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1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枫桥夜泊》的大致情节和主题;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思;4.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枫桥夜泊》的情节和主题;2.准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2.正确运用语音和语调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2.课文《枫桥夜泊》的复印件;3.朗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5分钟)让学生先自己阅读课文《枫桥夜泊》,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在写一个什么场景?地点在哪里?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人物?3.课文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上述问题,并记录下自己的答案。
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Step 3 答案解析,讲解课文(10分钟)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后,教师向学生逐个解答问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
同时,教师还要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4 共读课文,导读阅读(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鼓励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和语调,注意语音语调的运用。
Step 5 分角色朗读,情感体验(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如枫桥、夜泊船、浯溪船等),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借助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角色的感受。
Step 6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
通过练习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课后需要进行课文的复习和巩固。
Step 8 课后作业(2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阅读课文《枫桥夜泊》,并写一篇课堂笔记,记录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9 教学反思(2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思考下节课的改进方向。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授课设计:枫桥夜泊授课要求: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背文。
⑵学会本 8 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成的。
能出中“泊”的意思。
通句的心得,会中描述的秋景和人抒的感情。
⑶ 悟作者情况交融的表达方法。
授课重点、点:通句的心得,会中描述的秋景和人抒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授课准:件授课程:一、入⑴解:⑵(片)江的寒山寺因唐代人一首《夜泊》而名躁一,无数的人墨客均至此作画吟咏,引来上数不胜数的游人,也一成州三百余座名之首。
一首名垂千古,世界名。
⑶显现画,歌“ 夜泊”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首究散是怎的魅力,我一同走的《夜泊》。
二、初古,品“入境”。
⑴ 准字音,你出什么感觉?(凄凉⋯⋯)⑵ 范,生出自己的感来。
⑶ 首写了些什么光景?(生答)1)学第一句:你忧如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老相机板画“月”“霜”“ ”,出卡片“霜”和“啼”)“霜天”是什么意思?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句。
品两句霜天,地上霜(冷清的感),忧如看到了什么?(寒冷、孤)把句的意思一。
⑷学第二句:你看了什么?(老板画“江”“ 火”)江的怎么?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火你什么感(孤单、孤单)⑸江“ ”?——面,相伴。
“ ”是什么意思?此,与?和相伴?江和火相伴。
有人相伴?会了什么心情?(孤单)⑹“眠”——睡了?“眠”?江、火、船家、四周的所有都睡了。
人怎么?(以入眠)睡了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醒着夜愈深,愈眠原来,作者是愁眠啊!生老改写的句⑺后半句1)“客”思孤单声响起(件)解作者遭到,抓文眼“客”启学生会作者的想法和自己生活想(会孤单愁苦)。
2)人在想什么?你能用言表达作者的种呢?不能够,只能来!三、整首,悟情。
⑴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朗中。
⑵ 到里,你有什么?⑶ 海中出了怎的情况?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1)吟句,想象画面。
2)引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揭的黄榜上人名密密丛丛.可恰好没有他的名字。
他愧疚气.原来期的果不是的。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
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
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
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
(出示课件)板书:愁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通过配合视频及互动游戏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枫桥夜泊》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视频资料及互动游戏;2.学生带纸笔,准备记录。
热身(5分钟)1.在黑板上写下“枫桥夜泊”,向学生征询对此名字的印象和了解;2.通过互动方式,让学生快速回忆和复述一下《小学三年级语文》中学过的名句和诗歌。
导入(15分钟)1.向学生介绍《枫桥夜泊》的作者及背景;2.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下快速了解《枫桥夜泊》;3.向学生发放配套的资料,以方便学习。
讲授(30分钟)1.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将诗歌中每一句话都讲解清楚,为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3.解释每一个比喻的意义,并在学生理解之后,帮助他们对其进行简洁的描述。
巩固(15分钟)1.安排互动游戏,配合《枫桥夜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生观看游戏视频后,随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品。
小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2.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不足,共同完成这次教学。
课堂延伸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将以下教学资料整合到课堂上,加深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
诗歌的音乐形态通过对诗歌的韵脚和语调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枫桥夜泊》的意境。
诗歌的比喻以“晨光如水”等比喻为例,深入了解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总结通过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解析《枫桥夜泊》中的比喻及意境,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诗歌分析技巧,也理解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
在学习《小学三年级语文》更为深刻的阶段,我们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教案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朗诵感悟,体会诗中描画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材学情简析教材分析:《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两首》中的七言绝句,皆为描述秋景的传世名篇。
它们都是唐朝诗人的作品,作者别离是杜牧和张继。
这两首诗都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
《山行》描画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酷爱之情,可谓是一首秋的赞歌;《枫桥夜泊》则通留宿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难以言说的轻烟般的愁思。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3、体会诗中描画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入诗一、(课件配乐)暮秋的一天,晚唐诗人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
一路上,白云、枫林、寒山、石径……,目不暇接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他情难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
板书诗题。
二、读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3、诗人在山上行走时,会看到如何的景色呢?师范读古诗。
二、三读韵歌,入情入境(一)、初读感知,读通读顺一、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指名朗诵,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拍之美。
重点指导:句末是平声字,朗诵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亦可适当延宕或做较大的停顿。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齐读全诗。
(二)、再读感悟,解诗明意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边画: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哪些景色?二、组织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朗读训练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
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学情分析: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
其二,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
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秋诗、秋词。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由“春”人“秋”,引出《山行》1.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1)指名背《春夜喜雨》(作者杜甫)。
(2)指名背《春晓》(作者孟浩然)。
2.现在已经是秋天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
2022年苏教版三上《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3篇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
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
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
真好。
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
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
,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2)学生默读、圈划。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
教师板书:月落)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
教师板书:乌啼)霜满天。
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
(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
3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学会古诗《枫桥夜泊》,读准“泊”,理解“泊”“对愁眠”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枫桥夜泊》,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资料摘抄教具等)课文录音、课文插图教学流程一、复习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交流介绍自己上堂课的作业,加以适当评价。
二、揭题,解题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正音:泊b解释“泊”:——停船靠岸。
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p湖泊3、解题、质疑:诗中点明地点的词是——枫桥;点明时间的词是——夜;谁能连起来说说“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猜一猜:这首诗也许会写些什么?引导质疑: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按要求自学古诗。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如果能读出诗歌的韵味就更好了。
⑵自读课文,想想句诗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一个问号。
2、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质疑思考。
(1)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正确停顿。
(4)引导质疑、交流:通过你们的自学,还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5)学生质疑后引导:你们真会思考,一下子就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你们说这些问号你们可以怎样解决呢?(6)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查字典、联系诗的上下文、看插图、问同学老师……三、再读课文,自主解疑,读懂诗意。
1再读古诗,尝试解疑2你们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解决了这么多问号。
那每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你能自己史着说说吗?先准备一下。
4理解每句话⑴理解一二句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枫桥夜泊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枫桥夜泊精选6篇(一)教案名称:《枫桥夜泊》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朗诵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文《枫桥夜泊》的课本、多媒体设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的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的是什么吗?”2. 引入本节课的故事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首古文《枫桥夜泊》。
”步骤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全文故事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手抄课文,让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3. 分段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提问:-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 枫桥的特点有哪些?- 作者在望夫石前望着这个枫桥夜泊的景色发生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觉得心里空空荡荡?- 为什么望夫石像一个依依不舍的女子?-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5. 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
步骤三:识记重点词汇和句子(10分钟)1. 指导学生识记重点词汇和句子的意思,如:泊 (bó)、灯火阑珊 (dēng huǒ lán shān)、撩拨 (liáo bō)、藕节 (ǒu jié) 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月色温柔,夜色深沉。
步骤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相关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等。
2. 分组小组讨论,相互抄写自己的答案,然后交给老师检查。
步骤五: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想象,写一篇与枫桥相关的故事或描写枫桥的小诗。
2. 小组分享学生的创作作品,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学习。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枫桥夜泊》“一师一优课”教案[学生学情]:大部分学生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但阅读能力比较薄弱,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1、背诵、复习《山行》。
2、激趣导入: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
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
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
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读诗中生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3、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5、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
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
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
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
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
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
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
(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
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看、听)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夜半钟声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