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98.00 KB
- 文档页数:62
2018高考考点:现代史专题【考向解读】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命题热点突破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1)背景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②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①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②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①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2.商鞅变法(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③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2)内容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
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④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3)影响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②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③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②设立三长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迁都洛阳。
⑤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肖劲光将军回忆说:“全会还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提出了民主与法制的任务……结束了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这次会议( )A.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C.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
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3.阅读下表,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立法特点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时间立法特点20世纪80年代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②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④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
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5.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万~4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沿海14个开放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 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这反映出我国( ) A.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深入B.公有制经济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C.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D.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6.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18历史高考中国近现史热点、重点透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近五年高考试题反映出以下特点:(1)所占分值比重较大;(2)部分知识复现率高,多变换角度出现,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3)高考命题对中国近现代史没有严格的分值比例限制,无论是题型或分值都是捆在一起的,但重点在近代史部分;(4)从命题内容的侧重点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了近代化主题,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努力,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历史。
二是中外关系史,五年中出了三道这样的材料题;(5)现代史部分侧重了对中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考查。
从以上命题特点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重视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二是列强侵华史和近代科技文化史。
1.单元热点、重点透析(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册一~二章)主要集中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重点是太平天国的典型政策、典型事件的评价,淡化了对其历史过程的要求:重视对战争影响的考查,淡化对战争过程的考查。
热点、重点:①多层次多角度把握鸦片战争的影响.其基本视角应把鸦片战争放在当时世界大潮中,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去理解,重心是对新思潮的把握。
②用全面和历史的观点评价林则徐,特别是结合有关材料评价,侧重于他对历史的贡献。
③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与西方基督教的关系,要做认真分析。
其中要注意在近代化过程中,农民阶级探索的途径、方法、特点。
④太平天国运动新时代新特点及由盛而衰的败因,从准备材料题的角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评判。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上册三-五章)本单元较多地考查了地主阶级的活动,如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主观性试题比较重视对中国新经济成分和各派救国道路的探索;重视了对历史事件原因和影响的考查,淡化其过程。
热点、重点:①从世界主潮流的角度、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看待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化中的位置和与其他国家近代化的比较,如洋务运动与西欧17-18世纪封建国家改革的比较。
中国近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时间:1840-1949年(1)前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4)两大任务:a.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c.前一任务和后一任务的实现扫清了障碍,并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3.内容主线(1)帝国主义侵华:a.手段:军事、政治、文化、经济。
b.经济侵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c.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
b.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a.地主阶级:新思潮、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
c.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d.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b.资产阶级:百日维新、新亥革命。
c.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4.阶段分期方法一:(1)旧民主主义革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民国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a.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b.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4)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d.抗日战争时期(1945-1949)。
专题六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1949—1978年)一、考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间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二、知识构建三、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政治: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2)经济: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3)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集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4)思想: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计算机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现代中国专题线索归纳一、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2大线索1.2.祖国统一[对点演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
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解析:选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2.(2017·石家庄二模)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A.完善法律程序B.突出社会立法C.维护国家统一D.注重经济立法解析:选D 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主要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定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居多,故D项正确。
3.(2017·唐山三模)《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这意味着(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建立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中国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解析:选D 材料并未提及两种制度,故A项错误;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故B项错误;香港自治必须要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一个中国原则,故D项正确。
(二)大国风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对点演练]1.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1)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1)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3.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三个转移(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从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长征→陕北)。
(3)中国时局由国共两党内战转移到共同抗日(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侵华日军罪行: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3.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2)战略防御阶段:两个战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重要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合作典范,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3)战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远征军赴缅作战:救出被困英军七千多人。
(4)抗战胜利: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4.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阶段特征概况1949年至20世纪50 年代末“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等,为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60年代“一大片,反两霸”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继续推行****政策。
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中国政府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即“一大片”的方针,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大三角”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和中日建交,此后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