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设计一、课前安排学生复习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的知识点二、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针对初三学生第一轮复习设计。
对于学生来说本章知识已经学习过,没有什么新意,对问题的梳理、简单知识的解决往往兴趣差。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的是中考,一提到涉及中考的问题注意力就高度集中,通过教学活动中他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能体现出这点。
本章学生对于基础掌握知识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对典型例题中的题目,对于中考真题部分错误率也较低,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方法的总结归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效果分析在典型例题的选择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知道考察的知识点,但在方法的点拨方面总结不到位语言表达能力差。
在问题的设计上直击中考,直接选取了部分地市的(特别是本市的近几年的中考考题)使学生明确中考靠什么怎么考,大部分学生能把握理解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做做中考题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种考验。
考试不单单考知识点,还要考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体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归纳做题的方法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仍然欠缺。
教材分析1. 教材地位和作用:“十三章内能与热机”总共包括了四节内容涉及了热学中内能、热值、热机、比热容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中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改变内能的途径、比热容的计算和应用、内燃机、热值和相关的计算问题。
集中了热学知识中的大部分考点,其中热量的计算公式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目。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对“物体的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了解热量概念,能正确使用“热量”和“内能”陈述相关的物理过程。
对“物质的比热容建立比热容的概念,能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在能力的培养上侧重培养“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这一要素。
重视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和实验结果的评估。
对“内燃机”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过程。
对“热值”知道“完全燃烧”的意义。
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复习课(共2课时)集体备课教案(苏科版九年级)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一)课题第一课时:复习(一)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尝试设计实用电路。
关注自然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学难点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具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填空题1.路灯总是一起亮,一起暗,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原因是2.在图所示电路中,只闭合S1时,电灯亮;当S1、S2都断开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当S1、S2都闭合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3.如图所示,在电路中,若甲乙两处分别装入电表,当开关闭合后,两灯均能正常发光,则处电表示电压表.4.如图所示,若开关S、S1闭合,S2断开,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若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开关S、S2闭合,S1断开,那么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的两端电压;若开关S、S1、S2都闭合,那么能发光的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5.如图所示,V1测量两端的电压;V2测量两端的电压;V3测量两端的电压,其中电压表V1、V2和V3的示数分别为U1、U2和U3,则三个电表示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式是.二、复习选择题1.一个开关同时能控制三只灯泡 , 则这三只灯泡的连接方式为()A. 一定是串联B. 一定是并联C. 串联或并联都可以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2.某同学将如图所示的三个灯泡连接在电路里,接线良好,当闭合开关时,三个灯泡都不亮,则()A.甲灯泡丝断了 B.乙灯泡丝断了C.丙灯泡丝断了D.都有可能小组交流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讨论集体订正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5、6、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二)课题第二课时:复习(二)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第十三章复习检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2、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在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试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4课时(复习小结2课时检测讲评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点一:扩散现象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注意: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1:下列现象中不能表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A “SARS”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染。
B 向一杯水中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红了。
C把磨得很光的铅板和金板长久的压在一起,金板中铅,铅板中有金。
D 酏制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能闻到刺鼻的气味。
知识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思考: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被分成两半的圆柱体铅,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得到如图所示。
分子间存在引力思考: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同时也存在斥力.小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提纲教案篇一: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和预览1、复习分子扩散、分子热运动2.复习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方法3、复习比热容定义,利用比热容进行计算二、知识解释考点/易错点1分子热运动1.不同物体接触时相互进入的现象称为分子扩散现象;2、其物理意义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的运动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聚合物的运动越强烈;4、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而且这两种力是同时存在的。
测试点/易出错点2物体的内能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当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降低;3、物体的内能还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就越大;4.改变物体内能、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考点/易错点3比热容1.当温度上升1℃时,某一物质每单位质量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2、比热容的单位是有热量、质量和温度的单位共同组成的组合单位,可对应其物理意意思是相互通信和理解。
3、热量的计算公式:吸收(放出)的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即:q=cm?T三、例题精析[示例1]【题干】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当沙尘暴来临时,天空被沙尘覆盖b、“八月桂花遍地香”时,到处都能闻到桂花的芳香c、扫地的时候,房间里满是灰尘d、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块压紧,一段时间后不容易把它们拉开[答:]B【解析】a、c、d选项中都不属于分子,只有b选项中的才属于分子,故选b[示例2]【题干】关于温度、热传递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温物体有更多的能量b.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能量少c、能量总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d.能量总是从能量多的物体传递到能量少的物体[答:]C【解析】物体的内能不仅和物体的温度有关化合质量有关,所以a、b错误;热传递至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而不是内能多少之间,所以d错误,选c[示例3]【题干】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现象及应用与此特点无关的是()a、海边的昼夜温差比内陆的小。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
知道能证明分子热运动存在的事实现象,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影响的因素。
理解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以及表现“引力”和“斥力”的条件。
2.知道内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内能大小的三个因素;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实例;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做功和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3.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够利用比热容生物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进行简单的吸热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不同”的探究实验进一步理解体会“控制变量法”。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列举,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贴近生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中领略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分子热运动现象2、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改变内能的方法3、比热容有关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改变内能的方法,比热容的有关计算★教学过程1.分子热运动(1)物质是由①分子或②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其大小的数量级是③10-10m(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④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宏观上用⑤扩散现象来判断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还表明分子间存在⑥间隙)影响分子热运动快慢的因素是⑦温度常见的扩散现象:做饭时闻到饭香、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变干等(3)分子间存在着⑧引力和⑨斥力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例子:木棍、石头、铁块等物体很难被拉伸,分子虽然是运动的,但是物体却具有一定的形态分子间存在斥力的例子:空气、水、固体很难被压缩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有些情况表现为引力,有些情况表现为斥力2.内能(1)一切物体①任何情况都具有内能,内能由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组成。
(2)分子动能的影响因素:温度、质量;分子动能的改变方式:a.②热传递(本质是内能的转移)b.改变物体质量(3)分子势能的影响因素:物质的状态、体积分子势能的改变方式:③对物体做功(本质是机械能转变为内能) (4)内能、热量、温度的关系a.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只能表示一个物体的温度多少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不一定吸热,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描述吸收热量,不一定升高温度,如:晶体熔化过程、水沸腾吸收热量,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对外做功,最终内能不变c.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只能说“具有”、“增加”或“减小”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内能增加不一定吸热,如:摩擦生热、钻木取火练习一1.(2018·百校联考)(多选)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B )A.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B.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越多C.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其比热容越大D.燃料燃烧越充分,其热值越大2.(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 )A.固体很难被拉长,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B.炎热的夏天,在地面洒水降温是利用了汽化吸热C.一杯冰水混合物温度没有改变,则其内能一定没变D.打开醋瓶的瓶盖后,屋里弥漫着醋味,这说明醋分子不停地运动3.下列关于内能、热量、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B.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C.0 ℃的物体没有内能D.两个内能相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一定不会发生热传递4.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B )5.放学回到家,小梦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做饭,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D )A.回到家中就能闻到饭菜香味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B.用高压锅煮饭,饭熟得比较快,是因为气压越大,水的沸点越高C.用天然气灶炒菜,天然气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D.用天然气灶炒菜时,菜的内能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的6.关于分子,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C.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3.比热容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 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第十三章 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 通过检测,查找知识漏洞,强化本章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通过精讲达标,巩固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摩擦力;杠杆平衡及力臂。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一)力1. 重力:大小G=_______,方向_______,作用点_______.2. 摩擦力: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大摩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摩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弹力:产生条件____________;应用:弹簧测力计原理________;使用方法_______________。
(二)简单机械1. 杠杆:支点___________;动力臂____________;阻力臂_________;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______,优点_____,不足之处________ ____;费力杠杆的特点___________,优点_________,不足之处________;等臂杠杆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滑轮: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_.优点___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3.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_.优点_____________,缺点_________________.4. 滑轮组:力的大小F=______,优点_____________5.轮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斜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测力计示数为_______N,拉力F 1为______N.2.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甲和乙,分别在F甲=5N 、F 乙=3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确定( )A .桌面甲一定比桌面乙粗糙B. 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C. 甲的质量一定大于乙的质量D.甲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乙受到的摩擦力3. 如图所示,硬杆ABC 可绕A 点转动,请画出物体对杆拉力的力臂和使杆保持静止所需最小力的示意图4. 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在左右两端分别挂上200N和300N的重物时,杠杆恰好平衡,如将两端重物同时减少50N,则杠杆()。
彩田学校物理导学案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 班级: 姓名:1探索奥秘 源于主动 二、重力【学习目标】1. 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课堂导学】【学点一】重力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 两个物体 ,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 互相吸引的力 ,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 地球的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重力 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
3.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 重量 。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 质量 成正比。
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 G/m=g 或 G=mg 。
③重力常数g= 9.8 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 9.8 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g= 10 N/kg 。
4.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
①思考讨论:能不能说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不能 。
区别:竖直向下,垂直向下。
(在右图中作图表示)②应用:利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性质可制成 重垂线 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5.重力的作用点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 。
①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中心即是物体的 重心 。
②均匀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 对角线的交点 ,球的重心在 球心 ,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 中点 。
(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几何中心 上。
)【体验成功】1、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 .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C .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其重心位置一定改变D .物体放置的位置发生改变.重心对物体的位置不会改变2、 对g 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1kg 等于9.8N B .1N 等于9.8kgC .1kg 质量的物体,受到重力9.8ND .1N 重力的物体,质量是9.8kg3、作出下列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3.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3.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杠杆、滑轮、绳子、重物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复习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2. 讲解杠杆的分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4.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强调注意事项,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第十三章 《力和机械》复习课一、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能正确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知识。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
3.回顾本章实验,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构建知识网络,总结研究方法: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填写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总结出研究方法。
(学习要求; 请自主完成,并提出你认为还应补充的内容以及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把这些内容记录在下面的空白处,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内交流。
)三、自我检测1, 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汽车受到的牵引力是1500牛顿,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牛顿、方向是_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1)在图甲上画出当动力F=150牛时绳子绕法;(2)在图乙上画出当动力F=100牛时绳子的绕法。
(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比比看谁找出的问题最多。
) 四、重难点突破1.(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1)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的方向一定相反吗?(2)对于平衡的杠杆,动力和阻力同时增加或减小相同的数值或动力臂和阻力臂同时增加或减小相同的数值,杠杆还会平衡吗?(3)应用滑轮组时,公式F=G物/n、F=(G物+G动)/n、成立的条件是什么?2.滑动摩擦力在研究有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猜想进行检验.器材:a.斜面b.带钩的正方形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称h.硬纸板(1)你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用器材前面的字母表):___________;(2)简述主要的实验步骤:五、反馈提升1、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A.重力和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C.重力、下滑力和摩擦力 D.重力和下滑力2、值日时,小东提着一桶水走进教室,下列情况中,属于彼此平衡的两个力是()A.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人的拉力 B.水桶受到的重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C.水桶对人的拉力和人对水桶的拉力D.水桶受到的重力和水桶对地球的引力3、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这是因为运动员()A.失去了惯性 B.具有惯性C.不受力的作用 D.惯性大于阻力4、下图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开啤酒瓶盖的开瓶器 B.剥核桃壳的核桃钳C.钩鱼者手中的鱼杆 D.撬钉子的钉锤5、下列各图中不是平衡力在是()A.甲 B.乙 C.丙 D.丁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七、达标检测1、关于汽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总是有害的B.紧急刹车时,摩擦力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轮胎的形状C.汽车沿直线匀速上坡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D.废旧轮胎没有回收价值,可以直接烧掉2、如图所示杠杆,O为支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5篇(实用)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1. 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第13章《力和机械》复习导学案1复习目标:(1)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知道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复习过程:基础知识总结:(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失去力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失去力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有关4、弹簧测力计:A、原理:。
在测量范围内,一根轻质弹簧的下端挂8N重物时长20cm,挂5N重物时长18.5cm,则弹簧原长是cm.合m.B、使用方法:“看”:、指针是否;“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压强计等。
(二)重力:⑴叫重力。
施力物体是:。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其中g=9.8N/kg 它表示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分别检查墙和。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③大气;(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或相对运动时,就会在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反,有时起作用,有时起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手握酒瓶1Kg,f= N)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怎样设计实验?)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复习导学案2复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
(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3)知道定、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组装滑轮组。
(4)能联系实际体会简单机械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
复习过程: 基础知识总结 一、杠杆1、 定义:在 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
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 用字母 F 1 表示。
③阻力: 用字母 F 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 。
动力、阻力的方向 ,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④动力臂:从 距离。
用字母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 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指出吊桥的五要素) ⑴ 找支点O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 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 标力臂(大括号)。
3、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 也可写成:F 1 / F 2=l 2 / l 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 ,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 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 杠杆。
高考化学复习教案 第十三章 烃的衍生物第三节 苯酚教 学 课 题第十三章 烃的衍生物 第三节 苯酚教学目的及考 纲 要 求1.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性质和用途2.以苯酚为例,理解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3.了解酚类的化学性质 教 学 重 点 苯酚的化学性质 教 学 难 点 酚羟基与醇羟基的区别 教 学 课 时 1课时教 学 过 程个人增减知识点1 苯酚结构和物理性质1.酚的概念: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的化合物(注意醇和酚的区别和联系,醇为羟基和链烃基直接相连;而酚则为羟基和苯环相连。
二者官能团一样,但烃基不同,性质不同。
) 2.苯酚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官能团球棍模型比例模型C 6H 6OC 6H 5OH或 -OH3.苯酚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易被空气氧化呈粉红色),具有特殊的气味,熔点43℃;✧ 常温微溶于水,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互溶。
✧ 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 有毒性,对皮肤有腐蚀性(如果不慎将苯酚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
例题1下列有关苯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纯净的苯酚是粉红色的晶体,70℃以上时与水混溶B .苯酚是生产电木的单体之一,与福尔马林发生缩聚反应C .苯酚比苯容易发生在苯环上的取代反应D .苯酚有毒,不能配成洗涤剂和软膏【解析】纯净的苯酚是无色的晶体,它被氧化后才显粉红色,A 叙述不对;苯酚虽然有毒,但少量的苯酚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可配成洗涤剂和软膏,故答案为A 、D 。
例题2试用一种试剂区别苯、苯酚溶液、己烯和CCl 4,说明依据。
【解析】根据它们的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来进行区别。
取四种液体少量,各加 入足量浓溴水充分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苯酚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但使溴水褪色的为己烯;溶液分层,上层颜色较深,下层几乎C C CC C C H H HHH OHOH无色的为苯,而下层颜色较深,上层几乎无色的为CCl 4。
变式练习1.下列有机物与水的混合物可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 .酒精B .乙醛C .丙酸D .溴苯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属于醇类B .代表醇类的官能团是链烃基上的羟基C .酚类和醇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D .分子内有苯环和羟基的化合物就是酚 知识点2 苯酚的化学性质1.弱酸性:苯酚中羟基上的氢氧键在反应中可断裂,在溶液中可发生微弱电离而表现弱酸性,因此称为石炭酸。
[课题]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难点:1.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教法教具】教法: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教具:玻璃瓶、二氧化氮气体、铅柱、钢码、花露水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学生活动1:学生感受,激发兴趣.a、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先不要求回答).b、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教师活动2: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学生活动2: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教师活动3: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学生活动3: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二、扩散现象教师活动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学生活动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教师活动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学生活动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教师活动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学生活动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教师活动4: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学生活动4:思考得出:硫酸铜溶液分子进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酸铜溶液中.三、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师活动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学生活动1:思考:分子为什么没有像沙子一样散开或铁丝不易拉断.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教师活动2:演示实验:用刀把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柱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钩码.学生活动2:(先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学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较低.教师再做,激起学生的情绪)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教师活动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学生活动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都不容易被压缩.教师活动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学生活动4: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乒乓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领悟知识,突破学习的难点.)四、课堂小节教师活动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四题,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水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引力.教师活动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学生活动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教师活动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学生活动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教师活动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学生活动4:【板书设计】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1.分组合作学习不到位,与平时要求分小组学习养成习惯不到位有关.2.缺少点评环节.与教师平时不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关.3.教学流程稍显不自然.与教师准备不充分有关.4.一个验证实验没有准备好.这是硬伤.5.使用导学案和电子白板时,要把电子课件依据导学案做简单一些,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课题]第2节内能【教学目标】1.知道内能的初步概念及内能跟温度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教法教具】教法:教师演示讲授,学生边学边实验,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教具:上面固定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辆,试管及橡皮塞,两个相同的烧杯,内能、机械能互变演示器,硝化棉,乙醚,高锰酸钾晶体,纱带,钢锯条,粗铁丝,冷、热水,小球,火柴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动着.那么分子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二、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汁扩散的快慢.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4)内能和机械能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5)改变内能的一种方法——热传递金属勺子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在太阳的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等等.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方向:从高温处向低温处;实质:内能的转移.热量:指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值得注意的是:热量是过程量;热传递过程传递的是能量,多少用热量来量度.(6)改变内能的另一种方法——做功搓手时手变热了.从滑梯滑下时摩擦发烫了.钻木取火等等.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粒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你看到什么现象?玻璃筒内的硝化棉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点便燃烧起来.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大口玻璃瓶内有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在瓶塞跳出的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改变了玻璃瓶内空气的内能?瓶内的水蒸气原来是看不见的.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的空气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7)做功和热传递的区别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做功和热传递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做功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内能之间的转化(不同形式能量间的转化);热传递使物体的内能改变,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同种形式能量的转移).小结(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2)内能中的动能所指的是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地“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3)内能中分子势能所指的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4)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我们仅仅从内能的改变结果,无法判断是做功改变还是热传递改变.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板书设计】第2节内能一、物体的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2.做功【教学反思】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地“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在讲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课题]第3节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教法教具】教法: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教具:水、食用油、煤油、铁架台、电炉子、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干沙子、天平、温度计、手表、大烧杯、大试管、玻璃棒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究:(学)1.引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中的实验,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2.演示实验:出的水和油的两只烧杯,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实验结果: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的热量比油多.3.比热容:教师指出: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即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4.引导学生看书第11~14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二、完成预习作业(验)1.对于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2.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3.为了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煤油”)的吸热能力较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怎样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是不是还需要其他的器材?(2)怎样保证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结论:不同物质,在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4.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即: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用符号_____表示,它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比热容的概念还可以表述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______1℃所______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5.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热的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答:6.试计算下列物质吸收的热量.(1)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2)质量是2 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3)质量为m 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4)质量为m kg的水,温度升高2℃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5)质量为m kg的水,温度从10℃升高到8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6)质量为m kg的水,温度从t0 ℃升高(降低)到t℃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 =_______________,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 =________________.三、交流合作(讲)1.分小组讨论预习作业,然后分组抽问答案,教师纠正个别错误.2.教师抽问刚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由其他组的学生或教师解答.问题(1):(2):(3):3.由教师重点强调指出:对于演示实验:在探究活动之生讨论得出实验所用的水和沙子的质量相等,水和沙子升高的温度要相等(适当强调升高温度).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和注意点(如天平、盛放水和沙子的杯子要型号相同、加热所使用的酒精灯型号要相同),可以想到吸收热量的多少就是根据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既加热相同的时间,代表水或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在实验前要提示学生:●实验所研究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等时,吸收热量是否相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所需要观察的实验现象.●实验前后需要记录的物理量(加热前后水和沙子的温度)实验前对酒精灯加热位置的确定也是本实验的一个要点.实验中可以同时完成两个结论的探讨:(1)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现沙子的温度升高得比水的要快.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沙子升高的温度比水的大.(2)让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要的加热时间的比较.。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3、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4、能够利用热量计算公式,计算温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用在生活,提高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热量的计算教学难点: 能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试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课,板书课题内能一、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真阅读复习目标二、知识梳理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知识梳理。
第一课时知识点1:扩散现象1、物质是由组成的2、扩散现象:3、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注意: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生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是两种物质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知识点2:分子间的作用力思考: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被分成两半的圆柱体铅,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得。
分子间存在引力思考:分子间存在间隙,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分子间同时也存在斥力.小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间隙(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知识点3:内能:定义:物体内部,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1)定义:内能是物体的内部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影响因素不同: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状态、温度、体积。
(3)物体总具有内能,但不一定具有机械能积有关机械能由物体的质量整体运动状态和相对位置决定的。
-第十三章内能章节复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根本观点2.理解的概念3、能运用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2.知道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利用比热容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2.能结合实例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等。
3.能正确表述能量守恒定律;能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Q=cm(t2-t1)、Q=mq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熟练的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区分内能、热量、温度的不同四、教学过程第1节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力和力;分子之间有_______。
2.扩散: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不同物质之间都可以发生现象。
3.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有关,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所有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考点透析【例1】我国的民谚、俗语和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在以下的几条民谚、俗语和诗词中,能够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A.潭清疑水浅B.坐井观天,所见甚少C.墙内开花墙外香D.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变式题1】泉城四季,风景迥异,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以下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运动的是( )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练习:20xx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幼儿园内吸烟〞等禁令。
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只要有人吸烟,旁边的人就会闻到烟味,这是由于( )A.分子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分子间有斥力D.分子间有引力第2节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和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此外,内能还与物体质量、种类、结构、状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