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名著导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86 KB
- 文档页数:5
名著导读——《童年》阅读教学过程设计【阅读目标】1.了解小说的前言导读,总体把握整本书。
2.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3.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重难点】1.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情节中人物的表现,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2.联系小说社会环境描写,理解作者揭露俄国社会弊端的写作意图。
【阅读准备】《童年》、视频、图片、PPT【阅读过程】一、了解高尔基和他的《童年》(一)播放电影《童年》视频片段。
(二)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三)出示《童年》知识卡片小说创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
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1913年,他创作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其中《童年》是第一部。
小说主要内容《童年》是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阿列克谢从三岁到十岁时期寄居在外公家的童年生活。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名家导读欣赏1在俄国文学中,我从来没有读过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
您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地显示过您的写作才能。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2只有读过高尔基《童年》的人,才能正确地评论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的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一个阳光普照的顶峰。
在这一方面,高尔基个人的命运,对于俄国无产阶级来说,是有象征意义的。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主题:《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二、背景介绍:《童年》是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通过作者小时候的经历和成长故事,展现了他对生活、人性、家庭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一部教育读本,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成长、智慧和情感的启迪。
三、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文学视野;3. 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人文关怀意识;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作业设计:1. 第一周:介绍托尔斯泰及其作品背景- 学生自主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一起探讨《童年》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第二周:阅读《童年》并撰写读书笔记- 学生每天阅读《童年》一部分,并记录自己的思考、感受和疑问;- 每节课开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交流心得,激发阅读兴趣。
3. 第三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 学生分组选定一个主要人物,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中的情节。
4. 第四周:撰写读后感及小论文- 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童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指导学生写作小论文,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五、评价方式:1. 参与度评价: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小组展示、论文等作业质量;3. 能力评价: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童年》这部名著,还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希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的与意义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最新资料推荐------------------------------------------------------《童年》名著导读教案一、导入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 8681 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二、导读教学 1 、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1 / 5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名著导读《童年》教案在这段时间里,主人公XXX经历了贫困、家庭暴力、失去亲人等种种苦难,但他也在自然、朋友、书籍中找到了乐趣和支持。
整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当时俄国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2、阅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XXX、他的父母、祖母、朋友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与外界的关系。
同时,也要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家庭暴力、人情冷暖等。
3、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阅读XXX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可以阅读其他描写童年成长的经典作品,如XXX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三、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可以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写一篇小作文或绘制一幅画作。
XXX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XXX把他寄养在外祖父XXX,位于XXX。
然而,家业不景气导致外祖父变得专横暴躁。
XXX的舅舅们也为分家和侵吞XXX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
在这种充满仇恨之雾的家庭里,XXX感到不安和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最终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有乐观、纯朴的XXX和正直的老工人XXX。
每逢节日的晚上,XXX会弹吉他,外祖母会跳着民间舞,这些人给XXX带来欢乐和忧愁。
在这些人中,外祖母的影响最深,她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良总会战胜恶。
相反,外祖父则一个惩罚人的。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并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给XXX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XXX,他的残忍和奴隶气引起了XXX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但她的变化使XXX感到十分沉痛。
在苦难与关爱中长大——《童年》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是些“像铅一般沉重的丑事”,苦难和奋斗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
但由于小说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所以读来并不觉得压抑。
小说给人的教益很深,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中感受到主人公战胜命运的巨大力量。
【学情分析】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童年》这部小说虽然基调有些严肃、低沉,但由于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学生读懂应该不成问题,问题是学生能否主动地有兴趣地去读。
由于小说在结构的安排上,从表面看有些杂乱,情节上又缺少曲折生动、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再加上“阿廖沙”生活的时代和国家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六年级学生很难有兴趣自觉阅读。
因此,我从“阿廖沙”这个中心人物入手,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思路】围绕阿廖沙的成长历程设计了三个板块的引读。
一、阿廖沙的生活环境,赏读一个片段;二、阿廖沙经历的苦难,赏读两个片段;三、阿廖沙得到的关爱和帮助,赏读三个片段。
通过这六个片段的赏读,旨在引领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把握小说的要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阿廖沙经历的苦难与得到的关爱,把握小说的要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阿廖沙的成长历程中得到启迪: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坚强地面对一切挫折【教学重难点】了解阿廖沙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策略】精心设计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童年时期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自传体文学作品,对自传体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童年》这部作品,他们可能对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沙俄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和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童年》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苦难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3.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童年》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阅读《童年》,做好读书笔记,对作品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传体文学作品的特点,然后引入《童年》这部作品。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呈现作品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九.课堂练习
1、《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2、《童年》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作者苦难童年的悲凉情景,而且折射出19世纪末期俄国生活的普遍情形勾画了俄罗斯底层人民种种生动的形象。
请写出小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是一个的人,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外祖母,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作品中,乐观纯朴的,正直的老工人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都给主人公以力量和支持。
4、(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
5、《童年》中塑造的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6、《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善良乐观
的,自私残暴的,贪婪恶毒的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专题10-名著阅读专题《童年》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1.知识点回顾2.作业讲解二、互动探索教学建议:老师批改后给学生打分,让学生对自己上次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可以采用以对带错的形式来解决,让对的学生给错的学生讲解,老师在旁边进行补充,既可以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预习作业:(一)经典阅读童年的朋友高尔基①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
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
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②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
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③“我不想睡!”④“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
“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⑤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5.温柔、善良、热爱生活、乐观坚毅等。
6.温柔慈爱的朋友般的外祖母,她对“我”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爱,她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我”,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使“我”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童年》【教材分析】《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童年》在写作上是采取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结合的方法。
通过儿童的视角,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而以成人的视觉对生活感悟的描写,又增加了这部小说的深刻性和思想性。
因此这部小说可以说就是作者丰富、多姿内心世界的再现,作品虽然写的是痛苦的过去,却洋溢着明快的乐观主义。
本设计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共读原则,来体会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百态的深刻剖析。
【教学目标】1.了解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步骤“乐读——精读——活读”,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2.能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梳理情节、评价人物、品析细节;3.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综合活动中,加深对作品“成长”“苦难”等主题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预习提示】1.先睹为快:通读《童年》,完成人物档案卡。
2.人物变身:变换视角讲故事,请学生自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比如外婆、外祖父、小茨冈、好事情、大舅舅等,以第一人称,分别讲述阿廖沙的故事(注意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看看谁讲得更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那这是怎样一部书呢?接下来让我们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走近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与欢乐交织的童年生活!ppt呈现“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
二、乐读整本书:激发兴趣,熟悉内容读书,首要是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者故事情节,课前布置的两个预习作业,通过设置趣味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快速熟悉内容,梳理故事。
《童年》:在磨难中长大1.作家、作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 中的第一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己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叙述的是阿廖沙 ( 高尔基的乳名 ) 三岁到十岁这一期间的童年生活。
2.故事梗概阿廖沙三岁时,失掉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青时,是一个纤夫,此后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到达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败,因为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更加专横烦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并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停地争执、打斗。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洋溢着愤恨之雾,连儿童也为这类氛围所迫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爱外祖父,惧怕他,感觉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堂哥鼓动,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掉了知觉,并害了一场重病。
此后,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察看四周的人们,无论是对自己的,仍是他人的辱没和难过,都感觉难以忍耐。
他的母亲因为不堪忍耐这类生活,便丢掉了他,走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浑浊的环境里,也还有此外一种人,此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品里戈里。
每逢节日的夜晚,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感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如同恢复了青春。
这全部使阿廖沙既感到欢喜又感觉忧虑。
在这些人中间,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和善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好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同情穷人和弱者,颂扬正义和光明的。
她崇奉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老是找寻人的罪恶,处罚人。
此后,外祖父乔迁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外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碰到的第一个优异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童年》名著导读教案《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以其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真实描述了作者三岁到十岁期间辛酸、痛苦而又充满天真的童年,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然而它不又仅仅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
它运用典型化的手法,从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中,努力挖掘生活真实中的典型意义,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因此,《童年》中的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家也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1.学科育人价值:①有利于培养孩子深入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培育向善、有爱(心存良知和同情),自立自强的品质,引导他们珍惜美好幸福生活,树立建设更美好社会的理想。
2.涵养语文素养的价值:①积累通过情节、视角、环境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通过完成阅读任务、课堂研读、讨论)②体会写作技法。
如,学习作者两种视角编织情节、表达爱恨的写法;体会作者以语言、肖像和动作展现人物典型形象及多面性的写法。
借鉴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展现环境,人物的形象;夹叙夹议的写法等。
(通过摘抄、点评,片段写作借鉴)③积累阅读跨越文化背景小说的经验。
在小说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及时查阅资料,关注小说中与我们迥异的背景。
如,了解小说中的宗教、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积累跨文化背景阅读的经验。
1、梳理阿廖沙的苦难史,分析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对阿廖沙成长的影响。
2、梳理阿廖沙同龄人的不幸,分析身边人对阿廖沙的影响。
3、分析以上材料的指向,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积累小说阅读中依据环境、情节和人物指向推断小说主题的经验。
第一阶段:走近人物核心目标:利用图表直观、清晰地梳理人物特点与人物关系。
1、了解三种基本图表(人物关系图,人物分析表,人物对比表)的作用。
名著导读《童年》学案设计导读: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高尔基,了解《童年》写作背景。
2、了解全书内容,熟悉、掌握其中的精彩片断,理清小说梗概。
3、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童年》基本常识】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家)的高尔基。
主人公名叫阿廖沙。
这是作者的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内容简介】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我”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童年》故事缩写】阿廖沙(即童年高尔基)很小的时候,父亲得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家。
阿廖沙母亲的到来引起了大舅米哈伊尔与小舅雅科夫的争斗,他们怕母亲来讨要嫁妆,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阿廖沙初步认识到外公家弥漫着的相互仇恨的气氛。
大舅捉弄老裁缝格里戈里,让侄子把烧得滚烫的顶针放在格里戈里手边,不料却被外公无意中戴上,外公把孙子抽了一顿。
阿廖沙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也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打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幸灾乐祸,连母亲也因害怕外公而不敢阻止他,只有外婆一人护着阿廖沙。
打过阿廖沙后,外公来看他,给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畔当纤夫时的情景,阿廖沙觉得外公像一朵云彩似的迅速地长大,由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变成童话中的大力士。
挨打之后,阿廖沙结识了小伙子茨冈,他成了阿廖沙最好的朋友,每次阿廖沙挨打时,他总把胳膊伸出去帮他挡着。
《童年》名著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不同朗读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重点: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童年》。
每位同学都有过幸福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阿廖沙的“童年”,真情体会特殊的在苦难中成长的童年。
二、作者作品:作者是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答:高尔基。
(补充)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社会文学的创始人。
列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过渡:《童年》是高尔基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作品以他自己3岁到10岁之间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小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悲惨黑暗的童年生活中经历苦难和磨练成长起来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后名著导读精彩片段,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情节。
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下面我给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深入了解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又心酸的童年生活。
四、精彩片段:(一)“深重的苦难”1.齐读片段一《一起生活了50年后分家》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吝啬自私)这种性格体现在哪些事情上?小结:通过以上片段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外祖父,也看到了一件件和他有关的家庭丑事。
过渡:有人说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许多的弱点和不足。
再看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2.一生朗读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问题:通过语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他是如何对待家人的?并从语段中找出依据。
知道外祖父毒打我的原因吗?(残忍粗暴,不顾亲情,蛮横无理,丧尽天良等)过渡:难道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仅仅只耳闻目睹了这些事情吗?不,不是!请看: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阿廖沙那些痛心疾首的伤心经历吧!3..男女生分别朗读片段三《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场景》问题:读了这些不可思议又让人义愤填膺的故事场景,以及对外祖父这一家之主所作所为的了解,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能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吗?问题:读着这一桩桩丑事,一幕幕悲剧,让我不由地疑惑重重:为什么都是一家人却将亲人变成仇人,让本应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是一个人如此,还是每个人都如此,是一个家庭这样,还是每个家庭都这样呢?阿廖沙在自编的儿歌这样唱: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我们将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现实社会呢?小结:阿廖沙的悲剧经历不仅仅是来自这个小市民家庭的愚昧无知和自私自利,更是和腐朽衰败的旧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走进作者】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
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1901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加群众的革命活动。
目睹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作家感到无比的愤慨,在彼得堡文艺工作者反对沙皇的抗议书上签了名,支持工农革命的革命斗争。
当时高尔基已经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于是他为《生活》杂志写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但由于沙皇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生活》杂志只刊出了短片的结尾部分《海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尔基写过不少政论,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和大国沙文主义。
在这个时期他还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6)。
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3)。
三部曲描写了阿廖莎的成长过程。
《童年》写阿辽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它走向社会后受尽压迫的生活,《我的大学》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
三部曲再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辽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搜索背景】高尔基的《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创作动因就是揭露那些“铅一样沉重的丑事”,鞭挞小市民的罪恶灵魂。
《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缩影,他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内容预览】小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痛苦。
一、教学目标1.阅读、了解《童年》名著内容。
2.理解《童年》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外祖母的感情,感受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4.学习借鉴书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理解《童年》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对外祖母的感情,感受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鉴书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方法。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型阅读课,研讨课。
六、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提前按小组坐好,并带上各组的读书心得、准备的材料和遇到的问题。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1.导语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童年是一副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向往和追求.虽然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美好的;读完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我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是铅一般沉重用的往事。
2.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简介。
(第一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如不够,其它组可补充,教师可再补充。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童年》是这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很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高尔基的这些描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廖沙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
在高尔基的笔下,阿廖沙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名著导读_《童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童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修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入话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你们对童年的记忆是怎样的?2. 展示《童年》的封面和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引起学生对本书的兴趣。
二、导读1. 简要介绍《童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童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尼古拉在村落度过的童年时光,描绘了他与家人、朋友的生活和成长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童年》?这部作品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意义?三、阅读分析1. 分段阅读《童年》,分析每个章节的主题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2. 讨论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干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3. 思考作者通过《童年》传达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探讨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启迪。
四、阅读体验1. 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或对《童年》的感受和体会,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
2. 指挥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深入体验小说中的情节和情感。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童年时有没有遇到过《童年》中的情节?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和阅读广度。
2. 提供有关《童年》的影视作品或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多角度感知作品的魅力。
3. 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收获,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阅读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素养和修养。
3.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童年》这部名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感受文学之美,启发心灵,丰富豪生。
童年指导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教学内容:1. 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和材料,包括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绘本、文学经典等。
2. 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包括理解内容、表达想法、分析故事结构等方面。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绘画、戏剧表演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先进行一个与故事有关的引入活动,如出示故事图片让学生猜猜内容,或者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活动选择一篇适合儿童的故事或者绘本,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读,通过图文并茂的内容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可以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3. 讨论与分析在阅读完故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形象描写、情节的发展等。
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予回答。
4. 创作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安排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创作活动。
例如,让学生改编故事结局、创作角色形象、绘画故事场景等。
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总结与展示在教学的最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回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让他们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创造力以及对故事理解的深度来进行评价。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来评估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受教育效果。
通过童年指导阅读教学设计,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让他们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童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基及其人生三步曲
2、通过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坚强人格,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注意听一段话:从那时起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人们,仿佛我心上的外皮给人撕掉了,于是,这颗心就变得对于一切屈辱和痛苦,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的,都难以忍受的敏感。
这个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也这样仇恨这个世界呢?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童年,一起体会主人公的苦难历程!
二、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饱尝了人间苦难。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革现实的途径。
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导读教学
1、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它写的是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段时间生活断面。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
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
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
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
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
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
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
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
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
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
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
这里有乐观、纯朴的茨冈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里。
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
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
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
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
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
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
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
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
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
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
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
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
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
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
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
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
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同时介绍补充故事的时代背景
本书成书于1913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童年生活”部分。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
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
他的童年代表了生活在社会“底层”中而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孩子的童年。
3、有感情朗读故事片断(学生自由选文段大声朗读)
第二课时
导入:我们对《童年》一书做了简要的介绍,想一想,
(1)《童年》这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2)哪一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组交流。
我们对主人公有着一种怎么的感情呢?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大家可以整理成一段话,呆会儿在课堂上展示一下!
组织学生讨论。
把大家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同学手中都已经有手稿,那么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在组内讨论,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然后让让一个同学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探讨!
允许不同的见解,并给予肯定!
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好精彩,我们不能说谁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谁的观点是荒谬的,仁者见任,智者见智,只要你有足够的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你就是对的!
人物形象分析:外祖父:卡希林(凶狠、残暴、自私)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夫娜(勤劳、善良)主人公:阿廖沙(善良,坚强,勇敢,纯洁,有信心)舅舅:米哈伊尔雅科夫(自私自利)茨冈(是个弃儿,为人开朗活泼,与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后来被害死)格里高里(正直、本分)房客“好事情”(知识渊博、沉默寡言)母亲、父亲、继父、舅妈、保姆……详细分析人物之一:外祖父可恨——贪婪,专横,残暴,吝啬可亲——讲故事、谈自己的经历、教我读书可怜、可悲——艰难劳作、生之不易;晚景悲凉、至死不悟详细分析人物之二:外祖母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热爱生活——她喜欢唱歌、讲故事、跳舞。
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在十分嘈杂和混乱的情况下,也能把人们吸引到她的周围,为艰苦窒息的
生活增添了一份欢乐的情调。
聪明、能干、坚强、勇敢——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教师小结:人物塑造是小说的重点,《童年》中的阿廖沙成长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的恶劣,但是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健康坚强的小伙子,走向人间(《在人间》),离不开慈爱善良而又坚强的外祖母给予他的正面影响,他懂得如何在困难的生活里养活自己,是外祖父教给他的努力拼搏的生存原则。
除此之外,小茨岗、格里高里、“好事情”等人物也给予他许多正面的思想支持。
因此,生活在当下和平美好的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向阿廖沙学习,让自己成为具有坚强向上人格的美好少年。
第三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童年》里的主要人物,现在请同学们精彩片段欣赏(教师播放视频——《童年》第二章,学生欣赏)并思考《童年》这部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小组交流,总结后发言)
教师点评后明确:
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
阿廖沙这一形象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典型。
主题之二:揭露19世纪末俄国黑暗、残酷的现实社会生活,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之后课堂测控
1、《童年》是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
《》《》。
2、《童年》主人公是,讲述他从岁至岁的童年生活。
3、外祖父因为家道败落变得更加吝啬,连也要一片片地数。
4、外祖父的染坊起火,把硫酸盐从火中拿出来。
5、在《童年》中,高尔基描绘了他周围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
的形象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6、是()使阿廖沙的外祖父变得吝啬,专横,残暴。
A、不幸的童年
B、生活所迫,为了赚到钱
C、他性格就是这样
D、父亲教他变成了这样
7、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家中最亲密的人是()
A、外祖父
B、外祖母
C、两个舅舅
D、茨冈
8、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
B、为了照顾阿廖沙
C、格里高里的挑唆
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布置作业
1、完成读书卡片
2、自己另选几个片段精读。
3、编写短小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