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理的六大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地整理施工方案6章向后首先是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是土地整理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它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
项目验收需要依据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和验收要求进行。
在验收过程中,将对土地整治的效果、完成情况、工程实施方案的合理性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
验收结果将被用于编制工程竣工报告,并作为项目移交的依据。
项目移交是指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单位将土地整理工程移交给使用单位的过程。
在移交过程中,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单位需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图纸、施工记录、质量检验报告等材料,并对工程质量进行实地检查。
同时,进行工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底,确保使用单位对工程的技术要点有充分了解和掌握。
移交后,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单位将移交材料和工程档案整理完备,保证后续使用单位对工程管理的顺利进行。
维护管理是土地整治工程后期的重要工作内容。
维护管理主要包括经常性维护和定期性维护两个方面。
经常性维护是指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日常巡查、清扫、修整等工作,保持工程设施的完好和整洁。
定期性维护是指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维护管理的目的是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是土地整治工程的使用。
土地整治工程的使用涉及到农田的利用、建设的兴旺以及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土地整治工程的使用需遵循法律法规,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监测和评价,及时掌握工程使用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与此同时,还需要进行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上述是土地整理施工方案的第六章向后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验收、移交、维护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保证土地整治工程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需掌握的六大原理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地理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关系是必须掌握的,这些关系通常涉及到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农业和工业等方面。
以下是高中地理需掌握的六大原理关系:一、地形与气候地形和气候是地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山脉走向和地形起伏会直接影响气流运动和降水分布,进而影响气候特点。
例如,南北走向的山脉会阻挡寒流南下,导致山体南北两侧的气候差异。
地形类型也会影响气候,例如,盆地地区的气候通常较周围地区更加温暖,而高原地区的气候则更加寒冷。
二、河流与水文河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而水文则是描述河流特征的科学。
河流流域和水系特征会影响河流的水量、流速和河道形态。
河流水文则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方面。
河流地貌则是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例如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等。
河流补给方式也会影响河流的水量和特征,例如雨水补给的河流季节性较强,而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则相对稳定。
三、气候与植被气候和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候类型决定着植被的分布和类型,而植被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雨林中的大量蒸腾作用会增加降水量,而沙漠中的植被则会减少水分蒸发。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植被演替,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冰雪融化,进而影响高山地区的植被分布。
气候因素也会影响森林结构,例如光照强度和降水量的差异会导致森林分层现象。
四、自然带与地域分异自然带是指地球表面由于气候、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的地理区域。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现象的水平和垂直变化规律。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它们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垂直地带性则是由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这些地带性和分异规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也为我们认识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五、农业与地理环境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正确处理六个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和谐人及土地关系。
有资料可以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人口。
我们面临人多地少矛盾,是极为尖锐和突出。
更为严峻是,有限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
从1996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从19.51亿亩减少到18.51亿亩,7年之内净减少1亿亩。
近年来,随看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一些地方不具备条件,未经批准,盲目兴建开发区,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
截止到2004年8月,全国清理出各类开发区(园区)5866个,规划面积达3.86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
要防止上述现象发生,要求我们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近年初步实践,我认为节约集约土地要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及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供给和盘活存量土地等六个方面关系,从源头遏制乱占滥用耕地、严重浪费土地行为。
一、保护耕地“节流”及“开源”关系。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就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减少建设对耕地占用。
节约集约用地就是要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
节约集约土地并不意味只“节约”,而是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将“节流”及“开源”协调统一起来。
当前,有地方耕地保护和珍惜土地意识不强,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及保护耕地发生矛盾时,没有正确处理保护及发展关系,以“发展就必须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先上车后补票”思想和观念指导工作,经常发生违法用地行为。
大量耕地被占用、被破坏、被毁坏,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因而,土地资源开源节流势在必行。
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耕地开发土地整理这项工作,及时补充耕地。
松溪县也立足县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土地开发整理。
先后组织了5个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耕地4800亩,新增耕地2700亩,确保耕地质量及数量增加。
二、土地利用“规划”及“挤占”关系国土资源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资源战略问题重要手段。
名词解释1.土地整理: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目标的一种行为。
2.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供利用土地的过程。
3.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4.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5.土地整理潜力分布图:是通过调查与评价各项土地整理潜力,将其成果分布反映在图件上,通过这些图件,可以直接反映各级地区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情况、分布规律等。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用图例色标规定的不同颜色表示土地整理的潜力类型、分布;用罗马字母表示土地整理潜力等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土地整理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6.土地整理潜力分区图:就是在符合一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等发展现状及趋势下,将这个区域中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按其调查与评价结果在图上分为不同的土地整理潜力区域,并以不同的颜色和符号标明不同区域的土地整理类型及其潜力大小。
7.土地利用布局: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布局上的组合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
8.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在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及合理安排的前提下,对土地平整工程,水源工程,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各种建筑物,承泄区,道路,林带,居民点,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农田防护工程,水土保护工程,管理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从而初步计算各类用地数量。
9.土地复垦:是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原因导致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的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期望状态的行动和过程。
聚焦改革·助力发展232022年12月·山东国资深刻把握“六大”关系夯实南郊集团高质量发展基础□ 山东南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田纳新与生活场景”融合模式,打造成为新生代消费群体休闲生活的品质衍生优选。
颐正大厦要加强对市场的深入研究研判,对酒店产品类型、服务特色等进行科学定位,加快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要持续改善经营环境,不断提升硬件水平,重塑酒店的市场竞争力;要在菜品架构调整、主题宴会设计等方面动脑子、下功夫,持续加强餐饮创新升级。
深刻把握党建与经营的“融合”关系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离开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党建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党建引领,就会偏离方向、失去动力。
作为省属骨干企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好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辩证关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实际行动,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要坚持党建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经营效益、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集团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集团改革发展成果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深刻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内在”关系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创新,企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挥集团政务商务特色优势,通过创新驱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产品经营上,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提供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产品的高品质和宾客的高满意度;销售模式上,要发力线上、融合线作为省委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全省唯一的服务保障型省属国有企业,山东南郊集团自2020年9月组建以来,将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重大会议活动接待任务作为立企之本、发展之基,创新优化服务保障,践行国企责任担当,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品牌形象持续增强,经营质效逐年提升。
在当前形势下,南郊集团要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新趋势,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深刻把握好“六大”关系,努力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实现集团高质量发展。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9年第4期浅析我国土地整理徐小培(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土地整理作为解决土地细碎问题、实现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和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同时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地整理的基本知识(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一般原则、一般步骤和效益评价),然后对实施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
关键字:土地整理;效益评价;评价模型1引言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问题的一项技术和工具。
近年来,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合理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土地整理逐渐成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热门问题。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土地整理就是指农地整理;广义就是指土地的复垦和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另外,王军(2003.4)等研究者认为,土地整理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土地整理不仅要遵循自然生态原理,因地制宜;还要遵循社会经济法则,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国外土地整理研究的分析,这个定义还是比较贴合实际的,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每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进行土地整理的目标方法也就不同,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2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根据国内外土地整理的实践,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调整土地关系方面土地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意志关系即土地占有质关系,表现为归谁所有,归谁使用。
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土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利用的一项工作,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丰富的内容。
一、意义1.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土地整理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农田面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布局农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生态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通过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环境的卫生和美观。
3.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主要内容1.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是土地整理的前期工作,包括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范围、时限等内容。
土地整理规划要科学合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确定土地整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2.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土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需求调查等内容。
通过土地调查,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为土地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土地整理设计。
土地整理设计是土地整理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具体项目设计等内容。
土地整理设计要根据土地整理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整理项目布局等工作。
4. 土地整理实施。
土地整理实施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环节,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等内容。
土地整理实施要根据土地整理设计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等工作。
5. 土地整理监测。
【专业知识】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律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土地开发整理也不例外,要想更好地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探索和掌握土地开发管理的规律。
1、同步协调规律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依赖于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不能以追求速度为目的,要稳扎稳打,做好每一步,在具体的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事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偏离土地开发管理的核心,也不能墨守成规。
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不能因为土地开发整理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降低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与对资源的利用,尤其体现在是对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前提。
土地开发整理要有全局观,要协调好各个方面,决不能不遵循其规律,盲目冒进,随意整改,顾此失彼。
2、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的平衡规律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决不允许超越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资源是具有整体性的,任何一种资源的变化,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资源的利用。
土地资源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其他资源的利用情况,有的变化可能是有利的,有利于实现人类发展目标,而有些变化则只会影响其他资源利用,阻碍人类社会发展。
因此,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也必须遵循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的平衡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既得到最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又不会对土地造成破坏。
诸如,渔业,每年都有禁捕期,而且捕鱼时应尽量使用大网眼的渔网,才能获得持续效益;林业的开发利用中也必须保证开采量与自然生长量的平衡,有时也进行人为种植,以免造成森林的破坏。
3、生态平衡规律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生态规律无处不在,土地开发整理也要以生态平衡为出发点。
只有依循生态平衡规律,才可能是土地开发利用做到真正合理。
土地开发整理要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要从整体人手,不能只看片面。
浅析土地整理的问题及对策
土地整理是指对被剥夺土地所有权的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并实施安置、选址、确权、登记及土地权益分类等工作的一项重大事项。
土地整理的主要问题包括:
1. 土地征用后,原有的土地所有者如何获得经济补偿?
2. 如何有效防止土地浪费?
3. 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安置需求?
4. 如何在整理过程中保障土地确权以及重点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对此,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 对土地征用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完善,明确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健全经济补偿制度,给予原土地所有者公平合理的补偿政策。
2. 规范土地开发利用,实行土地征用后的土地管理,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有效防止土地浪费。
3. 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农民的安置需求,实施农民安置补贴,并保证农民在安置后仍能获得可持续的收入。
4. 加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确权登记,建立有效的权益保护机制,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国土系统五大,六破六立的研讨材料题目:国土系统的五大问题与六破六立议题探究摘要:国土系统是指由土地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等相关机构组成的综合性部门,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国土系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通过研讨六破六立的方式,探讨国土系统中的五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与建议。
一、破坏问题:1.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由于国土资源有限,过度开发与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
2.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相对滞后,城乡差距加大。
二、破碎问题:1. 土地利用碎片化: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导致土地利用碎片化,不利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管理。
2. 规划与实施不统一:规划制定与实施之间存在较大的脱节,导致效果不佳。
三、破烂问题:1. 土地污染与环境破坏:工业化、农药使用等导致土地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 土地利用中的乱象:违法占地、非法建设等问题频发,严重破坏了土地的合理利用。
四、破旧问题:1. 城市老旧区改造困难: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更新困难,导致资源浪费和城市形象落后。
2. 农村土地规划滞后:农村土地规划滞后,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破散问题:1. 土地所有权破散:土地所有权破散导致土地流转和利用困难,制约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土地政策破散:土地政策破散导致土地管理的混乱和效率低下。
六破六立:1. 破坏->保护: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意识,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政策和法规。
2. 破碎->整合: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推动城市更新和农村土地整合。
3. 破烂->修复:加强土地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土地修复和生态保护。
4. 破旧->更新:加强城市老旧区改造,提高农村土地规划水平和效能。
5. 破散->集约:推动土地所有权集约化和整合,加强土地政策整合和协调。
6. 创新->发展:加强土地管理创新,推进国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第11卷第6期2012年11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Vol.11No.6Nov.2012收稿日期:2012-09-16作者简介:邓舒平(1964-),男,河南临颍人,漯河市委党校副教授。
doi :10.3969/j.issn.1671-7864.2012.06.002略论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六大关系邓舒平(中共漯河市委党校,河南漯河462000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流转地的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展到一定程度的经济现象,是一个涉及面广、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各种关系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864(2012)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06-0003-03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涉及面广、各种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使农村土地流转收到预期成效,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各种关系。
一、正确处理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与流转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农村土地流转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与看重其流转收益,特别是土地流转的即期收益。
然而,农村土地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的流转收益与农村土地的流转风险是对称的。
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我们要统筹兼顾流转收益与流转风险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载体的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农民的生存保障资料。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中,如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于各种原因而丢失,自身既没有新的就业渠道和其他生活资料来源,社会又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援助的话,就会导致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中出现农民的失地、失利、失业、失所,从而导致农民的绝对贫困现象,以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之间的关系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是两个基本的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地整理为复垦提供保障土地整理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基本规划,协调土地利用关系,调整土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维护自然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对于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复垦开发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荒地、草地、围垦坝场等土地进行改造和复垦,使其成为可开发、可利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整理为复垦开发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二、复垦开发促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是一项重要的国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改变原有土地的用途、结构和等级,使其成为可用于农业生产、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等用途的资源。
而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在土地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改良等方面进行考虑,复垦开发正是土地整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复垦开发可以促进土地整理,完善土地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复垦开发和土地整理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三、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的目标是一致的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维护土地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
复垦开发则是为了改变原有土地的用途和结构,满足不同的生产生活需求。
所以,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土地的综合效益。
总之,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仅相互促进,而且目标和理念也是一致的。
在践行中,应该注重协调和整合,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工作。
搞好国土资源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
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首次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作为农村的基础制度。
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等等。
要深刻把握这些新任务、新要求,更好地为成武县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土资源工作,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
1.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在学习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必须充分关注并正确认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在这方面,我县坚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有保有压”的供地方针,重点保证全县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以及好的大的项目用地。
二是要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浪费土地的现象。
有效控制项目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水平。
三是继续开展闲置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再次配置利用。
不断加大整合资源、挖掘存量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好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再配置工作,先后开展了村庄搬迁、村庄合并、村庄综合治理三方面的试点工作,全县通过治理“空心村”,整理复垦耕地42780亩,开发鱼塘,藕塘3万余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处理好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它既是我们党对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
结合我县“人口多、耕地少、废弃地多、空心村多、宜垦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实际,必须高度重视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才能突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才能更加科学合理、节约集约地利用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实现成武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土地一级开发新模式要处理好六种关系针对不同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出现的问题,为了应对新形势,探索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更要积极主动,紧紧围绕着、保证着遵守、适应、规范文件中的硬性条款,既能发展经济,又能合理合法。
土地一级开发是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和手段,为了可以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调控的能力,强化政府对城市各类建设用地进行市场供应和调控的职能。
土地一级开发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土地更好地公开上市,为招标、拍卖和挂牌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土地一级开发做得好,招拍挂才能出好价钱。
理性的土地一级开发应是为控而开,开发和上市并举,滚动地发展。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海淀区不能像有些地区,工作缺乏主动权,无计划,即使有计划也难以落实,无选择地被动应付一级开发,致使各个环节脱节,土地积压越来越多,银行借贷包袱越背越重。
要想摆脱这种被动局面,变盲从为理性,变恶性运转为良性循环,本人以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托”与“选”的关系。
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的确立是由相关政府指定委托还是公开招标选择?当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一级开发企业,是按照法律有关规定,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避免个人行为错误造成干部腐败,而地方保护实际是个人利益的保护,且还会增加运营成本和风险。
二要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
全市一盘棋,本着全局利益,小团体要考虑大团体,按照规划的落实推进,逐步把整个土地一级开发系统、科学地分配好开发重点;如海淀区,重点是山后北部地区的温泉镇、其次才是苏家坨镇、然后才是上庄镇,每个镇进程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资金需求量有大有小,征地指标在一定范围内,要合理调剂分配,因此,土地一级开发部门要临阵不乱,成竹在胸,区分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一级开发企业的土地。
三要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
土地一级开发既要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实行量与质的有机统一,切忌顾此失彼。
在把握土地一级开发的量上,要本着“量力而行,适度开发”的原则,切不能贪大求多,导致“消化不良”;在把握土地一级开发的质上,事前要认真调查摸底,分析研究地块所处位置、地貌地况、利用前景、潜值大小相对应采取的开发等级是三通一平还是五通一平、还是七通一平等实际状况,以便统筹规划与布局,合理确定开发条件等级与土地价格,切不能好坏不分,只图量的扩张,不求质的制胜。
1.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2。
土地整理潜力:通过实施整理各项措施可以挖潜的土地数量、提高生产能力及降低的生产成本等潜力的总和。
3。
新增耕地(率):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新增耕地面积所占项目建设规模的比率。
4。
水资源平衡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项目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5.灌溉标准: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6.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7灌溉保证率: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的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供水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8。
排水标准:一般是用发生某一频率(或重现期)而不受灾的暴雨雨量和降雨历时来表示9.排涝模数:指单位面积上的最大排水流量,包括排涝流量和排渍流量。
10。
土地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11。
容泄区:用于承纳和排泄排水系统来水的河流、湖泊及天然低洼区12。
标准田块:即由田间灌排渠系、道路、林带等固定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13。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14。
土地复垦::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而废弃的土地,采取一定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
15.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对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16。
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
土地整理的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
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指出,“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这三项内容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其实施的侧重点不同,下面结合郴州市实施的工程照片进行简单描述。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由此可见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浅析土地整理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整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战略举措。
根据土地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可将土地整理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1.农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
农用地整理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的迁并等,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农用地的改造以及地块规整重划,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
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
(1)耕地整理。
耕地整理是指对农田进行的整理。
耕地整理的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如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2)园地整理。
园地整理主要指果园、桑园、橡胶园和其他经济园林用地的整理。
(3)林地整理。
林地整理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地的整理。
(4)牧草地整理。
牧草地整理包括放牧地整理和割草地整理。
(5)养殖水面用地整理。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主要指人工水产养殖用地整理。
2.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笔记第一章土地整理概论第一节内涵一、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关系,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日本:土地整治或整备农地整理韩国:土地调整土地整理中国台湾:土地重划城市土地整理二、特点①技术性②动态性③系统性④综合性⑤地域性⑥广义性三、原则①因地制宜②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结合③系统原则④整体性原则第二节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和总体方略一、必要性“国家鼓励土地整理”①由数量管理向数量和质量共同管理②由经济效益向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1.实现耕地不减少,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2.促进土地集约、节约的需要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4.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二、总体方略1.指导思想:“贯彻”“执行”“重点”“导向”“目的”(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2.基本原则:“一个确保两个平衡”。
确保:18亿亩基本农田;两个平衡: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
三、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1.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用工程或其他措施,改造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
①用途农业开发分类建设用地开发②程度:初级开发、全程开发2.土地复垦:对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造成废弃的原因:①各类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工程中破坏的土地②因道路改线、建筑物废止、村庄搬迁、垃圾压占造成破坏的土地③农村砖瓦窑、水利建设取土等造成的废弃土地④各类工业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⑤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污染土地比较:①从含义看,三者是并列关系②从三者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来看,开发>复垦>整理③从三者追求的结果来看,其目的都是一样的④从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第三节土地整理的研究对象及内容1.研究内容1.建立土地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占有和土地利用制度2.调整土地关系方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意义:1土地占有制:土地归谁所有,归谁使用2土地占有量: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拥有土地的数量3.降低土地占有率方面:土地容量:用以反映单位国民收入或产值占有土地的数量4.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田块整理、道路建设、村庄更新、土地保护、沟渠调整5.增加产出方面:土地集约度指标 f=b/a b:资金、劳动投入量,a:土地投入量二、研究从土地整理的对象和目的两个方面对象:①农用地的整合②宅基地的归并③田间道路等设施的调整④土地改良目的:①资源性整理②资产性整理第四节研究方法及分类2.研究方法是一门交叉学科1.抽象思维法2.系统分析的方法3.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4.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二、土地整理分类农地整理(五个任务)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2.扩大综合生产能力3.调整土地关系4.提高全社会的现代水平5.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第二章支持理论与技术一、支持理论1.地学2.生态学3.土壤学4.经济学5.生态经济学6.景观生态学7.土地利用规划学 8.土地产权理论二、支撑技术1.测绘技术(测量、地图绘制)作用:提供数量资料,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地籍测绘工程测绘:①勘测②施工③管理测绘成果图必须具有以下标准:①1980西安坐标,1985国家高程坐标。
浅谈土地整理的六大关系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地方实行综合整治,整理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活生产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点在农村,土地整理主要内容包括整理农地结构,平整土地,归并农村居民点及乡镇企业用地,复垦废弃地国有及集体未利用土地,改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
从现阶段的实践看,我们认为土地整理要重点处理好六大关系。
1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土地整理是人类利用土地发展到文明阶段的产物。
在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土地资源酿成生态危害的情况下,冷静审视人与土地关系及土地利用问题后,人类急待走出困境以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于是土地整理在文明时代应运而生了。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肩负着养活中国人口兼顾吃饭、建设和环境保护三大重任,所以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是科学明智之举。
首先,土地整理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
回顾土地整理的历史,是土地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土地整理是西周时期的井田制,从而开了中国历代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先河,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我国土地整理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土地整理的最大功效是土地利用率提高和土地产出率的增加。
其作用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土地整理使人与土地资源得以和谐,缓解人地矛盾,特别是增加了耕地,改善了环境,维护了生态,平整了土地,改良了土壤,使土地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
其次,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然选择土地整理。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这是事关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大事。
当前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足够的耕地数量,同时保证和提高耕地质量,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在“开源”与“节流”的动态中,土地开源分为开发与整理两部分。
纵观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仅5亿亩可垦荒地和近1亿亩零星荒地,真正有开发价值又满足生态要求的可垦地更少,因此重点在于土地整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工矿交通建设废弃地约2亿亩,城镇居民点人均占地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空闲地多,整理余地大,中低产田约9亿亩,土地整理潜力大,是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
因此土地整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对土地整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土地整理,认为土地整理投入大,见效慢,不出政绩,不关心不重视;一些农民对扩大农田面积不感兴趣,怕土地整理政策不落实,辛苦整理得不到受益;还有的有畏难情绪怕影响主体利益等,因此,必须加强教育,提高土地整理的权利义务教育,增强责任心。
2 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关系在人口与土地资源问题上,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40%的农民养活世界7%的非农民,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目前我国人口13亿,根据“十一”规划,全国耕地保有量18亿亩耕地,据测算这几年来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等因素,全国平均每年减少800万亩以上。
因此耕地保护到了死守红线的关键阶段。
出路何在?出路在于转向大力保护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再产生,就是推进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
为此国土资源部确定新时期土地整理工作重点,到2020年,力争全国完成农用地整理不少于6.5亿亩,新增加的有效耕地不少于2500万亩。
新时期将紧紧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开展土地整理。
坚持以建设促进保护,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全国将组织开展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为不同类型农业耕作区树立农田保护和建设的典范。
在处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关系中,要警惕借新农村建设为名,在土地整理中偏离耕地保护为目标的倾向。
比如通过农田地整理搞所谓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建楼堂馆所,搞观光农业;比如改变土地整理的农用地性质,搞起二产三产;比如用土地整理改变农用地现状堆山挖河造景观。
因此土地整理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搞好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原则;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原则;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对腾退宅基地和废弃地合理开发利用,复垦还田增加耕地为原则,强调耕地保质保量;要与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宜,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走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
3 土地整理与因地制宜关系我国土地资源呈现多样形态,因此土地整理也就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土地整理要适应于各种地理地貌。
根据区域不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要求,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同状况,土地整理必然要求因地制宜进行。
从各地土地整理的实践看,上海市提出土地整理实行“三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迁村并点,搬迁改造,归并零星地实现。
江苏、浙江实行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土地整理。
山东等山区以对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山区土地整理。
河北、湖北结合农民宅基地建设,退宅还耕,开展村社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
徐州、唐山等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整理,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用地。
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特点。
由于土地整理地区差异较大,各类地区因发展快慢,水平高低和耕地效率高低不同,表现较大差异性。
因此对待土地整理问题切忌以点带面,指导不能照搬照套,不能一刀切,必须分类进行。
要针对不同地区制订土地整理规划,从各地实际出发,探索相应的领导体制,资金渠道,项目管理和专管队伍建设。
探索土地整理的管理运作模式以及实现的土地整理目标,科学规划,规范运作。
以有效克服土地整理规划不到位,土地整理程序随意性欠规范,土地整理政策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4 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关系我国土地整理尚处于扩大耕地的初级阶段,社会进步向生态文明发展。
土地整理也将进入一个以提高生活环境品质和农用地生产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
土地整理改变原来土地环境,在整理后创造新的土地环境中要突出生态要求,要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联系。
土地整理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以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农业,突出在以资源永续利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下,运用现代科技,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发展模式。
首先在土地整理中,必须全面考虑因土地整理而引起各种条件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使农业要素与环境要素协调和谐发展,有一个整体全局系统的考虑。
其次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土地整理,围绕农业生态系统,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和农业经济四方面内容,促进土地整理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再次要引入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来检查考核土地整理效果。
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产品安全性,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在土地整理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错误做法和倾向性问题。
一是随便改变地貌形态,整理湿地、湖泊,使土地资源变形,造成局部环境、气候、植被、水利以及生物的改变,打乱生态平衡。
二是在土地整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建设,混凝土覆盖和地面建筑过多,而影响生态环境。
三是土地整理借生态农业为名搞旅游景观建设,把农用地变成非农用地,变一产业成第三产业,这些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行为,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5 土地整理与政策机制关系土地整理关系多个利益主体的经济利益,政策性强,需要一定的配套政策。
例如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土地产权关系界定,土地整理资金政策,利益分配政策,土地整理前的激励和整理后的监督政策,以及整理后税收等一系列政策。
从实践现状分析,这些政策还不配套,有的政策缺乏,有的政策不具体,实际中难以操作执行,有的政策界限不清,甚至相互撞车,必须加以完善。
在运行机制方面,一是组织协调机制,土地整理项目涉及国家,集体、农民方方面面利益,是项系统工程。
如组织协调不灵活,管理会相对滞后。
实行土地整理产业化管理是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有上海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杭州行政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有沈阳政府立项企业运作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要以提高土地整理效率来检验。
二是投入和投资机制,土地整理资金不足是瓶颈,要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首先是政府投资为导向,保证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农业发展基金等专项用于土地复垦整理工程,为土地整理提供稳定资金渠道。
其次以股份投资为主体,由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组织,采用对外投标由企业或个人入股方式筹资,确立土地整理融资主渠道。
再次以个人投资为调节,对零星小地块整理,鼓励个人投资解决,三以银行货款为补充,第四是利益分配机制。
关键在整理与利益挂钩,可本着“地尽其利,地利共享”,“谁投资,谁收益”,“有利共享,有责同负”和“受益与付费“等原则。
从根本上理顺部门、企业、个人等相关权利人的关系,形成”惠而不费,公私两利“的运行机制。
6 土地整理与借鉴创新关系世界上有许多代表性的土地整理,值得我国借鉴。
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最早源于德国。
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非常严密,在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土地整理强调重视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把地籍管理贯穿土地整理始终,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整理建设的关系,走出一条土地整理特色的路子。
前苏联划拨集体农庄公有土地,通过整理走出一条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路,即土地国家所有制通过土地整理,发放国家无限制土地使用证,开发大批未充分利用或完全未被利用的土地,并把土地整理纳入有计划的国家措施和发展计划之中。
台湾把土地整理叫土地重划,是土地改良的有效措施,针对农田分散、畸零狭小、排水灌溉不便、农路缺乏的情况,以农业机械化、农场标准化、水利现代化、乡村都市化的“四化”为目标,发布土地重划法令,由地政机关负责实施作业,解决重化费用及负担,进行管理和维护,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了农村建设。
我国的土地整理可以借鉴世界上成功的经验 ,更应该创新中国特色土地整理。
创新的领域很多。
比如土地整理政策法规,土地整理实践模式,土地整理的项目管理,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技术与规程,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创新要从当前实际出发,一是加快土地整理立法,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和产权登记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机制。
促进土地整理中土地置换和流转,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土地整理。
二是建立农村土地资产经营公司,扩大多渠道土地整理融资途径,把农村土地作资产运行,主要负责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可拥有独资形式,也可股份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