和测量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线段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每人一份线段模型、测量工具、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我们之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有什么特点?”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线段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线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初步感知测量方法。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线段的掌握程度。
例如:判断题、填空题、画线段等。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线段,还有哪些形状可以测量长度?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1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多媒体课件、硬币、曲别针、三角板等。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地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地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2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2拃了呢”师:同学们,小裁缝不明白,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两个人的一拃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长度还是需要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1.感受古人的测量方法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
师:同学们,这幅情境图中都有什么生1:大石头。
生2:长方形布。
生3:竹竿。
……师:古人是怎样来测量它们的长度呢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师:也就是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1)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事先准备的学具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课桌的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去量的用了几个东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提问:你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同一边用拃去量,有同学们的5拃长,老师的3拃长;用一角硬币去量有24个那么长;用回形针去量有18个那么长;用粉笔去量却有7支粉笔那么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3)全班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_____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页至第7页的教学内容包括:(1)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身边的物品、学习用具等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学习长度单位前对长、短概念已有初步认识基础,但怎么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还不了解,对长、短的概念的理解也还不够透彻,需要系统学习来认识厘米、米的长度观念等。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
3、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回形针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题1、老师:新学期开始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长高了,来,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身高。
请学生发言,将自己的身高说出来。
2、老师:老师相信还有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们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为《长度单位》,同学们要是认真听讲这堂课,课后就可以同桌之间互量身高了。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学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踊跃发言。
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出学习课题。
探究、学习新知1、老师:老师看到大家课桌上都有一块橡皮擦,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请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来量一量我们手中的数学课本的宽度有几个橡皮擦那么长?请学生起来回答自己的测量结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长度。
提问: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吗?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探究新知(1)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这些工具上的刻度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记住这些单位。
(2)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测量工具,让学生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以及单位的使用。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测量准确性的必要性。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长度单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长度单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 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长度单位》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并掌握厘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单位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测量实践:学生需使用尺子等工具,对身边常见物品进行实际测量,如书本、文具、教室长度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3. 习题练习:设计一系列与长度单位相关的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创意表达:学生可以绘制一幅关于长度单位的创意画作或制作一个小手工,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基础知识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对每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准确进行换算。
2. 测量实践部分要求学生真实测量并记录数据,数据要准确无误。
3. 习题练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4. 创意表达部分要求作品主题明确,与长度单位相关,制作过程要认真细致。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准确性:评价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及换算的准确性。
2. 实践性:评价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操作能力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
3. 熟练度:评价学生在习题练习中的完成速度和正确率。
4. 创意性:评价学生在创意表达部分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5. 综合评价: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对学生在《长度单位》作业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将采取以下反馈措施:1. 对完成质量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励其继续努力。
2. 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出其不足,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其改进。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厘米cm)(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