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及恢复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性疲劳也成为普遍现象,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化机制及恢复手段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价值,对运动实践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通过资料文献法着重从运动生物化学角度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和恢复手段做综合分析。

【关键字】:运动疲劳产生机制中枢疲劳外周疲劳恢复方法

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机体不能维持原强度运动,即为运动性疲劳。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才正式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某一运动的特定强度。从生物化学方面看:一是运动时能量体系输出的最大功率下降;二是运动能量下降或内脏器官功能下降而不能维持运动强度。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2.1中枢疲劳: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递质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腺上腺素乙酰胆碱以及代谢物氨和细胞介素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2.11脑5-HT浓度升高对唤醒,失眠和心境有重要作用,可能与运动性疲劳产生有重要关系。此外,5-HT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机能

2.12 DA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李倩茗等发现大鼠尾核DA代谢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增加。NE 和DA下降共同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这是中枢疲劳产生的可能原因。ACH是人体内普遍存在的神经递质。如马拉松在比赛中其血浆水平约下降40%,如果补充血浆胆碱水平或补充适当胆碱饮料,其疲劳发生将会延迟。当中枢ACH浓度下降时中枢疲劳就会发生。

2.2外周疲劳。从神经-肌肉接点致肌纤维内部的线粒体等,都是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

2.21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是调节运动神经末梢及纤维之间的必须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点前膜释放ACH不足会导致运动终极板的去极化过程不出现,使骨骼肌不能产生收缩,这一现象称为“突触前衰竭”。 ACH在接点后膜堆积,导致后膜持续性去极化的代谢障碍,引起做功能力下降。

2.22肌细胞膜:及细胞膜结构、机能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肌肉的功能。研究认为,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脂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等都对酶得活性具有潜在影响,从而引起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降低了动作电位峰的高度和传导速度。

2.23田野等认为肌质网的生物化学功能是调节胞浆内钙离子的浓度。钙离子的转移是指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和重摄取。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导致胞浆中钙离子不足,可引起兴奋收缩脱偶联,从而影响肌丝的滑行。当肌质对网钙离子重摄取能力下降时可表现为肌纤维舒张期的延缓,进而影响横桥的摆动频率。

2.24神经内分泌学说: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是造成过度疲劳的主要机制。

2.25兴奋收缩偶联:神经冲动可以引起肌细胞膜兴奋,却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所致。细胞内钙离子代谢异常,肌浆网释放钙离子减少和再释放钙离子能力下降,均会导致兴奋-收缩脱偶联,出现运动性疲劳。

2.26自由基损伤学说:高强度或衰竭运动导致机体自由基代谢增强,有学者认为氧自由基与膜性结构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并可能参加以下病理性改变:运动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血清酶和肌蛋白升高、肌肉疲劳、延迟性肌肉酸痛等。

3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在运动训练结束后,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安静状态。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运动的恢复

过程和运动本身一样重要。要相应制定出训练和比赛后某种加速机体恢复的方法,要把恢复手段结合到训练中。

3.1改善代谢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 改善肌肉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常用的方法有: 整理活动、水浴、蒸气浴、理疗、按摩等。

3. 11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效果良好的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 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刻进行。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过大, 动作尽量缓慢、放松, 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 如进行慢跑、放松操、呼吸体操, 也可以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

3. 12按摩:按摩是加速运动疲劳消除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常用的按摩方法有机械按摩, 水力按摩, 气压按摩及人工按摩, 通过按摩不仅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

制的转换, 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 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 加强局部血液供应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 加速运动疲劳的消除。

3.13温水浴:运动后进行温水浴, 可刺激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改善神经, 肌肉的营养, 同时可使汗腺分泌增加。肌肉放松, 达到加速消除运动疲劳的目的, 温水浴的水温为40℃士2℃, 每次10- 15 分钟, 勿超过20 分钟以免加重运动疲劳。

3. 14桑拿浴:利用高温干燥的环境, 加速血液循环, 使人体大量排汗, 从而能及时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 桑拿浴一般不要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进行, 以免造成脱水和

加重运动疲劳。

3.2调节神经系统法: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 使机体的机能水平尽快恢复。

3.21睡眠法:疲劳后最需要的是休息, 睡眠不足会妨碍身体恢复, 所以建立良好的睡眠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将有助于更好恢复。良好充足的睡眠是消除运动疲劳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 且经济的好方法。

3.22心理疗法: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疲劳者用意念来调动肢体。也可以进行自我暗示放松练习, 使疲劳者静坐或是平躺, 在脑海中想象一些舒适安逸的自然环境。假设自己融入其中, 使肌肉放松, 改善呼吸和循环系统, 使运动疲劳尽快消失。

3.23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时尚新颖的放松方法, 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神经系统, 使练习者心情舒畅身心放松, 是一种极好的放松辅助法, 配合其他消除疲劳的方法, 以增强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

3.3补充法: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流失的能源物质, 促使运动疲劳的消除。

3.31营养物质的补充:营养物质补充法是补充法的基础, 即从人体所需的供能物质和对生理功能调节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入手进行补充糖、脂肪和其他所需物质。糖的补充不仅仅在运动后, 而应贯穿整个运动过程, 这既可推迟运动疲劳的出现, 同时又有利于消除运动疲劳, 对蛋白质的补充最好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为主, 脂肪对于消除运动疲劳没有明显的作用, 不必专门补充, 可适当补充一些磷脂。维生素B 和维生素C 与人体活动能力的关系较充一些磷脂。维生素B 和维生素C 与人体活动能力的关系较量补充。

3.32中医药的调理:运用中医抗运动性疲劳主要通过健脾益肾, 抗疲劳专用方剂和药物型运动饮料等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体育运动人员的体质和运动能力, 尽快消除运动疲劳, 所以传统的中医药补充法对消除运动疲劳很有必要, 也对营养物质补充起促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疲劳是人的机体在运动后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物学适应, 由于这种体内生理机能变化, 才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运动性疲劳是防止机体过度反应的警报, 它的恢复与运动一样重要, 如果每次运动之间恢复不完全就可能引起过度疲劳的征状.。

4.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出现的部位不尽相同, 表现和形成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形式的运动方法引起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 因此, 了解运动后机体形态机能变化情况, 正确地判断运动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 采取有效的手段对运动性疲劳进消除,对人体保健恢复有很大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