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
格式:ppt
大小:1.72 MB
文档页数:46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46
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疲劳方法, 一般是在运动训练束后即刻进行,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A 慢跑和呼吸体操 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B肌肉、韧带拉伸练习 此方法对减轻肌肉 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清除有 良好作用, 拉伸则以主要活动肌肉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 2、按摩 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 产物的排出。
摇摆现象显著,出现不协调动作。
较好,
注意 力
能正 确执 行指
示
执行口令 不准确, 会出现错 误的技术
动作
执行口令缓慢、技术动作出现变形。
(二)客观指标
• ①肌肉力量,运动引起的肌肉疲劳最明显的特 征是肌肉力量下降,一般常以绝对肌力为依据, 运动后肌肉力量明显下降,不能及时恢复,可 视为疲劳,测试时根据不同的运动形式有针对 性的测试运动肌肉力量。
• A 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的最简易、 最直接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 率和恢复心率对于疲劳进行判断。
• ①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 能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 训练的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10次/min以上, 则认为有疲劳现象,如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表 明疲劳累积,应调整运动负荷。
减慢。 • 组织局部血管扩张 血流加快 利于氧的
运输和供能。
(三)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因, 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 (H2O2)及单线态氧(O2)等物质。
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 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
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 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 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 对运动的影响
过量自由基 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 和线粒体膜的损伤:
细胞膜
影响氧运转和微循环的灌注;
阻碍ATP的产生过程 肌纤维收缩的能量供应 受阻 导致疲劳。
更为严重的是自由基对基因的攻击, 可以使基因的分子结构被破坏,导 致基因突变,从而引起整个生命发 生系统性的混乱。
近年来,关于自由基损伤的学说很多,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自由基反应是衰 老、肿瘤、心脏缺血、氧中毒、休克、 药物毒性、炎症及免疫性损伤等病理过 程发生的基础。
• 自从19世纪80年代莫索开始研究疲劳以来, 人们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假说, 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能量耗竭学说 (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三)自由基学说 (四)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五)疲劳链学说
(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七)保护性抑制学说 (八)突变理论
(一)“能量耗竭学说”
• 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 依据:1971年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
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 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 质是中枢抑制递质。
•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 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 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第四章 运动性疲劳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第三节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 一、运动性疲劳概念 • 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
能力暂时性下降,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 调整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 生理现象。
运动性疲劳的利弊
利: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 运动水平的提高
• ②运动中心率:一般用运动后即刻心率来代替,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 完成同样运动负荷时,心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如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佳。
•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 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 B 血压:晨血压:高20%且持续两天以上不恢 复;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减少。
3、尿蛋白:
4、闪光融合频率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 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 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
判断方法: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 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
(二)生物电
1.心电图
判断方法: 疲劳时 S-T段下移,T 波倒置。
轻度 内容 疲劳
中度疲劳
极度疲劳
自我 感觉
无任 何不 舒服
疲劳、腿 除疲乏、腿痛心悸外、尚有头痛、胸痛、恶心甚至 痛、心悸 呕吐等征象,且这些征象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排汗 量
不多
较多
非常多,尤其是整个躯干部分。
呼吸
中度 加快
显著加快
显著加快,并且呼吸表浅有时会出现节律紊乱。
动作
步态 轻稳
步态摇摆 不稳
• 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 • 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
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
CP贮备下降程度与运动强度的关系
(二)“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观点: 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 依据:疲劳时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 • 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 阻碍神经肌
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 肌肉收缩减弱。 • 抑制糖、糖原分解或酵解 ATP合成速率
(三)主管感觉判断
• 测试方法:锻炼者 在运动过程中根据 RPE表指出自我感 觉的等级,以此来 判断疲劳程度。如 果用RPE的等级数 值乘以l0,相应的 得数就是完成这种 负荷的心率。
(五)肌力
1.背肌力与握力 • 测定方法: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 • 判断方法: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 测定方法: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
•
爱德华兹(Etlwand8,1982)从肌肉疲劳时能量
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三维空间关系,提出了
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并认为这是运动性疲劳的生物
化学基础,认为疲劳是运动能力的衰退,形如一条链
的断裂现象。这条肌肉疲劳控制链为:
(大脑)
↓←降低神经冲动运动单位募集
七
、
↓←降低反射发放
疲 劳
↓←损坏神经肌肉间转换
• 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 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 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元,使其长时间兴奋 导致消耗增多,为避免进一步消耗,便产生了 抑制过程,这对大脑皮质有保护性作用。
六、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学说
• 脑内的抑致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与兴奋 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浓度对比失衡所致, 长期运动时,脑内的5-羟色胺的合成增 加,引起疲劳。
根据局部和整体划分: 全身性疲劳 局部疲劳 骨骼肌疲劳
根据疲劳的身体器官划分: 心血管疲劳 呼吸系统疲劳
根据运动方式划分: 快速疲劳 耐力疲劳
疲劳的程度:
• 疲劳程度可分为轻度疲劳、中度疲劳、非常疲劳。 • 运动性疲劳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代偿性疲劳(隐性疲劳) 生理角度: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机体其他
• ②肌肉硬度:肌肉疲劳时收缩机能下降,而且 放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 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
• ③肌电图:肌电图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电位 的变化,也可反映肌肉兴奋收缩程度,运动过 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 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反映出肌肉是否疲劳。
2、心血管系统指标:
• C 心电图: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 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 以以此来判断心脏疲劳。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 1.反应时 判断方法: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刺激 感受器 +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皮肤空间阈
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 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肌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 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 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 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 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 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弊:疲劳累积——过度疲劳。 出现疲劳后,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使疲劳加重,
导致力竭,极度疲劳。病理现象。
二、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生理疲劳: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 起的疲劳,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 力的降低。
心理疲劳: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 劳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行为上表现 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 协调能力降低等。
自由基产生过多的原因
• 在紧张、忧愁、激烈运动、吸烟、过度饮 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紫外线照射、放 射线照射、环境污染时都会引起自由基产 生过量。若此时人体内的抗氧化剂或自由 基清除剂不足,无法清除过多的自由基, 就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
及时地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 少自由基的堆积和过氧化反应的产 生,可起到防御自由基的损害、抵 抗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肌肉疲劳控制链
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二)生物电 (三)主观感觉判断 (四)疲劳自觉症状 (五)肌力 (六)生理和生化指标
(一) 主观感觉:
• 运动时的主观感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 耗氧量、代谢产物堆积等多种因素密切 相关,故而运动时的自我感觉对判断运 动性疲劳有一定的客观性。
器官系统更加紧张的工作来维持; 心理角度:靠顽强的拼搏精神来维持。 主要表现:奔跑吃力,协调性下降。随着运动的持 续,上述变化会逐步加深,已达到该阶段可接受的最 大的量。 • 疲劳的第二阶段,即非代偿性疲劳(显性疲劳)。主
要表现为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跑动减少,动作变形, 失误显著增多。
三、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 长期、经常地补充抗氧化的营养补充食品,适当地补充含抗氧化 成分的天然药物,对于预防体内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可起到很好的 作用。
(四)“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 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 压改变。
• 依据:有人研究,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 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哈佛大学 疲劳研究所发现,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 达到不能劳动的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 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 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
• 运动中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使机体体液PH值 下降,PH值下降到一定数值时,细胞内外的 水分,离子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人体就不能 继续从事运动。
• 机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渗性脱水、渗透压 改变等,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具体表现。因 此有人认为疲劳是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失调所 致。
(五)“保护性抑制学说”
链
↓←损害动作电位
学
-Na+,K+平衡紊乱
说
↓←降低兴奋性
Ca2+
↓←活动性下降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能量供应减少
↓ 横桥紧张+热←热损伤 ↓←肌肉受损
(八)“突变理论”
观点:突变理论的特点在
于:单纯的能量消耗,肌 肉的兴奋性并不下降。在 ATP耗尽时,才引起肌肉 僵直,这在运动性疲劳中 不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 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 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 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 溃,并伴有随力量或输出 功率突然衰退。突变理论 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 合表现。
预防体内自由基产生过多
• 为对抗自由基的过氧化反应,预防自由基引起的疾病,除了正常 的均衡膳食外,补充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药物和营养食品是十分必 要的。
• 维生素类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是良好的抗氧化 剂
• 自由基清除剂;微量元素锌、铜、硒、锰、铬等也参与清除体内 的自由基;
• 丹参、当归、灵芝、银杏、人参、雪莲、芦荟、天麻、珍珠、茯 苓等天然药物中也含有一定的抗氧化成分。
秒。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
(四)疲劳自觉症状
可以根据体力和脑力疲劳的不同特点, 疲劳自觉症状各项指标总数越多,疲 劳程度越深。
第三节 消除疲劳的方法
(一)改善代谢法 此类方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常用方法有: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 理疗,按摩等。
3、温水浴
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宜过高,时间 为10分钟左右,勿超过20分钟以免加重疲 劳,也可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冷、热水浴, 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 1分钟,热浴两分钟,交替三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
运动性疲劳
浅析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文档推荐
武术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
页数:7
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恢复的综述.
页数:7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
页数:14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理与恢复方法初探
页数:8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页数:6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页数:60
运动性疲劳
页数:23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页数:5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恢复
页数:6
运动性疲劳
页数:46
最新文档
饭店包间名字大全
word无法创建工作文件,请检查临时环境变量
自行车健身比赛开幕式讲话词
2018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
MySQL测试题 SQL
合勤NXC5200
铁路集中箱空箱调度优化建模案例(案例2)
微分几何教学大纲-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4.1.1_圆【精品】
(整容后办护照用)医院整容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