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7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学号:2010540101018姓名:莘建一
一运动疲劳不同层面的概述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早在1880年,莫索(Mosso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此后,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不同的概念。
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指出,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概念把疲劳时体内
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同时有助
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间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
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
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
,疋
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运动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以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有其不同的表现,躯体性疲劳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敏,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
躯体性疲劳是由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可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疲劳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疲劳。轻度疲劳稍事休息即可恢复,属正常现象;中度疲劳有疲乏、腿痛、心悸的感觉;重度疲劳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呕吐等征象,而且这些征象持续时间较长。
躯体性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中枢疲劳的特点中枢疲劳
发生的部位起于大脑,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研究表明,人体在稳定状态下运动时,大脑中的生化变化不大,但人体出现疲劳而机能下降时,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抑制。
主要表现
(1ATP浓度下降脑中某些氧化酶活性出现抑制
(2血液中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比值下降,会影响到脑中5-羟色氨水平上升,造
成对大脑的抑制
(3运动时造成体内氨基酸和嘌呤核苷酸循环加强,增加脑中氨含量增加
外周疲劳的特点外周疲劳发生的部位起于神经-肌肉接点,止于骨骼肌收缩蛋白。
(1神经肌肉接点:对于足球项目来讲,主要存在着长时间训练后,乙酰胆碱在接点后膜的堆积,导致肌肉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造成做功能力下降(2肌细胞膜:长时间运动产生的自由基数量增加,自由基攻击细胞膜造成细胞膜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加。(3肌浆网:长时间运动造成对钙通道控制能力降低,出现钙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流通紊乱(4代谢因素:主要指能源物质的耗竭和代谢产物的增加。足球运动员长时间训练,不仅使ATP储量下降,肌糖原和肝糖原也大量消耗,甚至会造成血糖水平下降,进一步引起中枢疲劳;代谢产物的堆积主要是指乳酸水平和氨含量的增加。
总之,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疲劳不止是一个部位的问题,也不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代谢过程出现了紊乱。对于运动性疲劳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解决运动员疲劳状态,为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做出更多的努力。
而反观运动性疲劳,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三导致运动疲劳原因
体育运动科研人员对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运动性应激的负效应可能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改变等。目前,运动生化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的定义是: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
其机能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同时对于力竭”定义为: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和器官不能维持运动。
体育锻炼后身体会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
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但
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 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四运动性疲劳恢复措施:
A 能源物质
运动时和运动后供能物质量的变化,是消耗和恢复过程保持平衡的结果。运动 时
以消耗过程为主,恢复过程跟不上消耗过程,表现为能源物质数量下降;
运动后休息期,以恢复过程为主,消耗过程下降,因此,能源物质逐渐恢复,达到或
超过原来水准。
(1供能物质数量变化的规律; (2供能物质数量变化与代谢调节、身体机能相适应的变化规律。
根据物质的消耗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训练课中休息间歇的掌握:在训练的中运动
员身体的恢复不可能达到完全恢复,如何选择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以保证完成训练任
务,又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是训练课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目前研究结果认为
(4最大乳酸生成的成组练习为4X100米跑后,血乳酸消除的最佳半时反应为15 分
钟左右,活动性休息有助于乳酸的消除。
(11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短于30秒;
20至3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不应 (230秒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右;
60秒,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60秒左 (3 一分钟全力运动的半时反应时间为 至5分钟; 3至4分钟,因此,最适宜的休息间歇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